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理性反思(祝永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理性反思
祝永华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被喻为难以攻克的“教育顽症”。这个比喻确实很贴切,对它的特点作了高度概括。首先它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不单只是中国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有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二是它出现的时间早,确实是“难以攻克”。早在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关于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指出:“目前学生负担过重,主要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部门开展了多次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专项工作,应该说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由于各种复杂社会原因的推波助澜,中小学生负担依然过重,主要表现为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致使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过长,睡眠严重不足,心理压力很大,中学生课业负担呈逐渐加重的趋势,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
调查发现近八成的中学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近五成的中学生(特别是高三学习)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这与医学专家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发育需要而提出的、已得到普遍认可的“小学生要保证10小时,中学生要满足9小时”睡眠标准有明显距离。过重的课业负担极大地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人说它危害着中国的未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一、负担过重的深层次原因
形成课业负担的因素十分复杂,包括学校、家庭与社会等方面,学校有落实课程计划、课时安排、作业布置、考试安排、入学测试、学科补习、课外活动安排等方面;家庭有聘请家教、家长布置作业、安排兴趣学习班与补习等;社会有出版教辅材料、择校等。
教育问题往往不只是教育自身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学生负担过重有着制度、体制、机制和由于发展阶段造成的办学条件很不均衡等深层的复杂的原因。
现行社会用人制度和工资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形势严峻,加上社会转型期,社会分层加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选人用人制度标准单一,过度看重学历、重文凭。为了在社会地位较高、工作相对稳定、薪酬较优厚的工作单位就业,学生就必须努力取得更高学历,争取上名牌高校。而在当今时代,除了高考之外,几乎再没有别的道路可以实现人的理想追求。独生子女时代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愿望。所以家长要求孩子学好考好,给孩子施加压力,则是必然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由我国传统文化和这种人事和工资制度所决定,我国的教育体制
是竞争性的,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的竞争制度和竞争机制。各级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在这种竞争体制下生存和生活。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成了唯一的评价标准。地方政府把这种竞争结果的升学率看成政绩,给学校提出要求。学校为了生存和声誉,不得不违规办学,将考试分数、升学率与校长业绩、学校待遇、教师职务和奖金等挂钩。教师则不得不对学生增加训练难度和训练量,重复练习、低效劳动。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与此同时,我国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成人教育社会认可度低,加上高等学校等级化,必然加剧择校和考试升学竞争。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教育资源不均衡,造成学校之间差距过大。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好大学,就必须从选好幼儿园开始,给孩子补课辅导,加压,以适应择校竞争的需要。受利益驱动,社会上各种以盈利为目的、以升学为诱饵的补习班、辅导班,教辅资料,家教市场等泛滥成灾。各种媒体对高考状元的过分关注,对过重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减负”的最大阻力是家长
现在“减负”的重大阻力首先不是来自学校,而是来自家长。一些“减负”的地方发生的家教泛滥等“次生灾害”证明了“减负”工作的艰难性。
学生负担过重,违背教育方针,摧残学生身体健康,扭曲学生心理,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同时,在这种体制下,校长和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不可能发挥,学校无法办出特色,教育家也难以成长和出现。
学生负担不是越轻越好。适度的负担和压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能力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减轻课业负担的目标是:解放学生,把时间、空间、健康还给学生。做到负担适度,学习质量高。让学生睡眠充足,有时间参加科学文艺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兴趣和特长,享受幸福的学习生活,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解放教师,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当前“减负”如何入手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寒,其形成原因也非个别因素,因此,"减负"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任务,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它是一个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
第一,社会倡导成才渠道多样化。
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中形成新型成才观念,即学校教育不是培养人才惟一途径,也不能用是否考上大学作为衡量学生成才的惟一标准。学校只培养学生有健康体魄、高尚心灵、正常思维和学习方法,只要学生达到上述目标,即是合格学生。
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
社会不能总是以升学考试的分数作为评判学校教育成败、教师水平声誉、学生优劣高下的惟一标准。同时,社会要加强对中小学课业负担问题的科学研究和监控,建立中小学生学习标准,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控网,定期对中小学课业负担作跟踪调查。
第三,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实施"减负"。
家长要理解"减负"意义,与学校配合,淡化孩子成绩名次,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孩子平时是否努力上,只要有好的学习习惯,无论名次怎样,都给予肯定和表扬。
“减负”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北京。二中曾在实践中总结了九个方面的“抓手”,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首先,从生命关照的角度入手,保证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只有学习。第二,从研究制定科学的学习量入手,不能把知识无限地加以延伸。第三,从遵循认知规律入手,同一个学科,一个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学习哪些知识点,学到什么程度?要有科学的界定。第四,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入手,警惕低效教学的问题。第五,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加强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自信心的培养。第六,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训练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入手。第七,从实施尊重差异的教学策略入手,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第八,发挥多元评价的导向作用。例如通过开放式的考试,让学生看到理解、运用以及相关知识积累的重要性。第九,从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态入手,通过培养班级的文化氛围、互助合作精神,让学生每天兴致勃勃地享受学习生活。
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多少年积淀下来的痼疾,它的形成并非只是来自政治的、经济的或者是教育体制的缘由,它能够在相当长时间自行其道,而不遭受伦理上、道德上的非议、诘难,相反,相当多的人还认同它、支持它、纵容它,自有其深刻的伦理背景。学习知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需的养分之一,不应该使学生将学习当成负担。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钻研问题的激情,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全面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自身素质,让每个学生有一份快乐的心情,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整合学生、教师和家长资源,探寻“减负”的有效途径,确实是一项长期的有意义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