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吏为师:即整个社会除文吏外,没有具备文字能力的人, 人们要学习文字,只能向政府官员学习。政府官吏承担教 育行政官员和教师职责。 学习的内容是朝廷的法令。 以法为教:秦国的教育制度,为法家思想。 意思是说人们学习知识的内容只限于朝廷的法令,即秦律。 人们看到的文字也只能是朝廷的法令,法令要求你作什么 你就作什么,不能有丝毫违背。 是秦代施行愚民政策,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 志之一。
四、战国时期的教育
典型代表: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 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 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它作为 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
鸣局面的形成。
稷下学宫的文学游士
邹衍
荀子
淳 于 髡(kūn)
3、西周学校的教师和管理制度
西周的学校教育在管理方面也建立了初步的规程,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入学年龄及修业期限。西周入学年龄因学生的身份不同 而不同,这也反映了宗法等级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修业年限, 文献无明确记载,据入学年龄推算,小学一般为七年,大学一 般为九年。 (2)考查与奖惩。《礼记·学记》记载:“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 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六、汉代教育
汉代学制:汉代官
学制分五级:在中央有 太学一级,在地方按行 政系统分学、校、庠、 序四级。由郡国县邑举 办的称学和校,由乡和 聚开办的称庠和序。
1、重新允许各私家学派开办私学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 代 太 学 讲 学 图
3、汉武帝的文教政策: ①立五经博士,罢诸子博士。 ②办太学,培养儒家人才。
稷下学宫的特点:
1、性质二重性: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 。 2、多功能性:集讲学、教育、咨议为一体 。 3、士人充分享受学术自由、精神自由与人身
自由。
五、秦代的教育 1、背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文教政策
——书同文,车同轨
2、教育政策: “禁私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史记》)
3、对秦代教育政策的评价:统一人们的头脑, 思想专制,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我国大学教育开始的标志。 ◆太学的教学内容:经学 ◆太学的教学风气:重师法和家法 ◆士子读太学的出路:考核合格后可以授官
汉代教育
教师与学生。汉代太学里设有
博士,学、校置经师一人,庠、序 置孝经师一人,担任教学工作。太 学教授之所以通称“博士”,是取 其博学多能之意。
博士是秦代的官名,汉承秦制, 也设置了博士官。博士的职掌除议 政、制礼、藏书之外,还具有国家 教授的职能,所以博士的学识不仅 应熟悉经史百家,还要“明于古今, 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外,又增添了“九品中正制”。魏文帝开始实行“九品
选人法”,推选各州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
、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即
九等),每十万人举一人,政府按等选用,授以官职。
• 魏文帝后,中正官任用世族豪门担任,一般平民不得进入 士流。从此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
隋• 地方官学、府州县学和专门学校也很发达。唐代出现了律学 唐 、书学、算学、医药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等专业学
校。由于大唐教育先进,吸引了大量周边各国的留学生,比 如日本来过十三批留学生,学习经史、法律、礼制、文学、 医学等中国文化。
• 选士制度:隋唐时期创立科举考试制度,废九品中正制,唐 代取士之法,主要有“生徒法”、“贡举法”、“制举法” 。从京师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中选在校里成绩优秀者,选入 京师尚书礼部受试叫“生徒法”,成人先试于州县,及格后 再送至京师复试叫“贡举法”。所谓“制举法”,特种考试 ,让全国考试中最优秀的状元在京师殿廷应试,以选拔非常 之才。
不因为贫富,贵贱, 智愚,善恶等原因把 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 象之外,不管什么人 都可以收到教育。
①孔子教学内容:创新“六 艺”教育
—— 《诗》、《书》、 《礼》、《乐》、 《易》、《春秋》
②新六艺的特点:重文事
③孔子教育思想: △将德育放在首位。 △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 △修身。 △学而优则仕。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 语》) ④私学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有的 士庶界限。
魏 晋
•
族子弟入学,后者为平民子弟所设。
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以北朝为盛,北魏太学也设五经博 士,学生为州郡所派。南朝宋文帝时,在京师设立四学:
南 儒学、史学、玄学、文学,史称“四学制”打破了儒学一
北 统教育的状况,这对后世专科学校的设立及分科教学制度 朝 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
• 选士制度,除了察举孝廉、贤良方士、秀才仍沿两汉旧制
了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制系统。《古今图书集成》
称:“周承四代之制,立四学于京师,辟雍居中
(即成均),东胶在左(即东序),瞽宗在右(即右学), 虞庠在国之西郊,其在侯国之都者曰颊宫,自乡遂
而下,则庠序并设。”总的来说,西周的学校可分
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2019/5/18
12
1.国学
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 立的。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 小学、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 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西周的 大学有辟雍、大池、射庐、宣庸(榭)等不同名 称,都是周天子率群臣及学生习射和作乐舞的 地方。
天子视学每年竟多达四次,视学当日清晨,击鼓集众, 天子至,行祭奠之礼;次日行养老礼。天子、公卿、诸侯、 大夫均应出席,先祭先老,然后宴请众老,各就席次,献酢 致酒,作乐歌诗,舞文舞武,即席“乞言”、“合语”,即 向耆老乞求善言,互议父子、君臣、长幼之道。这种制度后 来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
三、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 1、背景:“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
(《左传》) 学术中心的转移:西周时期学术 中心在周王室和宋国(微子启),后 来掌管周史的司马氏流落晋国, 后来分散到卫赵秦等国。 私学在 战国时期发展到鼎盛。 2、私学创始人:孔子
春秋战国:
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出现了象《礼记·学记》 《礼记·大学》《荀子·劝学》等教育专著。孔 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广收门徒,不问贵 贱,一律施教,私学规模愈来愈大。春秋战国时 私学的发达使学校教育开始走上官学、私学并存 的二元化轨道。
• 汉代私学也很发达,有压倒官学之势,学生远远超过太学 。汉代凡未从政或罢官还乡或得不到博士机会的经学大师 都从事私人讲学,收徒教授,人数达数百乃至上千人。如 东汉经师马融生徒常有千数。大儒董仲舒晚年谢官后在家 专门收徒著书讲学。
• 汉代的选士制度实行察举制,察举制就是选拔的意思。
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西周教育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①礼、乐。 五礼:吉,凶,宾,军,嘉 。(《周礼》)
②射、御。
③书、数。
西周教育的特点:
①是一种文武兼备的教育。
②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教育。
③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 持,即 “学在官府”是 西周教育制度的显著特 征。
视学
天子和诸侯每年都要视学,同时举行隆重的养老典礼,因 为学校往往也是养老的地方,这样可以将“尊年敬德”和“ 尊教重道”结合起来。
1、设国子学 :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 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设国子学(五品 以上官员子弟入学 )。
2、设分科大学 刘宋设四大学馆:
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 意义:分科办学冲破了汉以来儒家学说垄断
太学课程的局面,对隋唐的分科教育很有 影响。
宋文帝
• 官学时兴时废、若有若无。
• 晋代中央学制分为国子学和太学两种,前者限五品以上贵
会实践完全结合为一体,早期人类在生产 劳动中获得经验、技能、知识以及行为规 范。教育并没有被分化 为专门的活动。
2、远古时期的学校: ①五帝时期的学校:成均(chéng yùn)、上庠
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
②夏商的学校 夏曰校,殷曰庠(xiáng),周曰序。
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为保证世族特权而定的官
吏选拔制度,九品实际上是门第高低的标志,成了世族地 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八、隋唐时期的教育 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隋代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后改“国监”) ,
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 事业。标志着中国古 代教育事业成为独 立部门。
2、学校等级性设置进一步明确: 弘文馆,崇文馆:皇帝,皇太后近亲,及宰相
九、宋代书院:
1、起源 早期被称为书院的两种场所:
①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 和整理图书的机构
②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 方
• 西周时学校分国学(国家官学)和乡学 (地方官学)。
• 天子所设大学叫“辟雍”,各诸侯国所设 大学叫“泮宫”,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国 学,平民子弟只能入乡学。奴隶子女没有 入学资格。
古者之教,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 ——黄绍箕《鲜庵遗集 》
(一)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
西周的学校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
毕业考 :考试及格即取得应科举省试资格 。
②完善放假制度: 旬假 :在每次旬考后放假一天。
田假和授衣假:田假在阴历5月农忙时,授衣 假在阴历9月预备换冬装时,每次各放假一 个月,
• 唐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中央设国子监, 即是大学,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下设国子学、太学、四 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此外还有弘文馆崇文官等等。 通称“六学二馆”。
2.乡学
乡学是地方学校,一般是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地 方区域的大小不等,所设学校的名称也不同。 《 礼 记 ·学 记 》 又 说 : “ 家 有 塾 , 党 有 庠 , 术 有 序”;
毛奇龄在《学校问》中说:“至于乡以下,则有四 学,”“一曰乡校”,“一曰州序”,“一曰党 庠”,“一曰家塾”。
总之,西周的“乡学”还是可信的,主要是培养奴 隶主和贵族的子弟,优异者可升人国之大学。但史 籍所记载的西周乡学系统如此之完备,也许是一种 理想,不过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文》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
3、关于商代学校的记载:
①商代已经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学”。 ②商代学校的学习内容——“戒”。
戒: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 义,通常也指道德规范、好品质、良善的行 为、佛教的行为准则等。 ③商代学校受到高度重视——上学需占卜。
二、西周时的教育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什么是教育? “上所施,下所效也”,叫“教”; “养子使作善也”,叫“育”。
一、西周以前的教育 1、原始时期的教育:
《孟子·滕文公上》 :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原始教育的特点: 完全是自然状态下的教育。教育与社
• 汉代: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最早的官办大学,太学取
代了商周的辟雍)。地方官学是郡国学校。
• 汉武帝创太学,规模可观。太学作为中国当时最高学府 ,与西方的雅典大学、亚历山大尼亚大学等同为世界上最 古老的高等学校。太学教师是五经博士,博士中的领袖 叫仆射,学生叫“博士弟子”。
• 西汉平帝元始四年太学扩建校舍容纳万人。东汉太学学生 最盛时曾达三万多人。
等一品功臣子弟才能入学 ;
国子学:供文武三品以上或从二品以上官员子 弟入学;
太学:供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 ; 律学,算学,书学等:八品以下子孙入学; 药学:只招收庶人子弟入学
3、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①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
考试分三种:旬考:考查学生十日之内所学 习的课程 。
岁考:考查学生一年以内所学习的课程。
Biblioteka Baidu
汉代教育
考试与视学。汉代太学没有规定修业年
限,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毕业授官,所 以汉代太学很重视考试。西汉太学、博士 试策学子,每年进行一次,称为“射策”, 类似我们今天的抽签考试。
这种方法始于武帝时,由主试者设问题 若干,按照难易的性质分为甲乙两科,后 来还有丙科。主试者把这些难题写在帛上 面,密封好不让泄露,任凭被试者随意取 出一种或两种解答,以他们所答试卷而评 判优劣。试策合格曰“中”,分别授予不 同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