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民俗文化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汉字与民俗文化作业题目:关于侗族大歌的民俗学研究

姓名:蒙兰艳

学号:1270150127

学院:文法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索引目录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侗族大歌的产生及发展

1.鼓楼文化与大歌的相辅相成

2.侗族传统及习俗的影响

3.“歌以择偶”及对歌风俗的影响

4.乐器与大歌的互动

二.侗族大歌的功能

1.教育功能

3.社交功能

4.审美功能

三.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

1.亲子传承

2.师徒传承

3.自然传承

四.侗族大歌所面临的危机

1.亲子传承出现断层

2.歌班面临着解体

3.风俗活动的日趋减少

4.时代发展所引起的审美心理变化五.侗族大歌的保护措施

1.引入学校教育

2.融入旅游资源

3.继承传统与积极创新

六.结束语

参考文献

关于侗族大歌的民俗学研究

摘要: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侗族大歌作为侗家世代相传的文化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是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侗族大歌已唱出过门,惊动世界,是中国乃至世界音乐民俗学上的一朵长盛花。

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音乐民俗学、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解读侗族大歌,了解侗族人民,传承民族文化,侗族大歌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关键词:侗族大歌发展功能危机措施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侗族是少数民族中的一员。侗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等省,现有人口260多万。侗族是热爱音乐的民族,素有“侗乡是歌的家乡,诗的海洋”之美誉,侗族有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在民族文艺方面,侗乡一向被誉为“民歌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月”之民俗,其民间音乐以大歌、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曲最受人喜爱,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侗族大歌是多声歌的一种,大致分为六大歌种: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戏曲大歌、礼俗大歌、儿童大歌。自古以来,侗族人民就是用“以歌代文”的方式来记载历史、传播文化、教育后代。侗族大歌的传承不仅极具特色,同时也反映着侗家人的人文风俗。

一.侗族大歌的产生及发展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而这些独特的风俗习惯是侗族大歌产生及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侗族大歌属于民间文艺,它的产生、发展、演变

和消亡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生态相关,民间的社会文化就是民俗文化,民间文艺就存在于民俗文化环境之中。

民俗对民间文艺的影响除一般表现为整体效应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某一文学艺术总是深深扎根于某一民俗环境之中。侗族之所以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侗族大歌,这和侗族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现实生活中,侗族人民各种民俗活动都以集体为主,例:集体做客、集体对歌等等,这些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友谊、团结和群体意识较强的文化精神,也是侗族人民在直觉状态中去体验爱情、人生,从中发现、领悟、感叹人生的究竟和意义。这些民俗和民俗精神就是侗族大歌生存的良好土壤,促进了大歌的演进。

1.鼓楼文化与大歌的相辅相成

鼓楼文化可以说是侗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缩影,是侗寨的象征。鼓楼的功能除聚众议事、传递信息和报警外,它还是重要的娱乐场所,是大歌演唱和传承的重要场所。如每逢重大节日活动的对歌,大都在鼓楼中进行;如果有外寨客人(歌班)来访,主寨的歌班也邀请对方夜间进入鼓楼对歌,全寨男女老少围在鼓楼周围倾听等。因此可以说,鼓楼文化促进了侗族大歌的发展演进,对侗族大歌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侗族传统及习俗的影响

侗族是一个团结、爱好交往的民族,有着一寨集体出动到另一寨子做客的传统习俗。一般多发生在农闲季节,一般先由一个村寨向另一平日有姻亲来往的村寨提前发出邀请,到时客寨带上代表本寨歌唱水平与实力的歌班和戏班前去做客,唱歌、演戏、喝酒,热闹个几天几夜。这期间,从进寨时的“拦路迎宾”开始,侗家人便进入到了整个民俗活动的歌唱状态:寨门前对唱拦路歌;进寨时唱踩堂歌;吃饭喝酒时唱酒歌;进鼓楼后唱侗族大歌;戏台上演侗戏;夜里青年男女互相交流,寻觅合适的对象时唱琵琶歌等。由此看出,诸多的侗族习俗是侗族大歌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歌以择偶”的对歌风俗

历史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以歌择偶的对歌习俗,比如苗族“游方”、彝族“跳月”、壮族“歌墟”等,侗族则有“行歌坐月”。这种赋歌唱以婚姻功能的特点,不仅产生了这一系列的歌俗活动,也使这些民俗活动中的歌唱展演行为

具有异性、对唱的特点。侗族大歌的传统展演,是在不同房族、不同性别的歌班对唱中进行,其典型的演唱形式即是异性对唱。不仅如此,侗族的其它民间歌曲,比如琵琶歌等,也都是以男女相对的歌唱形式进行,其主要目的和作用无不指向婚姻,唱功的高低犹如现在的才学,是男女青年间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

4.乐器与大歌的互动

侗族大歌的复调形式与侗族民间乐器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民间乐器是大歌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催化剂。常用的乐器有芦笙、木叶、弹琵琶、二弦琴(牛腿琴)等,其中,最主要的伴奏乐器是琵琶、牛腿琴,两种乐器伴奏时一般会产生和声的效果。这种和声效果给侗族人提供了和声美的直感,从而促进人们审美意识的形成,还有有的歌种为歌手自弹(牛腿琴)自唱,唱的调子和弹的调子不一样,但弹的是为唱的作铺垫,打和声,听上去非常和谐。这些都有可能促使大歌这种复调歌曲的诞生,而这种复调歌曲的发展也会促进牛腿琴、琵琶等乐器演奏的不断发展。

二.侗族大歌的功能

侗族大歌里蕴藏着丰富的侗族传统精神和文化,其包罗万象的歌词被誉为“侗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同时,侗歌歌词还保留了侗族古代诗歌体文学的特征以及精练、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可以说,侗族大歌艺术是侗族文化的缩影,是传递其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工具,它的功能已经超出音乐的本体功能,与侗族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息息相关,堪称侗族民俗的活化石。

1.教育功能

翻阅侗族的历史,可以发现其伦理道德、风土人情、生活经验等完全靠歌来记录和传承。日常生活中以歌代言,以歌传文,唱歌不仅是侗族人民劳动生活的调剂,更是教育培养下一代的手段。侗族的道德教育及其文化历史的传承,都融入在侗歌里,成为侗家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同时它还是青年人学习生活、体验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在侗族大歌《敬老人》的歌词中,详细叙述了如下内容:“老人养育应思恩,羊知下跪自己吃母乳,咱当女儿要孝顺”,充分体现了其教育功能。

2.社交功能

侗家最好客,各群体性的交往活动很普遍,在特定的日子里,家族与家族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