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其艺术渊源

柳宗元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其艺术渊源
柳宗元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其艺术渊源

柳宗元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其艺术渊源

2010年 1 月第 12 卷第 1 期江苏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JiangsuUniversity(Soei~ScienceEdition) Jan.2OlO

Vo1_12NO.1 柳宗元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其艺术渊源徐翠先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山西忻州 034000)

摘要 :柳宗元是中唐诗坛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兼有学陶的简淡 ,学谢的精致 ,学《骚》的幽

峭 .不同的诗体 ,不同的书写对象 ,不同的创作心态 ,使他的诗歌创作呈现多种艺术风格.他

的诗风的形成既有深厚的艺术渊源 ,也有深刻的精神渊源 ,加上个人独特的人生遭遇,深邃的

思想和艺术敏感 ,融汇结晶为雄浑简淡的总体风貌 . 关键词 :柳宗元诗 ;学陶 ;学谢;深得骚意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 6604(2010)01— 0067—05 在中唐诗坛上 ,柳宗元是重要诗人之一 ,但直到北宋后期,柳诗才"得东坡而始显"-?苏轼在

《书黄子思诗集后》日:"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 ,而才不逮意 .独韦应物 ,柳宗元发纤裱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 ."(《苏轼文集》卷六十七)又《评韩 ,柳诗》日:"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 .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 ,而温丽靖

深不及也 .所贵乎枯澹者 ,谓其外枯而中膏 ,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柳子厚晚年诗 , 极似陶渊明 ."(《苏轼文集》卷六十七 )综合上引各条 , 苏轼不仅确认了柳诗在中唐诗坛自成一体的历史地位 ,也指出了柳诗艺术风格的渊源——"极似陶渊明 ".对于柳诗的艺术风格及其艺术渊源 , 苏轼之外 ,宋人多有论评 ,而比较全面的还是清人汪森 ,他在《韩柳诗选》中说 :"柳先生诗其冲淡处似陶 ,而苍秀则兼乎谢 .至其忧思郁结 ,纡徐憧惋之致 ,往往深得于楚骚之遗 ,亦诗歌之

雄杰也 " (《柳宗元诗笺注 ?诸家评论辑要》 ).这些观点都可作为我们今天解

读 ,研究柳诗的参照 . 柳宗元在中唐诗坛的重要地位是由他的现实主义的沉重分量与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决定的 . 归纳起来 ,柳诗的风格及其艺术渊源至少牵涉到以下3个问题:⑴学陶问题,(2)学谢问题, (3)骚意问题.其中学陶,学谢,只牵涉到柳诗中的山水记游诗和田园诗 ,基本上是五古 ,只有少数五律.但是学骚就不是个别篇章写得像不像的问收稿日期 :2009一 ll 一 15 作者简介 :徐翠先 ,教授,从事古代诗文研究 . 题,而是柳诗的精神内核涵盖范围更为广阔 .

, 学陶与简淡幽雅诗风

后人评柳诗学陶 ,既看到了柳对陶的继承关系,更看到了柳诗气韵上的别异 .陈善《扪虱新话》云:"以予观之 ,子厚语近而气不近 ",因为"子厚气慎怆 ".刘克庄《后村诗话》云 :"陶,柳诗率含蓄不尽 ",柳诗 "其幽微者可玩而味 ,其感慨者

可悲而泣也 ".王神《张仲简诗序》云 :" 唐之诗始终凡三变……而韦,柳之诗,又特以温丽清深自成其家."而沈德潜《说诗啐语》强调的是学习与诗人性情的关

系 :"陶诗胸次浩然 ,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 .唐人祖述者 ,王右丞有其清腴 ,孟山人有其闲远 ,储太祝有其朴实 ,韦左司有其冲气,柳仪曹有其峻洁 ,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 (《柳宗元诗笺释 .诸家评论辑要》)这些评说可以归纳为3点:第一,同于苏轼 ,把柳诗的风格概括为 "温丽清深"("清"与"靖"意近,皆是静的意思).从字面讲,"温丽清深"是雅淡幽远的另一种说法 ,比单纯地讲 "雅淡 "更切合柳诗的艺术特征 .第二, 同于苏轼 ,认为柳诗的艺术风格源于陶诗,特征是"率含蓄不尽 ",即苏轼所谓 "发纤裱于简古 ,寄至味于澹泊 ".第三,既承认柳诗学陶的雅淡幽微,

也指出柳宗元气质 ,感情经历的不同给其诗带来的个性特点 .这些观点都是很有见地的 . 确实,柳宗元那些深具陶风的五言古,律诗,

68江苏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 1期既有陶的雅淡幽远 ,也有自己的 "凄怆 "和"峻洁".从题材看 ,这些诗主要表现田园 ,山水,栽花种药 ,读书咏史和感叹人生 .柳宗元与苏轼不同,他自己并未说学陶 ,也没有作过 "和陶"诗. 遍检柳宗元诗 ,只有在《旦携谢山人至愚池》中说过"机心付当路 ,聊适羲皇情 "这么两句与陶渊明用典有关的话 .但仔细分析 ,陶,柳的"羲皇情 " 其实是有分别的 ,陶渊

明是出于魏晋自然主义,归

隐田园,内外俱静,随化而安 ;而柳宗元却是在贬永之后,卜居愚溪,与农圃为邻 ,才说让那些掌权

的人们去操心世俗的政治和争斗吧,我要学习陶

渊明 ,过闲适的生活了 .这是一种本质性的区别 , 是柳诗学陶而有自我特点的基础

.我们试把柳宗

元的《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作一比较 ,前者的开头是 " 夙抱丘壑尚 ,率性恣游遨 .中为吏役牵 ,十祀空恫劳 .外曲徇尘辙,私心寄英髦.……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 .再怀曩岁期,容与驰轻舟玎 ".这与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在思想上正好相对 :柳宗元虽然也说 "素抱丘壑尚 ", 但是"私心寄英旄 ",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 而陶渊明却本 "无适俗韵",虽曾"误落尘网中", 如今则"复得返自然 "了.这就注定了两人的诗风是同中有异 .

柳宗元与陶渊明风格相近的诗不少,如栽种

药草的《种仙灵毗》 ,《种术》 ,《种白蓑荷》等诗 , 孙月峰认为 "种药诸篇 ,大约是陶调 "(《柳宗元诗笺释》卷一),却也未免愤激 .在永州的记游诗中 ,近陶的有《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南涧中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等 .其中"天秋日正午 ,水碧无尘埃","秋气集南涧 ,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 , 林影久参差 ","杪秋霜露重 ,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 ,幽泉微断续 " 等段落写景 ,会心山水,兴感淡远,意象疏历,语言古雅 ,确得陶诗之性 .但是写景与抒情尚未达到陶诗的水乳交融之境 ,而是触景生情 .所生之情又是贬谪所感 ,如第一首是 "境胜岂不豫 ,虑分固难裁.升高欲自舒 ,弥使远念来 " .第二首所生之感更为强烈 :"去国魂已游 ,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表现的都是 "失路"的政治打击和 "孤生"的落寞境遇相碰撞而生出的无限感慨 .至于第三首结尾的 "机心久已忘 ,何事惊麇鹿 ",则是故作旷达 ,其实感慨良深 .蒋之翘《柳集辑注》卷四十三日 :" 柳州《南涧》诗意致已似恬雅 ,而中实孤愤沉

郁 ,此是境与神会 ,非一时凑泊可成 ."(《柳宗元诗笺释》卷二)此评大可用来概括柳宗元此类诗的典型特征 .感兴如此 ,诗如其人 ,这是做作不来的 .当然柳诗中那些写冉溪田园生活的作品 ,如《溪居》 ,《夏初雨后寻愚溪》 ,《雨后晓行

独至愚溪北池》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郊居岁暮》等就更接近陶诗了 .对愚溪诸作 ,前人评之多矣 ,而最能概括其事者 ,笔者觉得首推高步瀛 , 他说:"诸诗皆神情高远 ,词旨幽隽 ,可与永州山水诸记并传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一).在这些作品中 ,诗人不再是为解脱内心的郁愤而游山玩水 ,手法也不是触景生情 ,而是神与境会 ,达到了 " 心凝形释 ,与万化冥合 "的审美境界 ,很接近陶渊明的出于自然了 .

总之 ,柳宗元的部分五古 ,五律确实吸收了陶渊明的艺术经验 ,融化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 ,形成了既有继承也有创新的诗风 . 二,学谢与精细淡远诗风谢灵运是中国古代山水诗派的真正开创者 , 后世的山水诗人都与他有一定的关系 ,柳宗元也不例外 .关于柳诗学谢及其评价 ,前人涉及甚多 , 兹举数例 .苏轼日:"柳子厚诗云 :'鹤鸣楚山静.'又云:'隐忧倦永夜 .'东坡日:子厚此诗 ,远出灵运

上 ."(《苏轼文集》卷六十七)这是就具体作品说的 .从总体上肯定的 ,则莫如元好问 ,他在《论诗绝句》中说 :"谢客风容映古今 ,发源谁似柳州深 . 朱弦一拂遗音在 ,却是当年寂寞心 ". 并在论陶渊明诗的 "一语天然万古新 "下自注 :"柳子厚,唐之谢灵运 ."(《元好问全集》)也有人从描写对象和诗人禀赋之不同 ,评价谢 ,柳山水诗之价值的 ,如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即日 :"游山诗 ,永嘉山水主灵秀,谢康乐称之……永州山水主幽峭,柳仪曹称之.略一转移,失却山川真面 "(《诸家评论辑要》). 这些评论除确认柳 ,谢的艺术渊源关系外 ,还有一个共同点 ,它们不像评价陶 ,柳,时时点出柳诗的 "哀怨","气愤怆","愤激"等感情特征 ,而是多就题材 ,艺术进行评说 .大家不大说的这一点 ,其实也正是谢 ,柳非常接近的一点 .虽然 ,谢灵运和柳宗元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极不相同 ,但他们的政治遭遇却有相似之点 .在刘宋少帝(刘义符)即位之初 ,徐羡之,傅亮为了剪除异己 ,削弱庐陵王刘义真(刘义符之弟)的羽翼,以"构扇异同 ,非徐翠先柳宗元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其艺术渊源 69 毁执政 "为借口 ,使谢灵运出为永嘉太守 ,成为皇室内部斗争的牺牲品 .谢灵运是个热衷用世的人,出守永嘉对于这个心高气傲的门阀子弟是沉重的打击 ,他虽然徜徉山水 ,啸傲风月 ,以此寻求精神寄托 ,并"所至辄为诗篇 ",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记游诗 ,但苦闷和忧虑始终紧紧缠绕着他.这种情绪通过诗歌吟咏表现出来 ,最典型的当然是《登池上楼》 ,形成其山水诗的一种基本模式:叙出游,随行写景 ,抒发感慨或缀以玄思 .

这一点 ,柳宗元和他并无二致 .柳宗元是自然山水鉴赏大家 ,他的鉴赏水平已由南北朝时期的 "畅神"进入"和合"的阶段,是"心凝形释 ,与万化冥合 "的高峰体验 ,他不仅创作了永州山水记 ,成为山水散文的经典 ,而且写作了一批山水记游诗 , 记录了他山水探胜的行踪 ,描绘了永州的山水情貌 ,抒写了谪居期间的郁闷心情 .从这一点上说 , 柳宗元山水诗的学谢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 柳宗元谪居永州 ,写过 3 首长篇五言记游诗 , 即《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 ,《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和《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这些诗大都作于 "自余为谬人 ,居是州 ,恒惴傈","闷即出游"的初期 .前后两首有确切的作期 ,而《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的写作时间有争议 ,韩醇认为"西亭,即法华寺西亭……《始得西山宴游记》云元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登法华寺西亭 .诗是时作 "(《柳宗元集》卷四十三).而何书置先生指出其错误 ,并系为元和元年(806 年)春作.何先生认为韩注把法华寺西亭与朝阳岩西亭混为一谈 , 因此把该诗系年搞错了 .诗人出游的目的很明确,是要排遣精神上的恐惧压抑 ,因此这些诗除记述所游山水胜景外 ,也集中地抒写了其时自己真实的所想所感 .如《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 , 开头就写游览的目的 :"拘情病幽郁 ,旷志寄高爽.愿言怀名缁 ,东峰旦夕仰 ".于是在一个云开雨霁 ,草木滋长的日子 ,偕同爱弟柳宗直去登山游赏:"松溪窈窕入 ,石栈夤缘上 .萝葛绵层甍 , 莓苔侵标榜 .密林互对耸 ,绝壁俨双敞 .堑峭出蒙笼 ,墟峻临混漾 .稍疑地脉断 ,悠若天梯往 .结构罩群崖 ,四环趋万象 .小劫不逾瞬 ,大干若在掌 ".层次井然 ,景物历历如在目前 .后面写所感所想:"鉴尔揖古风 ,终焉乃吾党 .潜躯委缰锁 ,举步谢尘块 .蓄志徒为劳 ,追踪将焉仿 ?"这当然是站在东山的法华寺 ,遵循佛家 "体空得化元"的思想,远离尘寰,养气林下的体悟 ,是一种超越内外羁绊的审美境界 .与此诗相先后的《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在感慨上更深了一层 : "会有圭组恋 ,遂贻山林嘲 ."对于这些诗篇 ,孙月峰《评点柳柳州集》卷四十三日 :"游览诸篇 ,俱力追谢康乐 ,比谢更较精细有风骨 ,奈以此却微近今.然此一关大难论 ,若如谢,恐终觉板拙 "(《柳宗元诗笺释》卷一《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这样评价是公允的,生在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之后 ,又以欣赏山水自然之美独立于唐代文坛 ,柳宗元山水记游诗自然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如果仅仅亦步亦趋地学谢灵运 ,那岂止是 "板拙",根本就是毫无出息的模古了 . 现在来看看苏轼称道的两首诗 .《登蒲洲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作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