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的几点读书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的几点读书体会

十竹

听从易筋经儒老师的建议,我开始练习十二式。当然前面还是在练周版,十二式能有这么多位好老师指教,真是善莫大焉,使得朋友们能够直指要害。然而周版因为法脉难觅,老师和朋友们总都是要靠互相交流和身体力行,才能窥其一斑,今日特就一些读书体会,在这里谈谈感觉,不知是否允当,还请诸位老师指正,高友海涵,(先声明,我也只不过是初学者,如果言语觉得有些道理,请千万还要谨慎收纳,若觉没有道理,也请仔细研读原书,莫要师心自用,更需转益多师):

1.关于初练功时呼吸导引的问题——辩“注意呼吸”与“意念导气”:闲时体会,练时放松在《坐身图》三焦达利第十四势后,有一段话:

“右:三焦达利十四势。虽与《正身图》中三才通气十四势并《半身图》中马上交关下十四势同;而:前——是运气流通;中——是运气灌注;此——是运气归位。功分三等,理归一贯。行功至此,纵横上下无不妙矣。”

考《正身图》三才通气十四势尾,说道:“是使三焦通达,凡在天庭上,地库下,人身中之窍,皆当以气贯之,故名:三才通气图。”

那么,《正身图》是否应该意念导气呢?

从“运气流通”加“使三焦通达...皆当以气贯之”来看,似乎是应该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因为,《呼吸三等诀》中已经明确说道:“入手起功,漫用呼吸。未纳菁英,先吐浊积。一吐一纳,生新去余。行至坐身,乃用呼吸。”所以,我们在初学时,不用去管什么意念导引的东西。可是,要注意一个地方,就是“漫用呼吸”的“漫用”二字,这两字要配合着上面《呼吸次第诀》中的“导引内功,呼吸第一”八个字来看,否则就会解释成:“不用考虑呼吸”,这是不应该的。

事实上,练习《易筋经》,老师说过二字,就是“静功”。而且周版易筋经与瑜伽绝类,怎么能不注意呼吸呢?但是,注意呼吸,不是去琢磨如何“意念导气”,这是两回事;注意呼吸,不是不放松自然,这也是两回事。“导引内功,呼吸第一”,呼吸还是很重要的。

首先说,初学者注意呼吸,实际上还是在吐纳阶段。但“漫用”的意思如何渗透到练习中呢?就是明白“原理”即可,什么原理?就是——“动静互根”。“动静互根”是《动静互根说》提出的,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总括了此功的全部:

一阴一阳,以一上一下运之;——此谓身体动作中的上下动作,如撑、托等等。

一往一复,以一屈一伸引之;——这也是说的身体动作,如肱腕等左右推伸等。

一清一浊,以一升一降还之。——这就是指呼吸的配合,所谓顺逆倒转等等。

这三句话说明了每一个动作应当承担的内涵,也就说明了,每一个动作都会与呼吸配合,达到“清浊分析”的境界,那么什么是清浊分析,什么是一升一降?在《呼吸论》里,明确的说了:“吐纳,可分清浊,而不可合阴阳。”所以,在纯粹的“吐纳”动作里,如何“分清浊”——就是“吐浊纳清”。即吐出浊气,纳入清气。吐纳的方法我觉得以儒老师所说“嗡阿吽”三字诀更为妥帖。

但是,我们在这里主要是说“漫用呼吸”,所以还是谈谈呼吸,当然,初练时呼吸还不是真正的呼吸,只是明白了原理的呼吸形式,而不是进入了呼吸状态。

《运气说》中有四个字“吸浊呼清”,意思是说,吸进来的是浊气,是要下降的,呼的时候是清气,清气是应该上升的。这被《运功总说》称为“清浮浊凝、阳动阴静之理”,所谓“法多而势一贯也。”紧接着,《初势吐纳说》就说到“环拱正立势”只是吐出纳入,从“第二势起功,始作呼吸。”

也就是说,从《正身图》第二个姿势起,我们就要“漫用呼吸”了。(注意,是“漫用”!)佐证是什么呢?还是在《呼吸三等诀》中:“《初势》既毕,呼吸如式。”所以,确实应该从第二势开始就注意“漫用”呼吸了。有人说,到底什么是“漫用”?不急,先读完这句话:“《初势》既毕,呼吸如式。恐有浊碍,酌量追逼,一图数图,多寡不拘。”——这就是“漫用”的总原则;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漫用”。

漫用——总原则:恐有浊碍,酌量追逼,一图数图,多寡不拘

——总原理:清浮浊凝、阳动阴静

——总方法:鼻吸鼻呼,吸时正面气沉至底,呼时背面逆冲而上。(注意:个人不赞成初学修炼如此入手!)

上面说的总方法,是指书中的意思,这在书最后面的《吐纳解》和《呼吸解》中说的很明白。可是,如易筋经儒老师所分析的,现代的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容易走到理论的牛角尖里面去,这在身体实证的功夫中,就表现为“思维意念很强”,这就会导致以意念导气,陷入坏处。那么该怎么办?没关系,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只要满足总原则和总原理,还是可以的。在说自己的方法之前,先把他到底要怎么样说一下,这个很多人都有介绍,就是吸:沿任脉(人体正面)下行,至下丹田;呼:度尾闾,沿督脉(人体背面脊椎)上升至泥丸。

那么,既然我们不懂,又怕师心自用产生危害,我们不用这种方法,换一种。

我称作:“闲时体会,练时放松。”

闲时体会,体会什么?

人體的内氣,也就是所謂經絡之氣,與我們呼吸的空氣當然是不一樣的。不過這些東西好像總是要從呼吸入手來調,來入門。練氣功的人有個術語是“得氣”,據説很好體會,十指相對,則十指尖有麻、酸、脹等感,這種感覺是得氣了,包括向丹田或其他地方發熱等,他們都叫得氣。

不過這種“得氣”,似乎真正的道家與佛家都認爲是“小技”,前些年,田誠陽道長“道家靜功”的修煉方法,批判了一般氣功對於“氣”的態度。而佛家的“息觀”更是認爲“氣”這種東西比起在息時修行差一些,所以既然如此,我們想了解“氣”可以向正宗道家宗師請教,最好不要向氣功師詢問,因爲這種事情有很多是所謂“口傳心授”的,大多數的民間氣功練習者,是否得到了真傳是一個問題,得到的真傳有沒有問題,又是一個問題。

因爲這是讀書體會,並且我相信周述官的説法,認爲他“無一禪機、隱語,犯入其中,為初學下手而設、上智下愚俱能了了。”所以,接下來談讀書時對此問題的看法。

首先,可以体会:鼻观口,口观心,心观肾。——底下擧的例子是呼吸空氣,然而靜氣調息,是自己不聞呼吸之聲,綿綿若存的感覺去體會内氣,其實是有互相參照的價值的。

我们在吸气的时候,可以顺着气自然而然的感觉,发现,气进入了我们的口腔,因为舌抵上颚的关系,气流直接沿着喉管下行,穿过心肺之间,吸得细些深些,小腹也会有暖意,实际上也就是两肾之间。我们闭目养神的时候,就跟着气流在身体内部来个旅行,如果心够静的话,大概会有种“内视”的感觉,脏腑通透。所以所谓“鼻观口、口观心等云”俱指“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