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朋:吴门具眼 明代苏州的书画鉴藏文化(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朋:吴门具眼明代苏州的书画鉴藏文化(上)

黄朋是罕见的才女和创作型的学者,也是书法家、画家和书画鉴定家,她的书法高远清丽,文字深邃清晰。

怎样理解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创作方式的中国式收藏?怎样理解审美中的诗性生活?黄朋今天带来她最新出版的巨著《吴门具眼》的提纲挈领的分享,为大家演示收藏史和美术史中的范例。感谢黄朋来到北京,今天送给你的歌《瀑布》,来自电影《春光乍泄》。就是那段梁朝伟和张国荣一起寻找瀑布时的音乐,我们的一生,心中永远会有那个瀑布,愿只要那个瀑布在,我们的生活就会一直前行。——冰逸醴斯人文学院创始人醴斯人文学院2016 黄朋导师课堂

黄朋导师带领醴斯人文学院2016届学员参观讲解“新理异态——明末清初五家书画特展”,故宫武英殿黄朋:吴门具眼明代苏州的书画鉴藏文化(上)

——藏与作今天在这样一个非常聚气的中国四合院里,我想带大家去中国的古代,主要是去明代的苏州。我们中国式的美感和浪漫,要在中国的艺术品中体味。我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能有比较多观看博物馆里原作的机会。从我个人来说,因为有家学,所以从小写毛笔字,工作之后,我非常有幸去了上海博物馆,在博物馆最大的好处,就是可

以浸淫在一个宝库当中。上海博物馆对于元明清文人流派艺术的收藏,在中国各大博物馆中是首屈一指的,像八大、董其昌、石涛,包括明四家的作品,它都有顶尖的收藏。上海博物馆很早就有比较先进的经营理念,向国外博物馆学习:在90年代,就已经把收藏,尤其是原作,分艺术门类来做常设陈列,比如说书画、青铜、陶瓷、玉器等等,而那个时候,中国大部分的博物馆都还是通史陈列。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事实上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因为山水文化、农业文明已经消失了。我们今天去探知古代人如何学习传统、如何创作,进而吐纳幻化出自己的创作,这是我希望和大家分享的,也是我的研究。

我的题目叫“吴门具眼”,“吴门”是苏州的古称,“具眼”这个词在中国古文里面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那些具有赏鉴眼力的,可以鉴别书画的真伪和艺术性高低的人。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的著录书(著录书画流传的书)里面用的非常的多。在我的书里还有另一个词:“巨眼”,巨大的眼睛,指那些特别具有赏鉴眼力的人,比如说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沈周、文征明,包括后来的董其昌,才能称为巨眼。这本书的研究是在——

鉴藏史——的范畴,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鉴藏史呢?

鉴藏史是关于艺术作品如何得以流传的历史,从而为艺术史的构建提供基础,这是研究的首要意义。像唐代的唐三

彩、墓葬壁画,或者历史上记载的那些大画家阎立本、顾恺之,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如果这些人仅在历史书中被记录,而没有作品留下来,是非常遗憾的。历史上的公私藏家(皇家和私人收藏家)作出的极大贡献,就是把这些艺术品留存下来,才使得后人可以建构艺术史。第二点,是藏与作——收藏和创作关系。在我们中国这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当中,是非常讲究传承的。但是在照相印刷术出现之前,以及没有公共展览机制(即指今天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公共展览机制)的古代,艺术家要想学习古代的传统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原作。如果没有原作看怎么办呢?就是看摹本。那么没有照相印刷术时的摹本是怎么做的?对绘画来说,只有手摹,就是对着原作临摹,那么俗工和好手之间的摹本水平就相差非常远。书法有一种制作摹本的办法叫做响搨。响搨是一种非常奢侈的,只有皇家贵族才能拥有的技术。这种技术最大量的应用是在唐代宫廷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作品的复制上。根据记载,它是用透明质地的硬黄纸,把王羲之的原作放在下面,对着日光用很细的墨线把字的周围勾出来,然后要有宫廷里书写王羲之风格书法的顶尖高手,比如像冯承素、赵模,用类似于自然书写的方式把墨线中间的空白填起来。这就是现在藏于北京故宫的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的制作方法,我们通过高级的照相技术把那件《兰亭

序》放大再放大,果然可看到像历史记载的那样,每一个字的边缘全部是有线的,而且所有描线的笔划接头处,线都是交叉的。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等,都是摹本,这是艺术史上非常遗憾的一件事,就是没有一件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真迹留存下来,但他们的摹本是非常逼真的,所以在中国古代书里面说好的响搨本叫做“下真迹一等”。从宋代起有了另一种办法叫做刻帖。我们小时候临的很多字帖比如说《淳化阁帖》,就是北宋时候的,中国最早的刻帖。刻帖是有高手把字描摹下来,然后反着印在木板或者石板上,刻工进行雕刻,刻好之后在板上刷墨汁,再用纸张印上去进行拓印。那么你们想一想,在古代能够接触到前人原作的人有多少?非常少!在皇家收藏兴盛的时期,很多东西都聚集在大内,民间能看到的更少。所以皇家贵族还有一些高官,比如赵孟頫,他在元朝内府,就能看到东西,还有一些在民间的大收藏家手里。所以在古代,一个人能否成为了不起的艺术家,真的需要因缘际会。比如说我本身就有家藏可以看到,或者我在一个有很多大收藏家的地域,像在苏州,可以有机缘到他们家里去看画。但是如果我身在文化不发达的地方,就没有机缘成为一流的画家。这就是为什么在明代的苏州出现了吴门画派、吴门书派,可是没有在广东,甚至没有在四川出现,因为在明代四川已并不是文化最发

达的地区了。明代苏州书画家、收藏家群体的出现,一方面因为它经济发达,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明代皇家收藏的不兴盛。除了明永乐、宣德皇帝有一些雅好之外,其他明代皇帝都不怎么喜欢书画,甚至有这样一件事情:隆庆皇帝上台的时候国库空虚,就有一些人给他出主意,这些人可能也是图谋得到皇家的收藏,就跟他说那些书画藏着也没用,不如把它折成俸禄发给武官。所以一时间,天庭的珠玉散落到了人间,很多东晋、隋唐的,包括王羲之、王献之的名迹都流了出来,使得在苏州、无锡、嘉兴、松江,包括南京、徽州这些当时经济最发达地区的民间收藏家大大获益,他们一下就网罗了大量古代书画的珍宝名迹,直接催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私人收藏家——嘉兴的项元汴。苏州的书画收藏家群体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其中沈周是大地主,他一直不做官。文征明是官宦家庭,但因为他父亲非常清廉,家里很清贫,他是通过他的巨眼,还有自己卖画的收入来收藏。还有一些人,比如明四家中的一个特例——仇英:仇英是一个出身卑微的漆工,十几岁就出道,当然他是有天才的,画的能力特别强,他也有非常好的机缘,很早就得到了像文征明这样的文人画家的看中,被当时在苏州、嘉兴、无锡这一带的大藏家请到家中去为他们的古代作品做摹本。仇英就是一个深深获益于收藏文化的例子,他看到了大量宋代绘画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