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传统节日
7个传统节日顺序表
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庆祝活动。
以下是中国七个传统节日的顺序表: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
它通常在1月或2月的初一到十五之间举行。
春节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祀祖先、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观赏烟花和家庭聚餐等。
人们还会穿上新衣服,互相拜年并交换红包。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各种传统表演和游戏活动,如舞狮、舞龙、剪纸和打太平鼓等。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通常在每年4月4日或5日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扫墓,悼念已故的亲人,并给他们上香、烧纸钱、祭拜和整理坟墓。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行纪念活动,如清明文化节、踏青等。
在这个时候,一些人还会欣赏樱花、踏青赏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端午节的庆祝活动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赛龙舟和吃粽子。
赛龙舟是一项传统的划船运动,人们会组成队伍划龙舟并参加比赛。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死亡,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蒸煮而成的食物。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农业节日,也是一年中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中秋节的主要活动包括赏月、吃月饼和拜月。
人们会在这一天聚在一起,赏月,欣赏明亮的月亮和美丽的月光。
在这个时候,人们还会吃月饼,它是一种圆形的糕点,有各种馅料,如豆沙、莲蓉和五仁等。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一些特色的庆祝活动,如舞狮、灯展和民间歌舞表演等。
5.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九月九日举行。
重阳节是为了庆祝秋高气爽的季节,也是人们祭祀祖先的日子。
人们会登高远足,以寓意远离疾病和灾祸,同时也是一种增进亲子关系和家庭和睦的方式。
此外,人们还会戴菊花、喝菊花酒和吃重阳糕等,以求健康和长寿。
6.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
传统节日文化常识
传统节日文化常识(一)春节1.简介: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遂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2.别称:“元正”、“元辰”、“元朔”、“元春”。
3.习俗:放爆竹、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
4.诗句展示:(1)令月归馀届早春,羲舒相望协元辰。
——晏殊《辛春日词·御阁》(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二)元宵节1.简介:据道教的“三元说”,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2.别称:“上元节”、“灯节”、“灯夕”。
3.习俗: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4.诗词展示:(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2)冉冉年华过上元,梅花如雪照江村。
——陆游《春寒》(三)清明节1.简介: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从节气来讲,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小节气,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
从节日来讲,清明节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2.别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
3.习俗:扫墓踏青、插柳带花、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
诗词展示:(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2)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四)端午节1.简介: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2.别称: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地腊节等。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简介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地“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地前一天,用击鼓地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地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地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地意思.b5E2R。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地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地一个传统节日.来历:古代地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地“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地一年地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地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地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p1Ean。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地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地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地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DXDiT。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地传统节日.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地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地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地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地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RTCrp。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有哪些我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
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
传统节日的资料
传统节日的资料【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据说,五月初五日是纪念春秋时吴国无辜被杀的功臣伍子胥的日子。
传说伍子胥死后变成涛神,民间就有迎涛神的风俗。
后来,这些风俗又和纪念战国时代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据说屈原愤而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纷纷用糥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各样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年糕的来源。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
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吃月饼的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动暴的日子写在纸条上,放进月饼馅子里,以便相互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起义。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目前我国的传统的节日具体内容十分的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是咱们中华文化久远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构成部分。
在我国的传统的节日,毫无疑问并不是从远古传说发展趋势来的,从这种广为流传迄今的节日风俗习惯里,还能够清楚地看见古时候人民社会的精彩镜头。
农历正月1、正月初一:春节,鸡日,道家中原始天尊华诞,佛家中大肚弥勒佛华诞,古时候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多样名字。
2、正月初二:犬日。
3、正月初三:猪日,小年限。
4、正月初四:羊日,孙天医(药王孙思邈)华诞。
5、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股市开市,神话传说中五路财神华诞。
6、正月初六:马日,送穷日。
7、正月初七:人日,又被称为人胜节,送火神。
8、正月初八:谷日,道家中阎罗王华诞,八仙日。
9、正月初九:天日,道家中玉帝华诞。
10、正月初十:地日,石块生日(祭石头)。
11、正月十二:火日,民俗文化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豆(老鼠眼),点百火,丢万病。
12、正月十三:上(试)灯日,关二爷得道成仙日。
13、正月十五:元宵节,正灯日,道家上元节,是天官尧的华诞。
14、正月十八:落灯日。
15、正月二十: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小天仓,来源于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故事。
这一节日又与降水节令有关。
春分后的时节是降水。
古代人觉得,是日天一生水,应节则雨天、故此谓天穿。
神话传说与节气像结合,就建立了天穿节这一民俗文化节日传统式。
天穿节的具体风俗习惯:煎饼果子补天穿、天穿射、乱饭打针。
16、正月二十五:天仓节(填仓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资源或祭磨神。
所说填仓,意思是铺满粮仓。
1、二月初一:中和节,太阳光生日。
2、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二月初二、青龙节,佛家中济公活佛观音菩萨生日。
3、二月初三:神话传说中文昌帝君华诞。
4、二月十二:花朝节(一说二月十五),又被称为花神节,百卉生日,仙女生日(开花期)。
5、二月十五:道家中九天玄女皇后娘娘华诞,道家中须菩提祖师、精忠岳王华诞。
[传统文化节日有哪些]传统文化节日(Word可编辑版)
[传统文化节日有哪些]传统文化节日(最新版)-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处理-传统文化节日阅读精选(1):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
阅读精选(2):传统文化节日1、春节。
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2、元旦。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
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
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透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3、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4、寒食节。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出现的节日。
5、清明节。
农历四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是我国汉族及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但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6、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
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每年五月五,人们都会以吃粽子或赛龙舟等活动纪念屈原。
7、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也叫乞巧。
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
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8、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中秋吃月饼的风俗不仅仅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有关,据说还与元末农民起义有关系,所以能够广为流传。
9、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严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
在众多节日中,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纳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欢乐、五谷丰收、人畜兴隆,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闻。
随着社会的开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1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到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精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缔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10个传统节日有哪些?
10个传统节日有哪些?节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知道多少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呢?你知道这些节日的来历吗?下面小编带来10个传统节日有哪些,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带来参考。
一、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便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也是过去姑娘小伙最喜欢的日子之一。
三、清明节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5日左右。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割股啖君”之功的介之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功不言禄,与母隐迹绵山。
晋文公求之不出,抱树而死。
后来晋文公为悼他,禁止国人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
寒食节最初确定在寒冷的冬季,后来“随时之宜,唯变所适”,逐渐演变确定在了清明节令期间。
鉴于寒食节活动内容长期在清明节日期间进行,久而久之,寒食节名称渐渐被“清明”所替代。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希望有所帮助!1、春节“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大年”。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即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岁首。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狮、猜灯谜等是元宵节重要习俗。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清代,又增加了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
3、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
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天穿’。
是人们非常陌生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风俗形成于汉代,从宋代以后就逐渐流失。
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甜饭扎针。
4、填仓节“填仓节”是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相传很早以前连年旱灾,颗粒无收,皇帝照样强征皇粮,以致饿殍遍野。
给皇帝看粮的仓官于心不忍,于正月二十五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一把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
为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用筛过的炊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粮仓,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
过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 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 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 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 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02
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 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秋高气爽,蓝空明净,圆月悬 空,清辉泻地,桂香浮动,令
人陶醉
中秋节旧俗是夜全家团圆,备 上时令瓜果和熟食,一边宴饮, 一边赏月,欢声笑语,月圆桂 香,聚集一堂,共度佳节。中
秋节还有吃月饼的风俗。
中秋节
阳关曲
苏轼 明此银暮 月生汉云 明此无收 年夜声层 何不转溢 处长玉清 看好盘寒 ?,。,
日
春节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
我国传统习俗中
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 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
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春
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
古人又称元日、
节
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 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
元旦、元正、新 春、新正等,而
的
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 今人称春节,是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 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 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 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 草、驱“五毒”等。
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 也称夏节。“端午”本名“端 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 愤而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们为了 不使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纷纷 用糥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各样的饼 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 节吃粽子、年糕的来源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
在众多节日中,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中国个传统节日详细介绍
1,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也;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2,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3,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龙节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4,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5,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天贶节、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农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节"外;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该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天贶节这一天翻检曝晒;6,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以前,江苏地区的中秋夜,妇女们多外出在月下游玩,或互相拜访,或结伴去佛寺尼庵,或举行盛大的文艺活动;甚至玩到四更鸡鸣;这一风俗当地叫做“走月亮”;上海的习俗与江苏差不多;只是中秋夜,妇女外出游玩必须要走过至少三座桥,因而叫做“走三桥”;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如果家里有孕妇,就要多切一份;拜月不是指祭月时的拜月;这种风俗源于北宋京师;当夜,满城人家,不论穷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许多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祭祖节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关于祭祖节还有这样一个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故事;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秦文公令人追杀;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8,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腊八节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9,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路神节元月初五,“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10,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寒食节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11,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代表着我们民族团结、喜庆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我国的传统节日。
1. 春节:春节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新年的开始。
这一天,家人们聚在一起,共享丰盛的年夜饭,观看烟花晚会,并进行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等。
红包是春节期间的传统,长辈给小辈压岁钱,象征着送去的祝福和财富。
2. 元宵节: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这一天,家人们一起品尝汤圆,欣赏花灯以及猜灯谜。
其中,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人们通过猜灯谜寓意着对祥瑞好运的祈福。
3. 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祖节日,通常在农历四月四日前后。
这是一个寄托哀思、扫墓悼念亲人的节日。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整理坟墓、烧香跪拜,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4. 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起源于纪念古代诗人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有多种传统习俗,最有代表性的是龙舟竞渡和吃粽子。
龙舟竞渡是模仿搜救屈原溺水后以划船寻找他的行为,而吃粽子则是为了纪念为了让鱼虾虫蛇不吃掉屈原的米而投江身亡。
5. 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是农历七月初七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向牵牛星和织女星祈求姻缘,而且会放空灯笼、写信纸、剪纸,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祈愿。
6. 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的传统节日,人们庆祝丰收和家庭团聚。
这一天,人们会一起赏月、吃月饼,还有龙、鼓等表演活动。
7. 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也被称为“老人节”。
人们会赏菊花、插茱萸、登高、踏秋、吃重阳糕等,以祝福自己和家人健康长寿。
8. 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初八,人们通常会用糖瓜、糖蒜、糖花生等糖食来祭祀祖先,也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9. 元旦节:元旦节是西方的节日,也被我国接受并庆祝。
这一天,人们会放假、出游、赏花等方式庆祝新年的到来。
10. 劳动节:劳动节是为了庆祝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而设立的节日,通常在每年五一举行。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元旦: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
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
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2.春节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节日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当中的节日相信每个人都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节日,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1、春节。
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2、元旦。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
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
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3、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4、寒食节。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出现的节日。
5、清明节。
农历四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是我国汉族及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但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6、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
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每年五月五,人们都会以吃粽子或赛龙舟等活动纪念屈原。
7、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也叫“乞巧”。
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
”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8、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中秋吃月饼的风俗不仅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有关,据说还与元末农民起义有关系,所以可以广为流传。
9、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
重阳节为团圆的节日。
10、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
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介绍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介绍1、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习俗: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吃团圆饭,一起看春节晚会。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5、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习俗:扫墓、踏青。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及日期,了解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民间传统习俗。
2.通过收集、整理、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源,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重点:
1.通过收集、整理、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源,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难点: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源,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准备:
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确定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及日期,了解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民间传统习俗。
活动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及日期,了解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民间传统习俗。
活动难点:
确定活动主题。
活动疑点:
如何设计活动方案。
活动准备:
1.各个传统节日的场面及传说的相关图片的课件。
2.收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资料,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过程:
一、从实际生活出发,导入主题。
1.欣赏视频《赛龙舟》。
2.人们在过什么节?(端午节)
3.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4.揭示课题——我国的传统节日。
5.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二、认识传统节日。
1.问题: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学生汇报课前准备的调查记录卡)
2.明确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及资料汇报)
通过课前调查、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记录,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了较多的了解,能准确说出传统节日的名称及日期,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问题的答案,提高自我学习并概括能力。
三、制定活动主题。
1.说说通过此次活动,想了解传统节日的哪些知识呢?
2.各小组讨论交流,互相改进。
3.教师指导:
在本组课题中,你们打算研究哪些方面?
你们打算怎样去研究?具体时间和人员如何安排?
参考活动主题:
①传统节日的起源或传说;
②关于传统节日的史书记载;
③传统节日的旧民俗与新民俗之比较;
④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
⑤传统节日民俗的地方特色,要突出本地,兼顾外地;
⑥传统节日与文学作品、民谣;
⑦与外国类似节日民俗作比较;
⑧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及向国外的传播。
小组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活动地点:
活动方式:
时间安排:
小组人员分工:
3.教师先指导填写一张活动方案。
四、交流完善活动方案。
五、我们的准备。
说说自己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第二阶段:问卷调查
活动目标:
通过收集、整理、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活动重点:
通过收集、整理、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活动难点: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活动疑点:
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比较薄弱。
活动准备:
准备好调查问卷。
活动过程:
一、完成调查问卷。
1.开展调查活动,了解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中国传统节日调查问卷
1.你能说出多少个传统节日
A .1--2个
B .3—5个
C .6--10个
D .10个以上
2.你喜欢中国的传统节日吗
A.喜欢,追寻中国味道 B. 不喜欢,因为比不上西方节日的浪漫,时尚 C. 无所谓
3.你怎么看中国的传统节日
A. 传统节日应该延续下来
B. 各种各样的“节”太多了, 没什么特别意义C.无所谓
4.圣诞节与春节,你更喜欢过圣诞节还是春节
A. 春节
B. 圣诞节
5. 你对是否过西方节日抱什么态度?
A.大家过,我也过
B.我是中国人不过洋节无所谓过不过
C.很喜欢过
D.其他(可自己补充)
6.您觉得过中国传统节日时节日气氛浓吗
A. 很有节日气氛
B. 节日气氛一般
C. 没什么节日气氛
D. 没注意7.您是否能坚持传统节日的习俗(比如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包粽子等)
A. 全部坚持
B. 坚持大部分
C. 坚持小部分
D. 基本没有
8.你会过西方节日的原因有哪些?(可多选)
A. 过西方节日挺时尚
B. 西方节日形式多样轻松有趣
C. 过西方节日可以增进人际关系
D. 西方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E. 其他
9.你知道中国各个节日的由来吗
A. 知道
B. 有些知道,有些不知道
C. 不知道
2.学生完成问卷。
二、查找资料。
1.小组成员利用学校微机房、图书馆、资料室、博物馆搜集有关资料;
2.到民俗保存较多的农村采访,了解民俗,搜集传说、民谣等;
3.将搜集到的资料汇总给小组长,小组长加以选择,分类整理。
三、撰写研究报告。
有条件的小组可以利用powerpoint将成果制作成幻灯片。
四、总结。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
活动目标: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源,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重点: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源,提高学生搜集、处
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难点: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疑点:
学生还不能有条理地进行展示。
活动准备:
准备好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大家收集到了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这节课上,就让我们开展示一下我们的成果吧。
二、展示一:专题汇报。
1.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1)说一说你最了解哪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2)请小组汇报传统节日习俗的更多资料。
(3)学生汇报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小结:每当节日到来,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庆祝,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
2.传统节日的传说。
(1)问题: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动听的传说,你知道这些节日的传说吗?(2)学生讲自己知道的传说。
(3)请小组汇报更多的传说故事。
(4)小结:把这些传说故事课下讲给别人听。
3.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
(1)小组汇报交流。
(2)其他学生补充。
三、展示二:诗歌朗诵会。
历来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文很多,民谣也很多。
要求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诗文、民谣上台朗诵,并评出最佳朗诵奖。
还可以给朗诵会录音、录像,作为资料保存。
四、展示三:多彩的节日(儿童画)。
根据节日的丰富绘画,表现某一节日的场景。
评比最佳图画。
五、活动评价。
泗港小学学生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学习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