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论文
课改论文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改变过去“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授课方式,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当“导演”。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当“演员”、当“先生”,或讲解、或纠错、或争辩、或表演、或操作,人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
围绕着教学目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习主体地位落到了实处。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了,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成绩好了,学习负担也减轻了,
对此,我根据本班的情况我先让小组长带动。
每一个小组中,都有好学生也都有许多较差的学生。
其中还有这样许多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没问题但是就是不敢或者是不愿意在班内表现自己。
针对这种情况我给小组长开会,首先以身作则,然后督促其他组员。
一天两次,有组长选出最活跃的和最不活跃的学生各一个。
几天下来,效果不错。
当学生不想开口或不习惯开口的时候,当学生停停顿顿、结结巴巴地表达时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之后剩下的就是启发和等待了。
只要问题适当、时间充分、善于启发,学生很快就会奋起而参与。
这时候教学就开始轻松愉快了。
课改的大潮涌动着,我们也努力去做一个好的弄潮儿吧!尽管比较艰难,我们也要勇往直前.。
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
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摘要:新课标指出,教学的实质是指导学生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为学生提供应用实践的机会和自由发展的平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做到因学而教、为学而教,彻底摒弃只要求学生“眼看老师手、耳听老师口、思想跟着老师走”的传统做法,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
关键词:参与,探究,体验,交流1、动心——主动参与在教学中我们常埋怨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不主动。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有不可推御的责任。
我们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吗?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在做他十分感兴趣的事时,才会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出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中来。
那么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生活化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
首先,要让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否明确讨论的问题关系到每个学生能否积极投入。
其次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原有知识经验,让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
学生在面临挑战任务时,往往会释放更多的能量,进而更加有效地学习。
2、动脑——主动探究新课程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取,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动脑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而获取的。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教学也不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而是一味地去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不仅会不主动参与学习,而且还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因此,教师只有将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有利地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许多教师在课上用这样一个故事来导入新课:(出示课件)有一天,三个猴儿缠着猴妈妈要烧饼吃。
于是猴妈妈买来了三个大小相同的烧饼。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论文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摘要】本文对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旨在推动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趣味性激励性动起来活起来一、让学生“动”,让课堂“活”应遵循的原则(一)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对学生头脑、双手等的“六个解放”。
今天,教师若能做到这些,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常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
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自然地展现自己的特色与风采,真正实现“一人一特色。
一生一个性”理想的个性化教学理念。
(二)学生的参与性原则。
从儿时第一次搭起积木到暮年的子孙满堂,成就感是伴随人一生的美妙感受。
但现实生活中,随着人的成长,获得成就感的难度却越来越难,不过在游戏中,这种成就感和认同感来得更容易些,所以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游戏教学中来,及时获得反馈与奖励,避免产生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自己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习得性无力感”。
为了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教学活动中来,活动设计就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阶段心理生理特征,游戏本身也需要一定的变化性。
参与性学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判断力与接受能力都能得到相当大地锻炼。
(三)竞争激励性原则。
这一概念源于游戏中的竞争性原则,从游戏心理学讲,促使玩家无论在失败还是成功后仍然对游戏进行不懈尝试的是自我实现外界对自己的认同及取得成功是人的一个本能愿望。
二、互动式教学实例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着重做好三点:给机会。
善引导,做评价。
例如:我在讲授《莺》一课时,让学生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后,组织学生交流品味课文。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
课堂让教学活起来教学让学生动起来(合集5篇)
课堂让教学活起来教学让学生动起来(合集5篇)第一篇:课堂让教学活起来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课堂让教学活起来教学让学生动起来2011年7月11日,中国教育报头版文章《老传统焕发新魅力》,专题报道了正在荆楚大地轰轰烈烈开展的“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
“比教学”就是比教师的专业素养,比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功,通过“比教学”,继续探索和推进“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
其目的是为了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纲要》提出的“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学期,我校围绕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贯彻上级“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指示精神,把“两比”作为一种工作常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在“课内比教学”的活动中,我观察评议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老师20节课,收获颇丰,感慨良多。
同行们在“课堂大比武”中,各具风采、各显神通:有的儒雅翩翩,气定神闲,解读文本游刃有余;有的激情飞扬,启发引导妙语连珠,激活思维,浪花涟裢……有两节课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六年级两位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
同课异构,更能彰显教师的特色、神韵和风采。
这两节课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这样的课堂,真正让教与学相得益彰地活起来了,让学生主体意识显现出来了,学生的大脑高效地动起来了。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
文言文与我们的生活用语和交际用语是两码事。
小学生第一次接触,颇感陌生。
因此,教师教起来很困难:一是怕“牵着牛鼻子,牛不走”;二是怕“对牛弹琴,牛不理会”。
怎么办?凉拌呗!生吞活剥地给学生罐呗!一罐,以后学生见着文言文就“望儿生畏”、“望风而逃”了。
但是,在L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没有看到学生“望而却步”,也没有发生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曲高和寡”“鸦雀无声”罐的现象,反而给人一种生动活泼、其乐融融,跃跃欲试的感觉。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课堂动起来学生更精彩
课堂动起来,学生更精彩开放,创新是课改的灵魂,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移则是课改的一个亮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传统的单纯接受式,封闭、枯燥的学习氛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
而课堂要想活起来,学生必须动起来,只有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动起来,更精彩。
不妨把新式课堂粗浅的概括为“三动”,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一、心动——开启童心童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
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境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心动,就可以省去教者口干舌燥牵着鼻子学。
1、新课开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耳目一新。
如学习《春雨的色彩》一课,教师播放“春天的景色”片段。
学生在优美的月声中,欣赏着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春雨蒙蒙的美景后。
教师引导:多么美丽、迷人的春天哪!小鸟也来聚会了,让我们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快打开书读读吧!同学们怀着好奇心,也带着好胜心,兴趣盎然的读起课文来,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举起来,围绕着小鸟的话题(春雨的色彩),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的求知欲、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又怎能不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呢?新课开始创设情境还有很多种方法。
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可以用通话情境导入;如《手捧控花盆的孩子》就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看着课题,自己发展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运用好情境教学,巧妙地牵动一颗颗童心,课堂就能活起来。
2、课中创设情境,让课堂有一种节奏美,让学生始终保持“心动”状态。
如学习《荷叶圆圆》一课,学生借助拼音读通顺课文后。
为了让学生的识字能力再一次被调动起来。
我出示自己采摘荷花荷叶的照片,同学们,你们也想摘一朵漂亮的大荷花吗?同学们异口同声:“想”。
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论文]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生活经验与教学相结合,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数学教育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富于个性,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探索与合作的过程。
注重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情绪高起来什么是情绪呢?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体验,是和机体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
当学生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总是兴致勃勃,做什么事都乐滋滋的。
这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心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良好的心境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好处的。
那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肯定情绪呢?我觉得“愉快教育”、“和谐教育”和“成功教育”作了很好的尝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没有主动性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前苏联学者别利钦也指出,教师“一跨进教室的门坎,就要记住,你是一堂课的缔造者,您要是情绪不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就会使一堂课黯然失色,没有生气。
”营造师生情感交融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肥沃的土壤。
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挖自身的情绪因素,倾注满腔热情,以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去创设一个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近朱者赤”的同化效应。
当每位学生都与教师的情绪产生共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数学新课程强调:要留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质疑。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质疑呢?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要注意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问题。
第二,启发诱导学生质疑。
第三,要使学生敢于质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给学生提供质疑的土壤。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论文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摘要: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环境,是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
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要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
通过学生自身的合作、探究等获取知识,把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平等的情感环境中学习,从而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师生互动教学实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互动是指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而创设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动脑、动手、动嘴等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情境。
一、融入生活,让学生心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
这就要求一切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
曾经在杂志上看到一个教师上过这么一堂课,课题是《依法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上课刚开始,老师就用多媒体播放著名歌手韩红的《天亮了》,并在歌声中讲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乘坐的缆车不幸发生故障,就在缆车就要坠落下来的时候,爸爸妈妈用力将孩子高高托起,孩子由于力的缓冲作用得救,而父母永远离开了……。
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都被故事和歌曲深深打动了,教师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自己被故事中伟大的母爱感动时,也非常气愤,为什么呢?学生们马上七嘴八舌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此时教师很自然地切入主题: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该怎么办?大家展开热烈地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得出结论,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必要时依靠司法机关,运用法律武器。
语文课堂要精彩,先让学生动起来论文
语文课堂要精彩,先让学生动起来摘要语文教学效果要看语文课堂教学是否很精彩。
课堂教学关键在于师生的配合程度,老师若能先让学生动起来,那精彩的效果一定能呈现。
让学生课前、课堂、课后动起来,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关键词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呢?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环节着手。
一、课前让学生动起来(一)预习解决生字难词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是语文的根基。
初中语文教学对字词的解决,主要是学生自学。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动手查阅字词典,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联系上下文了解词义,扫清学习课文的拦路虎,培养学生动手自学的能力。
(二)预习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去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积累丰富的知识。
鼓励学生把搜集的资料以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的形式记载下来,形成一笔“财富”。
通过阅读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拓宽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让作者和课文、课文和写作背景在学生头脑中发生联系,使学生的联想动起来,把握写作目的、意图及课文的基调。
(三)预习有目的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去朗读课文是预习的最基本要求就。
学生预习时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三遍不是连在一起读,而是分开读。
第一遍读通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圈出来,查阅相关工具书加以解决。
然后在没有生字词障碍的情况下读第二遍,争取做到正确,比较流利,读完思考课文的大概内容。
接着读第三遍,让学生质疑思考,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这样做了,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对课堂学习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二、课堂让学生动起来(一)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动口读和说动口读主要指朗读。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安排学生读书,在初中阶段,要以多种形式反复进行朗读的训练。
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读书更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活动,课文应当主要放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
如何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论文
浅谈如何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摘要】如今的中学生,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传统教育的影响,课堂上不注意思考、学习,只等老师的“灌输”,这能体现“学生主体、教师指导”这一教学方法吗?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吗?针对这一问题,我总结了如何是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几步法:一、日积月累、耳入目染;二、创设情境、学演结合;三、适当的使用多媒体教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动起来【正文】为了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经过几年的尝试,我总结了如下几点:1. 日积月累、耳濡目染许多同学对写作文感到很头痛,每天总是在老师的三令五申下坚持几个星期之后才开始动笔。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如下方法,以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即:一日一名言,一日一书评,一课一复述,一单元一总结。
一日一名言,就是让一位字写的颇有水平的学生每人在黑板上方写一则名言,写明出处,并在每天早读之前向全班同学宣讲名言的含义,进行道德教育和情操熏陶。
由于字美、理直、富有哲理,学生便自觉自愿抄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并牢记心中。
一日一书评,即每日语文课前一分钟,依次请一位同学上台来讲评一分钟,要求内容包括书名、作者、内容简介、对当代中学学生的启示等,并要求宣讲同学语言流畅、条理清晰,说话要有中心,必须有个人见解。
学生在精心准备之后,都能脱离完成书评,而且书评的范围广泛。
其他同学做好书评记录。
一学期下来,学生听、记不少书评。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有充足的准备时间,我还要求他们每周写一篇书评作为小作文,老师批阅,以此作为他们上课口头书评的资料。
在班级还开辟图书角,给学生提供讲演的素材。
一学期下来,学生视野开阔了,也由被动听收逐步变为主动看书。
他们还经常互相介绍好的书籍,师生都受益不浅。
一课一复述,指每教完一篇课文,要求学生在复习之后,能达到熟练复述,复述就是回忆,概述文章的要点,并分概括性复述、详细性复述、创造性复述三种。
在复述之前,学生都要对课文做整体把握,使所学内容条理化、清晰化。
让教师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论文
让教师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论文第1篇:让教师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论文内容提要:所谓小学英语活动教学,就是通过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的英语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游等方式,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流。
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着眼点,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际运用能力。
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力图想通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激活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真正产生“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的效应。
然而真正的活动课程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束缚,给教师一个活的教育理念,给学生一个活的学习空间,真正达到活教活学,活学活用。
关键词:活动活动教学活动教学是一种具有渊源思想基础和广泛实践影响的理论主张。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就曾经强调感*认识和“行”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十分重视由“闻”“见”向“知”的上升和由“知”向“行”的转化。
荀子的知行统一观以及后来不断发展的“知行学说”,可以看作是我国活动教育思想的本源。
西方教育史上同样存在着活动育人的思想渊源,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几百年间,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西方教育逐渐形成了一条明显的教育思想发展线索。
这一思想的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让作业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反思布置适当而得体的作业,会让学生越来越喜欢写作业,且保质保量的去完成。
这实在是一件开心的事。
一、观察*作业--培养观察能力,丰富生活积累观察是认识的起点,写作的起点。
设计观察*作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勤于积累的习惯。
1、有序观察、把握特点。
在学习写景状物的文章时,我常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所写事物的特征,观察时要做到:按一定顺序观察,学生多种感官并用,看听嗅触,边看边想,观与察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以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学生在教学设计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参与、体验、思考、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知识,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全面发展,更好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小学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可把以下几点作为参考。
(一)寓教于乐,教师的人格魅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1、心理学研究证实,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况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且效率高;然而心境低沉或是郁闷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钝,无创造性可言。
幽默风趣的语言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且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例如一位地理教师在讲恒量运动的内容时这样说:“最早发现恒量运动的是我国唐代天文学家曾一行。
他说,其实横星运动的速度很快,比如`牛郎`和`织女`两人跑来跑去。
牛郎每秒能跑26公里,织女每秒14公里。
牛郎跑得比较快,这大概因为他是男生吧!1201年后,明眸皓齿的织女将靠近北极,牛郎和织女分道扬镳。
也许有些同学会感到惋惜——多么亲密的一对恋人啊!怎么能分开呢?其实他们并不相配,织女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她的亮度是牛郎的6倍,体重是牛郎的3倍!”同学们在笑过之后得到启示,受到教益。
原本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在教师幽默风趣、极为拟人化的讲解中,成了有趣的小故事,帮助学生的理解记忆。
2、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借助简笔画,可丰富教学语言,化解教学难点,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吸引学生注意力,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教学中教师边讲边画,语言信息、图像信息同时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学生视听结合,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简笔画是运用最简单的线条和平面图形概括地勾画出物象主要特征的画,它只是一种符号式的绘画,却概括了事物的所有显著特征。
下面的表格是学生认知的结果,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简笔画的使用对学生记忆力的保持的积极作用。
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
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在现代社会中,学生久坐不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这种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而且对于他们的学习效果也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课堂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教师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活动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
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程中添加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如一些有趣的实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小游戏,如抢答、竞赛等,这样既能增加课堂的活跃氛围,又能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行动空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坐在座位上听讲,这样不仅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倦和无聊,而且无法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走动起来。
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到教室的不同角落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学习和交流。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体育运动。
运动是可以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而且通过体育运动,学生能够锻炼身体、放松心情,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些轻松的体育活动,如跳绳、太极拳等,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动起来,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体质,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
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户外学习机会。
在户外活动中,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活动,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郊游、野外探险等,这样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够让他们动起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采取一系列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行动空间,引入体育运动,提供户外学习机会等。
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享受学习的乐趣。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这句口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大多是坐在教室里听讲,而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中,更加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活跃性。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成了当下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出发,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活跃课堂氛围。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参与度较低。
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单一的课堂形式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等等。
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快速化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缺乏对传统教育形式的认同感。
时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学习负担过重”、“知识范围过于宽泛”等问题也使得学生对于课堂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
面对这些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1. 创设积极的教学氛围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互动氛围,将学生的兴趣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得他们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主动性,如通过游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互动起来,增强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感。
2. 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他们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式也有着不同的需求。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式和形式,使得学生更加愿意参与进来。
比如在学生大多数为视觉学习者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学生在课堂上通常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如何引导他们变成主动的学习者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可以通过设计课程项目或课题研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每名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动起来论文
让每名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动起来小班化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先进教育思想.2010年我校经过区教育局批准为区小班化试点学校.笔者深感跟以前所任教的大班截然不同,如今小班人数少了,每名学生都处于同样突出的地位,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都能够真正地动起来,走进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欣喜地发现在小班化的课堂上,新课程理念得以较好体现.我们的数学课,也因小班化教学而更加精彩!一、把握核心,引导每名学生积极参与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是文本课程,同时也是一种经验的活动,一种体验的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每名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他们共创共生,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自我建构的过程.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承载的知识,需要每名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易于理解教学的内容,因此,让每名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是交往与探究.交往是一种互动,表现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探究是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课例1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师:我们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成的封闭图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几组硬纸条和图钉,试一试看能构成几个三角形,对出现的情况互相讨论.几组硬纸条的长度:(1)20,10,15;(2)10,10,20;(3)8,10,21.(单位:厘米)生:第(1)组可以,第(2)(3)组不可以.师:同学们再比一比,能构成三角形三边的线段和不能构成三角形三边的线段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生:能构成三角形三边的线段,其中较短两条线段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不能构成三角形三边的线段,其中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小于较长的线段的长度,无法首尾相接构成三角形.师:从同学们尝试的过程中,能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生: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对!同学们用尝试的方法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谁能用数学知识来说明其中的道理呢?生:可以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公理来说明.在此课例中,教师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感知操作,教师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条、图钉建构三角形.动手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并且每个人都准备了硬纸条,学生进行了全面地参与.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任意三条线段不一定能构成三角形,由此,学生的脑海里产生了问题和求知的欲望.第二个环节是观察总结,从实验中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具有的关系.第三个环节是抽象证明,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用抽象的数学知识来证明这个结论.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知识不是从老师那里直接复制或灌输到头脑中,而是经过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得到的.体现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的新课程理念.二、链接生活,激活每名学生的主体经验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学生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学生对知识或信息的获得,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建构的,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和外部信息输入的.如果没有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这种信息对于主体来讲,是毫无意义的.小班化的教学为教师了解每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是教学成功的有效策略.课例2平面直角坐标系师:同学们喜欢看电影,你怎样在电影院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生:根据电影票上的排数和号数找到位置.师:班上要开家长会,希望家长坐在你的位置上,你怎么样向爸爸妈妈说明你的位置呢?生:要说明第几行和第几排.师:有补充说明的吗?生:行和排要说明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数.师:对!这名同学补充得好,要说明从什么地方开始数排数和行数.如果把排和列看成直线,请同学们把自己在班级中的座位用图形表示出来.(学生开始画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班级座位图,请几名同学到黑板上准确地圈点出自己的位置.)师:在这个图中确定一个点需要几个数?生:两个.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生:两个数可以确定一个点.师:有谁能说出为什么吗?生:当我们在画图时,把排和行都看成是直线,并且垂直相交.根据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那么这个点就确定了.师:很好!但是我还有一个问题:这里的两个数都是正整数,如果换成小数或负数,你怎样来确定这个点?请同学们交流各自解决的办法.生:如果是正小数,可以把两个整数之间分割成若干点;但如果是负数,不知道怎么办,只想起,如果是负数,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一个点.师:这名同学想得非常好!若是一个负数,我们可以借助于数轴找到一个点,那么两个数我们为什么不借助于两条数轴呢?观察我们教室的座位图,排和行是垂直的,那么画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垂足为原点,这种图形就称作平面直角坐标系.此课例教师首先联系每名学生经历过的看电影找座位和向家长描述自己的位置等生活问题,让学生在原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象地画图、圈点,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明确两个数可以确定一个点.接着又在学生已有数轴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构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体现了教师把课程面向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和问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建构新的知识.三、巧设问题,启迪每名学生智慧的大门诱发创新的需要,产生创新的动机,问题是创新的源头.问题的出现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小班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考虑每名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根据每名学生的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更有利于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让有能力的人在数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开启每名学生智慧的大门.课例3证明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师: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分对边所得的两条线段与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请同学们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过程,然后四人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尽量找出不同的证法.(经过独立地思考,有的同学添出了一种辅助线,便开始了证明;有的同学同时还想到了两种、三种,分别开始证明;也有部分同学没有思路.在小组讨论、交流后,不会的同学也有了一些办法.)有三名同学添加了如图的前三种辅助线,并说明了他们的思路.师:三名同学做得都很好,他们构造了不同的平行线,利用相似三角形得比例,使问题获证.谁还能想出不同于利用比例的方法来证明呢?同学们要善于联想,善于另辟蹊径.(思考了许久.)生:用面积的方法证明.师:对!用面积的方法很简单,请说说你是怎么想到的?生:由角平分线想到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作出表示距离的线段,发现它们也是两个三角形的高线.再由高线想到三角形面积,问题就证明了.课例中教师提出要证明的问题,引起同学们的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当学生们说出三种思路较雷同的方法后,又鼓励同学另辟蹊径,寻求更简单的方法,来引发学生创新.在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有常规的思考,也会有超常的想法.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发现学生独特新颖的方法,让学生敢于在独特和新颖中创新.学生在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品质.知识、能力和创新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没有离开知识的能力与创新,也没有离开能力的知识学习.在创新教育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成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知识再也不是教育追求的目的,而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手段.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知识、利用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四、活用教材,适合每名学生的主观需求新课程倡导“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尤其是在小班化课堂中,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接受式学习转向了探究式学习.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适合的内容,进行深加工,充分将教材的知识激活,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堂,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适合小班化教学的教材知识.五、策划活动,点燃每名学生的“思维导火线”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导火线’也就是在所讲的学科中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无独有偶,几乎在同时,美国的著名教学论专家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课堂学习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或活动,它在概念和包容水平上都高于课堂学习材料,从而构筑了与课堂学习内容之间的桥梁.对于用“思维导火线”或“先行组织者”促进学生注意力集中、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和奥苏伯尔都不约而同地作出基本相似的分析,即:就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达到最终的教学合一而言,在从事新的学习之前,使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与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的认知内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思维,提高其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小班化的课堂中,由于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教师有条件在课堂学习之前安排5~10分钟与课堂学习内容有关的活动,以点燃学生的“思维导火线”,促进学生注意力集中、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涵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于实践的教育教学信念,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新课程理念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小班化课堂在很多方面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但从理论到实践之间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教师不仅要认同新课程理念,更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感悟这种理念,把这种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动和素质,创设出更多美好的课程,促进现代小班化教育的发展.。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的论文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获得更多资源搜作者:hzhajian(天下为公)近一个世纪以来,就总的情况而言,文史类教师用尽多种多样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但必要的记忆是文史类学科必不可少的,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部分学生对这些学科有厌学的情绪。
笔者认为,应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作为突破口。
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苏霍母林斯基如是说。
因此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动起来,使其不再视学习文科为畏途。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意动起来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的心理成份,它是推动学生去探索知识并带上情绪体验色彩,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仔细分析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心理,一是教师的教法僵化,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二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太远,难以引起学生共鸣。
因此,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就必须在“活”“新”上下功夫。
1、教法灵活多样教师应本着让学生全面动起来的原则,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法,使之兴趣盎然,非读不可。
有的故事性较强,不妨先简述一下故事梗概,激发学生认真读原文的兴趣,如“三顾鼎立形成”一课等。
有的可撷取其中的一些成语,教师可指出一些成语就来源于这段历史,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如三顾茅庐等。
2、适时导引新知文科其实很难学,但有些人认为只要背会即可。
它毕竟是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它的许多内容需要理解需要老师细心讲解,学生便倍感新鲜、亲切,自然有了动起来的热情。
二、鼓励质疑,让学生愿意动起来疑是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力火花的开端。
数学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论文
数学课堂,让学生动起来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因此,学生主体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
事实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是不会自然形成的,必须通过教师不断的培养,才可能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如何实施呢?笔者从多年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尝到了一些甜头。
现述之于后,以就教方家。
一、注重启发引导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模仿性强,富于好胜心,根据这一点,在教学中可通过讨论分析、查找答案、角色互换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并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如讲有理数运算法则、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解题步骤时,可通过题组练习,启发诱导学生去分析,寻找规律,从而归纳出法则和解法。
对一些较易掌握的内容,教师只给学生提供自学提纲,让他们在教师点拨下自学完成。
对个别单元的教学,也可大胆地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当教师的角色来完成,学生开始仅仅是模仿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渐渐地,有的学生就会自出心裁,或者别具匠心地显示自己的才能。
这样教学,能大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相应地,其自学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二、实践学讲模式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学校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推出了学讲教学模式,即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打破教师唱独角戏,一讲到底,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将学习时间,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动起来。
事实证明,此法非常有效。
以前,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听课时心中无数,尽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他们或者昏昏欲睡,或者心不在焉,何谈效果?实践学讲教学模式,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
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体现,个个主动,人人参与,动口、动脑、动手,学得积极,学得兴致盎然,学得信心十足。
小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激发学生激情,张扬学生个性小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新课程改革以来,老师们在课堂上就如何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面对课堂,如何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实效是每一位科学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笔者从教十几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一条提高科学课堂实效性的路子,现结合自己如何使课堂实效性作具体阐述。
一、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有位哲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1、实验观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1)用具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紧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意料以外。
在讲《凸透镜成像》时,让学生手拿凸透镜,看远处的行人。
有的说,我看到某某同学,怎么是倒立?有的说,我看到了大楼?怎么是倒立?还这么小!有的学生还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拿起凸透镜看看远处的人和物,放下凸透镜看看远处的人和物。
然后我把凸透镜放在我的眼前,让学生看我的眼睛,学生“轰”的一声笑开了,因为他们看到了一只很大很大的眼睛。
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当学生的好奇心被触动时,正是学习兴趣被唤起之时,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人的心理活动起源于问题,有疑问才会思考。
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展新观点的起点。
一个好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在讲授《大气压》时,在讲台上放一皮碗,把皮碗压在桌上,然后再请一位学生上来把碗取下来,一位学生上来拿了很长时间拿不下来,同学们议论纷纷,跃跃欲试,结果上来的学生仍拿不下来。
我说:“看我的。
”“我先放点气,再拿。
”我自言自语,结果我把皮碗给拿下来。
“老师,你怎么拿下来的?”“老师,你为什么放点气进去?”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摘要:动手操作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有效的操作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有效的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在有效的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动手实践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可见,动手操作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有效的操作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有效的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在有效的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下面我将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个人的粗浅体会。
一、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地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有效的操作中发现、感悟,迸发出学习的热情。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课前准备了一个萝卜和一把水果刀,学生们有些纳闷,但对上课充满了期待。
上课刚开始,教师宣布:今天这节课我们来
切萝卜,学生们感到莫名其妙,然后教师就指导学生开始切萝卜,切1刀,得到长方体的一个面,切2刀,出现刚才一个面的对面或邻面,此时,电脑显示两个相邻的面,揭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切3刀,得到三个相邻的面,电脑形象揭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此时,教师就抓住火候,因势利导:继续这样切,直到把萝卜切成长方体形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们兴致高昂地切萝卜,谈认识,亲身经历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在有效操作中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
二、在动手操作中实现自主建构。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的理论,他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必须做得好。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理解、记忆主要还是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使学生在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主建构。
例如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设计了“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活动,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操作材料有活动角,一些同样大小的小角,画有18个角的透明的半圆工具。
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用活动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然后让学生用这些同样大小的小角在两个角中摆一摆,同时思考:用小角摆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接着,教师又展示了学生的几种错误的摆小角的方法,引导学生辨析,说理,从而使学生不仅知道了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而且直观形象地感知到:摆的时候,
小角的顶点要与大角的顶点重合,小角要摆在大角的边线里面,小角要一个一个排列好,初步体会到量角的方法。
三、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思维。
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学习数学,是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
动手操作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先是让学生比较方格图中的不规则图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大小,唤醒了“图形等积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确立了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策略。
然后教师让学生动手尝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比较几种不同的剪拼方法,使学生知道“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它分成两个部分是实现图形有效转化的关键。
”此时,学生心生疑问: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呢?教师立足学生需求,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尝试转化成长方形,在操作中感悟到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设计了小组活动,先是把三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用数方格的方法获取相应的数据,即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数据,思考讨论: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正是学生的有效操作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亲历了知
识的形成过程,最终得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四、在动手操作中搭建创新舞台。
荷兰数学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就称之为再创造。
”他认为,学习数学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就是由学生去发现或创造要学的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分实物的基础上得到了分数1/2,然后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来表示出这张长方形纸的1/2,在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画斜线的部分都可以用1/2来表示吗?它们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呢?此时学生通过有效操作与思维活动的结合,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智力活动,深刻地理解了1/2的本质意义。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迪学生思维:我们已经认识了1/2,想不想认识其它的几分之一的分数呢?你能用长方形纸片或圆形纸片来表示出你所喜欢的几分之一这个分数吗?结果,学生们的学习情绪十分高涨,“我用圆形纸片折出了它的四分之一”,”我用长方形纸片折出了它的八分之一”,“我用长方形纸片折出了它的十六分之一”……学生们就是在这样有层次的有效操作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感悟到了分数的本质意义,实现了思维的“再创造”。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一些有效的操作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动手操作
中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北门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