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漆器文化的传承与变迁(高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方漆器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陈 彬

内容提要:地处乌蒙山中的贵州大方县,素有“国漆之乡”的美称;本文围绕漆器文化的源流和历史,探索漆器文化的传承以及漆器与彝族民族民俗文化的融合

及漆器作为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价值。

关键词:大方漆器彝族传承变迁

作者简介:陈彬 男贵族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 2002级学生贵州省大方县,明清时被称为“水西”,自元以降,一直是彝族的领地。在这里有着品质兼优的大方漆器,由于它的防腐、抗潮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民间,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漆器逐渐从一种希有的用具到大量用于现实生活中,最后发展成了艺术欣赏品。大方漆器一直是水西人民的骄傲,1826年皮胎描金葫芦被定为贡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1]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国际博览会上,大方漆器与扬州漆器双双获奖,大方漆器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轻工业部通报为“大方漆器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形成了贵州自己的风格,1984年大方漆器有许多种被评为省优旅游产品,如:“嵌蛋壳鹤盒”、“黑推光台花(描纹)三套盒”、“描纹五套盒”、“黑推光嵌花圆糖盒”、“薄涂彩绘明光公鸡盒”、“薄涂彩绘明光荷叶盘”等,在1985年的二十三届奥运会上,奥组委定购了许多大方漆器作为纪念品发给所有和参赛代表们。从此大方漆器走出了国门,远销日本、美国、意大利、比利时、新加坡等国,走向了世界。

一、大方漆器文化源流

漆器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那么我国漆器溯源到何时呢?《韩非子·十过篇》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而财之,削踞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官,为食器,诸候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漆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个文化层出土了一件朱漆木碗,高5.7厘米,口径10.6×9.2厘米。木胎,敛口,呈棱形椭圆状,圈足,内外壁均有薄薄的一层朱红色涂料,并微有光泽。经测定,朱红色光泽涂料为调朱色生漆。据碳----14法测定,河姆渡遗址的第三、四层的年代约在公元前5000-----前4000年之间,由此可见漆器工艺在中国已有7000年的历史了[2]三国以后,随着中原人大规模的入闽,漆器工艺得以在福建扎根,宋代福州所作的“福犀”驰名于世;明代,大方开始有了自己的漆器漆文化,在三国蜀汉时,大方彝人先民在狩猎和征战中就用生漆涂髹皮胄,马鞍和箭筒,这足以说明了大方在

三国时已经开始有种植漆树,取生漆的记录了。[3]《文心雕龙·情采》上说:虎豹无纹。

则同犬羊,犀有皮,而色资丹漆,这借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很早以前就有了种植漆树和制作漆工艺的传统,用漆涂的皮具,一者增加强度二者加美,不过这种姑且看作漆器的雏形,被称为革器,以革为主,辅之以漆,并偏重于实,它包含欣赏性的工艺品还相差甚远。

明清时期,大方作为水西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气的旺盛催生出极具欣赏价值、实用价值相统一的大方漆器。明朝洪武年间,大方漆器艺人们在革器的基础上发展提高,自创了皮胎漆器,不过仍然还以皮革作为胎料,但其造型已比三国以前的更兼具欣赏价值的器皿,而且呈现多样性,其灰地,漆工艺更加完善,装饰上的镂嵌填漆等技法的使用。纹饰图案的增添,大方漆器已经不单纯的“色资丹漆”;而是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这种主从

关系的颠覆,使大方漆器革命性的脱颖而出。三国时代漆器在中国甚至在大方只是萌芽期,那么清代则是大方漆器走向成熟时期,工艺日臻完善的皮胎独树一帜,它的搞潮、防腐,保色保味及牢固性均在其它胎料之上。大方漆器特有的隐花,隐纹装饰如兰之幽香,菊之淡雅,在明暗深浅变化的隐隐约约中透出一股中国画的婉约之风。这样,大方漆器构成了中国漆器的几个流派之一。与北京的雕漆、山西的调漆、甘肃填彩、四川推光雕漆、福州的脱胎漆器、江苏的百宝嵌漆齐名中外。

清道光年间大方漆器盛极一时,有达官贵人征集精品,被列为贡品的有“朝珠盒”,“朝帽盒”,“风冠霞盒”,“满汉全席”等。贡品之一的皮胎描金葫芦其设计非常巧妙,令人叹为观止,其外形,呈葫芦状,可沿中线分开为两半,内装有杯、盘、碟、碗、筷全套餐具,可供10人进餐之用,所以在道光年间,以作坊式生产为主的漆器家庭遍布大街小巷,从业者近千人,故有“漆城”之称,到光绪年间漆器生产向手工业工场发展,有名的有“大顺栈”,“荣顺和”,“宝光斋”等[4]。

清康熙工部郎中田雯所著《黔书·革器说》中,就记载有许多漆制器皿:有皮胎“细合”镶嵌工艺技术;有胎胚、灰地、漆地等装饰工艺流程;更有“雕虫镂卉,运斤成风”的绘事文采。当时大方漆器工艺水平,较明朝更胜一筹。《乾隆通志》载“黔之革器以大定为最佳”。外型呈葫芦,中间直线开启为两半,内装有杯、盘、碟、碗、筷等餐具,可供十人进餐之用。朱启铃《漆书》对此极为称道:“举杯盈斤,存列满席,凡荐馔具者无不备,旅行取便焉”。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方组建了国营大方漆器厂,大方漆器走出了山门,远道福州取经学习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

漆树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类作物,要有相适宜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才适宜栽培,而大方正好是这种漆树栽培圣地,尤以海拔1500----1800米的地区所种植产生的漆质最佳。大方的百纳、长石、沙厂等乡镇盛产这种漆树。

漆树的种类较多,单从皮面上说有脱烟皮、白杨皮、青冈皮、粉皮大木、灯台大木、柿花叶等。

漆树通常生长在阳光、雨水充足的地方,漆树也是一种落叶乔木,春天开花发芽,漆树的叶子呈椭圆形,由浅绿色向深绿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化着;漆树一般不是很高,大多在5---6米之间,这样就便于生漆的割取,关于生漆的割取还有着一个极为生动的故事;“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大方境内虽遍布漆树,但人们并不认识它的用途。一次,大理段皇爷微服出游,途经大方,山道崎岖、狭窄,竟被漆树与棕榈挂住了衣袍,于是引得龙颜大怒,骂那漆树与棕榈是“千刀万剐”的东西。皇帝金口玉牙,后来果然漆树必遭千刀,棕榈定挨万剐。

传说虽不足信,但生漆确须用刀割破树身,方可取得,然而割树取漆得讲究方法。《大定县志》有言曰:“漆树生山间,其汁可以髹物,其实可以作蜡,最切于人生日用之需,惟实则每岁皆结,而汁则必间岁而始割,否则,不惟无汁,反于树有损。其臭气甚烈,骤触之令人痛肿,故卫生家宜远避之。”这一翔实的记载形象生动地把漆树的生长以及它的作用又呈现出来了。漆树如果到了割取生漆的时候就必须要割取,要不然反对漆树不利,甚至会致使其死亡,还有刚刚割取的生漆,一般的人是不要太接近,因为它会使你的皮肤痛肿。所以皮肤不适应的人不应接近的。

大方无论是漆树的栽培的还是生漆的割取或者说漆器工艺的制作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在这几百年中,大方漆器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二、彝族日常生活及礼仪中的漆器

黔西北自古就是一个少数民族大杂居的地方,主要以彝族、苗族为主,每一个民族,它有着一定的风俗及生活习惯和宗教信昂。丧葬文化在古时候就与漆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