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实验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S实验设计
《MIS》实验设计
为了充分系统地掌握MIS的开发原理、技术、方法、工具和步骤,更好、更深刻地理解和亲身体会开发一个MIS的全过程,这里特安排此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熟悉MIS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能全面、系统地应用所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完成系统开发的规划、分析、设计和实施工作;掌握软件开发的过程和技术等,以达到对本课程的综合知识的考察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MIS不等于程序设计,这是本课程需要使学生强化理解之处。

传统上的程序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偏重于计算机科学的领域,属于较抽象的范畴,而MIS则需要实实在在地做出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系统出来,这是一个很具体的实践过程,因此作为一个软件开发者,就必须具备从事工程实践的技能,包括软件项目的系统分析设计、编写文档、源码设计与调试、使用工具等基本技能,这就是本课程课程设计要实现的一个目标。

课程设计组织:MIS课程设计以小型题目为主,要求学生能把MIS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软件的实际开发和设计中,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地
完成。

课程设计小组一般由2~3人组成,参与从系统分析、软件设计、编码到软件测试运行的软件开发全过程。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上机安排
(一)课程设计内容
具体说明:
1、问题理解和分析(分析)
充分地分析和理解问题本身,进行问题定义。

明确“做什么(What to do?)”。

本阶段要产生软件需求文档,并提交给教师审阅。

2、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术方案)
构思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明确“怎么做(How to do?)”。

在此阶段可考虑系统的功能和模块划分,并产生软件(概要)设计说明书。

3、详细设计和编码(设计)
本阶段工作是编写详细设计说明书,明确软件处理流程和程序算法,对存在数据(库)设计的题目,需要进行数据(库)设计。

之后进行编码。

在编程过程中要求程序结构的清晰,避免出现明显的程序逻辑错误和语法错误,提高程序调试效率。

4、程序调试和运行(调试)
掌握程序调试、排错的基本方法,增加编程及测试的感性认识。

本阶段要产生测试分析文档。

5、完成课程设计报告(整理)
每组按照MIS开发的工作步骤和内容,完成给定阶段系统的开发工作。

在完成各阶段系统开发后,每组提供一套技术资料(打印版和电子版)。

(二)各小组提交下述报告:
1. 可行性分析报告
2. 系统分析报告
①组织机构图
②业务流程图
③数据流程图
④数据字典
⑤数据加工处理描述
⑥新系统逻辑模型
3. 系统设计报告
①控制结构图
②系统功能图
③数据库设计
④代码设计
⑤输出设计
⑥输入设计
⑦计算机系统配置
4. 系统实施资料:最终系统(电子版)
5. 系统优化方案
①系统主要问题(功能、结构、操作方式及方法等诸多方面)
②系统优化方案(具体解决内容和解决方法)
6. 系统操作说明书
三.课程设计资料
某单位期刊管理
某单位有一期刊阅览室,有职工3名。

主要工作内容是:
(1) 期刊流通管理
该项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订购登记、到刊登记、办理借阅证、借刊登记和还刊登记等环节。

每订购一种新的期刊时,,都要为这种期刊分配一个代码,称为期刊代码;同时还要登记期刊的名称、文种、出版同期(周、半月、月、双月、季、半年、年、不定)等信息。

订购的期刊到达时,必须与订购登记核对并为每一本期刊建立一张卡片,卡片上应登记期刊代码、总期号、复本序号(同一期刊可能订购多册,顺序编号加以区分)出版日期、本年期号等信息。

卡片中的期刊代码用于区分不同种的期刊;对于同一种期刊,用总期号区分不同期的期刊;对于同种同期期刊,用复本序号区分不同复本和期刊。

本单位职工应先办理借阅证后才有权借阅期刊。

(2) 期刊借阅管理
借还期刊都通过卡片进行,一张卡片对应一本期
刊。

借阅时首先要找到卡片,管理员再根据卡片从架上找到相应的期刊,并把卡片(可以是多张)和借阅证别在一起作为借出凭证保存。

归还时的处理正好相反:首先找到和借阅证别在一起的卡片,然后期刊上架、把借阅证还给伢阅者、卡片放回卡片箱中。

目前,期刊借阅室的工作通过手工完成。

部门领导希望随时了解期刊的订购情况、读者的借阅情况、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一、问题描述
某单位的期刊阅览室藏有期刊,期刊借阅室有职工3名,主要负责期刊的定购和借阅工作。

其管理功能图如图所示。

期刊管理处
期刊流通
管理
期刊借阅
管理
期刊还书
管理





定购登记到


































随着读者人数的增加,手工借阅期刊的处理效率太低,而且容易出现差错,不能满足读者的基本需求。

为了改善现状,期刊阅览室应需求建立一套计算机管理系统,既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又要增加读者注册管理、订购登记与到刊登记的核对处理、期刊借阅处理、期刊归还处理等功能,以达到提高期刊阅览室的工作效率和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

在对期刊订购和到刊核对、借阅业务进行了调查分析后,对期刊阅览室订购和到刊核对、借阅期刊、归还期刊描述如下。

订购和到刊核对过程
订刊管理员每订购一种新的期刊时,都要为这种期刊分配一个代码,称为期刊代码;同时还要登记期刊的名称、文种、出版同期(周、半月、月、双月、季、半年、年、不定)等信息。

订购的期刊到达时,必须与订购登记核对并为每一本期刊建立一张卡片,卡片上应登记期刊代码、总期号、复本序号(同一期刊可能订购多册,顺序编号加以区分)出版日期、本年期号等信息。

卡片中的期刊代码用于区分不同种的期刊;对于同
一种期刊,用总期号区分不同期的期刊;对于同种同期期刊,用复本序号区分不同复本和期刊。

管理员用条码阅读器将以上期刊卡片的信息读入处理系统。

并为本单位职工办理借阅证,持有借阅证才有权借阅期刊。

借阅期刊过程
读者从卡片箱中选到所需的期刊卡片(一张卡片对应一本期刊),将卡片和借阅证交给借刊管理员,管理员再根据卡片从架上找到相应的期刊给读者,并用条码阅读器将卡片(可以是多张)和借阅证上的期刊信息和读者条码信息读入处理系统。

系统根据读者条码从读者文件和借阅文件中找到相应记录。

归还期刊过程
还刊时读者只要将期刊交给还刊管理员,管理员将期刊上的期刊条码读入系统,系统从借阅文件上找到相应的记录,填上还书日期后写入借阅历史文件,并从借阅文件上删除相应的记录。

最后期刊上架。

二、系统目标分析
开发本软件系统的目标如下。

使该单位的期刊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对读者借阅期刊的管理更方便、高效。

向管理者提统计汇总信息。

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使期刊管理与网络结合,提高工作效率。

根据系统的目标,确定信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来达到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效率的目的。

(1)读者注册管理。

对于新读者,在借期刊前先要办理借阅证,登记本人基本信息,由管理员确认后,发给读者借阅证与登录系统的密码。

一旦建立了读者记录,读者就可以利用借阅证借阅期刊,并可以登录到系统进行借阅图书查询,还可以修改密码等自身的基本信息维护。

(2)订购登记与到刊登记的核对处理。

每订购一种新的期刊时,都要为这种期刊分配一个代码,称为期刊代码;同时还要登记期刊的名称、文种、出版同期(周、半月、月、双月、季、半年、年、不定)等信息。

订购的期刊到达时,必须与订购登记核对并为每一本期刊建立一张卡
片,卡片上应登记期刊代码、总期号、复本序号(同一期刊可能订购多册,顺序编号加以区分)出版日期、本年期号等信息。

(3)期刊借阅处理。

当读者符合所有借阅条件时,予以借出。

系统在借阅文件中增加一条记录,记入读者条码、期刊条码、借阅日期等内容。

(4)期刊归还处理。

当读者将期刊归还时,系统在归还文件中增加一条记录,记入读者条码、期刊条码、归还日期等内容。

根据以上内容撰写“可行性分析”。

P82
结构:目的,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4.21
1、核对“可行性分析”(参考),看看自己写的有哪些不合适的地方。

2、根据以上对“借还刊”的文字描述,绘制“借还刊业务流程(图)”。

参考P94-95
5.5
任务:根据“业务流程图”,绘制“数据流程图”。

步骤:参考教材P96-99
注意:1、分别绘制“顶图”、“中图”、“底图”,分的层可以自己确定
2、注意符号的使用
3、请自己绘制,不要急于百度
5.19
目的:掌握“数据字典”和“处理逻辑表达工具”的作用和画法。

任务:根据数据流程图,绘制“数据字典”、定义“处理逻辑”。

步骤:1、数据字典:参考P102-104。

2、根据以下表述定义处理逻辑,可以用“判断树”、也可以用“判断表”。

“订购期刊规则”是:期刊是否有订购历史,如果有,则要根据该期刊被检索的次数来确定订购的本数,检索次数大于等于20次的,订购5本;检索次数在10到20次之间的,订购3本;检索次数在5到10次之间的,订购2本;检索次数小于5次的,订购1本。

若无订购历史的期刊,则检索次数大于等于20次的,订购3本;检索次数在10到20次之间的,订购2本;检索次数在5到10次之间的,订购1本;检索次数小于5次的,不予订购。

注意:体会“数据字典”和“处理逻辑表达工具”的作用。

6.2
目的:掌握“数据库设计”
任务:1)概念设计(E-R图)2)逻辑结构设计(设计数据表,规范数据表)
步骤:1)根据已有材料,绘制“E-R图”
2)将E-R图转换为数据表
3)规范数据表(暂时不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