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群体事件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群体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

学生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年级

时间

群体事件是影响国家安定和长治久安的一大“毒瘤”,是影响人们幸福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不定时炸弹”。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群体事件呈现高发态势。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以安全、稳定为前提的。如何避免和减少群体事件的发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然而, 学术界对构成群体性事件的政治、经济因素关注较多, 对其社会心理因素探究较少,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群体事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群体事件的社会心理特征

社会群体事件是指临时聚集在一起的群体为了满足共同的利益或达到共同的目的, 采取违反社会规范、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过激行为,是人民内部矛盾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社会事件认知的心理和行为的反应。社会心理维度是社会心理对社会事件的承受能力。一般说来,社会心理对社会事件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社会心理就能够遵从社会规范。反之,超出了可承受能力,就会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社会行为。

群体事件是超出社会心理维度的群体行为。群体事件是由社会矛盾引发的、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是群体社会心理超过了社会心理维度而发生反应形成的。事件中的群体是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

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特定群体是事件发生的主体,有群体共有的权利诉

求和主张;偶合群体构成复杂,虽然也有特定的诉求和主张,但不是群体共有的权利诉求和主张,事件中的矛盾是诱因,不同的权利诉求和主张者主动参与到事件中,发泄心理不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产生某种态度和行为总是由一定的社会心理动机驱使的。群体事件中的社会心理动机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当受到社会环境刺激时,这种潜意识的社会心理动机就会发生应激反应,形成群体效应。

引发群体事件的社会矛盾多是没有解决或经过反复解决而没有解决好,人们不满意。人们对不解决矛盾或解决的结果不满意,通常会采取5 种方法:一是继续要求社会解决;二是要求矛盾的对方解决;三是自己采取行动解决;四是改变自己知觉,重新认识矛盾,改变看法;五是扩大激化矛盾。前4 种方法反应的社会心理维度在可控制的限度内,第5 种方法表明社会心理维度达到了极限。即可能发生社会群体事件。

二、社会群体事件的社会心理原因分析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偏重对社会中的个体、群体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其目的在于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和解决各种社会行为中的问题所不可或缺的方法。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群体事件是一种自发的、以情绪发泄为主要特征、不受理性指导与控制的群体性行为。青少年群体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具备上述群体事件特点的同时,往往还会表现出不同于一般群体事件的特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青少年群体事件发生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众心理

社会心理是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的集合,当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心理不一致或出现分歧时,个体就会感受到一定的压力,促使其趋向于与群体一致,从而保持与群体的融洽,这种行为上的趋向主要包括从众、顺从和服从等行为选择。其中从众心理是导致群体事件的原动力之一。从众是指当个体处于群体的舆论、氛围和压力之下时,在认识、判断和行为上,会采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观点行为,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观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随大流”。这种从众心理在青少年和低学历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青少年由于排解或消除群体压力的能力较低,在出现与群体行为或心理不一致的情况时,他们往往会无所适从,因此,在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迫于群体的压力而选择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趋于一致,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低学历人群由于受到的教育

有限,对客观世界了解不足,容易受到表象的欺骗从而丧失判断力,盲目从众。当次类人群在选择了与群体一致的行为或思想时,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被相应弱化,他们会选择放弃自己的意见和独自行动的机会,甚至把自己的“有限理性”也隐藏压抑起来,以表现出对群体的忠诚。这时,一旦整个群体的行为决策出现偏差就很容易导致盲目、冲动行为的产生,事态若得不到及时控制或调解就会引发群体事件。

(二)聚群行为

人是社会性的人,具有社会属性。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群体中的人发生相互影响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这种连锁反应往往会形成一种群众心理,在行动上表现为一种聚群行为。聚群行为是个体互动和模仿、暗示、感染等群众心理的外在表现。当人们受到外部刺激,自身情绪较为激动时,辨别是非的能力会下降,自主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在行为选择上也比较随性,易冲动、义气用事。因此,在缺乏正确行为和心理引导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各种模仿、暗示和感染等聚群行为。首先是模仿。当人们情绪不稳定时,易受社会上某些不良行为的刺激而自主地仿照他人的行为行事,这种模仿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的行为反应。其次是暗示。当人们社会信息的判断能力降低时,他们往往对接收到的社会信息不加批判地全部接受并据此作出行为反应,这就注定信息暗示是一种非理性的信息选择和接收行为,会接收到许多不良的社会信息。最后是感染。个人的情绪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这种感染建立在相似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和社会思维等基础上。一旦这种感染出现强烈地情感震荡,就会导致非理智行为的产生。

(三)合理化倾向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群体事件是人们在社会心理失衡与激情状态下的非理性行为,它们的发生与人们社会认同的降低和价值取向的偏差密切相关。它是一种自发的、以情绪发泄为主要特征、不受理性指导与控制的群体性行为,往往伴随着扰乱和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等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的行为。在群体事件的酝酿阶段,如果群体共同关心的问题未能得到较好地解决或共同的利益未能得到满足,就会引发群体行为,或是罢工、罢课、游行、示威、静坐,或是打、砸、抢、烧等恶性行为。在群体事件发生之初,参与者错误地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