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学习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学是我们所接触的第一门临床医学课程。
临床医学课程跟生理生化这些基础医学课程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是临床课的内容都写得非常的详尽易懂,基本上不会有写得有所保留,让人不明白的地方,所以临床课比起基础课,即使是通过自学也能弄懂大部分的理论知识。
但是临床课的实践部分的重要性也会相应的增加,当见习实习工作的时候,就需要将临床课的知识加以应用。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随着内容条目的易懂性增加,文字量和记忆量也会随之增多,因此临床课的书都会比较厚,记忆是学习该类课程的主要难关。
诊断学并非是学习怎么去诊断一个具体的疾病,这是内科、外科等具体临床课的任务。
诊断学是学习怎么从病人身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得出一个诊断的方向,从而延伸进行进一步的信息采集,通过整合采集到的信息,得出诊断结论的过程,说的简短一点,就是临床思维。
诊断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下面将会分别讨论。
我采取的顺序是授课顺序,而不是临床工作中的顺序:
一、体格检查
中山医临床五年制在大二下学期将会开始学习诊断学的体格检查部分,其他的专业如口腔则会等到大三上学期才会开始直接学习全书,临床五年制也会随之学完其他的部分。
对于护理专业而言,诊断学会适应专业的属性称为健康评估,不过我并没有接触过健康评估的任何内容,因此我也只能按照临床口腔公卫等的要求进行阐述。
下面进入正题。
体格检查是最基本的检查方式,通过它能获得诊断所需的第二批信息。
体格检查只需用自己的感官和简单的工具,即可对病人进行一个最初的临床判断,即检体诊断。
感官检查是这个部分的重点掌握内容,并不是说工具检查不重要,而是工具检查一般学个两三次就会了,并没有什么难度。
体格检查有视触叩听嗅五种检查方式,但是由于嗅诊并不是每个领域都用得上,因此重点掌握的是视触叩听。
在见习实习中需要反复练习,因为它是最最基本的基本功,别小看这个检查,通过检查我们不仅要对病人进行检查,还要同时问诊(语言接触),通过交流沟通,取得病人的信任,这样才能更好的采集信息,而且体格检查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诊断结果,检查的时候,应该以病人为中心,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照顾,比如尽量减少身体的翻动,检查完之后整理好衣服和盖好被子等,我们面对的是人,不是练习用的模型。
关于检查的方法,我不再赘述,因为如前文所言,书上写的相当详尽,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在这里强调的是学习的途径。
第一就是要认真学习好书本的理论知识,明白视触叩听各种检查包括哪几种方式,病人的异常状态应该怎么描述,这些异常状态和正常状态的属性(看起来怎么样,摸起来怎么样,听起来怎么样)是怎样的,提示可能是什么疾病导致的等等。
第二就是学习的重心——实习课。
光有理论知识究竟只能沦为纸上谈兵,最多能拿去考研,要是有志于成为一名医生,就需要不断的实践。
诊断学的授课方式是不同的班级会由不同的附属医院带教,一个班的理论课和实习课都会由同一个附属医院负责,体格检查考试亦同。
在医院的带教室里,大家会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组由一名老师带教,老师会回顾一下理论知识,然后就会示范检查并让同学互相练习。
既然有示范,自然就要有模特,当然这个模特肯定是男生的,我觉得,男生应该踊跃一些当模特去示范,因为老师们都是长期战斗在一线的临床医生,检查手法都是很到位的,当模特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通过老师的检查和自己的身体,知道检查的力度和手感,很多人对体格检查感到困难,并不是不会手法,也不是找不到位置,而是不知道自己检查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感觉,到底是不是对的。
自己当模特,就会知道这种感觉。
第三就是不断的练习,由于临床的时间充裕,一般同学们都会平时疏于练习,不过说实话大二下学期的压力真的不大……而且大三才学习的口腔等一般也会这样……我自己也不幸
堕入此懒惰循环,不是个好例子。
所以大家自己努力吧!每逢体格检查考试的前一个星期,
都会有一个现象,就是女生集体冲入男生宿舍对男生动手动脚……哦不对,是检查身体,临
床由于此时正值盛夏,不会怎么样,但是口腔等则是适逢深秋,女生手脚就请快一点,不要
冻坏男同志了……= = 第四就是体格检查阶段有小测,对,实习课上每一个部分的检查开始之前都会对上一次
的部分进行小测,内容可以参考诊断配套书的那本《检体诊断学实习手册》,顺带一提,诊断
除了课本还有很多配套的实习用书。
这些小测的题目都是英译中和简答,而且有可能会在理
论考中出现。
关于体格检查的具体步骤,有一本《全身体格检查操作图谱》,是南方医编的,这是一本
掌中宝,可以随时携带随时看,图文并茂,比较容易明白。
二、问诊和症状学
问诊是获得第一手信息的途径。
问诊的内容我同样不予赘述,问诊考试一般不考,但是
不代表它不重要,只是考试考问诊并不好考而已,问诊可以获得病人的一些基本情况,这对
于疾病的诊断同样是有意义的,比如说一个年轻人胸骨剧痛,你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考虑冠心
病心绞痛,一些疾病是遗传病,家族史非常重要,一些疾病是某些疾病恶化后并发的,因此
既往史对这些疾病是重要的提示。
由于问诊需要跟患者有语言接触,因此我们应该把握语言的艺术,语气要亲切和蔼,态
度要认真耐心,目的要清晰明确。
别以为没得练哦,写病历第一件事就是叫你问诊,而且是
真的病人。
症状学是一些常见症状的集合,当然临床症状是很多的,诊断书选的都是最为常见的症状。
一个症状会介绍它的定义和分类,以及相对应的疾病诊断提示。
一开始学可能不是很有
感觉,因为学病理的时候会初步接触诊断思维的内容,但是病理是通过疾病列出症状,而诊
断是通过症状列出疾病,不是很好记忆。
但是在临床工作,都是通过症状和体征来诊断疾病的,具体形式可以参考电视剧《house》,剧里house会将症状体征写在一块小白板上然后进
行病例讨论,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病例诊断方式。
三、病历书写
病历书写是诊断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工作最最基本的工作。
病历书写能够反映一个
医生的思维是否严谨,此外病历还是重要的法律相关文书,写好病历不仅有助于诊断疾病,
而且也是医生保护自己的凭证。
病历的格式书上有,我们需要注意的,就是写病历需要蓝黑墨水的钢笔,最近有蓝黑墨
水的水笔,但是我没有用过,不知道效果如何,我个人还是觉得钢笔好。
病历要求非常严格,
格式不对或者是超过三个错字/涂改就必须重抄。
中山医的附属医院都是没有电子病历录入系
统的,为的就是让中山医的实习生不断的练习写病历。
四、实验检查和器械辅助检查
实验检查就是通过临床检验得出的信息进行辅助诊断,之所以说是辅助是因为检查结果
必须与体格检查和病史相结合。
这一点检验班的同学应该会比较熟悉,他们对这方面的要求
比较高,因为这就是他们的工作,而我们则是学会通过解读检验结果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
诊断。
最基本的实验诊断有血液学检查、凝血/抗凝功能检查、排泄物分泌物体液检查、肾功能、
肝功能、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病原体检查以及其他检查等,每项检查结果可以分为偏高/
正常/偏低或阳性/阴性的结果,每一种结果除了正常都可以有疾病的提示。
器械辅助检查就是通过一些比较复杂的医疗检查器械进行检查并根据结果进行诊断。
在
诊断学将只学习其中的心电图部分,不过心电图是比较难的,而且图形的形状判断比较复杂,
不是很容易记忆。
理解图形的意义非常困难,也没有必要,因此只需要明白图形提示什么就
可以了。
五、上课
前面已经说过,不同的班级由不同的医院负责授课,我们口腔一直是二院带教的,这里就扯一下二院。
二院比较强势的科室有普外、耳鼻喉、内分泌、血液、口腔等,关于这一点我并不是很肯定,还请师兄师姐不吝赐教。
不过二院口腔我很肯定是强势的,我们口腔的黄洪章教授曾经带领二院的口腔并做大做强,也可能是这个原因我们口腔跟二院有着很紧密的联系(还是说纠结呢?)。
据说二院的教学是中山医附属医院里最好的,诊断学的老师一般都由内科老师兼任,所以等到上内科学的时候会发现一些熟悉的面孔。
二院负责的理论课里,我觉得讲得比较好的有呼吸内的江山平主任(同时也是大内科的主任)和张蔚,消化内的黄开红,风湿的戴冽,血液内的马丽萍等,实习课上带我们班的有三个老师,劳国娟教我这一组,我觉得她条理非常的清晰,于钟我听说平时人比较严肃,不过人还是很好的,谢双锋的特点是比较喜欢早下课……
在医院实习就要开始有个医生的样子了,在病区里走动不要乱跑,不要大声喧哗,要有礼貌,指甲要剪短,而且对病人问诊的时候在之前要有所准备,到时候不知道问什么干瞪眼会很囧的,要知道一些病人被问过三四轮了,他们也比较囧。
临床实习就相当于一个接触社会的过程,对大家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五、考试
之前也说过了,诊断总共四次考试。
第一个是体格检查考试,已经详细讲解过了。
第二个就是病历考试,大家分组,老师会跟病人事先沟通好征得同意,然后大家问诊,并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写一份病历,大家要好好写,毕竟是考试,当然在这份考试病历之前会有一次练习的病历书写,老师会批改这个练习病历并详细纠正大家的错误,一定要好好学习,在病历考试结束后直到内外科实习什么的才会再次接触病历的,练习机会并不多。
第三个是实验诊断考试,考试内容是血细胞、骨髓细胞和尿镜检,考试形式是玻片观察并写出视野内容的名称。
上实习课的时候老师会认真讲解各种细胞的鉴别要点的,实验诊断考试的难点是骨髓象,另外两个并不难,注意我说的是难点哦。
第四个就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理论考试。
四个考试的分数比例,在二院是体格检查20%,病历9%,实验诊断11%,理论考试60%。
其中体格检查的分数是直接20分往上加的,因此诊断的分数能不能高分取决于体格检查,由于分数分摊较多,诊断不容易挂。
虽然书比较厚,但是理论考试还是有侧重点的,考试内容中,体格检查部分占多数,不要以为检查考试完了就没事了,理论还要考的。
二院理论考试题型有选择题,英译中,简答和病例分析,其中简答的第一题是一个名词解释。
英译中的范围是症状学和体格检查里的词,所以建议带个小本子,大小刚好能塞进白大褂的胸口袋,里面写上单词,平时看看都够用了。
简答在前面说过,体格检查可以重现小测时候的题目,另外会考一些实验诊断的重点检查项目结果分类以及临床意义。
病例分析都是分小题的,具体怎么处理等会就说。
诊断的重点如下:
体格检查相当重点,不会考手法什么的,那相当无聊,考点是一些体征以及其分级,比如甲亢的眼征,甲状腺/扁桃体/脾肿大的分级等。
若是神经检查或是有产生痛觉的检查,则会考阳性体征。
症状学重点掌握热型,水肿,呕血咯血,呼吸困难,黄疸,意识障碍,营养状态。
其中呕血咯血的鉴别,黄疸三型经常的考。
实验诊断重点掌握血常规,尿常规,常用的肝功能肾功能检查,血清生化(尤其电解质)。
常见疾病考的都是胸肺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后面附录的疾病,都有可能会考。
器械检查就考心电图,我们当时实习的时候就讲了几个重点图,有心室肥大,期前收缩,
房、室的扑动和颤动,心肌梗死和传导阻滞。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体格检查这部分可以出的
相当细,比如瘀点和瘀斑的区别,名解“蜘蛛痣”什么的。
另外就是书上的表格都相当的重
要,若上述重点内容出现表格,一定要背!像呕血咯血的鉴别,黄疸三型的鉴别,贫血形态
学分类等。
另外诊断实习书中有一本《实验诊断实习指导》,后面附有13个病例分析题,最后两题
是内分泌的一般不考,前面的11道题如果都能搞得清清楚楚彻底吃透,诊断考试是绝对没有
问题的,所以如果真的懒到没怎么看诊断书,大可以用这11道病例分析押大题,当然我不建
议这么做。
诊断并不需要参考书,买了你也没时间做的,靠资料和书就已经足够,诊断其实挺容易
高分的,但是由于在大三考试,一般很容易忽略诊断,所以大家有个心理准备就好。
篇二:
医学基础课程《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医师从业指南) 医学基础课程《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诊断学是临床基础课,也可以叫内基(即内科基础),都是由内科医生来给我们上课!学分
很高。
诊断学的学习重点是病史和体格检查!这些在临床上诊断疾病的时候都是必需的基础内
容!
《诊断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临床诊断学(也叫物理诊断学)和实验诊断学!
先来说说临床诊断学部分,这可是诊断学的重点,它又可以分为症状学、全身体格检查、
心电图3个部分!
一、临床诊断学
1、症状学
这部分介绍了临床上的一些症状,这部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会花很多时间来讲述,可
能只挑几个最常见的来讲,如发热、头痛、胸痛、腹痛、水肿、呼吸困难等等!
在初学阶段,重点要掌握基本的概念,如各种热型的特点(常考名词解释)、水肿的常见
原因及其特点、三凹征等等。
如果想记更多的东西的话,建议把每种症状产生的机制理解好
好一下,这样记忆起来会容易,而且不容易忘!关于这部分,初学可能没有什么感性认识,等
把临床课学完以后再回过头来看,就会有另一个层次的理解(个人体会)!
虽然这部分不是考试重点,但是不代表它不重要,其实在临床实习问病史的时候还是很
需要这些知识的,如病因、伴随症状等等,到了那个时候自己就会有很深的体会了!另外,最
好能掌握这些常见症状的英文,这些都是很基本的东西,以后肯定会用得上!
2、体格检查
这可是诊断学的核心部分!这学期诊断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每个人都学会全
身体格检查,其中心脏、肺部、腹部的检查又是重中之重!学习这部分的要点:
第一,就是看书,掌握体格检查的正确手法;
第二,要珍惜每次见习课的时间练习!不过见习时很多时候都是同学之间互相练习,在病
人身上练习的机会不多(内科见习的时候会相对多一些),所以回到宿舍也可以互相练习,练
得多了,自然就熟练了!
当然,考试中也会出现一些综合题,如肺气肿的病人会有哪些体征,要从视、触、叩、
听4个方面分别叙述!这些都是临床的基础,应该熟练掌握,相信理论结合实际,这些不会是
大问题!
3、心电图
在我们学校,这部分每次占的分数很小,不知道为什么!其实我觉得还是比较重要的!我
认为重点要掌握的是正常心电图(只有知道正常的,才能发现异常的)、房室传导阻滞、心肌
梗死的诊断(定位和分期)、房颤,这些最容易在考试中出现!
二、实验诊断学
我们学校这部分安排的课时比较少,考试前都会发复习资料,考试基本都出资料上的内
容。
我觉得三大常规、骨髓检查、肝肾功能检查、脑脊液检查、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要点
要重点掌握,其中后2项很喜欢出问答题!当然,实验诊断学的内容有很多,一些内容的难度
也比较大,老师上课也不会全部讲到,很多还是靠以后自己积累、总结,所以老师考试的时
候也不会在这部分刻意为难大家的!
1.内科学的学习
其实对于临床课的学习而言是没有重点的,因为在工作中什么病种都有可能遇到的!如果
要从事这一科的工作,最好还是都掌握比较好~但是,这么厚的一本书该怎么学习呢,我认为
还是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重点,这样考试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了!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我们的学习目标,对于本科阶段的医学生来说,还是以掌握常
见病、多发病为主。
内科学关键是要重点掌握呼吸、循环、消化三个系统的疾病,这在讲课和考试中占的比
重会很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他系统的疾病就掌握一些常见疾病就可以了!
轻松学习诊断学
开学之初,有师弟师妹们问起如何学习诊断学。
既然有空,就随意写写自己学习诊断学的一点点体会。
文章有点长,建议精神状态好的时候才读读。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下面只是自己的一些浅见罢了,总之我的观点就是用最少
的时间把目前阶段需要掌握的掌握了,不需掌握的留待以后再掌握,最轻松地掌握好最重要
的,生活学习两不误,学习考试两不误,别累的像只狗那样。
其实我觉得学习诊断学可以很轻松!
我们学习的第七版人卫的诊断学还是囊括了临床诊断学和实验诊断学。
我主要想讲讲临
床诊断学,其主要内容在体格检查。
刚开始学习的症状学,简直是无敌的。
随便一个发热的病因,足以让一个平凡人望而生
畏了。
随便一个胸痛的病因,就得从皮肤,皮下,肋骨,肺脏,心血管,消化系统,中枢等
分析,好吧,胸痛是无敌的,都是无敌的。
所以其实一开始没必要对症状学的每个症状都记
忆得十分清楚,随便看看就好啦,不用背的累个半死,还吃力不讨好。
考前做点题目就知道
什么是考点了,什么砖红色痰,粉红色泡沫痰,稽留热;都是做过题目的都记得住的。
反正
症状学又不考大题。
体格检查,回顾自己都上了3年多的大学了,我觉得体格检查那几次实践课是我最重要
的课程之一了。
当然要学习掌握好这几次实践课
,平时的理论课得听听课才行。
这么厚的一本诊断学,关于体格检查的篇幅描绘的不多,
可能就占书本的1/4左右,但是确实整个诊断学最核心的部分了,至少我个人是这样想的。
刚开始学,感觉一头雾水,老师就在上面噼里啪啦地讲,做学生的就在下面翻书。
其实整个体格检查都目的只有一个:让你掌握全身体格检查的方法,并酌情记住其意义。
学习每一个科目都是一样的,掌握好其线索,将书本的内容串起来。
事半功倍!
诊断书上的线索很清晰,从头颈---胸(包括肺部和心脏)----腹部-----脊柱------四
肢的全身体格检查(视触叩听)。
说他简单其实很简单,但是刚开始接触会感觉很陌生。
还记
得我去年学的时候,学习肺部的叩诊时可能会出现清音,过清音,浊音,实音;天啊,神马
是清音???听诊肺部时,什么呼吸音,湿罗音,坑爹啊,听诊时候什么都听不到的样子额,
有木有!!!听诊心脏时,就听到bi po,bi po,bi po ;完全不理解第一第二心音,更谈不
上其神马意义了,书上关于描绘心脏听诊的那几页纸更是天书啊。
其实等到上实践课的时候,很多东西就会理解了。
听不懂是正常的。
可以听不懂,但是姿势得正确,操作得有条理。
所以要求得把书上一些条条框框都背下来。
例如检查腹部时候视触叩听包括什么内容(视诊有5项内容,腹部膨隆度,腹部静脉,胃肠型及蠕动波,呼吸,其它(而其它又包括皮肤颜色,溃疡,色素沉着等);触诊有6项内容,包括腹部,压痛及反跳痛,脏器,肿物,液波震颤,胃泡鼓音区;而脏器又包括肝脏....摸到肝脏时候得注意其大小,表面光滑度,边缘,震颤,有无压痛等),例如触诊乳房的时候,要记得摸到肿物时候,要记住“部大外硬压活”(为了记忆,无不用其所及啊,读两遍,就感觉像“不大的外阴压一下就活了???”),即部位大小外形硬度压痛活动度;再如心脏听诊时说听到杂音要注意什么,得记住“不时性传导+2”,部位,时期,性质,传导+与体位/呼吸的关系。
所以首先记住了线索后,一步步细化,具体的一些意义可以先不记住,但是操作时候得有这么一个思路。
当能把全身体格检查的顺序都记下来时候,成功也都不远了。
或许可能还没学到相应的内容,看过去会觉得一团糟,但是学过了,就会发现都很容易懂,但是得把这么一个思路或者说这么一个框框记下来。
还记得去年跟冼师姐学完体格检查的操作不久就被分到胸科医院见习,带教老师说,你听听这个患者的肺部,看看有什么问题,哪怕是现在都可能听不懂!!!何况是当时的时候,患者还是一个女性,第一次的时候,相当尴尬,脸都红了,硬蹦出一句“是异常呼吸音?”,老师无解!!!然后过两周又去见习的时候,去到神经科时,冼师姐说,你给这个人查查体,情何以堪!!所以诊断学的临床诊断学这个内容还是相当快地用到临床的。
至于实验诊断学,感觉平时听听课,考前两周把人卫人军的题目都做了,把不懂的翻翻书看看,再认真看一遍书,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学习内外科的时候还是会回来复习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努力!加油!篇四:西医诊断学学习心得
西医诊断学学习心得
1.最好在学过了《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后,再来学习《诊断学基础》。
西医学的各门为加深对《诊断学基础》的理解,课余时间还应对前期课程的有关内容进行复习,以达到基础与临床联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2.学习过程中须补充某些基础知识的不足。
因为《诊断学基础》是建立在如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上的。
即使考过了《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后,要学习《诊断学基础》也还没有生物学、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考试后,再来学习西医课程,他们很多时候把记中药药性、方剂歌诀的方法来学习西医课程,这是一个学习方法上的错误。
因为《诊断学基础》似乎还没有现成的歌诀。
学生应当根据大纲要求,识记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领会的内容应当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帮助理解;应用的内容应当真正会应用。
读书的时候,变记住“是什么”为明白“为什么是这样,这就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如果能读出课本中字面上没有但实际上包含有的意思,那就更上一层楼了。
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诊断学基础》的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要记住的名词概念、参考值、临床意义就相当多,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感到困难。
有的学生习惯于把一本书读完后,临考前再来抓紧时间复习,然后应考。
这种办法对付某些内容少、自己熟悉的课程是行之有效的,可对付《诊断学基础》的考试却不行。
学习时应当分阶段学习,学习完后先总结归纳,然后做每章后面的练习题来检验自己的熟悉程度。
如果能够达到大多数练习题都对,则需要找出题做错的原因,然后继续学习下一章。
如果多数练习题都做错或者虽做对但是不知道对的道理,则应当重新学习直到完全弄懂为止。
每一篇学习结束后应当有小结,抓住这一篇的主要内容。
临考前再来一个总复习,这样考及格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5.学习《诊断学基础》的另一特点是必须熟练掌握临床诊断的检查方法,尤其是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