柏拉图的身体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柏拉图的身体观
摘要:柏拉图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他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本文探讨了柏拉图的身体观,柏拉图是贬抑身体的,抬高人的心魂的。但是他又不是单单赞扬心魂的,在他看来,心魂中还有低劣的部分需要人们加以剔除。而这也是有关城邦的建设和人民的幸福,也关系到人生的终极价值。
关键词:柏拉图;身体;灵魂;理性
中图分类号:b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82-01
罗兰·巴特在其自述中烦琐地列举了自己的诸多习惯和爱好,并且认为,我和你不同,就是因为,“我的身体和你的身体不同”。这是尼采哲学的通俗而形象的说法。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不再以“思想”“意识”“精神”的角度,而是以人的身体为尺度的。但是在此之前,不管是古希腊时期,还是基督教时期、近代理想主义时期,身体不过是意识的一个附庸,身体不过是意识和精神活动的一个令人烦恼的障碍。而这样的身体观念是意识哲学所倡导的。
“意识哲学的发源地在笛卡尔那里,但是,它的隐秘而曲折的起源悄悄地驻扎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笛卡尔将意识和身体对立起来,但是,在柏拉图那里,灵魂和身体早就是对立的。”因此,研究西方的哲学,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绕开柏拉图,不能忽视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奠基作用。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鲁也说过“整个
西方哲学只是柏拉图的一个注脚”。
柏拉图最核心的哲学使命是对隐而不现的理念,对本质性的“一”,对一切现象背后的终极起因进行苦心挖掘。但是,在此过程中,身体充当了一个绊脚石的角色,在柏拉图看来,身体是人获得真理,获得知识的障碍,灵魂只有同形体拜托联系,才能如愿以偿。在《裴多篇》中,柏拉图记载了“苏格拉底面对死亡之时的从容态度,西方文化史中的第一个伟大的死亡事件——后来也被无数的隆重分析——对当事人来说,都异常的轻松,在赴死之前,苏格拉底谈笑风生,快乐的对哲学高谈阔论,为什么面对死亡无所惧怕,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解释道,真正的哲学家一直在学习死亡,练习死亡,一直在追求死亡状态,因为死亡不过是身体的死亡。”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处于死的状态就是肉体离开了灵魂而独立存在,灵魂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因此,死亡不过是身体的死亡,肉体的死亡,而灵魂却得以存活了。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达到真理时,是同肉体保持距离,避免同肉体接触和往来。在他看来,绝对的公正,绝对的美和好是无法用肉体感觉到的。最后,苏格拉底(柏拉图)得出结论:只要我们有形体,灵魂受到形体的累赘,我们就不能完全如愿以偿,获得真理。因为形体使我们不断地忙于满足存活的需要,种种疾病向我们袭来阻碍我们探究真实,形体使我们充满各种感情、欲望、恐惧以及各种幻想和愚妄,真正说来教我们不可能进行思考。战争、革命和争斗的唯一原因是肉体及各种欲望。
在柏拉图看来,身体是欲望的来源,因此也是不可靠的。而身体的欲望也就搅乱了灵魂的纯粹探究,使知识、真理的秘密继续掩饰起来。就此,柏拉图断定,“我们要接近知识,只有一个办法,我么不能除非万不得已,得尽量不和肉体交往,不沾染肉体的情欲,保持自身的纯洁。”
在《高尔吉亚篇》以及后来的《理想国》篇中,柏拉图同时对身体的满足感嗤之以鼻,灵魂的快乐足以压倒身体的满足,身体的欲望同牲畜一样低等,并可能导致疯狂的残杀。
总之,柏拉图是贬低身体的,抬高心魂的。肉体由于自身的俗性而不具包含神性的部分,难以摆脱必然要走向死亡的结局。但是柏拉图毕竟是伟大的,在他看来,心魂同样不是十全十美的存在。在《国家篇》中,柏拉图将心魂分成三个部分,即(一)理性,(二)激情,(三)欲念。激情和欲念乃是心魂中与肉体的要求关系相对密切的部分,前者较后者“高贵”,是理性部分的天然同盟,而后者则相对卑劣,带有放任和纵欲的天然倾向。理性是心魂中展示理性光彩的神圣部分,它也有自己的愿望,那就是真理,即抽象的“爱”的追求。所以柏拉图要求保养心魂的人们应该伸张理性的活力,争取激情的支持,压制欲念的野蛮。只有这样才能使心魂平衡,人才不能犯错。“柏拉图指出,不明智的心魂缺少应有的形态,失去了可贵的、必须找回的‘均衡’。失衡的心魂是滋生过错或错恶的‘温床’;均衡是心魂正常运作的前提。”所以,人的心魂状态的好坏将
直接影响社会组织形态的状况,影响人的生存质量和氛围。因而,设法保持人的心理平衡,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常态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建立良好的社区生活秩序的关键。而且更为主要的是它还关系到超脱今生的永存,关系到人生的终极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的身体灵魂观是超越的,“伸展了道德观的外延,它给‘实在的’道德意识注入了超脱的成分,使之拥有更坚实(或更宽广)的伦理背景。这也正是柏拉图超出常人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柏拉图著.裴多篇.杨绛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柏拉图著.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商务出版社,2004年版.
[3]汪民安.身体·空间和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4]陈中梅.柏拉图诗学和艺术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赵广明.理念和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