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哲学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哲学思考

作者:文正邦曹明德

来源:《东方法学》2013年第06期

内容摘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显然离不开法治的手段和方式来保障和推进,为此就有必要从生态法治的理论视角和高度来予以深入理解和领会。实行和实现生态法治须建立和健全完整严密的规则及原则体系。当前则应重点确立种际公正、代际公平、生态优先、污染者付费等基本原则。与此同时,需要重点确立生态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经济调控制度、自然资源权属制度、自然资源恢复制度以及生态补偿制度等。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法治基本原则生态法治基本制度

生态文明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关键环节,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济关系,促进经济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目标,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是造福于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并已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紧迫性。而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法治的手段和方式来保障和推进,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更是如此。为此,有必要对生态法治进行一番探寻。

一、生态文明建设及其法治保障的重要意义

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体现和记载,标识着人类的进步程度和状态,〔1 〕通常是把社会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类认识和实践领域的扩展,人类社会文明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已经突破了这种传统格局而逐渐呈现出其多层次、多形态、多方面的系统结构状态。就目前人们的认识程度而言,社会文明除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外起码还存在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制度文明〔2 〕以及生态文明等应予以特别重视和认真研究的文明形态,它们均是人类社会文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有机构成,应纳入人类社会文明的整体结构和科学体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和形态,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通过理性反思而实现超越的结果,以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弘扬生态中心主义,达致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所谓生态文明,简单说来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的体现和记载;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把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保持下来并予以不断推进和发展。可见,之所以要称“生态文明建设”,而不直接称“生态建设”,就是需要强调把这种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保持下来并发扬光大,以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从哲学的意义上说,生态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客观存在,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就加入了人类改造和保护客观世界,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观能动性,并

使这种活动和过程持续进行,得以不断推进和发展。因此它们都有其特有的规律性,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和进行。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和首要条件的。因此重视生态文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这种根本关系,才能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前提和首要条件。重视生态文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重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使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良性互动,才能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必须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合理地利用并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而不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以牺牲生态环境来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这乃是一种片面、短视的物质文明观,是世界各国近代化历程中、实现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所充分暴露出来的严重弊端。显然,它是与可持续发展观完全背道而驰的。重视生态文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才能采取“既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危害子孙后代前景”的方式来保障经济、社会永续地发展。这就表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是存在内在有机联系的。可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它不仅是在于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发展,而且还在于改善和优化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人与人、人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科学概念的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实开展和深入进行,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必然性,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监的光荣任务和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它将会引起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调整和完善,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不仅如此,它将促进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从“人类中心主义”向“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价值观的转换,从而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相济作为指导我们行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形成尊重自然、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否定之否定回归到更加和谐的良性发展阶段。

〔3 〕这对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是百年大计,而且是千年大计、万年大计,应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恒定的重心,并成为越来越多人所深切关注和普遍共识,尤其在当前更显出其重要性、紧迫性和严峻性。这不仅是由于需要对我们以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失误进行及时弥补和矫正,也不仅是由于应充分注意到世界各国在经历近代化、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已显露出严重弊端的片面短视的物质文明观的前车之鉴,还在于我们应深刻反思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那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盲目追逐近期、眼前利益的非理性化倾向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当然也包括因忽视生态和环境保护所造成近些年来频发的各种自然灾害的惨痛教训。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宣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把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党章;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专章来系统论述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全党全民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振奋人心的号召。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