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教案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上,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近《烛之武退秦师》。

二、介绍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秦国此次东征源于:一碍于秦晋联盟,二源于东扩的野心。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教案
三、幻灯片展示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教师解说:这是秦国,都城为雍。

这是晋国,都城为降。

这是郑国,都城为新郑。

晋郑比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

当时晋军驻扎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氾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

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

本文记叙的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斗争的主角。

只身赴秦,说退秦师,实属不易。

四、鉴赏故事情节:
1、课文的标题是“烛之武退秦师”,其题眼(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
“退”
2、如果你来写这篇文章,围绕“退”,你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学生可能会说:退的原因,退的经过,退的结果。

3、烛之武为何退秦师,而不是退晋师?在第几段交代的?还交代了了什么?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且贰于楚也。

从中可看出秦、郑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为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

第一段;还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驻军的位置。

4、是烛之武自告奋勇前去说退秦师的吗?不是。

5、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呢?是否马上同意帮助郑国呢?
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郑伯采纳意见。

烛之武拒绝见秦君,流露出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和不满。

6、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表现的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

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7、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动之以情并晓之以理;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返顾赴敌营。

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8、秦晋联军兵临城下时,郑国危如累卵。

如果你是郑国的大臣烛之武,你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保全郑国?
离间秦晋联盟,关键是如何说退秦师。

9、假设我是秦伯,你是烛之武.你要怎样才能说服我退兵?”
英雄所见略同。

指名读第三段,其他同学思考烛之武用哪些事理和事实说服秦伯退兵的?
①越晋难治。

秦国图谋东扩,但秦在西、晋在中、郑在东,隔着晋国,秦国是很难对郑国实施长期有效治理和控制的。

②亡郑利晋。

秦国劳师兴众,企图瓜分土地,但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晋国,晋国疆土扩充力量增强,相对而言就意味着秦国势力削弱。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舍郑利秦。

保存郑国,不仅无害,反而有益,秦国要扩大在中原的影响,郑国作为“东道主”,可“供其乏困”。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君亦无所害)
④晋人无信。

纵观历史,经过言而无信、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从而勾起秦晋两国的历史纠葛,瓦解秦晋联盟。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君之所知也)
⑤晋人无厌。

从历史说到现实,晋人不仅无信,而且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唯君图之)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教案
10、其中那一点最关键?阙秦以利晋
11、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
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①善于分析利弊,处处为秦国着想:
迂回战术——不暴露游说目的:烛之武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言谈中似乎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存郑对秦倒有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

②善于利用矛盾:
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晋人无信——使秦伯深思;晋人无厌——预言晋国贪得无厌,日后必进犯秦国。

使秦伯存有戒心,改变主意。

③讲究语言艺术——忠言顺耳更利于听。

烛之武先以退为进,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承认郑国已经处于危亡的地步。

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仿佛他不是来救郑国的,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秦国着想,这自然会引起秦的好感,从而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缩短双方的距离,使秦伯愿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

3、找同学翻译课文,注意以下文言现象。

①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②古今异义
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③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
名词作动词: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驻扎)
与郑人盟:(结盟、订立同盟)
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名词的使动: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名词的意动: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动词的使动: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形容词作名词:越国以鄙远(远地)
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臣之壮也(壮年)
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数词作动词: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④一词多义
鄙: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庸俗,鄙陋)
以: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而)
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而)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而: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连词)
焉: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何)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之: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⑤特殊句式
A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B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C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佚之狐言于郑伯。

D省略句:
省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夜缒而出
(烛之武)许之
(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省宾语: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
省介词: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教案
三、巩固课文翻译,掌握特殊文言现象。

四、熟读课文,教师给出以下思考题:
1、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
2、秦国为什么又要帮助晋国攻打郑国呢?
3、秦、晋两军的军队驻扎是怎样的?试用图描述。

五、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第一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