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三言两拍中商人形象塑造的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三言两拍>中商人形象塑造的成功

094f3f3002 林文武指导老师杜成煜

【摘要】明代中期以后,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商人阶层,当时的文学作品对商人的反映越来越多。文学作品用通俗的形式对商人的价值观、精神世界、经商风险、致富途径、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对商人形象进行了成功的塑造,【关键词】明代商人,商人形象,三言,两拍,形象塑造,经济发展

明代中期以后,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商人阶层,当时的文学作品对商人的反映越来越多。文学作品用通俗的形式对商人的价值观、精神世界、经商风险、致富途径、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对商人形象进行了成功的塑造,对商人既有同情理解,也有批评宽容,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凌朦初的”三言”“两拍”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白话小说集,以众多的篇幅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思想、生活和情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言”“两拍”中描写了大量的商人形象,把商人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加以集中表现,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一批性格丰富的商人形象,集中反映了明中后期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这一个特殊阶层的时代特征,深入细腻刻画商人的思想冲突,撕扯与时代的激烈碰撞,这是“三言两拍”不同于其他小说的一个特点。

明代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在文学上,就是在这一时期商人们的思想意识被大量记录于士大夫的文集中,阐述于他们最喜欢的歌谚中,甚至通过他们的影响,融渗、隐含与穿插在文学作品中,而在明朝以前,我们基本上看不到商人们自己的观点,触目所见都是士大夫的见解。所以作为明代出色的小说家的冯梦龙、凌朦初敏锐地把握住当时的世情世态,”三言”“两拍”“极摹人情世态之岐,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其中对商人的心理揣摩得尤为透彻,通过他们的作品,也可以使人们从侧面了解明代的社会风貌。

下面我们就谈谈”三言”“两拍”中商人形象塑造的成功的几个方面。

一、追求财富的而又反映儒家思想取之有道的商人形象

儒家思想是讲究“仁义礼智信”“百善孝为先”,“三纲五常”的,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厚重的中国特色的东方社会,儒家文化尤其排斥蔑视对金钱的纯粹追求,有的文人甚至蔑视金钱为“阿堵物”,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排在“士农工商”最后一位,但是人类对财富的追求却是从古到今没有停止过的,在中国古代社会也一样。司马迁说过:“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又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追求富贵是人之常情,而商人这个特殊阶层,更把追求财富作为生活的直接和纯粹目的,在“三言”、“两拍”中,作者用相当多的篇幅描写了商人发家致富的故事。但这些渴望财富的商人们,虽然对发财梦寐以求,却仍能取之有道。实实在在反映了儒家文化下萌芽时期商人的人性特色,就是发财致富取之有道,比起西方资本主义时期的商人充满血腥掠夺欺诈杀戮和人口贩卖等不择手段确实有无比的文明。好,让我们来看看一个例子,《施润泽滩阙遇友》是“三言”中唯一从经济领域描写手工业者的作品,也是我国小说史上最早触及到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新题材的作品。主人公施润泽生活在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在明代中叶盛泽镇丝织业异常发达,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绸丝牙行,约有干百余家”,“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施复“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夫妻协同劳动,此时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添几台织机,扩大再生产,升格为手工业工厂主。正因为平时备尝劳动的艰辛,因而在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时,施复显得特别“小气”,当主人称好了秤,把银子付给他时,施“摸出等子来准一准,还觉轻些,又争添一二分“。此时的施复对银子是分毫必争、锱铢必较,因为这是他应

该得到的劳动报酬。因此,当他后来捡到六两银子时,心里那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让人觉得特别真实可信。六两银子对小生产者施复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其喜出望外很符合人之常情,“拾得这些银子,正好将去凑做本钱”,旋复对现状并不满足,他想扩大再生产,苦于没有资本,这一笔飞来之财正可以帮他实现自己的理想:添几台机台,多织几匹绸子,多得几份利润,如此再添绸机,再生利息,鸡生蛋,蛋生鸡,不断循环下去,“十年之外,便有千金之富”。但作为一个小生产者,施复自己在劳动中辛苦的体验,加之善良忠厚的本性,使他不能不为别人着想:“这银两若是富人掉的,譬如牯牛身上拔根毫毛,打什么紧,落得将来受用。若是客商的。他抛妻弃子,露宿风餐,辛勤挣来之物,今失落了,好不烦恼。倘是个执性的,气恼不过,肮脏送了性命,也未可知”。中国古典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一般不擅长心理描写,尤其是说话”。它打动听众(或读者)的是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悲欢离合的人物遭际,但冯梦龙对施复“拾金不昧”这一段所进行的心理描写不仅详细而且极有层次。施复经过方方面面的分析,最终觉得应该把银子还给失主。所谓“他人之心,予忖度之”,

“三言”“两拍”中《施润泽滩阙遇友》成功塑造了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商人,一个有善良本性的小生产者,他们虽然想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环境,但这种改善必须建立在自己辛勤的劳动上,对飞来横财毫不动心,更不愿把自己发财梦想的实现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商人人物的性格塑造不仅反映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商人特征,也反映了中国儒家文化下商人尚未泯灭的本性,其性格的复杂性正是时代真实性的体现,这是”三言”“两拍”一个成功的地方。

二、追求爱情的自卑的商人形象

明代经济繁荣,商业活动特别频繁,商人穿梭于中国的四面八方,《杨八老越国奇逢》、《转运汉遇马洞庭红》甚至写到了商人冒险出海经商的情况。商人的经济实力使得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力逐渐加强,人们不再把他们视作“异己”、“另类”,但是封建统治者对他们的思想束缚依然存在。在明代中叶,大部分手工业者“名隶官籍”,不但要应官府的匠役,还要随时接受官府的派办。派办不可能是等价交换,它是官府对生产者的一种变相掠夺。派办之后,生产者不仅要代垫资本,而且还可能随时被退还产品。而产品“一经退换”,生产者“辄便鬻男卖女”,倾家荡产。商人们无力与重如磐石、盘根错节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因此他们难以建立起堂堂正正的自信心,内心深处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挥之不去的自卑情结。“二拍”中《赠芝麻识破假形》篇写浙江客商蒋生得狐狸精所授的三束仙草,治好了马云容小姐的皮肤病,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其问颇有一些曲折,可以窥探到作为客商的蒋生的心理:“蒋生在店中,已知小姐病癞,出榜招医之事,心下暗暗称快。然未见他说到婚姻上边,不敢轻易兜揽。只恐远地客商,他日便医好了,只有金帛酬谢,未必肯将女儿与他……”蒋生道:“小生原籍浙江,远隔异地,又是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辱门风。今日小姐病颜消减,所以舍得轻许。他日医好复旧,万一悔却前言,小生所想,岂不付之东流”,

为什么蒋生如此瞻前顾后,生怕被戏弄呢?显然,是由于我国古代长期的封建农业经济及以儒为主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贱商轻商的普遍社会意识,使得蒋生对自己的职业充满,自卑感,虽有追求爱情的勇气,却实实在在心中存在着源自儒家文化重压下的商人地位低下的自卑感,充分反映了时代发展和商人的矛盾。

三、封建统治重压下只好虔诚求助神明和幻想的商人形象

在稗官野史中,多有记载那些遇神、遇仙、逞怪之类的奇事,话本小说中这类故事更多。“三言”、“二拍”中多因果报应,让好人常遇神灵庇佑,或得富贵,或拥美人,这正与一般的市民心理吻合,可以起到抚慰孤寂的作用。但这毕竟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明代的商业环境虽然较前代宽松,但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禁锢,资本主义的萌芽就显得异常孱弱,资本主义经济总是不能自由地壮大。商人渴望发财,但社会现实又难以让他们如愿以偿,于是他们往往把希望寄托在神明保佑和奇迹出现上。“二拍”中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先交代了徼州的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又说”凡是商人归家,外而宗族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看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得利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