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原则及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原则及案例分析

教学是师生间的互动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师生沟通的主线索。而在从传统教学向新课改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的极端,原因在于教师对提问的原则把握不当,从而导致问题的无效,不仅占用课堂时间,也无益于促进教学效率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研究提问原则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问题是师生互动的桥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借助问题这一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问题反馈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地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问题提不好,不仅不能起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偏离学习方向,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对课堂中的提问原则进行简单分析。

一、兴趣性原则

历史学习并不是索然无味的,相反,历史学习是对过去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探究的过程,充满了神秘感和未知感,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这一点,势必能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从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的调查来看,一些教师依旧没有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走出来,仍旧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来教学,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阁楼。其实,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情境创设,在情境中预设问题,或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都能较好地激发起

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问题1:(多媒体打出秦朝疆域图)从图上可以看出秦朝的疆域非常的广大,这个就要归功于秦始皇了。那么我们今天该如何评价秦始皇以及他的中央集权制度呢?

辩论:正方:秦始皇功大于过;反方:秦始皇过大于功。

辩论过程:……

总结:刚刚同学们的辩论非常的精彩……总结出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扩大了疆域,秦朝“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3)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但是,也正如刚刚反方同学所说的,秦朝最后还是灭亡了,当然它的灭亡不在于它的这个制度,而是由于秦的暴政,激发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揭竿而起,使秦王朝土崩瓦解。

二、引导性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

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形成知识的构建,因而提问必须具有引导性。首先,问题要能引导学生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从而让学生在原有基础知识上来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为解决问题奠定基

础。其次,问题要能引导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通过一个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入地理解,这样才能让问题变得更加有效。

案例2:儒学的兴起

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地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

分析:第一个问题,主要解决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地位的原因,通过该问题引导,让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则要引导学生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来客观评价“罢黜百家”。在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过程中,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二是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学生在回答中如果能两方面都能说出来最好,如果不能,教师则要给予提示,最后总结。

三、层次性原则

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从导入到探究、从探究到总结、从总结到应用,都遵循了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规律,同样的道理,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就应该具有层次性,让学生在对问题的不断探究中去分析问题、解决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去探究新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要保证问题的层次性,就需对

教材内容深入剖析,充分考虑编者意图,结合学生实践,在课堂中设计出层次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

案例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问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什么时候,主要内容是什么?(以问题来引导学生掌握时间和主要内容)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中国历史上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3)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把握遵义会议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的要点)

通过上述三个问题的探究,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的教学目标也就清晰了。在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尤其是利用导学案来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意采用“大问题带小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在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探究中,还可围绕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转移(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决定(改革开放)来提出问题引导。

此外,教学中还需注意提问的主体性原则。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立足学生主体,结合学生需要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首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个体之间客观

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对待方式只能让学生“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消”,只有“区别对待”才能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实”,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成功满足感,激励学生不断地去探究、激发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以学生为基本出发点的,其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中,在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基础上不断深入课堂学习,从而构建起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