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组织发展脉络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慈善组织发展脉络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慈善”成为热议的话题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倡慈善的国家,中国慈善组织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与沉淀。从古代慈悲精神和施善行为、近代慈善组织萌芽和兴起到现当代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历程中,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呈现出发展潜力大、法律保障不健全、依赖性强、领域多元化、新兴模式正在形成等特点,整体脉络在发展中逐渐清晰。
关键词:慈善组织;慈善思想;发展模式
随着“慈善”成为关注的热点,名人慈善、企业家慈善与大众慈善成为慈善机制运作的主要方式。中国慈善事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古人在“慈”——慈悲之心的驱使下与“善”——善行义举相结合,进行了大量的慈善活动。慈善组织的出现,一方面使慈善事业的开展走入专业化和组织化的方向,另一方面,慈善事业的领域也随着慈善组织的产生而不断拓宽,从单一的扶贫救弱向多元化的体恤关怀发展。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慈善组织出现较晚,发展也较为缓慢。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慈善思想和施善行为,从古代便已出现了。
一、古代慈善精神和施善行为
1.古代的慈善思想
慈善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见雏形,诸子百家中儒家从“仁爱”出发,构建“大同”、“民本”的慈善观,奠定了思想基础;佛家讲“慈悲为怀”,提倡“修善方能功德圆满”;道教讲“积德”、墨家提倡“兼爱”。
各流派思想中包含的救世扶贫、惠国惠民的思想形成古代中国人普遍的慈善理念和道德标准。
2.古代施善行为
从先秦时期开始,施善行为已出现并被歌颂。春秋时,善人在道上设食救养饥民,“立鄙食以守路”,成为政府救助的有效补充。战国时,心慈性善的殷实之家效仿此善举在城郊路上设粥食以恤养灾民。
西汉后期,伴随佛寺的兴盛及寺院经济的发展,早期的民间慈善事业逐步开展。据史料所载,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寺院的慈善活动范围广泛,涉及济贫赈灾、施医给药、规诫残杀、劝善修行等多个方面。
隋唐宋金元时期,传统的慈善事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隋唐时,设义仓以备赈济,置养病坊以恤茕独;盛唐时,有影响的民间私人赈济的慈善活动开始涌现。仪凤年间,肃州等地飞蝗成灾,禾苗菽麦嚼食一空,民多馁死。刺史王方翼“乃出私钱……以祭饥瘵。起舍数十楹居之,全活甚众。”唐朝中后期,民间社会的慈善活动开始突破地缘和血缘的限制。两宋时期在隋唐的基础上,先后设立福田院、居养院、慈幼局等慈善机构。自北宋中期,恤老——东京城郊置的福田院以收养乞丐、残疾者和孤寡老人并给钱粟慈幼;宽疾——以治病为主的“安济坊”和以施药为主的“惠民药局”和育婴——专门收养遗婴弃婴的慈善机构“举子仓”、“慈幼局”、“慈幼庄”和“婴儿局”等慈善机构相继建立起来。也就是说,北宋时,我国出现了最早的慈善组织。
明清以后,出现了新的官办慈善机构,民间的慈善活动也逐渐活跃起来。官商衿绅创立义庄、会馆等各种公益设施,开展对本籍弱势群体
的慈善救济。“会馆”及地缘性组织不断涌现,以“答神庥,笃乡谊、萃善举”为宗旨,设立相应机构,活动包括助学、助丧、施医、济贫等。“义庄”与“善会”等形式的民间慈善组织也在得到发展。
二、近代慈善组织的兴起
19世纪中叶,原有的慈善思想受外力的影响由传统向近代嬗变。根据张礼恒先生的统计,1930年前后,上海共有慈善团体119个,创设于1895—1928年间的慈善组织55个。这显示出近代慈善事业的发达兴盛的同时,慈善机构呈现出的多元化色调。
道光后期,伴随社会的剧烈动荡,传统慈善事业江河日下。至甲午战争前夕,各行省原来遍设的善堂、善会等传统慈善机构,或因社会环境的变异而停辍,或受到教会慈善事业的影响而转变成带有宗教性质的慈善团体。
而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以西方教会慈善活动的介入及中西慈善文化的冲突和融汇为标志。光绪初,民间社会兴起大规模的“义赈”。1878年成立的上海协赈公所,成为上海绅商义赈秦、晋、豫各灾的常务机构。新政期间,地方自治中的慈善活动逐渐发起。如清末自治运动在太仓直隶州兴起后,镇洋县的普济堂、同善局、广善局、儒寡会、牛痘局、志济局、北育婴堂等机构划归城自治所管理。由城自治所统筹经营、划拨款项,推动了地方慈善事业的发展。1904年成立的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不仅为恤兵救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成为清末民间慈善事业的光辉典范。1904年成立的红十字会,任务除医伤、葬死外,还对重灾区进行赈济。
民国前期,政府设置和调整慈善赈济机构的同时,民间社会成立了多样的赈灾、济贫机构。除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外,还有北方工赈协会、中华慈善团、华北救灾协会、上海女子义赈会、北五省灾区救济会、湖南华洋筹赈会、中华慈幼协会等。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难民救济成为主要任务。这一时期,主要依靠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与中国红十字会联合赈济难民,而难童的救济主要依靠战时儿童保育会和陕甘宁边区的战时儿童保育会分会一起发挥作用,在各地普遍筹设儿童保育院对难童施以教养。
当然,在近代中国史上,教会在华的慈善事业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基督教的医疗、育婴、赈济等各项慈善事业不仅帮助了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也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现当代慈善组织的发展
1.大陆地区的发展
新中国初期的慈善事业,是在旧中国存留下来的慈善机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的慈善组织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先后经历了三个时期。
1949—1954年,调整与改造时期。据资料显示,至1953年底,全国各地改造旧的慈善机构419处,调整旧救济福利团体1600多个。原有的慈善组织、机构大多变成附属于政府部门的官方或半官方机构。到1954年前后,大陆不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民间慈善组织。1954—1984年,衰落与停滞时期。受极“左”思潮和“文化大革命”影响,慈善事业被当做“旧社会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装饰品”而遭批
判,人们谈慈善而色变,慈善事业陷入停滞。
1984年后,复兴与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间慈善得到极大发展。1981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成立至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的创立,是慈善事业在大陆逐渐复兴的15年。期间,大陆出现了一些半官方或官方的公益性社会福利团体,少数地区性的民间慈善组织。1982年5月成立的宋庆龄基金会,主要开展少儿文教福利方面的公益事业。1980年残疾人福利组织亦开始重建。此外还包括中国红十字会、南京爱德基金会。同时,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实施的“希望工程”也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1991年,华东地区的大水灾后,是中国慈善事业复兴的大事件,兴起了一场民间社会的慈善捐赠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民间慈善组织应运而生。1993年吉林省慈善总会在长春成立。这是大陆地区最早以“慈善”命名的社会团体。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慈善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除各地成立的慈善协会外,这时期还创建了专门性的慈善机构。影响比较大的有1994年厦门南普陀寺成立的慈善基金会;1995年上海慈善基金会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共同创办的上海慈善教育培训中心;2002年萍乡市成立的安原经济开发区扶贫济困基金会等。世纪之交,中国慈善组织的多元化发展,构成了当前中国大陆慈善事业的主体。
2.港、澳、台地区的发展
香港慈善事业的发展进程,分为两个阶段: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这是华人民间慈善机构兴起的阶段。创办较早、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