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重点

一、归因与偏见

归因的概念

归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判断过程,它指的是根据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对自己和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这一行为的原因。归因理论(重点)

1.海德的朴素心理学

(1)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

(2)理论核心:只有首先搞清楚其根本原因是在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然后才能有效地控制个体的行为。

(3)情境归因(外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为外部力量,如环境条件、社会舆论、企业的设备、工作任务、天气的变化等。

(4)个人倾向归因(内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自身特点,如能力、兴趣、性格、努力程度等。

2.一致性推断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关心的不是归因本身,而是归因过程。用这两位学者自己的话来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能够系统地解释一个知觉者如何根据一个具体行动推知行动者意图的推理过程的理论。”

3.凯利的立体归因理论(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1967年,在吸收了海德的共变原则,凯利提出了自己的三度归因理论,也叫立方体理论。

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方面:

—行动者

—刺激物

—环境背景

归因的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

一贯性信息:行为是否随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一致性信息: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是否与他人行为一致

区别性信息:个体在不同情形下是否表现出不同行为

4.维纳的成就行为的归因理论

(1)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成功失败的归因:行为原因的稳定性

(2)从二个维度对成功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

关于行为稳定性的归因会直接影响到对人们行为原始动机的理解。

个体成功行为的决定因素分类

归因模型

成就

动机

与归因模式的关系:

(1)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努力、能力等,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任务容易、运气好等,使人产生意外和感激的心情。

(2)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使人感到内疚和无助;归因于外部因素,使人产生愤慨和敌意。

(3)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如任务容易或能力强,会提高以后工作积极性;

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如运气好或努力,以后工作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

(4)把失败因素归因于稳定因素如任务难和能力差,会降低其以后工作的积极性。

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如运气不好或不够努力等,可能提高其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归因偏差

定义:指认知者系统地歪曲了某些本来是正确的信息,有的源于人类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有的则是由于人们不同的动机造成的。

分类:归因对象来看:对他人、自我归因偏差

归因者的动机,非动机性、动机性偏差

公平世界信念归因看,抱怨受害者倾向

偏见

定义:人们脱离客观事实而建立起来对人、事、物的消极认知及态度。

特征:以有限或错误的信息来源为基础

其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来源:利害冲突论—假定社会资源是有限,稀缺。某一个体或群体利益资

源的获得导致牺牲另一个体或群体利益或资源社会学习论—偏见是习得的,直接学习和模仿学习

消除:以群体接触的方式来减少偏见:

相互依赖、共同目标、平等身份、非正式人际接触、频繁接触、

平等的社会规范

二、社会动机见PPt和书本

三、从众

定义: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的一致的行为

分类:表面的顺从:顺从内心,而且不相信自己的从众行为是合是表

面的从众,并非发自的接受

真从众:接受是指行动上和信念上均产生了从众行为。

群体中个人行为的分类—从众与非从众

反从众与独立

非从众行为分为反从众和独立行为。

反从众:指故意和团体准则与行为相对抗,对团体有对立情绪。团

体认同感、归属感很低。

独立:指个体在团体压力下保持自己一定独立性,行为不以团体影响而左右。

理论:个性理论

(1)智力高的人,思维敏捷,对自己的判断比较自信,就不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而智力低的个体,往往自信心较低,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2)性格懦弱、易受暗示的人也容易表现出从众倾向

群体压力理论???

研究范式:

影响因素:

群体的规模

群体的规模即群体人数的多少对个体是否从众有重要的影

响。人数少的时候,从众的可能性较小。

一般来说,人数较多时,群体压力也越大,越可能导致从

众。但并非人数越多对从众的影响越大。

要产生最多的从众行为,最适宜的群体规模是3~4人。

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大,导致的从众量也就越大

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当一个知识渊博的专家赞同群体的意见时,从众行为就

会增加。因为,专家的赞同提高了群体意见的权威性。个性特征:个人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以及社会赞誉需要等个性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

知识经验:个体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领域范围内的问题不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相反,对于自己没有把握的问题,个体往往会以他人的意见或行为

作为自身行动的参考依据。

性别:(1)多年来的许多研究都发现,女性比男性的从众性强

(2)一些研究者提出:女性天生就比男性从众,还是由其他因素引起

的?早期的研究是真的反映了女性更大的驯服性,还是由于在

那些男人主持的实验中使用了更适合男性的材料,女性对这些

材料不擅长,因而对她们自己的判断就不会特别有信心?

刺激的模糊性:在从众情境中,个人必须判断的刺激内容的清晰或模糊程度是很重要的。越是模糊的刺激,个体从众的可能性越大

反应的匿名性:在匿名的条件下,个人对偏离群体可能导致的惩罚的恐惧感降低,即规范压力降低了。因而,从众行为量下降。

承诺感 :在从众情境中,个人对自己最初的判断或意见是否做出承诺,对以后的

从众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实验表明不同的承诺情境对从众行

为有不同的影响,承诺感越高,从众行为越少

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对个人从众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