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公开课课件(第2课时)

合集下载

24.古人谈读书第二课时课件(共16张PPT).ppt

24.古人谈读书第二课时课件(共16张PPT).ppt

最重要的是哪一方面?原因是什 么?(用原文回答)
心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

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
到 眼到 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
口到
曾国藩提出的读书的“三有”你是怎么理解 的?
答案: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三 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 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的道 理,有了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要想有 所成就,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作者简介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诗人。他编写的《童蒙须 知》,对儿童的生活起居、 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都 做了详细规定。
学习活动一 熟读课文,标上注释
自主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整体把握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 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 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 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 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 岂不到乎?
学认字
ch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耳+止=耻
组词:羞耻 耻辱
意思:羞辱、侮辱。
学认字
qǐn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 思,无益,不如学也。 宀 +丬+ =寝
组词:就寝 寝宫
意思:睡。
学认字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挨-扌=矣
组词:岂敢 岂有此理 意思:难道、哪里。
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案: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

统编五上《古人谈读书》第2课时PPT课件

统编五上《古人谈读书》第2课时PPT课件
成《补充习题》。 2.积累与读书有关的名人名言,写写文中 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①指的是要用心思考,眼要看到,口要读到。 ②读书不用心,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 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记不 住,即使记住了也很快就忘了。“三到”中“心到” 最重要。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要紧、重要。 今义:着急。
句意:这“三到”里面,“心到” 最重要。
——[ 宋 ] 朱 熹
品读释疑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
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
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
岂不到乎? 随意
要紧,重要。
古今异义
尝 古义:曾经;
识 古义:记住;
今义:品尝。
今义:知道,认识。
走 古义:奔跑; 今义:行走。
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 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 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 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 文章还要有感情地大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 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 “脑到”指善于动脑筋,勤思考,多分析。
统编语文 五年级 上册
古人谈读书
第2课时
执教: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知道了有关读书的知识。今天我们再次 与古人交流,看一看朱熹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吧。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
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他 编写的《童蒙须知》,对儿童的生 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 都做了详细规定。
儿女 古义:男男女女; 今义:子女。

25《古人谈读书》课件(2课时,44)118

25《古人谈读书》课件(2课时,44)118
2023-2024学年 部编版电教组 全新完整版课件
古人谈读书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分享自己的读书、学习方法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或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hào
通“智”,读“zhì”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huì
4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边读边画出分隔符
5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 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 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 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7
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部 分内容。
2.搜集《论语》并阅读,挑选感兴趣的 语录背诵。
18
古人谈读书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背诵第一部分三句话。 翻译三句话的意思。
20
学习第二部分
这篇小短文的作者是朱熹,哪位同学可以介绍下朱熹?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 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 公。中国南宋时朝著名的理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21
学习第二部分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借助注释,翻译该句的意思。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
22
学习第二部分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 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25.古人谈读书 第2课时课件 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25.古人谈读书 第2课时课件 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2024/6/3
16
课文大意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 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 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 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2024/6/3
17
读好节奏
片段3: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在理解文意的基 础上读好节奏, 读出自己的理解。
2024/6/3
18
交流思考
再读课文,想一想,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
指的是什么? 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心悟指
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 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 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 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 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2024/6/3
25
小组交流 请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启发。
【示例二】 读书时用眼去看清每个字,用心去思考每句话,再大声朗读,
我用这种方法记忆得很深刻。
【示例三】 我在读书的时候,除了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做到了“笔
到”,我觉得这种读书方法可以让我牢牢记住读的内容。(这就是 “不动笔墨不读书”。)
2024/6/3
----宋朱熹《读书要三到》
这段话和课文第二则文言文都选自《童蒙须知》,是课文前面的一段内容,
告诉我们读书不仅要养成好的习惯,还要掌握好的方法,那就是熟读。
2024/6/3
27
疏通大意
【译文】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
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 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 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 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 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 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 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 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25 古人谈读书 第二课时 课件(共25张PPT).ppt

25 古人谈读书 第二课时 课件(共25张PPT).ppt
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 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
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会很
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 快忘记。“三到”之中,“心到”
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最重要。用心思考了,难道会看不
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 仔细、读不准确、记不住吗?
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导单三 朱熹的读书方法是什么?重点是什么?
心到 眼到 口到
心到最重要
导单四 通过学习“读书有三到”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读书有三到,也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其中心到是最重要的,说明我们在读书学习 的时候不仅要仔细看、认真读,更重要的是 要用心去学习,把学习态度放到第一位。
变式训练
小生:朱兄好!小生对先生仰慕已久,想请教一下朱兄 关于读书有何赐教? 朱子: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小生:三到之中,可有轻重? 朱子: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名人读书故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周恩来在少年时 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 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 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知道了有关读 书的知识。今天我们再次与古人交流,看一 看朱熹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吧。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教育家、诗人。他编写的《童蒙须 知》,对儿童的生活起居、学习、道 德行为、礼节等都做了详细规定。
品读释疑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小生:为何心到最急? 朱子: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 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小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部编版古人谈读书ppt课件2

部编版古人谈读书ppt课件2

(2)“读书有三到”中的“心到”为什么最重要?
心到了,眼口自然就会到的。
7.我的疑问。 例:读了曾国藩关于读书的要求,你在学习
中要怎么做?
想一想哦
谢谢!
1.选取自己班级的孩子典型的暑期生 活事例 。 2.准备一些其他学生的暑期生活事例 ,如民 工子女 的暑期 生活。 3.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抓紧时 间好好 学习。 4.懂得人应该不断学习,初步树立终 身学习 的意识 。 5.初步了解关于学习的法律法规,珍 惜时间 好好学 习。 6.让学生带着质疑3默读课文,用“波 浪线” 画出有 关的句 子。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部编版
第二十五课 古人谈读书
课Im 前Na 预og习e
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1.会认字。(给下面生字补全音
节)
矣(y
·
ǐ
)
2.会写字。(读拼音,写词语)
xiū chǐ
jiào huì
( 羞耻 )
( 教诲 )
bèi sònɡ
( 背诵 )
qǐ zhǐ
( 岂止 )
suǒ wèi
( 所谓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读书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态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谈 读
读书的 方法
读书有三到,谓 心到,眼到 , 口到。

第一要有 志
读书的 要求
第二要有 识 第三要有 恒
6.尝试解决。
默读课文,关注重点
(1)《论语》告诉我们读书时要有怎样的态度?
要有不耻下问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hénɡ xīn
( 恒心 )
kuī shì
( 窥视 )

25 古人谈读书 第二课时 课件(共15张PPT).ppt

25 古人谈读书 第二课时 课件(共15张PPT).ppt

背诵指导(课后第一题)
试着填一填,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下来。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 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 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获得感言(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通过“读书有三到”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宋]朱熹
学习任务二:
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先想想每一句话的意思,再试着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课后第二题)
评价标准: 正确说出意思 ★ 语句通顺 ★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 眼到,口到。心/ 不在此,则/眼不 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 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学习任务一:
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评价标准: 读准字音 ★ 读好停顿 ★, 谓/心到,眼到, 口到。心/ 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 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 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 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 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 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 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学习目标:
1、正确了、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3、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 内容对你有启发。
读书有三到,也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其中心到是最重要的,说明我们在读书学习 的时候不仅要仔细看、认真读,更重要的是 要用心去学习,把学习态度放到第一位。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古人谈读书》(第二课时)课件

《古人谈读书》(第二课时)课件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 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结合注释 请教老师 小组交流
心不在课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要是不集 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 也不能长久。
读书三到
朱熹认为“读书三到”中哪一到是最重要的?
要紧,重要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古人谈读书
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
同学们,你还能准确地读出这些词语么?
博 岂可 鲜闻有耻矣强此记理
温故知新
你能正确地书写本节课的生字么?
耻诲谓诵岂 恒窥皆缺
温故知新
上节课学习了《论语》,知道了论语告诉我们的读书态度。 勤奋好学
谦虚诚实 持之以恒
温故知新
今天我们再去看一看朱熹和曾国藩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吧!
心到最急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 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读书三到
朱熹这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01
读书有三到,也就是心到、
眼到、口到。
02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03
……
读书三有
曾国藩提出读书人读书要具备哪些条件?
总说
志向 见识 恒心
读书三有
“志”“识”“恒”分别对读书人有哪些重要性?

有志则不甘心居下游。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有恒者则无不成之事。
读书三有
你能说一说自己有恒心办成事情的经历吗?
读书三有
联系实际:河伯观海和坐井观天这两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盲目自大
目光短浅
阐述读书人要有见识的道理。
读书三有
运用之前的学习经验,尝试翻译全文。

-人教部编版语文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优秀课课件 (二)

-人教部编版语文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优秀课课件 (二)

-人教部编版语文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优秀
课课件 (二)
1. 课件简介:本课件是人教部编版语文级上册《古人谈读书》的优秀
课课件,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人对读书的看法和方法。

2. 古人谈读书的重要性:古人认为读书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
高修养、培养情操,是一种重要的修身养性的方式。

3. 古人谈读书的方法:古人认为读书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不
能浅尝辄止、片面追求,而应该注重细节、注重理解、注重实践。

4. 古人谈读书的态度:古人认为读书要虚心、谦逊、勤奋、坚持,不
能自满、自负、懒惰、半途而废,而应该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
提高。

5. 古人谈读书的价值:古人认为读书可以带来无穷无尽的收获和回报,不仅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和素质,还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6. 课件设计:本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结合图文并茂的讲解和
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古人谈读书的观点和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7.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古人谈读书的
重要性、方法、态度和价值,掌握读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身
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5《古人谈读书》课件(第二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5《古人谈读书》课件(第二课时)

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 意生字的读音,用“/”画出停顿。思考: 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 处是什么?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 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 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 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书有三到,也就是心到、
眼到、口到。
02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 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 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 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 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 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 人的准则。
——[宋]朱熹
读书三到
品读释疑
读后思考:朱熹认为读书有哪“三到”?
我说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曾经
心到
眼到
口到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三到
品读释疑
结合自己的经验,尝试翻译下面这句话。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 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拓展延伸
交流: 你用过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吗?文中的学习态度,哪些
你做到了,哪些还没有做到?今后你在读书学习中应该注 意些什么?
①平时我能够做到勤奋学习。但是,遇到不懂的问题,总 是不好意思问别人。今后在学习中,我要多多向别人请教。
②学习中我也有“想得多,做得少”的毛病。今后,我要 做到“学思并重、学思结合”。
随意
心不在课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要是不 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 住了也不能长久。

25《古人谈读书》课件(共54张PPT).ppt

25《古人谈读书》课件(共54张PPT).ppt
在理解文意的基 础上读好节奏, 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片段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 尝:曾经。 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终日不食:整天不吃。
终夜不寝:整夜不睡。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片段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 这句话的意思:我曾经整天不 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吃,整夜不睡,用来冥思苦想,
片段1: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是孔子教育大家对学习所持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待其 他事物的态度——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谦虚、诚恳、老实的 态度。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 自欺欺人。
补充之前学过的通假字,加深理解。
片段1: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①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
读书只有勤奋、坚持,才能有所收获。
古人关于读书的方法和体会还有很多,自由默读丛书中 的《古人谈读书》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
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不同的年龄段,生活阅历不同,阅读的感受和收获也不同。
任务三:读第二则文言文,借助注释,了解 大意,谈谈读书启发。
这是孔子的学习态度。孔子认为人并非生下来就是天才, 后天 刻苦学习、勤奋追求学问才会有丰富的知识。他的知识就是通过学 习古代文化得来的。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片段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在理解文意的基 础上读好节奏, 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片 段 5 : 学 如 不 及 , 犹 恐 失 之 。及:赶上。
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而 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疲倦。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5.古人谈读书 第2课时【优质课件】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5.古人谈读书 第2课时【优质课件】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同学们,下节课再见!
我们几个孩子呢,在盈屋的暗香里,随意抽选散置四处的书来读。在 那略识字的年龄里,只能一知半解地读、懵懵懂懂地读;读着、读着,读 懂了,一颗心,便跳舞。
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姐妹的心田里萌芽、 茁长,一直长呀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
书籍,于我们而言,无所不能。 当生活的小舟遇上了惊涛骇浪时,书籍是令我们安心的避风港;当超 负荷的工作把我们的心揉成一叶咸菜时,我们以书籍抚平内心的皱褶;当 难以化解的忧伤把我们逼进黑暗的死角时,书籍便是一束束亮丽的阳光; 当我们的思想患上营养不良症时,书籍就充当了我们的维他命。 书籍之所以会深深地嵌进我们的血肉和骨髓里,紧密地成为我们生
再读课文,想一想,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
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心悟指思考, 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 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 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 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三到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心到
三 到
眼到
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读书 三到
心到——最重要 眼到 口到
相辅相成
第二则古文讲了读书时心到、眼到、 口到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读书时心 到是最重要的。
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谈读书
第二课时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说明 人应该多读书,使自己的知识渊博起来,精 神丰富起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人谈 读书》,看看朱熹和曾国藩这两位古人又是 怎样谈论读书的。
词意解析
• 谓:说。 • 此:这里。 • 漫浪:随意。 • 决:一定。 • 则:那么,就。 • 急:要紧,重要。(古今异义) • 既:已经。 • 岂:难道。
文章大意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 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 随随便便地诵读,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 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难道会不 到吗?
小结
读书、做事都要用心。只有 事事用心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注释

8.本文以叙述为铺垫,以议论为主体 。其叙 事以作 者陆续 了解七 门堰历 史的过 程为线 索,

9.语言简洁,叙事清楚;其议论,则 联系汉 初宗室 王族作 横向和 纵向的 比较, 借题发 挥,以 此阐述 自己的 思想观 点。

10.“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老子说 :“至虚 极,守 静笃, 万物并 作,吾 以观其 复。”庄子说 :“水静 则明烛 须眉, 平中准 ,大匠 取法焉 。”老子 和庄子 所启示 的“虚 静观复 法”是人 们明心 见性, 洞察自 然,反 观自我 ,体悟 道德的 无上妙 法。道 家的“虚静观 复法”在 中国的 茶道中 演化为“茶须静 品”的 理论和 实践
盖: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断:副词,绝对,一定。 下流:下等,劣等。
总结
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 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绝对不甘心为下等;有见 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 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 本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 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哪些内容是反面论证呢? • 曾国藩这段话强调了什么呢?
曾国藩的“三要”是读书的要诀。他在谈 读书时不仅将有志视为取得成功的首要品质, 而且主张治学的目的应在于“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正是有了修齐治平的宏志大愿, 才有了后来曾国藩的辉煌。
总结全文,归纳写法
这三段文字分别介绍了三位古人是怎样谈 读书的,《论语》强调勤奋、谦虚而又踏实认 真的读书方法;朱熹提倡读书要做到“三到”, 曾国藩则强调读书“三要”。他们谈到的读书 方法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呢?
• 语言精辟,层次分明。 • 笔法生动,观点明确。 • 行文灵活,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等方

11.“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 俗共赏 ,不拘 一格。 一方面 ,突出 体现了 道家“自 恣以适 己”的 随意性 ,同时 ,不同 地位、 信仰和 文化层 次的人 对茶道 有不同 的追求 。王公 贵族讲 茶道, 意在炫 耀权贵 ,附庸 风雅;

12.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 因素的 整合。 整合的 模式是 以华夏 文明为 核心, 核心向 周围扩 散,周 围向核 心趋同 ,核心 与周围 互相补 充、互 相吸收 、互相 融合。 汉族和 汉族以 外的少 数民族 ,都为 中华文 明作出 了重要 的贡献 。

6.我们学生都应该懂得:发展自己的 智力, 必须与 培养自 己的非 智力因 素结合 起来, 因为二 者是休 戚相关 ,紧密 相连的

7.从文中反映的信息来看,汉初四分 天下是 按功论 封,这 个功主 要是征 伐平定 之功, 而刘信 在这方 面功小 ,所以 只封得 列侯。 但作者 却从“七门三 堰”对后 世吏治 的启迪 和警示 上提出 了以是 否惠泽 人民为 尺度的 功劳观 ,这是 难能可 贵的。
法是文章说服力极强。
体验拓展
对于三位古人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 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也可以说说你生活 与学习中与读书有关的事件及收获。
再见

1.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显示着一个人的 语言水 平,更 体现着 一个人 的自信 、智慧 和风度 。

2.尽管美、印、巴三者关系何其暧昧 ,但是 美国和 印度走 向军事 合作的 态度相 当明朗 。

3.乔冠华是个从不设防的人,他能够 在国际 舞台上 叱咤风 云,却 无法应 对政治 生活中 的阴谋 和陷阱 ,最后 付出的 宝贵的 生命为 代价。

4.国庆假日是人们休闲的大好机会, 那段时 间里, 我市解 放路上 到处都 是游玩 购物的 人,直 到深夜 ,大街 上还是 不绝如 缕,热 闹极了

5.高中语文学习一定要多读多思多积 累,只 有打好 基础, 才能实 现自己 高远的 目标; 如果毫 无知识 储备, 在激烈 的竞争 中,只 能是铩 羽而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