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系沉积物具体采样方法

合集下载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根据调查区的地球化学景观特征,野外工作方法主要依据《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0011―1991,地球化学勘查方法的技术要点:①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取样密度为4-5个点/km2,采样物质为基本代表基岩成份的较粗粒级岩屑物质,截取–10目―+60目粒级段;岩屑地球化学测量样品采自残坡积层,采样深度视残坡积层发育程度而定。

调查区采样物质以水系沉积物样品为主,局部山顶和山坡水系不发育地段以岩屑样品代替。

i.采样布局原则①采样布局以合理为原则并兼顾均匀性。

②水系沉积物样品主要布设于一级水系和二级水系上,以及三级水系的上游。

③平均采样密度确定为4-5个点/km2。

ii.样品采集①采样点的布设使用1∶5万地形图为工作手图,以1km2的方格为采样大格,再将大格分成0.25 km2的四个小格作采样单元,编号顺序自左至右、自上而下标号为A、B、C、D,如002A1。

采样点要在保证合理的情况下尽可能均匀分布,并使可采面积内不出现连续5个以上的不合理的空白小格,保证每个采样大格都有采样点分布,采样点布置在每一个小格子中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处。

采样点主要布设在二级水系的上游区段和一级水系沟口,当一级水系较长时,在水系中间可再布置采样点,使每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面积在0.25-0.125 km2之间。

在地形平缓、水系不发育的山坡或山脊上,无法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时,可在采样格内沿同一等高线3-5处采集残坡积层岩屑样品,采样深度视残坡积层发育程度而定。

②样品的采集a、采样点位的确定野外定点采用GPS结合1∶5万地形图定点,并采用连续航迹监控。

GPS在使用前,利用图幅内国家等级三角点坐标或当地GPS偏差校正值对GPS进行坐标校准,使GPS坐标与1∶5万地形图坐标偏差≤15米。

校正后,对所有GPS进行一致性试验,使GPS间系统偏差小于5米。

定点时要使GPS坐标达到稳定后再读取坐标,野外定点误差小于30米。

初探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方法

初探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方法

初探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方法地下土壤及地下水是我们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但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土壤及地下水质量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对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进行调查采样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初探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对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

一、场地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调查的顺利进行。

需要进行场地的文献调研,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情况,以便为后续调查工作提供参考。

需要对调查区域进行现场勘察,了解场地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情况,为采样点的选择提供依据。

还需要进行调查设备和药剂的准备工作,以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场地土壤调查采样方法1. 采样点的选择在进行场地土壤调查采样时,需要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以保证采样结果的可靠性。

一般来说,采样点应该覆盖全面,分布均匀,并且考虑到场地的地形、地质、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场地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等不同位置进行采样,以获取全面的信息。

2. 采样深度的确定在选择采样点之后,还需要确定采样的深度。

一般来说,场地土壤的污染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中,因此通常情况下采样深度为0-30厘米。

但是在特定情况下,比如液体污染物渗漏时,需要选取更深的土壤进行采样。

3. 采样方法在进行场地土壤调查采样时,一般采用钻孔采样法。

首先需要用钻机在目标位置钻取土壤样品,然后将土壤样品放入标本袋中,并标明采样点的位置和深度信息。

如果调查对象为灌溉用地,还需要收集地下水样品,并标明采样点的位置和深度信息。

在进行地下水调查采样时,需要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以保证采样结果的可靠性。

一般来说,需要结合场地的地下水流动方向和水质分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采样点。

在进行地下水调查采样时,一般采用井口取样法。

首先需要用井口取样器将地下水取出,并放入采样瓶中,并标明采样点的位置和深度信息。

土壤水系沉积物具体采样方法

土壤水系沉积物具体采样方法

(一)水系沉积物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工作布置是在充分研究区域地质矿产资料,根据区域矿产分布特征及已知矿化点分布情况进行的。

其基本原则是:在区域上有足够的采样点控制异常围,圈定异常位置,查明异常分布及组合特征。

根据《地球化学普查规》和《关于〈地球化学普查规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补充规定〉的通知》要求,结合景观地球化学条件、区域成矿规律、通行难易程度,围绕测区地质矿产调查目标任务,在本区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合实际情况布设样点。

化探采样工作采用GPS全航迹管理,GPS定位数据采用随机配备的软件进行处理。

成果中的坐标单位一律以米计。

样品布设、采样要求和样品加工与测试分析按《地球化学普查规》、《地球化学普查规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补充规定》(中地调发[2007]220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青藏高原区域化探方法技术问题的函》等执行,样品分析单位选择具有“CMA”计量资质的检测单位承担。

样品的采集关系到化探质量的好坏,从采样点的布置、取样介质选取和采集、样品编号、加工、包装、送样到测试各个环节必需严格按照有关规执行。

1、采样点布置原则1.采样密度:采样点布设密度为4-8个点/km2,平均密度不小于4个点/km2。

采样布局应兼顾均匀性与合理性,根据测区实际情况,以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面积和取得具有代表性样品为原则。

2.采样点的布设以4个小方格(1km2)作为采样大格,在全区围分布基本均匀,大格中样品一般应兼顾控制效果和样点基本均匀两方面。

3.采样点尽量布设在最小水系(大于300m)—即一级水系末端和分支水系口上。

如果水系较长(大于1km),在水系首尾之间增加采样点,使每一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面积大致在0.25km2之间。

原则上不出现5个以上的连续空小格,每个小格的样品不超过2件。

水系极不发育地区可以土壤样代替水系沉积物样品,但土壤样应控制在1%以。

4.采样点的布设应避开自然和人工污染地段,如公路、村庄、采矿(石)场等。

水系沉积物测量课件

水系沉积物测量课件

采集河流不同位置的水系沉 积物样品,分析其中的重金 属元素含量,如镉、铅、汞 、砷等。
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的测量 结果,可以评估污染治理措 施的效果,为制定更加有效 的环境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 据。
应用案例二:湖泊营养盐来源分析
总结词
水系沉积物测量技术可用于分析湖泊营养盐的来 源。
测量方法
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沉积物中的全氮、全磷等 营养成分含量。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研究方向
未来水系沉积物测量的研究方向将集中在技术创新、数据处理能力提升和应用领域的拓展与深化等方 面。
挑战
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和深化,水系沉积物测量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如需要解决复杂地形和水域条件下 的测量问题、提高测量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加强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等。
THANKS 感谢观看
数据处理能力提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的处理速度和精度也在不断提高, 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应用,可实现数据处理自动化和智能化。
应用领域拓展与深化
拓展应用领域
水系沉积物测量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如环境保护、农 业、地质调查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深化应用层次
水系沉积物测量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深化,如在 环境保护领域中,可实现对水体污染的精细化和精准化监测 。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采样工具
使用干净、无污染的采样 工具,如塑料或玻璃容器 ,避免金属或木质工具。
采样方法
按照标准化方法进行采样 ,确保采样深度和范围的 一致性。
保存条件
样品的保存应避免阳光直 射、高温、低温等极端环 境条件,以保持样品的稳 定性。
样品的处理与制备
样品筛选
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筛选,去除其 中的大块物质和杂质。

1比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基本知识

1比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基本知识

一、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本原理在水系中取其中的冲击物作为样品,对样品的分许结果进行各种统计,之后圈定异常、进行地球化学分区、建立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研究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找矿指示元素(直接和间接)及其伴生元素等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圈定异常,并对异常(同生异常)溯源追踪,最终发现异常源(矿体或矿化体),以达到找矿的目的。

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比例尺为1:200000及其以下的部分称为区域化探,工作比例尺为1:50000的称为地球化学普查,目前最大比例尺的水系沉积物测量为1:25000。

在地球化学普查或1:25000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之后的溯源追踪工作通常是各种方式(1:1万、1:2万或1:2.5万的土壤剖面或土壤测量工作)的土壤测量工作,在黑龙江省最常用的是1:1万土壤剖面(点距20米,线距视异常和地质情况而定)、1:2万(网度200×40—线距200米、点距40米)土壤测量工作。

本次设计的追踪异常源的工作主要是1:2万土壤测量工作(面积是18km2),其次是1:2万土壤剖面工作(长度是18km)。

二、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基本知识1、本次矿调按文件要求的采样密度为4~8个/km2,实际工作中的采样密度大多在4~5个/km2,大部分是4个/km2。

按规范要求每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面积在0.125~0.25Km2之间,并且主要布置在一级水系上,二、三级水系视具体情况只布设少量的控制性采样点。

2、关于水系级别:按规范规定在地形图上超过300米的沟谷无论有无水流都为一级水系,两个一级水系会合处的下游为二级水系,同理两个二级水系会合处的下游为三级水系,以此类推可划分出4、5、6级水系。

3、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取样物质是未受污染的冲击物,而不是采样点两侧及周围的塌积物。

为避免于水系不发育的局部地段出现连续的空白区目前的作法是:采用水系沉积物与网格法土壤采样相结合的方法,以避免空白区域的出现。

土壤样品采集残坡积层中物质,具体是残积物还是坡积物根据现场确定,不好确定的可定为残破积物。

初探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方法

初探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方法

初探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方法一、引言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是地质调查和环境监测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准确的土壤和地下水样本,以便进行相关的分析及评估工作。

而采样方法的选择和操作技术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地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掌握不同的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方法,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调查目的。

本文将就初探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在实践中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土壤采样方法1. 手工采样:手工采样是最为常见的土壤采样方法,适用于小面积土地及浅层土壤。

其具体操作步骤为:首先根据土地面积和土壤类型确定采样点,然后用铲子或小铲进行采样,将土壤样本采集至采样袋内。

在采样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接触外部空气,减少污染。

2. 钻孔采样:适用于大面积土地和深层土壤的采样方法。

在进行钻孔采样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钻孔机具,然后进行地形勘测和钻孔位置布置,接着进行钻孔取样。

在取样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因工具刀具的使用磨损产生细小颗粒进入土样中。

3. 超声波采样:超声波采样是一种较新的土壤采样方法,通过超声波技术对土壤进行振动,将土壤颗粒从土壤矩阵中剥离出来。

由于超声波能够高效地破碎土壤颗粒之间的粘结力,因此该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取得土壤样本。

4. 真空采样:真空采样是一种非接触采样方法,通过真空吸力将土壤和泥浆等吸附材料抽吸出来。

该方法适用于含水土壤样品的采样,能够避免土样与外界空气接触污染的问题。

三、地下水采样方法1. 手动抽水采样:手动抽水采样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地下水采样方法,适用于浅层地下水。

具体操作步骤为:选择合适的抽水装置,找到地下水位,通过泵或气压方式将地下水抽取至采样瓶中。

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采样瓶的清洁,以免污染。

2. 井筒采样:井筒采样是一种适用于深层地下水的采样方法,在井筒钻孔后,直接通过井筒进行地下水的采样。

在进行井筒采样时,应注意保持采样瓶的密封性,防止外界污染。

土壤及地下水采样实施方案

土壤及地下水采样实施方案

土壤及地下水采样实施方案1、项目具体采样实施方案目的和工作内容确定场地的污染物种类、污染分布及污染程度。

主要工作内容为初步采样和详细采样。

初步采样又称为确认采样,主要是通过与场地筛选值比较,分析和确认场地是否存潜在风险及关注污染物;详细采样目的是确定污染物具体分布及污染程度。

采样制定采样计划我司根据场地调查单位制定的现场采样计划实施采用,并可以根据现场情况提出建议。

采样计划内容应包括:核查已有信息、判断潜在污染情况、制定采样方案(包括采样目的、采样布点、采样方法、样品保存与流转、样品分析等)、确定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程序、制定场地调查安全与健康计划等。

采样布点采样布点工作由本司协助客户完成。

采样分析项目采样分析项目应包括第一阶段调查识别的污染物;对于不能确定的项目,可选取少量潜在典型污染样品进行筛选分析。

一般工业场地可选择的检测项目有: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VOCs)、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氰化物、石棉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如遇土壤和地下水明显异常而常规检测项目无法识别时,可采用生物毒性测试方法进行筛选断;如遇有明显异臭或刺激性气味,而项目无法检测时,应考虑通过恶臭指标等进行筛选判断。

场地环境调查涉及地表水和残余废弃物监测,按照《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执行。

现场采样(1)采样准备根据采样计划,制定采样计划表,准备各种记录表单、必需的监控器材、足够的取样器材并进行消毒或预先清洗。

(2)现场定位根据采样计划,对采样点进行现场定位测量(高程、坐标)。

可采用地物法和仪器测量法,可选择的仪器主要有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和高精度的全球定位仪。

定位测量完成后,可用钉桩、旗帜等器材标志采样点。

(3)计划调整场地采样过程可能受地下管网(如煤气管、电缆)、建筑物等影响而无法按采样计划实施,场地评价人员应分析其对采样的影响,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采样计划,或提出在场地障碍物清除后,是否需要开展场地的补充评价。

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

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工作方法一.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布点原则以区内景观条件、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为依据,并根据任务书要求完成本次布点:⑴以1:5万地形图为工作手图,采样密度控制在6-8个点/Km2以内,一般按每平方公里不少于7个点/Km2布置。

主水系中均不布点,特别难以通行区可适当放稀布点。

样点分布力求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兼顾样点均匀一、水系沉积物布点原则合理布设。

⑵采样点主要布置在地形图上可以辨认的最小水系(>300m)即一级水系口上,对长度大于500米的水系,应溯源追加布点,二三级水系可适当控制。

对原1:20万区域化探采样点应进一步布点。

⑶最上游的采样点控制汇水域面积不小于0.125km2,不大于0.25km2,要求每个样点都应控制一片特有的汇水域,力求采样点控制汇水域面积的均匀性。

⑷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控制及机械布点,布点时尽量兼顾减轻劳动强度,采样点尽量布置在易通行处。

⑸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95%以上的小格内都有样点分布,不得连续出现五个以上的空白小格。

⑹综合考虑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剔除不布样点格子之后,布点大格总数135个。

测区平均采样密度7。

1/km2,采样总面积113km2。

设计采样点805个,样品931件(12元素),布点情况见表12。

采样大格编码、布点、分配一览表表12二、样品编号1、在放大1:5万地形图上,以高斯坐标网线划分成1Km2的采样大格,大格编号顺序从左到右,自上而下依次编排;每个大格再以奇数方里网为界,划分成0.25Km2的四个小格,编号顺序从左到右,自上而下划分为a、b、c、d,每个小格有两个样点时,按从上而下的顺序,以阿拉伯数字脚注,如8A2 为第8大格A小格2号样品。

采样点预先设计标绘于地形图上。

2.含重复采样格子确定,在考虑图幅中均匀分布和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前提下,预先随机确定重复采样格且随机确定一重复样点。

实际采样43个样品为一批,其中随机留取7个号,3个插入重复分析样品,4个供实验室插入二级标样作质量监控,以衡量各批次间的分析偏差,每个1:5万图幅内随机抽取一批,供实验室插入12个一级标样。

土壤水系沉积物具体采样方法

土壤水系沉积物具体采样方法

(一)水系沉积物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工作布置是在充分研究区域地质矿产资料,根据区域矿产分布特征及已知矿化点分布情况进行的。

其基本原则是:在区域上有足够的采样点控制异常范围,圈定异常位置,查明异常分布及组合特征。

根据《地球化学普查规范》和《关于〈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补充规定〉的通知》要求,结合景观地球化学条件、区域成矿规律、通行难易程度,围绕测区地质矿产调查目标任务,在本区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合实际情况布设样点。

化探采样工作采用GPS全航迹管理,GPS定位数据采用随机配备的软件进行处理。

成果中的坐标单位一律以米计。

样品布设、采样要求和样品加工与测试分析按《地球化学普查规范》、《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补充规定》(中地调发[2007]220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青藏高原区域化探方法技术问题的函》等执行,样品分析单位选择具有“CMA”计量资质的检测单位承担。

样品的采集关系到化探质量的好坏,从采样点的布置、取样介质选取和采集、样品编号、加工、包装、送样到测试各个环节必需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执行。

1、采样点布置原则1.采样密度:采样点布设密度为4-8个点/km2,平均密度不小于4个点/km2。

采样布局应兼顾均匀性与合理性,根据测区实际情况,以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面积和取得具有代表性样品为原则。

2.采样点的布设以4个小方格(1km2)作为采样大格,在全区范围内分布基本均匀,大格中样品一般应兼顾控制效果和样点基本均匀两方面。

3.采样点尽量布设在最小水系(大于300m)—即一级水系末端和分支水系口上。

如果水系较长(大于1km),在水系首尾之间增加采样点,使每一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面积大致在0.25km2之间。

原则上不出现5个以上的连续空小格,每个小格的样品不超过2件。

水系极不发育地区可以土壤样代替水系沉积物样品,但土壤样应控制在1%以内。

4.采样点的布设应避开自然和人工污染地段,如公路、村庄、采矿(石)场等。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是土壤分析的重要环节之一。

正确的采集和处理方法能够保证样品质量,避免误差产生,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分析结果。

下面将介绍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方法。

1. 选择采样点:采样点应该具有代表性,并且需要满足采样目的的要求。

一般选择生长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层深度等条件相似的地方作为采样点。

2. 采样工具:常用的采样工具有土壤钻和铲子。

采样要求工具无钢结构,避免污染样品,采样前应用纯水擦拭清洁。

3. 采样方式:将采样工具垂直插入土壤表面,向下旋转,直到采样工具的长度深入到采样点下方水平深度的下重,然后把采样工具取出并倒在干净的塑料袋或玻璃瓶内。

每个采样点至少取三个样品,混合搅拌成一份代表性样品。

同样地,基于采样目的,可采一些浅表土样品或稳定的土壤颗粒或团聚体。

1. 保存保持样品:采样后根据需要,可选择室温或低温保存采集好的土壤样品。

样品不使用时应密封,并在样品袋上标明采集时间和地点。

2. 样品分析前的预处理:对于含有根和根系的土壤样品,应将其洗净,并去除残留根系;对于含沉积物的土壤样品,应先用0.05mol/L酸解除其影响。

对于一些包含有机物质的土壤样品,可采用饱和除尘纯水浸泡后沉淀用无机酸(如盐酸、硝酸、氢氧化钠)进行清洗再用纯水反复洗涤并干燥至恒重,最后研磨成粉末供分析之用。

3. 样品分析前的破碎:采集好的土壤样品应破碎成小颗粒,以利于分析和混合。

破碎方法包括自然晾干和机械破碎等。

4. 保持样品的湿度:在样品分析过程中,要保持土壤样品的湿度。

干燥的土壤样品会影响土壤分析的结果。

总之,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工作是土壤分析的关键之一,削样品钻取样的设备要求是安全、方便;而模拟真正采出来的土壤方式则是保持样品的湿度,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从有代表性的采样点采集样品,并注意正确保存样品的方式。

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

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工作方法一.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布点原则以区景观条件、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为依据,并根据任务书要求完成本次布点:⑴以1:5万地形图为工作手图,采样密度控制在6-8个点/Km2以,一般按每平方公里不少于7个点/Km2布置。

主水系中均不布点,特别难以通行区可适当放稀布点。

样点分布力求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兼顾样点均匀一、水系沉积物布点原则合理布设。

⑵采样点主要布置在地形图上可以辨认的最小水系(>300m)即一级水系口上,对长度大于500米的水系,应溯源追加布点,二三级水系可适当控制。

对原1:20万区域化探采样点应进一步布点。

⑶最上游的采样点控制汇水域面积不小于0.125km2,不大于0.25km2,要求每个样点都应控制一片特有的汇水域,力求采样点控制汇水域面积的均匀性。

⑷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控制及机械布点,布点时尽量兼顾减轻劳动强度,采样点尽量布置在易通行处。

⑸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95%以上的小格都有样点分布,不得连续出现五个以上的空白小格。

⑹综合考虑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剔除不布样点格子之后,布点大格总数135个。

测区平均采样密度7。

1/km2,采样总面积113km2。

设计采样点805个,样品931件(12元素),布点情况见表12。

采样大格编码、布点、分配一览表表12二、样品编号1、在放大1:5万地形图上,以高斯坐标网线划分成1Km2的采样大格,大格编号顺序从左到右,自上而下依次编排;每个大格再以奇数方里网为界,划分成0.25Km2的四个小格,编号顺序从左到右,自上而下划分为a、b、c、d,每个小格有两个样点时,按从上而下的顺序,以阿拉伯数字脚注,如8A2 为第8大格A小格2号样品。

采样点预先设计标绘于地形图上。

2.含重复采样格子确定,在考虑图幅中均匀分布和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前提下,预先随机确定重复采样格且随机确定一重复样点。

实际采样43个样品为一批,其中随机留取7个号,3个插入重复分析样品,4个供实验室插入二级标样作质量监控,以衡量各批次间的分析偏差,每个1:5万图幅随机抽取一批,供实验室插入12个一级标样。

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细则(青海省)01

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细则(青海省)01

1.3本细则服务于固体矿产普查中的1∶5万化探普查(地球化学调查),它不涉及油气、地热和环境调
2 2.1 依据工作目的、涉及面积大小和要求工作的粗细程度,本细则所述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大致
a.地球化学普查。其工作目的是配合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或小比例尺地球化学扫面后大型区域 化探异常显示的成矿远景区带以找矿为主要目的的地球化学普查。涉及测区面积多在200平方公里以 上。要求其工作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从设计到报告)、综合性(分析元素较多,配合1∶5万地质调查时 考虑基础地质研究需要)
1999年3月于西宁
青海省1∶50 000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细则(试行)
1 1.1 青海省1∶50 000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细则(以下简称“本细则”),主要为青海省 1∶5 万区域地球化学普查中规范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而设置,同时,兼顾1∶20万区域化探后异常 查证中的水系沉积物加密测量工作。它是国标DZ/T0011—9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 000)》相关 条款在青海省的细化和发展,旨在使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细则对1∶5万地球化学水系 沉积物测量(以下简称“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从其工作选区、设计书编写、野外施工,物测量适用于水系发育的山区,所以,本细则适用于水系发育山区的1:5万化探工作; 对“水系发育”
b.以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挖掘已有资料、文献中的有用信息,从中定位本项目工作的起点, 理出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构思实现本项目任务主要指标的初步方案。 c.有条件时,尽可能进行设计前工区踏勘,有必要时在已知矿化体或其它特殊地质体(如超基性 岩体)赋存的地段进行方法试验(附录1) 3.3 a.工作任务:包括任务来源、目的与要求、选区依据和工作量。工作任务表述应是设计书“序言” b.测区概况:包括测区自然地理景观、地质矿产、表生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前人研究程度。该部 c.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要求,包括拟采用的野外工作方法、样品测试项目及其方法、数据处理与 制图方法技术,以及全过程质量监控措施与方法,提交成果的主要内容、规格及时间等。该部分内容 d.施工组织与计划:包括项目施工进度计划以及相应的设备、材料、人员编制和经费计划。该部 4 4.1 野外工作方法要按照批准的设计书执行,允许根据实际情况做微调性变更;若重大变更,如采 样点变更超过15 a b

土壤-作物及水采样及化验分析方法

土壤-作物及水采样及化验分析方法
(6)测定土壤微量元素的土样采集,特别注 意采样工具的选择,要用不锈钢土钻、 土铲、塑料布、塑料袋等,防治污染
(五)、混合土样的采集方法 4. 采集混合土样的要求
(7) 把所需样品装入塑料袋或布袋中,附 上标签。标签一式两份,一份放于袋里,一份 扣在袋上,防治标签丢失导致样品混淆。
标签用铅笔书写,注明采样地点、采土深 度、采样日期、采样人,等。
土壤-作物及水采样 及化验分析方法
一、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 二、植物样品采集和制备 三、 水样品采集和制备
一、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 二、植物样品采集和制备 三、 水样品采集和制备
一、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
(一)土壤的不均一性 在哪里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误差的控制
田间
(三)采样时间
什么时候采?
(四)土壤样品的类型
(四)、土壤样品的类型
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不同 混合土壤样品 剖面土壤样品 土壤盐分动态样品 其它特殊土壤样品:用于植物、土壤诊断

(五)、混合土样的采集方法 1. 划分采样单元:即确定一个土样代表多大面积土
壤。可以是几亩到几十亩。原则上各采样单元内土壤情 况应尽量均一。
划分采样单元的依据:
土壤类型 地形:平原(100亩)、丘陵(1~10亩) 土壤差异情况
二、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4.样品的干燥 ➢ 易变化成分必须用鲜样测定。如NO3-N… ➢ 新鲜样品采集回来后应立即干燥,防止其
内部成分发生变化
二、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4、样品的干燥
烘干温度:
高温杀酶、停止生化反应。水分尽快除净,防
止焦化、热分解。
一般植物样:
• 第一:80-90C 15-30min的杀酶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整理]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整理]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采样密度阳明山地区以中低山—丘陵为主,雨水充沛,河沟极为发育,大部分地区水流速度中等,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密度定为4~5点/ km2,在1:20万区化浓集中心地带、多元素异常复合部位或矿点分布较集中的地带,采样密度可适当增加,以每小格(0.25km2)不超过2个采样点为原则。

2、采样物质与采样部位本次调查的采样物质以淤泥和粉砂为主,粒度要求取-0.216mm(≤60目)筛孔粒径的物质。

为减少测区内元素的跳动,采样物质要尽量保持一致,要避免采集表层物质,以减少有机物质及铁锰类物质的影响。

样品装入布样袋后,应用手缓慢挤干,以避免某些元素以溶液形式相互渗透造成样品的污染。

过筛后的样品重量应保证不少于120克。

水系沉积物采样部位应选择在河流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在间歇性水流地区或很少水流的干河道或沟谷中应主要在其底部采样。

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中要选择在水流变缓处,转石后或河道拐弯的内侧有较多细粒物质聚集之处采样。

如果采样小格中实无水系,则可在较小的干沟底部采样。

为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应在采样点水系上下20~30m范围内进行多点取样,然后混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样品。

3、采样点的布臵与定点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采样点位采用GPS与1:5万地形图结合确定。

先在地形图上将工作范围框出,然后在工作区范围内将整数公里网加密成长宽都为0.5km 的方格网。

以四个小方格作为一个大格(1km2),为便于资料整理和数据处理,大格编号顺序按一个1∶5万图幅为一个单元,单元号冠于大格编号的千位,每幅1∶5万图幅的大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

每个大格的四个小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标为a、b、c、d,每个小格中采集的第一个样品为1,第二个样品标为2(如1001a1),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的位臵按上述规定进行编号。

采样点位预先按设计采样点位布臵在地形图上,在野外采样过程中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作适当的修改,并将实际采样位臵标注在图上。

沉积物样品的采集方法

沉积物样品的采集方法

沉积物样品的采集方法一、沉积物样品的采集水中沉积物采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挺直挖掘的方法,这种办法适用于大量样品的采集,但是采集的样品极易互相混淆,当挖掘机打开时,一些不黏的泥土组分简单流走;另一种是用一种类似于岩心提取器一样的采集装置。

采样量较大而样品不互相混淆,这种装置采集的样品,同时也可以反映沉积物不同深度层面的状况。

用法金属装置,需要内衬塑料内套以防止金属沾污。

当沉积物不是十分坚硬而难以挖掘时,有机玻璃材料可用来制作提取装置。

这种装置形状是圆筒状的,高约50cm,直径约5cm,底部稍微倾斜,以便在水底易于用手插进泥土或用法锤子敲于泥土内。

取样时底部采纳盖子封住。

对于深水采样,需要能在船上操作的机动提取装置。

倒出来的沉积物,可以分层装入瓶中储藏。

在某些元素的形态分析中,样品的分装最好在充有惰性气体的胶布套箱里完成,以避开一些组分的氧化或引起形态分布的变幻。

悬浮的沉积物的采集最好用法沉积物采集阱,这种采集阱的设计对其采集效率有很大影响。

沉积物间隙中的水样在讨论微量元素从水相到沉积物或从沉积物到水相的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但这种水样的采集是很困难的,特殊是要避开裸露于氧中或不同温度、压力带来的变幻。

传统的技术很难用于这种样品的采集,首先是因为较难转移沉积物中的水样,特殊是沙性沉积物,第二很难防止微量金属的沾污。

离心分别被广泛用于采集沉积物间隙中的水样,它具有样品操作容易的优点。

沉积物可以挺直放入聚乙烯离心管中,对于一些很细的泥土样品,通常水被分别而处于沉积物的上面。

而对于一些粗的样品,如粗沙等,水则处于样品的下面,需要收集底部的水样,这些较困难,有时需要将收集的水样过滤,因而可能引入新的沾污问题。

二、沉积物的预处理和储藏形态分析用的沉积物要求放置于惰性气体庇护的胶皮套箱(glove box)中以避开氧化。

岩心提取器采集的沉积物样品可以用气体压力倒出,分层放于聚乙烯容器中。

因为沉积物的颗粒通常大小不一,因而普通先举行初步的物理分别,以分出岩石的碎片等大块物质。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根据调查区的地球化学景观特征,野外工作方法主要依据《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0011―1991,地球化学勘查方法的技术要点:①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取样密度为4-5个点/km2,采样物质为基本代表基岩成份的较粗粒级岩屑物质,截取–10目―+60目粒级段;岩屑地球化学测量样品采自残坡积层,采样深度视残坡积层发育程度而定。

调查区采样物质以水系沉积物样品为主,局部山顶和山坡水系不发育地段以岩屑样品代替。

i.采样布局原则①采样布局以合理为原则并兼顾均匀性。

②水系沉积物样品主要布设于一级水系和二级水系上,以及三级水系的上游。

③平均采样密度确定为4-5个点/km2。

ii.样品采集①采样点的布设使用1∶5万地形图为工作手图,以1km2的方格为采样大格,再将大格分成0.25 km2的四个小格作采样单元,编号顺序自左至右、自上而下标号为A、B、C、D,如002A1。

采样点要在保证合理的情况下尽可能均匀分布,并使可采面积内不出现连续5个以上的不合理的空白小格,保证每个采样大格都有采样点分布,采样点布置在每一个小格子中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处。

采样点主要布设在二级水系的上游区段和一级水系沟口,当一级水系较长时,在水系中间可再布置采样点,使每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面积在0.25-0.125 km2之间。

在地形平缓、水系不发育的山坡或山脊上,无法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时,可在采样格内沿同一等高线3-5处采集残坡积层岩屑样品,采样深度视残坡积层发育程度而定。

②样品的采集a、采样点位的确定野外定点采用GPS结合1∶5万地形图定点,并采用连续航迹监控。

GPS在使用前,利用图幅内国家等级三角点坐标或当地GPS偏差校正值对GPS进行坐标校准,使GPS坐标与1∶5万地形图坐标偏差≤15米。

校正后,对所有GPS 进行一致性试验,使GPS间系统偏差小于5米。

定点时要使GPS坐标达到稳定后再读取坐标,野外定点误差小于30米。

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2.记录内容:第一:顺序号(从1依次类推)
第二:袋号 第三:采样部位(水流变缓处、大转石背 后、河 道转弯 内侧或河床底部) 第四:采样位置(该点坐标) 第五:采样方法(多点采样) 第六:样品特征(细沙或粗 砂等) 第七:矿化蚀变(比如孔雀蚀变,褐 铁矿化等) 第八:地质地貌特征(观察样点周围地质 地貌现象)
1.土壤测量法:是根据土壤中的元素次生异常
追索原生矿体的一种找矿方法。 该法特别适用于在以物理风化为主,土层发 育但又不太厚的丘陵地区采用。采样对象为正 常残、坡积层中的砂质土、粘土、细砂土、粉 砂土等(不包括岩石碎块)。土壤层位不同其 元素含量也不同。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可以分 为有机层(A层)、淋积层(B层)、母质层 (C层),在确认定位准确的情况下,土壤测 量法采样对象一般在B层内采集,也就是说可 从地表以下15~20cm处采集。
王廷栋
2010年3月10日




一:化探测量基本流程 二:水系沉积物测量基本要求 三:土壤测量基本要求 四:岩屑测量基本要求 五:注意事项
野外工作第一步:地形图读点,存入GPS 第二步:GPS导航到点位 第三步:定点,保存点位 第四步:采样,过筛,装袋,编 号,标记 第五步:记录 依次完成全天取样工作,并保存航迹。
室内基本工作第一步:样品交接 第二步:晾晒,过筛,过称 (检查样品重量) 第三步:航迹检查 第四步:自检,互检 第五步:项目组抽检(总样品 的10%)
1.基本采样方法:在确认定位准确的情况下,
选择有利于细粒级物质聚集的水流变缓处、 大石头背后、河道转弯内侧河床底部作为 采样部位。为使样品具有代表性,在每个 采样点沿水系或冲沟上下20至30米范围内 多点采样,并混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样。原 则上,点位误差应在100米(以5万测量为 参照)范围内,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减小误差。

水系沉积物采样参照标准

水系沉积物采样参照标准

水系沉积物采样参照标准英文回答:Sampling of sediment in aquatic systems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There are several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that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sediment samples. These standards ensure consistency and comparability of data across different studies and locations.One widely used standard for sediment sampling is the ASTM D6913-17. This standard provides guidelines for the collection of sediment samples from rivers, lakes, estuaries, and coastal areas. It outlines the proceduresfor selecting sampling locations, collecting samples using various sampling devices, and preserving the samples for laboratory analysis. Following this standard ensures that the collected sediment samples a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tudy area and minimizes potential biases.Another commonly referenced standard is the ISO 5667-14:2018. This standard specifically focuses on the sampling and handling of sediment in freshwater systems. It provides detailed instructions on the selection of sampling sites, the design of sampling programs, and the colle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sediment samples. Compliance with this standard ensures the reliability and quality of sediment data obtained from freshwater systems.In addition to these standards, there are also specific guidelines provided by regulatory bod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example, the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has developed the National Field Manual for the Collection of Water-Quality Data, which includes protocols for sediment sampling. These guidelines are widely followed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collecting sediment samples in various aquatic environments.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selection of the appropriate standard or guideline depends on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aquatic system being sampled. Factors such as the type of sediment, the depth of the water body, and the presence of contaminants may influence the choice of sampling methods and devices.中文回答:水系沉积物的采样是环境监测和研究中的重要任务。

土壤及地下水采样实施方案

土壤及地下水采样实施方案

土壤及地下水采样实施方案一、前期准备1.确定采样目的和区域:根据项目需求和研究区域特点,明确所需采集的土壤和地下水样品种类及数量,确定采样区域范围。

2.制定采样计划:根据采样目的和区域特点,制定详细的采样计划,包括采样点的选择、采样方法、采样深度和采样频次等。

二、采样点选择1.确定采样网格:根据研究区域的面积和地形地貌,确定采样网格的大小和分布密度,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2.采样点的选取:在每个采样网格内,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貌和环境污染情况等因素,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

三、土壤采样1.采样工具准备:准备标准采样工具,包括不锈钢铲子、土壤钻和样品袋等。

2.采样方法:根据采样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的土壤采样方法,如表层土壤采样、根系土壤采样等。

3.采样深度:根据土壤特性和研究需求,确定采样深度。

常见的采样深度为土壤表层(0-20cm)、根系层(20-40cm)和底质层(40-60cm)。

4.采样现场操作:在每个采样点,根据所选采样方法和深度,使用采样工具采集土壤样品,垂直钻取或横向挖掘,确保样品充满采样容器,避免杂质和污染。

5.样品保存与运输:采样完成后,将样品密封并标记采样点的编号、采样深度和日期等信息。

在低温条件下保存,避免样品变质。

并按照相关要求将样品送至实验室分析。

四、地下水采样1.采样点确定:根据研究区域的地下水分布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采样点。

2.水井准备:在采样点附近挖掘合适深度的水井,井内使用无铅玻璃或塑料管进行采样。

3.采样方法:选择适当的采样方法,如直接抽水法、井底水泵法或扎截水法等。

4.采样工具准备:准备无铅玻璃瓶、塑料瓶或铝瓶作为采样容器,保证容器的洁净和密封性。

5.采样操作:按照采样方法的要求,在水井内进行地下水采样,确保样品不受污染。

6.样品保存与运输:采样完成后,将样品用塑料袋保护后放置于冷藏箱中保存,并按照相关要求将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五、质控措施1.现场质控:采样人员在采样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并注意现场卫生和个人防护措施,避免样品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水系沉积物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工作布置是在充分研究区域地质矿产资料,根据区域矿产分布特征及已知矿化点分布情况进行的。

其基本原则是:在区域上有足够的采样点控制异常范围,圈定异常位置,查明异常分布及组合特征。

根据《地球化学普查规范》和《关于〈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补充规定〉的通知》要求,结合景观地球化学条件、区域成矿规律、通行难易程度,围绕测区地质矿产调查目标任务,在本区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合实际情况布设样点。

化探采样工作采用GPS全航迹管理,GPS定位数据采用随机配备的软件进行处理。

成果中的坐标单位一律以米计。

样品布设、采样要求和样品加工与测试分析按《地球化学普查规范》、《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补充规定》(中地调发[2007]220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青藏高原区域化探方法技术问题的函》等执行,样品分析单位选择具有“CMA”计量资质的检测单位承担。

样品的采集关系到化探质量的好坏,从采样点的布置、取样介质选取和采集、样品编号、加工、包装、送样到测试各个环节必需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执行。

1、采样点布置原则1.采样密度:采样点布设密度为4-8个点/km2,平均密度不小于4个点/km2。

采样布局应兼顾均匀性与合理性,根据测区实际情况,以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面积和取得具有代表性样品为原则。

2.采样点的布设以4个小方格(1km2)作为采样大格,在全区范围内分布基本均匀,大格中样品一般应兼顾控制效果和样点基本均匀两方面。

3.采样点尽量布设在最小水系(大于300m)—即一级水系末端和分支水系口上。

如果水系较长(大于1km),在水系首尾之间增加采样点,使每一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面积大致在0.25km2之间。

原则上不出现5个以上的连续空小格,每个小格的样品不超过2件。

水系极不发育地区可以土壤样代替水系沉积物样品,但土壤样应控制在1%以内。

4.采样点的布设应避开自然和人工污染地段,如公路、村庄、采矿(石)场等。

水系不发育地段,样点布设在受水面积大的冲沟、凹地中。

5.由于设计点位是在未进行实地踏勘的情况下,在1:5万地形图上布设的,个别点位可能不尽合理,允许工作人员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变动率应控制在10%以下。

(二)布点方法在地形图上按1km2为单元进行大格编号,以1:5万图幅为单位,由左至右再自上而下的顺序编排大格号,每个大格分为a、b、c、d 四个小格,图幅边缘按大格中心点所在位置编号。

每小格中采集的第一号样品为1,第二号样品为2,每个采样点按上述顺序进行编号。

重复样按工作总量的3%布设。

重复样编号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但应为采样小格中最后样号的样品。

重复样主要用来检查野外取样的代表性,要求在测区分布均匀。

(三)工作方法与质量要求1.定点、标绘与建标(1)定点、标绘采样点预先设计并标绘在用总参1:10万地形图放大的1:5万地形图上,作为野外手图。

采样小组接受分配任务后,将工作范围的设计点标在工作手图上,在采样过程中严格按设计点执行,特殊情况可适当变动,但必须在卡片中注明并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变动点比例不大于总样点数10%。

采样点定位使用GPS确定,保留各采样点间路线轨迹,并把GPS 信息录入便携式电脑中;GPS三维导航误差大于30米或GPS无信号时采用半仪器法、微地貌法确定采样点,误差应小于100米。

(2)建标原则上每个采样点应留有醒目、易找的标志,每条水系最上游采样点必须留有标志。

无法建标的应在记录卡备注栏中加以说明,以便野外质量检查和异常检查。

在抽检时若发现能建标的点而未建标,则该点视为不合格点。

标志一般应用红油漆写在取样点附近的基岩、大转石等处,写明样品编号,要求书写正确、工整。

草地等确实无法建立油漆标志的地方可用红色标志带建立醒目的标志,同时在应在采样坑(土壤样)里留下标志,并在记录卡中注明。

建标情况应在记录卡的备注栏中注明。

建标过程要考虑山洪、人为破坏等因素,还应作好保护标志的宣传工2.取样位置及介质①采样位置: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必须是在活动性流水线上,应选择河床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处采样。

在间歇性流水的河道中,应在河床底部采样;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中,应尽量在水流变缓停滞处采样(如河谷由窄变宽、河流急转弯的内侧、障碍物的背后、河谷横断面变平处等较多细粒物质聚集处)。

具体采样部位以水系沉积物各种粒级易于汇集处为宜,应避开风成沙、风成黄土和有机物质分布区,避免在河漫滩或河边阶地采样。

如遇河岸坍塌物、人工搬运物或其它外来物干扰、覆盖时,应予避开;当遇到地下水溢口处时(特别是成矿有利地段的地下水),应在溢口处取浸渣土样,并作详细记录。

在沟谷平缓、流水线不明显和植被发育形成的草皮沟地貌区,难以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可在汇水域两侧多点采集残坡积物质组合成一个样品。

②采样介质:尽量采取水系冲积沉积物,且应为代表汇水域基岩成分的岩屑物质,采样粒度为-10~60目。

尽量避免采集风积层、表层存在的有机质和发生生物富集的物质。

每一采样点应强调多点采样组合,羽状水系发育区应在多条水系内采取组合样。

土壤测量采样介质应是原地基岩风化的、未经过风蚀作用搬运的残坡积物③采样方法:野外应沿水流方向,在设计采样点上下20-30m范围内采集两个以上子样合并为一个样品。

在采样点附近范围内④样品重量:原始重量一般为为1-2kg(样品结构粗的应多采,样品结构细的可少采,保证过60目筛后重量大于150g)。

3.样品编号与编录(1)样品编号样品编号采用网格化,在1:5万地形图上将测区划成长宽各0.5km的方格网,以四个方格(1km2)作为一个采样大格。

采样大格按自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用自然数从小到大编写。

每个大格中四个0.25km2的小格按自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编号为a、b、c、d。

每一个小格中采集的第一个样品为1,第二个样品为2,……依次类推。

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位置按上述顺序编号。

重复样布置及编号:①重复样数约为总样数的3-5%,设计采样点布置图上初步选定了重复样采样位置,以示提醒,允许在实际工作中重新选择。

选择重复样位置时,应考虑不同地质、景观地球化学条件和图幅中较均匀分布。

②重复样布置在通行方便的大路附近,在质量检查或其他作业组路过时采集。

重复采样应由不同人在不同时间进行。

③在重复样采样大格中的所有样品点均需进行重复样采样,而且两次采样均需采重份样。

重复样按重复取样和重份分析的形式进行编号,其编号方法是,前5位编号与原野外样品编号相同,后两位编号中(11)表示第一次采样第一次分析,(21)表示第二次采样第一次分析,(12)表示第一次采样第二次分析,(22)表示第二次采样第二次分析。

且重复样编号插入原野外采样编号之内,标明在大格编码图上,重份分析样号放在全区编号之后,以免在野外取样时发生乱号。

样品袋外编号,袋内加聚脂薄膜标签,注明样品编号及采样者编号,内标签在样品加工整理时放入样袋中。

(2)编录野外记录采用“水系沉积物测量记录卡”(每张卡片可记录5-10件样),填写内容按记录卡所列项目及部颁《地球化学普查规范》(DZ/T001—91)之要求填写。

所有项目须在野外实地用2H铅笔填写(见表5-1所示)。

当日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对点卡样进行核查。

采样位置:指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的具体位置,如河流转弯处的内恻、转石后等。

样品成分:指样品的粗细程度,如细砂、淤泥等。

地质、地貌特征描述:指采样点附近出露的基岩名称,是否见有蚀变、矿化的基岩露头或转石等,以及第四系覆盖厚度、植被发育等。

表4 水系沉积物采样记录卡图幅名称:图幅编号:工作区:第页工作单位:采样者:日期:年月日检查者:日期:年月日上表中,样品类型栏:正点样为P,重复样为D,重复采样点的正点样类型亦为P;备注栏:注明重复采样点样品对应的正点样编号,需要注明的其它情况。

记录卡中的各项内容要求填写正确、工整、清晰、及时、保持整洁,不得随意涂改或毁掉原始记录重抄。

每天野外工作结束后将采样点着墨,以直径2mm小圆圈标定采样点,编上样品号。

然后根据野外采样手图,将全部采样点转绘到另一张同比例尺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位底图,展点误差小于0.5mm。

允许对部分与地形明显不符的样点进行移动。

4.样品加工及管理(1)样品加工样品加工及管理由专人负责,在野外进行初步加工。

样品加工的目的是去除水分、杂质,选取所需粒度,使样品均匀化。

1)样品干燥以日晒为主。

特殊情况下(如阴雨连绵)可低温烘烤,但箱内温度不得超过60℃,干燥过程中应随时揉搓,以防结块,可用木棒轻敲或用手揉碎,不允许用金属制品锤打或粉碎,以防污染及破坏样品自然粒度。

2)样品干燥后,必须认真校对样品编号、布袋号、样数。

在准确无误的情况下,样品必须全部用-10目和+60目尼龙筛(或不锈钢筛)充分过筛,然后混匀,用四分法缩分至需要的重量再装入纸袋或样瓶中,样品重量不小于150 g。

不允许将一部分样品过筛而将另一部分样品随意扔掉,或因筛下的样品达不到重量而把末筛过的粗粒混入样袋中。

3)重复采样的样品第一次采样和第二次采样各自组成一件样品,再用四分法分成两个样品重份分析。

4)样品加工要及时,不混样,不丢样,防止各种污染,严格按加工流程执行。

每加工一个样品,所用各种工具必须认真清除遗物后方能用于下一个样品的加工。

加工样品最好按测线上测点的顺序进行,即使相邻样品有污染也不致造成假异常;对疏松物样品第一次过筛前不要碾磨,以保存原始粒度比例。

(2)样品装箱与送样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样品加工完成后,分别装塑瓶或纸袋中(纸袋装样时,应加套塑料袋),按1:5万图幅、大格编号顺序排好,每50个号码为一批,每批随机抽出7个空号位置,以备插入4个监控样和3个密码内检样。

清点无误后,顺序装箱,装满后放入装箱单再加盖订牢,并在箱面用毛笔注明样品种类、采样工作区、样品起止编号、箱内样品总数、分箱号、总箱号及送样单位。

送样前做送样编号图,在图上注明重复样和监控样的号码,填写送样单(一式两份),经测试单位验收后办理样品交接手续,签字后送样。

测试样送四川省地矿局德阳地矿检测中心,进行Au、As、Sb等16种元素测试,并提交送样单(要求不注明重复样、重复分析样号码)。

送样单位负责提供详细的送样单,送样单由送样单位、样品接受单位签字确认后存档备案。

(3)样品保管样品是重要的实物性资料,样品保管、运输、交接由专人负责,严防样品丢失、损坏、污染等,严格交接手续(交接时必须有交接证明,内容包括:样品有无损坏、丢失、及总箱数等)。

分析后的副样由测试单位按规定进行妥善保管,附送样单一份,由样品库管理人员清点无误后,双方签字存档。

5.数据库建设(1)样品位置与航迹:作业组长应在当天对样、卡、点进行校对检查,并于当日或次日将GPS及记录卡交工区技术负责人,有工区技术负责抽查后交数据录入人员将采样数据信息录入计算机,并保留航迹备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