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采区下部车场优化设计
一、实验目的
1.通过上机进行采区的下部车场的施工图设计,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采区设计,并增加计算机绘图能力,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2.加强计算机在煤矿的普及应用,从而提高利用计算机和系统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实验原理
以采区设计中采区下部车场及硐室的设计原则、步骤和方法为基本原理。
三、实验学时
4学时
四、实验仪器设备
计算机及CAD绘图软件。
五、实验要求
1.根据学生自主提出的设计已知条件进行采区下部车场线路设计计算,并利用计算机绘制出采区下部车场设计施工图。
2.弄清采区下部车场的作用、形式及施工图的绘制要求。
六、实验内容及结果
1.叙述专题设计内容
采区范围内煤层倾角12°,运输上山和轨道上山均开掘在煤层内,运输上山带式输送机中心线与轨道上山中心线相距25 m。运输大巷位于煤层底板岩石内,大巷中心线外轨面水平至煤层底板垂直距离20 m,上山与大巷交角90°。大巷轨道上山均采用600mm轨距,井底车场为折返式,井下主要运输采用3t底缷式矿车运煤,10t架线式电机车牵引,每列车由20辆矿车组成。上山辅助运输采用1t固定式矿车,由绞车牵引完成。大巷铺设30kg/m 钢轨,车场改铺设22kg/m钢轨。
设计步骤:
一、装车站设计
根据给定条件,装车站设计为绕道装车式。绘制绕道装车式装车站草图如下:
L H
l 1
L k
L H
L k
R 内R 外α2
R α1
S
图5 绕道装车站草图
选用ZDK622-4-12道岔:α=14°02′10″,a =3462,b =3588,S =2100连接曲线半径12000。
l 1=L e +0.5×L m = 4500+0.5×3450=6225 L H =L e +n ×L m +5000 = 4500+20×3450+5000=78500,取79000
L K =a +S·cot α+R tan
2
α=3462+2100×cot14°02′10″+12000×tan 14°02′10″
2
L K =13339
L D =2L H +2L K +l 1=2×79000+2×13339+6225=190903 图中R =12000,α1=20°57′50″,R 内=12000,R 外 =12000+2100=14100,α2=35°
二、辅助提升车场设计
1.甩车道线路设计
辅助提升车场在竖曲线以后以25°坡度跨越大巷见煤。上山铺22kg/m 钢轨,斜面线路采用ZDC622-3-9对称道岔分车。ZDC622-3-9道岔参数:α=18°26′06″,a =2200,b =2800。辅助提升车场双轨线路中心距为1900。对称道岔线路连接长度:
L K 对=a +B +T =a +2S · cot 2α+R · tan 4
α
L K 对=2200+19002 ×cot 18°26′06″2 +9000×tan 18°26′06″
4 =8780
水平投影长:L′K 对=L K 对·cos θ=8780×cos25°=7957
竖曲线计算:如下图所示。
E
A
i D
γD
γG i G
D
B
0′
C F
R G 、βG 、T G 、K PG
R D 、βD 、T D 、K PD
θ
图6 竖曲线计算图
根据生产实践经验,竖曲线半径定为:
R G =15000(高道,甩车线) R D =9000(低道,提车线) 存车线取半列车长,即AO =n ×L m +L e =10×3450+4500=39000
i G 取11‰,γG =a rctan0.011=37′49″;i D 取9‰(低道自动滑行坡度,空车道),γD =arctan0.009=30′56″。
高道竖曲线参数: βG =θ-γG =25°-37′49″=24°22′11″
h G =R G (cos γG -cos θ)=15000×(cos37′49″-cos25°)=1404 l G =R G (sin θ-sin γG )=15000×(sin25°-sin37′49″)=6174
T G =R G ·tan
2
G β=15000×tan 24°22′11″
2 =3239
K PG =°
180G
G πβR =6380
低道竖曲线参数:
βD =θ+γD =25°+30′56″=25°30′56″
h D =R D (cos γD -cos θ)=9000×(cos30′56″-cos25°)=843 l D =R D (sin θ+sin γD )=9000×(sin25°+sin30′56″)=3885 T D =R D · tan 2
D β=9000×tan 25°30′56″
2 =2038
K PD =
°
180D D πβR = 9000×3.14×25°30′56″
180° =4008
EO =AO +T D =39000+2038=41038
O′O =
θ
EO sin ·sin βD =41038
sin25°·sin25°30′56″=41828
O′E =θ
EO sin ·sin γD =41038sin25°·sin30′5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