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港的发展趋势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广州港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广州港的基本情况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集装箱、石油、煤炭、粮食、化肥、钢材、矿石、汽车等货物装卸(包括码头、锚地过驳)和仓储、货物保税业务以及国内外货物代理和船舶代理;代办中转、代理客运;国内外船舶进出港拖轮服务、水路货物和旅客运输、物流服务。
兼营港口相关业务。
广州港是华南地区综合性主枢纽港。
在腹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广州港货物吞吐量持续增长。
1999年全港货物吞吐量突破 1 亿吨,成为中国大陆第二个跨入世界亿吨大港的港口。
之后,港口发展一年一大步,到2010 年全港货物吞吐量达 4.11 亿吨,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 3 位,全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254.6 万标准箱,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 4 位。
其中,2010 年广州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 2.69 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84.5 万标准箱。
广州港集团现有万吨级以上泊位50个;万吨级以上装卸作业浮筒14 个;万吨级装卸锚地23 个(其中最大锚泊能力30 万吨)。
二、广州港发展现状目前,广州地区物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广州港历来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广州港与世界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 多个港口有贸易来往。
与国际14 个港口缔结友好港,世界前十大集装箱班轮公司均在广州港开辟班轮航线。
港口群拥有完善的港口设施,如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码头、仓库、场站、机械等,还有货运代理、船公司、船舶代理、物流公司、拖车公司、报关公司等物流配套网络。
广州港是华南地区综合性主枢纽港。
在腹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广州港货物吞吐量持续增长。
1999年全港货物吞吐量突破 1 亿吨,成为中国大陆第二个跨入世界亿吨大港的港口。
之后,港口发展一年一大步,2009 年,广州市完成货物运输总量 5.25 亿吨,与2000 年的 2.46 亿吨相比增长113%;广州港货物吞吐量由2000 年的1.25 亿吨上升到3.64 亿吨,增幅达191%,集装箱吞吐量更是连续两年突破1100万TEU巩固了集装箱吞吐量和货物吞吐量分别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3位和第4位;2010年12月20日,作为珠三角两大龙头港之一的广州港货物吞吐量突破
4亿吨,成为继上海港、宁波- 舟山港之后,第三个货物吞吐量进入“4 亿吨俱乐部”的港口。
“十一五”期,广州港迎难而上,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港口生产保
持强劲增长。
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约17.6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5011万TEU分别是“十五”期的2倍和3.4倍,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0唏口21.3%。
仅以5011 万标准箱为例,首尾相连,总长度可达30.5 万公里,可环绕地球赤道7.5 圈。
三、广州港的发展分析
1 、区域发展优势
广州港位于珠江入海口和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和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是广东省能源物资和原材料的主要中转港,也是珠三角油品、煤炭、粮食等重点物资的集散地。
以港区为中心方圆100 公里内聚集着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珠海、佛山等10多个大中城市,区域内公路和水路网络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珠三角大量的进出口货物为港区集装箱业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货源支撑。
宽阔的陆域和与之配套的水路、陆路集散功能,有利于大规模的集装箱运输和中转。
广州港与沿海及长江的港口海运相通,航运连接国内100 多个港口,国际海运通达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个港口。
优越的区位优势,吸引了世界著名的船运公司竞相参与南沙港区的合作与开发。
目前,广州港已与马士基、中远、中海等航运巨头强强联手,形成集装箱运输合力,开辟了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澳洲、中东等多条国际远洋干线班轮航线。
2、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强港广州港集团成立后,在广州港改革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建设、改造力度,精细管理,开拓经营,使广州港的综合实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近五年来南沙地区港口建设与发展更成为广州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篇章。
上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期间,广州港加快港口建设速度,先后建设了当时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西基煤炭专业码头,黄埔集装箱专业码头及新沙港区 1 0个深水泊位,标
志着广州港从半机械化向专业化、现代化过渡。
但在世界航运船舶大型化、集装箱化的形势下,码头、泊位主要分布在珠江出海口内侧的广州港由于深水航道不
足而呈现乏力之势。
破解港口能力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成为广州港集团成立后的迫切任务。
在上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集团抓紧进行以南沙港区为代表的港口建设和改造,大幅拓展港口通过能力。
南沙拥有得天独厚的建港条件。
南沙地处珠江出海口西岸,背靠经济发达的珠三角西部,在南沙建港,改变了以前珠江西岸没有深水码头泊位的状况,有利于优化珠江口一带的港口布局,提高物流效率,有效
降低产业成本。
2004年9 月,广州港南沙港区一期4个多用途深水泊位投产。
标志着广州港完成了从河口港到海港的历史跨越。
随后,南沙港区二期 6 个集装箱泊位的建设陆续启动,广州港深水航道在不断浚深。
2004 年 3 个月,南沙港区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 万标准箱,2005 年,达108 万标准箱,2006 年突破241万标准箱,2007年,达到443多万箱。
今天,南沙港区一、二期拥有10 个深水泊位, 3.5 公里长岸线,装备了一流的超巴拿集装箱岸桥和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打造了一支业务精良、爱岗敬业的员工队伍,先后接纳了装箱量超过10000 标准箱的“中远亚洲”等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船舶,马士基、达飞、中远、长荣、中海等世界顶级的船公司在此开通了至北美、欧洲、地中海、非洲、东南亚等地的国际班轮航线20 多条。
中远、马士基、中海加盟南沙港区的经营与建设。
广州港集团开辟了旨在提高南沙港区幅射力的通行于珠江水系的集装箱公共驳船“穿梭巴士”业务,大大方便了珠三角地区的客户,成为南沙港区快速成长的又一积极要素。
除南沙港区一、二期港区外,广州港集团还在南沙地区建起了港发、小虎石油化工专业码头,南沙汽车滚装船码头等一批专业码头,搞高了广州港的通过能力特别是专业化水平。
如港口汽车业务直接服务于广州丰田等汽车产业,为广州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建设南沙港区的同时,广州港集团加快珠江东岸地区码头的升级改造和位于市区内港港区的转型。
近两年,新沙港区煤炭系统、西基码头、新港码头和黄埔老港码头先后进行了扩容改造,堆场面积、技术装备等有了较大的提高,接卸煤炭、散粮能力大大提升。
广州港集团进行的港口建设与改造带动了整个广州港港口硬件水平的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2007年的4年间,广州港共完成港口建设项目80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4 亿元,新增年港口货物通过能力4004万吨、377万TEU 33万辆和90万人次,使港口结构进一步优化,航道等级和港口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目前,广州港已拥有一批设施先进的散货码头,大型的集装箱、煤炭、油品和化工等专业化深水码头,以及华南最大的滚装船码头。
据了解,有关方面将在“十一五”期间将斥资实施广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工程,进一步浚深出海航道,以满足10 万吨级集装箱不乘潮、12 万吨级散货船乘潮通航的要求。
3、多式联运缩减物流成本广州港拥有其他港口无法比拟的发达水网,广州港集团通过大力开通“水上穿梭巴士”、完善公路网络、开通海铁联运业务等多项措施,大大地节省了物流成本。
通过多式联运,广州港为泛珠三角区域的内陆省份提供了便捷、快
速的物流大通道。
作为珠三角西岸唯一的大型深水港,地处珠三角中心的广州港南沙港区域竞争优势突出。
南沙港区对珠三角东西两翼生产基地通过“水上穿梭巴士”连接,大为节省客户成本。
广州市政府已规划以公路、快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水路为支撑的综合交通体系。
进港铁路将开进南沙港区,届时将在这里建成华南最大的集装箱铁路中转编组站和铁路集装箱调度中心。
将来泛珠三角的其他内陆省份进出口货物可通过“铁路- 海运”联运方式经南沙港区完成进出口业务。
南沙港区现通过新龙大桥对外连接,将来公路集疏运系统规划建设蒲洲大桥、万龙大桥、龙珠大桥与年底通车的凫洲大桥几条对外通道,接入京珠高速公路、虎门高速公路、南部快速干线等城市高快速道路接入地区高等级路网,为东莞等珠江东岸的货物从南沙港区进出提供便捷通道。
4、广州港的劣势
(1)旧港区的通行能力不足及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当前,广州港通过能力不足与港口运输需求增长的矛盾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出海航道水深不足,大型集装箱、油品、散货、粮食等专业化码头泊位数量不多,因此必须集中力量加快港口新建和技术改造工作。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货主对物流服务的深度、广度提出了更高更专业化的要求,港口传统的仓储、装卸、包装和整理、分组、拼箱等服务已难以为继,货主越来越多地要求港口能够提供增值服务,而目前广州港仍以传统的装卸业务为主,能够提供增值服务的不多,港口作为物流重要节点所应具有的信息、货代、仓储、运输等综合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港口物流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强物流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的不足都将影响整个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
港口的物流园区是企业进行物流运作所必需的场所。
目前,港口物流基础设施主要还是以满足传统运输作业为主要业务,铁路、公路、机场等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快捷、畅通、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港口腹地支撑力度不够特别是集疏运配套设施建设不能充分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物流规模化程度还不够高,辐射范围比较狭窄。
港口物流与相关的海运、铁路、公路等大型物流企业联系不紧密,缺乏长期、紧密的伙伴关系。
物流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不适应、不配套、不完善., 导致物流服务功能不健全,影响物流市场的发育。
(3)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不够高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建成了一些智能装载运输系统,但是和发达国家港口物流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信息化投入不够,运输通道以及通信等技术设备均不完善,且系统的利用效率不高,不能适应快速反应供应链管理
的要求,难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现代物流体系需要建立完善的物流管理信息平台,需要现代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物流的支撑,目前港口现代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主要存在 3 个问题:一是主要信息技术,如虚拟网络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等尚未很好地应用于现代物流管理系统中;二是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管理信息网还未全面实现互联互通;三是尚未建立全面的港口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各有关部门存在管理体制问题,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信息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
四、展望未来,明天的广州港发展将更加辉煌广州港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展望未来,广州港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立足于提升港口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着力增强现代化港航服务功能。
“十二五”时期,广州港将进一步扩大港口规模,提升港口能力,拓展港口功能,进一步增强港口服务经济、带动航运、促进外贸、保障民生的软硬实力。
主要举措如下:
一是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港口竞争硬实力。
整合港口资源,通过建设南沙三期集装箱码头、南沙粮食及通用码头、珠电煤码头、新沙二期码头等重点工程,进一步推进大型专业化码头建设,并对新沙港区、黄埔港区部分码头进行结构改造升级,形成以南沙港区为龙头,新沙、黄埔港区配套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建设步伐,突破大型专业化泊位不足的发展瓶颈,使广州港达到快速、准时、高效、安全的现代化水平;加快广州港出海航道建设,在完成航道三期工程的同时,将启动出海航道10 万吨级双向拓宽工程,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展港区锚地规划与建设,建设一批大型公共锚地,满足船舶避让、候泊、查验和防台需要。
二是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打造亚洲物流中心。
广州港已着手制定《广州港口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明确了近年将在引领港口物流发展发面,建设“一个平台、两个园区、四个基地、多个节点”的发展思路。
加快形成以港口为龙头,以信息化为手段,以物流园区为重点,以综合运输大通道为动力的物流体系,将广州港自身发展与临港产业、交通、物流业和现代航运服务业相结合,形成软硬结合、东西两翼并进的格局。
结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经济地理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为广州港
经济腹地企业提供货物装卸、分拨配送、保税仓储、流通加工、交接交付、贸易采购、国际中转、金融保险、信息处理等配套服务和物流增值服务,进一步提升广州口岸的积聚辐射功能,打造亚洲国际物流中心。
三是加快发展港口现代服务业,建立健全港航服务业新体系。
伴随着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硬实力”的提升及港口现代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广州港将着力打造港口、航运“软实力”,大力发展港口现代服务业,近期拟配合港区所在地政府建设两个港口与航运总部集聚区和一个临港中央商务区,并成立广州航运交易所,以推进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同时,大力发展航运金融、海事法律服务、物流服务、航运信息服务、航运技术服务、滨海休闲旅游业和航运总部经济,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和规模化产业集群。
随着腹地经济的发展,广州港将发展成为以能源、原材料等大宗散货中转和集装箱运输为主,具有装卸储存、中转换装、多式联运、运输组织、通信信息、现代物流、临港工业、保税加工、客运旅游、综合服务等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港口。
预计到2020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将达到 6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500 万
T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