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审美与中国审美的关系

合集下载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书笔记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书笔记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书笔记简介:《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是建筑名家黑川雅之的日本审美文化集,是探究中日同源的审美意识,解读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深刻凝炼东方美学,理解东西方差异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

面对扑面而来的近代西方思想和美学理论,作者立足东方美学价值观,以“微、并、气、间、秘、素、假、破”八个汉字为切入点,从建筑、设计、能乐、绘画、器物、服饰、文学、社会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深刻挖掘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影响的日本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理解了审美意识,就理解了日本文化背后的隐秘逻辑,及其在现代美学功能意义上的合理性。

关键词:审美意识、美学、设计、日本文化内容亮点:1.秩序感与谐和共生有什么联系?2.如何用留白来驱动观众的想象?3.为什么日本之美的根基在于尊重自然?本期推荐书籍:书名:《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作者:[日] 黑川雅之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说起日本的艺术设计风格,很多人的固有印象应该都是:简约。

不论是无印良品还是优衣库,走的都是简洁风。

但这个简约还真不简单,其背后深刻的内涵与历史传承,正是这本书试图说明与澄清的,也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日本的国民性。

黑川雅之,作为日本知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师,被称为日本唯一的艺术学博士,成功地将东西方审美理念融为一体。

他虽然接受了西方的建筑学教育,但最迷恋的仍然是日本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他坚信日本本身的美感更具感染力,他也希望在日本快速西化的今天,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能够受到重视。

而日本的审美价值观,是原始情感被推演、转化为智慧意识的美学总结,其核心在于日本人对自然的无比敬畏,对秩序的无比迷恋。

黑川雅之将日本的审美意识概括为八个字:微、并、气、间、秘、素、假、破。

通过这八个字为切入点我们可以挖掘到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影响的日本审美意识以及东西方文化差异。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解读黑川雅之的这本书《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从三个方面来详细解读日本人的八个审美意识,以及这其中反映的文化内涵,透过此书,我们能洞悉日本那些精致的产品简约设计背后的文化基因和日本人的国民性。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是人类对美的认识和追求的理论基础。

东西方美学理论在历史发展中各自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观念,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点和特点。

一、东方美学理论东方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东方文化传统下的美学思想。

在东方文化中,美学被视为一种哲学思辨,强调内在的精神境界和心灵体验。

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强调“意境”、“气韵”、“神韵”等概念。

诗人苏轼提出“诗以言志,画以言情”,强调艺术作品应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追求内心的真实和深刻。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写意”、“意境”,强调画家的心灵境界和审美情趣。

日本的美学理论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

日本传统美学注重“和”、“雅”、“淡泊”、“自然”等概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日本茶道、花道、园林等艺术形式体现了日本美学的精髓,追求简约、朴素、自然的审美标准。

印度的美学理论则更多地与宗教和哲学相结合,强调灵性和超脱世俗的境界。

印度古典舞蹈、音乐、雕塑等艺术形式体现了印度美学的特点,追求身心灵的统一和宇宙意识的觉醒。

二、西方美学理论西方美学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主要包括古典美学、启蒙美学、现代美学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本质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提出了“理念”、“模仿”、“审美享受”等概念。

古典美学注重形式和规范,追求完美和秩序,强调艺术作品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启蒙时期的美学理论强调理性和审美的关系,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普遍性。

康德提出“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审美经验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和客观性。

启蒙美学强调审美教育和审美理想的培养,追求审美情感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现代美学理论包括形式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流派和观念。

论日本文学理念“物哀”——以《源氏物语》和松尾芭蕉俳句为例

论日本文学理念“物哀”——以《源氏物语》和松尾芭蕉俳句为例

论日本文学理念“物哀”——以《源氏物语》和松尾芭蕉俳句为例周雨垚【摘要】“物哀”是日本大家本居宣长提出来的文学理念.无论是日本文学巨著《源氏物语》,亦或是日本俳句大家松尾芭蕉的作品,尽管形式内容不同,其内核都包含了“物哀”之美.日本文学自古与中国文学一衣带水,从中国文化中能够找到与日本文学理念“物哀”相接近的词句、内涵,但中日文学理念中的“物哀”在情感基调和感情范围上具有差异性.【期刊名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4页(P93-96)【关键词】物哀;《源氏物语》;松尾芭蕉的俳句;情感;文学【作者】周雨垚【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313客观来看,日本在自身长期以来的文化文学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笔者以为,日本文学历史上,有两个最值得骄傲的成绩,一个是文学体裁“物语”的形成,另一个则是文学理念“物哀”论。

一物哀之说“物哀”(もののあわれ),物(もの)指的是认知、感知的对象,哀(あわれ)指的是感情的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本居宣长从辞源学角度对“哀”和“物哀”进行了探究,在他看来,日本古代的“あわれ”(哀)是一个感叹词,与中文对比,类似于我们说的“啊”“呜”;但“あわれ”抒发的情感更为复杂,常用以表达兴奋、激动、气恼、哀愁、忧伤等多种情绪与情感。

而至后来,汉字传入日本,人们便用汉字的“哀”来书写“あわれ”。

而“物の哀”则是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固定词组,也使得语气词“あわれ”实现名词化。

在这里必须明确的是,“物哀”中的“哀”并不是我们认识范畴内汉字“哀”的含义。

因而“物哀”一词引入中国时,形成了两派观点。

一派认为“物哀”理念是日本文学的一个基础,如果不能够很好地从中文意义上对其进行阐述,那也就不能从“物哀”的角度去理解日本文学的精髓。

如李芒先生在《“物のあわれ”汉译探索》一文中,主张将“物のあわれ”翻译为“感物兴叹”[1]。

中日两国文化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文化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文化价值观的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日两国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日两国的文化特征各不相同。

为了更好地促进两国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本文将对中日两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行比较研究。

一、集体与个人集体与个人的差异是中日文化中最显著的一个方面。

在日本文化中,集体的观念非常强烈,个人的利益往往被放在更高的位置上。

这种文化价值观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在家庭、公司和社会等层面上。

在家庭中,日本人注重家族的延续,子女往往要顺从父母的决定。

在公司中,团队意识被强化,个人的竞争意识相对较低。

在社会中,人们强调尊重他人的意愿并追求和谐,个人的利益往往被牺牲。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个人的价值观念更为突出。

中国人普遍注重个体的自由、尊严和尊重个体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社会与家庭中也更多地强调个人的利益和需求。

不过,这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近些年来已经出现了一些改变,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集体与社会利益的重要性,并在很多方面予以了实践和体现。

二、时间观念中日两国的时间观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非常注重时间的效率和规划。

在日本人的思维中,谁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时间,谁就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他们非常注重时间秩序和时间的节约,追求高效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则更加灵活和弹性化,注重把握时机和机遇,追求的是人生的自由和更多的体验。

中国人常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反映了这种价值观,但他们对待时间的态度相对比较随意,并不太注重时间的规划和严格管理。

三、态度和信仰中日两国的文化价值观还体现在了宗教信仰和态度上。

在日本文化中,佛教和神道教是非常深入人心的宗教信仰。

佛教强调“瞑想禅定”的修炼,让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神道教主张崇拜祖先和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信仰渗透到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人际关系、孝道和环保意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作为哲学的一部分,探讨了艺术的本质、审美体验以及美的标准。

东西方美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各自文化、历史和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思想流派、艺术表现及审美标准等方面,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详细比较,以期加深对这两种独特美学体系的理解。

一、历史背景1.1 西方美学的起源西方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当时,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有关美和艺术的重要论述。

柏拉图在其对话中强调了“理想之美”,认为艺术只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模仿,缺乏真正的价值。

而亚里士多德则相对乐观,他在《诗学》中提出了艺术应具备的元素,如情感共鸣和现实的反映。

这为后来的西方美学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开启了对人的关注,强调个体经验和感受,使得人文主义成为主导思想。

进入18世纪,康德的发展提供了“无目的性”的审美标准,强调主观体验与审美判断的独立性。

1.2 东方美学的发展相较于西方,美学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的发展同样悠久而复杂。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家、儒家思想对美学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强调自然之道,以“无为”而入画,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自然美;儒家则推崇伦理与社会责任,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佛教传入中国后,对艺术形式和精神层面的认可,也使得东方美学更加丰富。

在日本,美学也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如“侘寂”之美强调不完美和自然衰老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它与东方其他文化有着明显区别,使得东亚地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审美观念。

二、主要思想流派2.1 西方主要流派西方美学历史上涌现了众多不同的思潮和流派。

特别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浪漫主义、唯美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等思想风潮相继出现,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创作与观念。

浪漫主义:对个体情感与自然景观的高度重视,认为艺术应当表达更为细腻的人类情感。

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主张艺术价值不应受到伦理道德束缚。

论日本的传统审美意识及其对艺术的影响

论日本的传统审美意识及其对艺术的影响
就 以某 种 方 式 超 越 了 世 界 。 E 可 见 , 空 寂 ” 达 到 的 境 界 ,l ,i “ 所
玄 的美 是 以 幽 艳 为 基 调 的一 种 深 奥 和余 韵 , 中 心 是 余 情 , 其
即 重 视 气 韵 , 是 一 种 纯 粹 精 神 主 义 的 审 美 意 识 。幽 玄 美 这
20 0 9年 第 3期
牡 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社版) 哲
J u n lo u a a g No ma iest o r a fM d  ̄in r l Unv ri y
No .3, 0 2 09
( 第 1 1期 ) 总 5
T ot lN o 51 a .1
论 日本 的传 统 审 美 意 识 及 其 对 艺 术 的 影 响
与 自然 密 不 可 分 的 民俗 式 的 思 考 。他 们 从 自然 中发 现 美 的 存 在 , 而创 造 文 学 的美 , 们 将 自然 看 成 是 生 命 的 整 体 。 进 他
人 生 无 常 , 像 大 自然 有 四 季 轮 回 ,“ 寂 ” “ 玄 ” “ 就 空 、幽 和 物 哀 ” 种 对 美 的感 悟 被 1 文 人 淋 漓 尽 致 地 用 于 文 学 作 品 这 5本
今道友信在《 东方 的 美 学 》 书 中 的一 段 话 正 好 能 说 明 一 “ 寂 ” 这 一 特 征 : 在 的 根 据 在 于 无 , 无 却 不 是 精 神 还 空 的 存 而 原 的终 点 。“ 超 越 无 的 思 维 里 , 神 获 得 最 高 的 沉 醉 , 在 精 这 样 的沉 醉 越 过 无 之 上 , 精 神 导 向 绝 对 的 存 在 。所 谓 绝 对 将 的存 在 , 在 相 对 的 世 界 之 外 实 存 着 的 东 西 。美 学 是 沉 醉 是 之 道 , 思 想 体 系 的最 高 点 , 是 与 作 为 绝 对 的东 西 —— 美 其 就

论日本美学基础概念的提炼与阐发以大西克礼的《幽玄物哀寂》三部作为中心

论日本美学基础概念的提炼与阐发以大西克礼的《幽玄物哀寂》三部作为中心

论日本美学基础概念的提炼与阐发以大西克礼的《幽玄物哀寂》三部作为中心一、本文概述日本美学,作为东方美学的璀璨明珠,历经千年的沉淀与打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美学体系。

其中,“幽玄”“物哀”与“寂”是日本美学中的三个核心概念,它们不仅是日本文学艺术的精髓,也是理解日本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关键。

本文旨在以日本美学大师大西克礼的《幽玄·物哀·寂》三部作为中心,深入探讨这三个基础概念的提炼与阐发,从而揭示日本美学的独特魅力与深层内涵。

我们将首先概述大西克礼的学术背景及其在日本美学研究中的贡献,进而引出《幽玄·物哀·寂》三部曲在日本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这三个概念的深入剖析,本文将展现它们在日本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与影响。

我们还将探讨这些概念背后的文化渊源与审美心理,以期更全面地理解日本美学的独特性与普适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深入的视角,以认识和理解日本美学的核心内容与精神实质,同时也为中日文化交流与对话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

二、大西克礼与《幽玄物哀寂》三部曲概述大西克礼,日本著名美学家,被公认为是日本传统美学研究的集大成者。

他的学术生涯中,最为人称道的成就是对“幽玄”“物哀”和“寂”这三个核心美学概念的深入提炼与阐发。

这三大概念不仅是日本文学艺术的精髓,更是日本民族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大西克礼通过对其的深入研究,不仅为日本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国际社会理解和欣赏日本文化艺术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幽玄物哀寂》三部曲,即《幽玄》《物哀》和《寂》三部著作,是大西克礼美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在这三部作品中,大西克礼以精细入微的笔触,分别探讨了“幽玄”“物哀”和“寂”这三个美学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在文学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他不仅对这三个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还从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阐发。

“幽玄”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幽远玄妙”,后经日本文学家的提炼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概念。

日本美学的源与流:从物衰到幽玄最终步入侘寂

日本美学的源与流:从物衰到幽玄最终步入侘寂

日本美学的源与流:从物衰到幽玄最终步入侘寂图文编辑Ⅰ润良图片来源Ⅰ网络Ⅰ什么是物哀Ⅰ日本的诗歌多是短歌,日本的音乐旋律单调,日本的舞蹈动作缓慢,日本的绘画很少追求浓艳的色彩……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一切都是日本人的“物哀”情结造成的,你相信吗?在传统日式美学中,少不了中国文化的影子,但中国文人的清寂感伤多少是在遇挫后才有闲情去拥抱自然;而在日本,你却可以轻易读到底层民间朴实并内敛的生活。

因为自出生起,日本人就与山、树、花、鸟、兽和溪水洋流比邻而居,建立了温和而紧密的关系。

严岛神社海上鸟居长崎最美神社伏见稻荷神社贵船神社春日灯笼日本神社举行活动庆祝新年八坂神社日本人大概受的本土宗教“神道教”的影响。

神道教相信万物有灵,一朵花、一棵树、一片水洼都可以拿来当做神,可以被供奉,被敬仰。

中国文人的“托物言志”的背后,多受时事环境影响,是对朝廷政治、战乱饥荒、个人际遇等等的感叹。

可是在日本的贵族社会里,公卿子弟不需要通过读书获取官位,所以他们的文章不会去承载思想、政治或者教化的作用。

所以“万物有灵”决定了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他们借由花朵、星辰、月亮去说话,这和中国的不一样。

现在物哀这个词几乎是日本禅宗的标志,也是日本文学与器物的精神宗旨。

“物哀” 这一美学意识始于平安时代,平安时代之前是奈良时代。

日本在公元894年废止遣唐使之后,发展了日本自身独特的文化。

与前代的奈良时代相呼应,把自此开始到镰仓武家政权成立以前的400年称为平安时代。

平安时代被日本人视为一个文化上之高点。

清水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始建于公元778年,数十年后,承载“物哀” 这一美学意识的平安时代开始了。

去清水寺怀古,在祗园与艺伎们擦肩,或去里千家品茶,别致的古城。

叶渭渠说:“日本绘画很少追求繁复的结构和浓艳的色彩,多是结构简雅,追求中间色,注重线条的单纯性和色彩的淡泊性,以幽婉清丽的情趣为主,富于恬淡的韵味。

日本音乐的旋律单调,却蕴含着无穷的妙味,让人心中回荡着余韵。

中国的“感”、“感物”与日本的“哀”、“物哀”——审美感兴诸范畴的比较分析

中国的“感”、“感物”与日本的“哀”、“物哀”——审美感兴诸范畴的比较分析

作者: 王向远[1]
作者机构: [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江淮论坛
页码: 151-15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中日比较诗学;审美感兴;感;感物;物感;感心;哀;物哀
摘要:作为审美感兴之范畴的中国的“感”字,至少在8世纪就见于日本文献。

在“感”字的基础上,空海最早将“感兴”作为概念使用,世阿弥最早将“感”字有意识地、明确地作为个戏剧美学概念加以使用。

在心与物的关系上,中国是以心感物,心离不开物,心受制于物,日本是以心“感心”.心可离物而独立。

日本特色的审美感兴范畴是“裒”与“物哀”。

其中“物哀”之“物”被置换为“物之心”.从而将“物”加以“心”化,称之为“物心”。

中国的“感物”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与思想背景.日本的“哀”、“物哀”则包含着朴素而又过剩的感性与情绪,“感物”是天人台、物我和谐、情理适中,有“乐感”的性质.“哀”、“物哀”则是情理失街、物我错位、自我倾斜,有“哀感”的倾向,“感物”是阴阳和谐,刚秉相济.“哀”、“物哀”则具有阴阳失倜、阴盛阳衰的女性化色彩.。

论日本茶道精神中的审美文化观念

论日本茶道精神中的审美文化观念

过程灌注了心灵的生气,富于作者的理想。

但是,艺术品是受心灵的驱使,按照作者心灵的理想自由地裁割自然之后再进行拼凑而已。

这拼凑品其实质是拼凑高于自然。

例如绘画艺术品中的山水很美,其实现实中没有,但这无非是将甲地的山与乙地的水进行切割然后拼盘。

其实画中的水不如乙地美,画中的山也不如甲地美。

其实,艺术的标准和尺度不是理念,而是自然和生活。

黑格尔主张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在实质上是否定了美的源泉和真实的标准。

黑格尔的关于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论断,真正的目的是展现理念的内涵。

艺术美只是理念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是理念的一种外在的形式,一切都是为他的“美是理念的感性形式”而服务的。

他的这一论断的提出有一个深刻的原因:黑格尔所处的时代是浪漫主义兴起的时代,浪漫主义者崇尚自然,黑格尔反对浪漫主义,他轻视自然美实际上就是为了他与浪漫主义者进行斗争。

三、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辩证关系对于自然美,西方和中国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

西方主要是征服自然,对自然侧重的是崇高,如朗吉弩斯的《论崇高》,康德也论及自然的崇高美;而在中国,则侧重于自然的优美,自古至今有许多山水诗人都为自然界的美所倾倒。

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下,当今世界已经频频出现这种观念导致的恶果: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受到了惩罚。

在当今形式下,我们应该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进行反思。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应该在自然规律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

人的艺术创造活动就是在这种自然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

我们不能像黑格尔那样贬低自然美,应该辩证的看待它和艺术美的问题。

(一)自然美和艺术美相互依存。

自然与生活才是艺术的标准和尺度,艺术美离不开自然美和生活美。

艺术创作者受心灵的驱使,按照他自己的理想把自然进行切割或者组合,做出满足自己意愿的艺术作品,可以说艺术家的作品的源泉是自然和生活,而艺术美则是自然美的升华,自然只有经过艺术家独具慧心的创作才得以展示他的全美,是艺术美强化了自然美的程度。

【浅议中国画与日本画之比较说】日本画和中国画

【浅议中国画与日本画之比较说】日本画和中国画

【浅议中国画与日本画之比较说】日本画和中国画摘要:中国画和日本画的简介,中国画和日本画的现状和发展关键词:中国绘画,日本绘画特点,发展中国绘画简述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我们都统称为古画。

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在世界美术领域自成独特体系。

它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色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形式,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在东周墓葬中出土过最早的画作“祈?的女人和夔龙”(亦称龙?仕女图),存世最早最完整的作品是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国画历史悠久,宋朝以前绘图在?帛上,材料昂贵,因此国画题材多以王宫贵族肖像或生活记录等,直至宋元朝后,纸材改良,推广与士大夫文人画兴起等,让国画题材技法多元,在画作上题诗,为书画同源之始。

明朝之后,绘画推广到大众,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份,风俗画因此产生。

清末,西风东渐,绘画材料多元,加入了西画元素,朝多方面发展。

国画和西方绘画的原则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强调观察总结不强调现场临摹,运用散点透视法不用焦点透视法,重视意境不重视场景。

现代国画的发展也开始吸收西方绘画的一些技巧,如明暗光影的配置,人体解剖的准确等,也有画家将国画的意境用于油画创作上。

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动物画等之分。

在技法上又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各有特色。

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

山水、花鸟等至隋唐,始独立形成画料。

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

元代水墨画盛行。

明、清和近代,大体录袭前规。

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画家。

在世界美术领域,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

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论日本现代设计审美对当代中国设计的启示

论日本现代设计审美对当代中国设计的启示

论日本现代设计审美对当代中国设计的启示作者:刘明明黄华明高鑫君来源:《工业设计》2021年第07期摘要:日本通过对西方进行不断学习,日本现代设计逐渐发展起来。

在学习西方设计模式的同时,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设计模式,而是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

本文主要从食器、服装、建筑三个方面来阐述日本现代设计审美,总结出日本现代设计审美对当代中国设计的启示,以期促进当代中国设计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日本现代设计 ;审美 ;当代中国设计中图分类号:J5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672-7053(2021)07-0083-02Abstract :Through Japan's industrialization and continuous learning from theWest after the war, Japanese modern design gradually developed. While learningWestern design patterns, they did not completely copy Western design patterns,but formed a unique design style and design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This articlemainly elaborates the Japanese modern design aesthetics from three aspects offood utensils, clothing and architecture, summarizes the enlightenment of Japanesemodern design aesthetics to contemporary design in China, and promotes the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design in China.Key Words :Japanese Modern Design; Aesthetics; Contemporary Design in China作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现代设计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的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驱动和影响着全球设计的趋势,在国际市场上无论是精巧、时尚的 SONY WALKMAN,还是精美绝伦、古色古香的日本传统陶瓷、漆器设计,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论日本人_以小为美_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特性_杨红

论日本人_以小为美_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特性_杨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2卷第5期JOURNAL OF CHONG Q I N G UN I V ERSI TY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Vol 112No 152006收稿日期:2006-06-10作者简介:杨红(1961-),女,重庆人,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日语研究。

论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特性杨 红,王景杰(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30)摘要:日本人对美有一种特殊的感受,无论是日语单词“うつくしい”的涵义,还是日本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都表明了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

另外,他们的这种意识也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以小为美”是日本民族传统的重要的审美意识之一。

他们的这种审美意识主要根源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日本特有的自然景观。

并且,日本人的这种审美意识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日本人对外来文明的改造,另一方面则是此种意识促使日本人凡事从小处着眼,注重细节。

关键词:审美意识;以小为美;文化特性;日本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831(2006)0520119205 众所周知,日本的产品以“小巧、精致、简便”而畅销世界。

小至一般的电子产品,大至丰田、本田汽车,都给人以“小巧轻便”的印象。

日本人钟爱将大自然中的景物缩小做成盆栽放在家里,也十分喜欢读“文库本”。

整个日本似乎就是一座世界文化的微缩景观。

韩国著名学者李御宁将其归结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认为日本人具有与生俱来的“缩小”一切的本领。

笔者认为,日本人历来具有“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这种传统的审美意识一方面促使他们将许多大型的产品缩小,以实用为准绳,以小巧轻便为其改造的标准,因而日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

另一方面,也促使日本人十分注重细小之处,注重细节,这为日本的产品品质提供了重要保证,为其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信誉。

浅谈中日文化及之间的关系

浅谈中日文化及之间的关系

浅谈中日文化及之间的关系中日两国都处于东亚,文化有着相同的本源,但是随着发展逐渐走向了分化。

日本与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日本曾热情地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日本的每一种东西,每一种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日本又发展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西。

因此,两国的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一、思想文化:1、文化的由来: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统治者大多依托黄河,深居内陆,对外交往相对较少,处于一个半封闭的状态中。

这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始终保持着独立,并且绵延不断。

日本民族是主要由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古代中国汉族、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少量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融合而来。

日本的语言语音主要来源于商周时期到清朝的多时间段多层次的中国汉语方言口音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口音等融合而来,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的深刻影响。

与中国不同,日本地理特征较为单一,四面环海,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自然条件恶劣,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没有大江大河可以依托,因而其战略选择自然以开发海权为主。

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便开始对其海军进行重点发展。

尽管资源有限,但单一的地缘环境决定日本战略选择的单一性及由此而带来更高的战略意志,使日本在海权方面的发展远比中国要厉害得多。

2、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

道家、儒家、法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政治思想主张。

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揉合各家学派的观点,提出了“大一统”的思想。

以儒家思想为主,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兼容道家合理思想的新儒家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与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德治政治文化相适应,以和为贵、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政治思想,厚德载物、兼容天下的政治价值取向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主要内容。

从伦理困境到审美转化——渡边淳一《失乐园》的日式审美及中国接受

从伦理困境到审美转化——渡边淳一《失乐园》的日式审美及中国接受

从伦理困境到审美转化——渡边淳一《失乐园》的日式审美及中国接受王瑞方(湛江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湛江524000)摘要:1990年代以来,在日本大众文学作家作品的译介方面,渡边淳一的作品是最大的亮点,特别是其小说《失乐园》的译介,引起了中国读者的巨大反响。

《失乐园》是中年人的“情爱小说”,主人公在爱与性、性与人性、人性与伦理性的矛盾与纠葛中,以“情死”的方式超越了现实和道德,实现了“绝对爱”和“万般有”。

《失乐园》不仅具有日本传统审美文化的普遍性,更具“渡边淳一式”的独特性,在情节上体现了伦理与美学的并置与冲突,最终以美学方式超越和解决伦理问题,实现伦理困境向审美的转化,这对中国读者的审美乃至关于人性、人情与伦理道德之间关系的观念冲击非常大。

因此,《失乐园》的翻译、阅读、理解成为中国人欣赏、理解日本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接受史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现象。

关键词:渡边淳一;《失乐园》;文学伦理学;日式审美;中国接受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21)04-0072-08渡边淳一(1933-2014),生于日本北海道,毕业于札幌医科大学,曾任该校整形外科讲师。

1969年弃医从文,开启了职业作家之路,以医疗小说和情爱小说而闻名。

1970年,因小说《光与影》获得第63届直木文学奖。

1995年,小说《失乐园》的发表更令其名噪海内外。

1998年,《失乐园》被译介到中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广泛的关注。

此后,该小说被多次复译再版,引发了经久不衰的“渡边淳一热”。

该小说的译介对促进中国读者审美趣味的多样化、思想意识的多元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接受史更是体现了当代中国审美化阅读逐渐取代伦理化阅读的转变过程。

一、《失乐园》与现代人的伦理困境《失乐园》描绘的是有妇之夫久木和有夫之妇凛子的悖德之爱。

一方面,随着情爱的加深,伦理身份的转变,两人逐渐被家庭与社会所疏远、所抛弃,最终陷入追求情爱价值与恪守社会伦理道德的困境之中。

中国的物感与日本的物哀之比较

中国的物感与日本的物哀之比较

中国的物感与日本的物哀之比较【摘要】以物动情,以情饰物的审美观在中国称作“物感”,在日本称作“物哀”。

“物哀”说一直以来受到中国“物感”说的影响,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日本作品中,日本民族特征中也有所反映。

本文从二者的渊源及内容出发,辨析其异同、利弊,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的审美观,理查文学的发展动向。

【关键词】物感;物哀;本居宣长一物感又称物感说,属中国诗学范畴。

既然隶属诗学,其必然带有诗学的气质。

诗学的气质“一方面,与历代诗人的创作实践有密切联系,是他们思想的结晶,诗人们创作经验的归纳、总结和升华;另一方面,它又与哲学气脉相通,受着每个时代哲学思潮的鼓动或制约。

”物感说起源于原始居民与自然无意识的往来交融中。

这种活动让人类产生了联想、想象等自然审美心理能力,并为物感说提供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支撑。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

顺应天时、地理的观念经过一代代人的追求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正是物感说的哲学基础。

人类在“关乎天文”的过程中,审美意识逐渐被唤醒,实现了从生理到心理,由客观到主观的升华与飞跃,并将这种审美感情运用到创作中。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是心与自然相融相交的体现。

之后,各大思想家又在此基础上融入“道”的观念,皆认为主观世界始于客观世界开始作出感应。

老子言:“道者迈出物之奥”。

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道”与“天人合一”论构成了物感说的哲学依据。

总的来说,“物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中审美主体对客观现实的感受,因“物”而感于“心”,因“心”而情动。

“物感”中的“物”,可以是客观事物,也可是主观意识即想象中的事物表象。

朱光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甲”、“物乙”两个概念。

“物甲”即事物本然的存在,“物乙”为诗人眼中之事物,外物与人的主观条件结合的产物。

这两个概念的提出也更进一步论证了物与心的相互刺激,以达到物我无间,情景交融的效果。

日本“物哀”观与中国“物感”论相似性解读

日本“物哀”观与中国“物感”论相似性解读

Vo1 2 No. .4 01
J n 2 1 a. O 2
口 文 学研 究
日本“ 物哀" 与中国“ 观 物感 " 论相似性解读
宋 慧
( 海 民族 大 学 文 学 院 , 海 西 宁 8 0 0 ) 青 青 1 0 7
[ 摘 要] “ 物哀 ” 物感 ” 是 中 日具 有 民族 审美 特 性 的 古 典 文 论 , 近 的 心 理 创 作 情 态 与 情 感 表 现 方 式使 得 二 与” 都 相
“ 感” “ 物 与 物哀 ” 为 心 物 关 系 理 论 的 一 种 概 括 , 调 外 物 感 发 人 的 主 观 情 感 , 主 体 通 过 外 物 来 抒 发 感 情 , 物 经 过 主 作 强 即 外 体 心灵 化 , 象 化 , 在 物 象 和 主 体 内在 意 绪 相 融 合 而 生 成 。“ 感 ” 物 哀 ” 是 对 生 命 意 义 和 价 值 的 不 倦 追 索 与 探 寻 , 源 物 外 物 与“ 都 根 于人 自身灵 魂 深 处 种 种 的矛 盾 与 冲突 , 二者 相 近 的心 理 创 作 情 态 与 情 感 表 现 方 式 使 得 二 者 呈 现 出 相 似 的 诗 学 特 征 。“ 感 ” 物 与“ 哀 ” 表 现 文 学 的一 个 本 质 问题 , 物 都 即文 学 的 主观 情 绪 与 外 在 物 象 的关 系 。
己 之 情 。 [( 3 而 , 缘 情 ” ”2P ) ]6 因 “ 是缘 我之 情 , 再 是 缘 圣 人 之 情 。刘 勰 在 《 心 雕 龙 》 日 : 人 禀 七 情 , 物 斯 感 , 物 吟 志 , 非 不 文 中 “ 应 感 莫
自然 。l( 一 方 面说 明 自然物 象 引发 了人 的情 感 , 一 方 面 则强 调 自然物 象并 不 是 独 立 于 主体 之 外 的客 体 , 人 的 情 感 赋 予 ”3 J l ) 另 是 了“ ” ” 情 , 是 人 之 情 , 谓 “ 我 观 物 , 物 皆 着 我 之 色 彩 。l(9 钟 嵘 《 感 情 强 物 之 而 可 以 故 ”4 I ] 1 P 诗 品》 中说 :气 之 动 物 , 之感 人 , 摇 荡 心 情 , 诸 舞 咏 ” “ 天 地 , 鬼 神 , 近 乎 诗 ”¨( 说 明“ ” 诗 歌 生 命 力 的 美 感 表 “ 物 故 行 ,动 感 莫 。] 情 是 现 。什 么 样 的 “ ” 能 在 文 学创 作 中产 生 审美 效 应 呢 ?《 情 才 毛诗 正义 》 此 日 :言 作 诗 者 , 以舒 心 志 愤 懑 而 卒 成 于 歌 咏 , 《 对 “ 所 故 虞 书 》 之诗 言 志 也 。包 管 万 虑 , 名 日 心 , 物 而 动 , 呼 为志 。志 之 所 适 , 哀 伤起 而 怨刺 生 。《 文 志 》 ‘ 谓 其 感 乃 则 艺 云 哀乐 之情 感 , 泳 歌 之 声 发 ,此 之 谓 也 。_ 陈 良运 先 生 在《 国诗 学 体 系 论 》 出 :六 朝 的 情文 ’有 两 种情 表 现得 最 多 , 是 怨 情 , 是 爱 情 。 ’ ”6 中 指 “ , 一 二 ”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艺术美学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艺术美学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艺术美学的影响赵一蓉(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00)摘要院汉唐以来,日本民族文化长期受中国文明的熏陶,日本的古代建筑、文字、语言、律法、服装、书画无不渊源于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艺术设计与美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已经发展为日本文化的精髓。

但它的地理条件的不同,又使它产生了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具有独特民族性的传统文化。

其思想的核心是来自神道的宗教观念。

它与佛教思想、儒学道德观念相融合,产生了带有神佛、神儒精神内涵的传统审美意识。

关键词:日本民族;传统文化;美学;审美意识中图分类号:J1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008-01一、前言日本地处亚洲最东端,四面环海,与大陆有一海之隔。

古代因航海、气象知识的局限,使日本长期与大陆相隔绝,在人类发展史上与大陆文化落差较大。

加上因有大海为屏障,历史上未遭受过外来民族的大规模入侵,到了17至18世纪又因害伯西欧人假借基督教的传播把日本殖民地化,而推行了长达二百多年之久的锁国政策,使日本人固守传统,长期过着与外隔绝的闭塞生活,从而养成了很强的民族传统意识。

日本人因为长期以来文化落后于大陆,加上物资不丰富而产生落差心理和劣等意识,同时又伯因国小易遭到外侵而形成自卫心理,产生了很强的民族自尊心。

为了平衡失落感、劣等意识,出于自尊,日本自古以来借神的尊严,以神国自居,孤芳自赏,竭力保持其传统文化。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日本民族产生了有别于亚洲大陆东方其他民族的宗教信仰和表现在宗教思想、道德观念、文学意识、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独特的民族性审美意识。

因此,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心理模式的传统美意识具有东方文化的宗教、道德、文化、文学、艺术的内涵,属于东方美学体系。

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与亚洲东方其他民族一样侧重于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有浓厚的东方人的审美心理的色彩,与着重审美对象的物理属性的西方审美意识有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日本审美与中国审美的关系
南晓锋
摘要:《汉书·地理志》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

”这是中国最早对日本的文字记载,也正是自此起,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交流甚为密切。

中国的审美趣味与日本的审美趣味也逐渐关联起来。

关键词:中国,日本,审美,演变
白江口一役,无疑让当时统治中国的唐政权与委奴国,也就是如今的日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大转折。

刚刚进入飞鸟时代不久的日本,尚能对隋朝不太恭敬1,使隋帝说出:“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2”然而唐军的战斗力让他们开始谨慎地对待这个新兴的帝国,进而开始试探,再到好奇与好学。

这一系列的进展,似乎是日本的特性。

而接下来,自第一批遣唐使的派出,中国审美与日本审美达到了高度一致,这是国家强盛保证了文化输出的结果。

日本早期长达近一万六百多年的原始时代,使其远远地落后于已经在此期间经历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转换的中国。

这一时期,中国已有“黄帝垂裳而天下治”,而日本仍然在以毛皮围身结绳记事。

因此日本审美可暂且不提。

二中国审美却是分阶段的发展,精彩纷呈。

周朝审美大致可由“宜”“和”以及“重文尚质”三目切入。

而于章服上,十二章纹的引入,暗花绸与刺绣品的应用彰示了周生产力的发展。

“予观古人之相,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3而这也不排除自部落时代流传下来的图腾崇拜现象仍然存在。

在形貌审美观上,西周春秋时期主要以身材高大为美。

这一特征散见于《诗经》中,如“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彼其之子,硕大且笃”“硕人其颀”4皆可例证。

而战国时期又稍有变化,逐渐向“靡曼”靠拢。

这一审美,正与周代的浑厚盛大相悖。

尔后的秦汉时期的审美稍稍变化,其很大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最有名的“秦尚水德”,水德属黑。

而等级制度“礼”的贯彻,使颜色与社会等级制度紧密联系起来。

周均平先生在《秦汉审美文化宏观研究》一书中很好的概括出“现实与浪漫”“繁富与稚纯”“凝重与飞动”“美与善”的四个统一。

在历经长期动乱后,中国的审美迎来了以风流而闻名的魏晋时期。

特立独行的魏晋时期,开天辟地地展现出强烈的自我个性,这与其他时期是大大不同的。

玄学的兴盛,个人自我的觉醒使魏晋时期的审美呈现出崇尚自然,甚于病态美的感觉。

“居然有羸形;虽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5是当时普遍的审美取向。

魏晋风尚我们可将其概括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隐逸风习,一往情深。

在此时期的日本虽不出彩,可是在末期的弥生时代以及古坟时代,日本已经开始了转入奴隶制的转变及学习。

蓑衣兽皮的时代已然过去,日本开始学习中国的文化,我们可由《古事记》所知,受魏晋时期的衣袴影响的衣褌,当时男子较为流行的发式美豆良式仿自中国的总角,这些都是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佐证。

之后的推古朝时期日本开始推行十二阶制度,颜色开始作为区分地位的标记,女子垂发末端扎起与汉代堕马髻的相似,这一切都表明了此时的日本审美逐渐向中国审美靠拢。

飞鸟时代至奈良时代,日本已步入阶级社会,而此时的中国,正值隋唐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圣德太子改革,正式接受中国大一统思想,在他的努力下,中日交往更加频繁,自小野妹子起,日本开始频繁的派遣使者来中国学习。

隋朝的审美,延续了北朝的质朴实用,佐之以南朝的文华绮丽,带有强烈的过渡色彩。

唐朝是一个巅峰,不同于先秦的“壮朴”、秦汉的“壮丽”,唐代呈现出一种“壮浑”。

在服饰上,白江口之战后,日本朝廷大力引进
1出自井上清著《日本简史》。

2出自《隋书·东夷传·倭国》。

3出自《虞书·益稷》。

4分别出自《诗经·泽陂》、《诗经·椒聊》、《诗经·硕人》。

5出自《世说新语·容止十六》
唐朝的制度与文化,奈良时代的日本甚至被称为“小唐朝”。

文官礼服、命妇礼服、吴乐歌伎皆源自唐朝。

受唐朝文化影响,男着女装、女着男装的社会风习也开始出现。

在政治制度上,开始全面学习并推行班田制。

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建筑审美极大地影响了日本。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平城京的建立。

平城京作为奈良时期的京都,是仿造长安城建造而成。

纵贯长安南北的朱雀大街,平城京仿建了同样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路;长安的西市东市,平安京的左京右京以及相同的城中之城的建造。

而在园林审美上,日本开始有了自己的特色。

这一时期的日本审美基本与中国审美趋于一致。

由于安史之乱以及积病繁多,唐朝由盛转衰,日本也开始逐渐停止向唐朝学习的步伐。

公元894年,日本停派遣唐使,中日交往中断。

五代十国的纷乱,日本几乎在此时开始了他的鼎盛时期——平安时代。

经过狂热的向唐朝学习时期,日本开始了自己的自我觉醒时期。

“花见”一词是唐风衰落,国风兴起的典型。

奈良时期日本仿照唐朝贵族,赏玩刚从唐朝传来的梅花,而到了平安时代,梅花逐渐被樱花代替。

在园林建造上,中国崇尚“荣山水”,日本却推崇“枯山水”。

这种改变自镰仓时代起,是为了适应日本的地理条件的限制。

更具体来说,中国的是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而日本却是盆景式园林,青石白沙是其最大特征。

服饰审美上也开始发生变化。

和服的发展,随着与唐朝联系的中断,也开始了自己的发展。

平安时代主要以公家文化为主,女子的大垂发、一髻、十二单、壶装束,男子的狩衣姿、直衣、束带,这些都是这一时代的产物,极具有日本特色。

而自镰仓时代开始,幕府的掌权意味着武家时代的开始。

鬓削开始流行,而江户时代的明历大火后,女子发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最具有日本特色的岛田髻出现了。

男子也开始流行如月代头和茶筅髻这一类带有明显日本特色的发式。

去掉中国的裤和裳,现代和服的雏形小袖开始出现了。

相比较同时期日本文化的欣欣向荣,中国却显得命途多舛。

宋走了与唐相反的道路,开始趋于保守淡雅。

程朱理学开始产生,人们从对外在的追求回归对人内在精神的追求。

这一时期东坡巾,衫裙褙子开始流行。

可是之后这一审美因外族入侵而中止了。

在压抑了一段时间后,中国又迎来了新的审美风尚。

明朝时期的中国在各个方面表现出了新景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明中叶起,以市民阶层为代表的新兴文化兴起,它与传统的士大夫文人文化相碰撞,开始了一个新的格局。

在服饰上,女子多穿袄裙,男子则以明制圆领袍为主,明代的审美一言概之:雅俗互补,趣味多元。

可惜这场盛宴不久便因满清入关草草结束。

在这一时期,日本审美已开始自我觉醒,逐步脱离于中国审美,并走向与之截然不同的道路。

中国由于连续不断的战争以及异族入侵种种原因,传统审美消失殆尽。

日本经过时间的累积,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是在同时,他面临着和中国一样的困境——欧美文化的强势输出。

日本审美源于中国审美,却截然不同于中国审美,缺乏文化自信的当代,我们所做的不是在日本寻求归属感,所要做的,更应该是寻找重新焕发中国的传统美的良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