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高考材料题做准备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这三次移民不分先后,从清朝乾隆年间,几乎是同时开展。
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中原人为主,目的地是新疆及河西走廊一带;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
这三次大移民是民间的自发组织,不是官方有目的组织的,相反,一开始官方政府还是强烈反对的,如闯关东,就是因为东北是清政府的龙兴之地,不许汉人居住的,怕是破坏了龙脉。
所以山东河北的农民们就想方设法一闯而过,闯关东,就是山海关以东。
在当时这也是一件极其凶险的事。
一、闯关东:关,指山海关。
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旧中国,山东人口稠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史书说:“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
”历史上两地有紧密地缘人缘联系,一是逃荒农民闯关东成为主流。
“闯关东”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
闯关东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战乱频繁被迫迁移:清末、民国的内外战争对华北地区的创伤
2.经济原因——人多地少,迁移谋生:山东人口暴涨、土地兼并严重
3.自然原因:灾害连年:水灾旱灾频发
4.到民国初年,军阀张作霖统治时期,为了大量发展东北经济:农业与工业的开发,不断修建铁路(清末沙俄在东北修建铁路),使汉人闯关东也达到高潮。
5.从清政府角度分析:清末俄日对东三省的侵略,填充人口,加强对东三省控制的需要
二、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走西口》,久为人所熟知。
“西口”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一般指杀虎口,明时称杀胡口,张家口等则为东口)。
因为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以,流民走过西口,过长城,就可到达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带谋求生计。
走西口流民来自华北各地,而以山西人为主流。
“走西口”流民潮持续了300年.
其中:从光绪年到民国。
走西口原因分析:1.当时全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
2.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快速增长造成大批失地农民,
3.连年灾荒迫使百姓移民。
4.尤其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后,清朝急于募集巨额赔款,于是全面开放蒙地,向垦荒移民征收押荒银,交钱后可拥有土地永久使用权。
5.同时为抵御沙俄蚕食北方边境,清朝号召“移民实边”,鼓励内地汉人定居边境。
到民国初年,内蒙汉人数达300万人。
大多数移民从事体力劳动:或佃地、或垦荒、或放牧、或受雇从事小手工艺,也有一部份从事商贸,全国闻名的晋商中,很大一部份是发家自旅蒙贸易。
三、下南洋:南洋包括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地。
指流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
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绝对多数。
2.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3.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的人类迁徙,其中“闯关东”历经的时间最长、经历的人数最多。
据史料记载,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先后有3000多万人相继踏上关东大地。
这种历史鲜见的移民现象被称为“闯关东”,是中国乃至世界移民史上最大的一次迁徙活动。
移民,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不鲜见的,几乎每次王朝更替的时候,都会随着战乱而涌现出大批的难民,不堪忍受战争的蹂躝而成群结队的,整个家族的,整个村子的,甚至是整个地区的大量外迁。
如两晋时期的客家人南迁,北宋末年的中原人南迁,还有民国末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在大陆混不下去了,被赶到几个小岛上,这也是迁,是被动的迁。
因逃避战乱而背井离乡的人们,倍尝了流离失所的逃亡之苦。
他们往往发出了“宁做太平犬,莫做乱离人”的感叹。
和在官方战争的压力下而四散奔逃的难民相比,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属于民间的自发运动,因为他们不是为了逃避战乱,所以也就没有那种逼不得已,象惊弓之鸟一样的哀怨情绪。
没有那种失败、绝望,听天由命,跑到那里算那里的亡命天涯心态。
在这三次的大迁徙中,人们都是怀着一个美好的梦出发的。
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勇气,带着开创新生活,打造新天地,追求幸福富裕生活的向往而走上了漫漫的迁徙之路。
以闯关东为例:
说明闯关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