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动力和背景是五四新 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一次中国现代化的思 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对封建传统文化 的清算,必须同时去除那些作为封建载道工具 的旧文学和文言文,于是,他们极力推动一场 旨在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 新文学的文学革命。
◆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 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震动了文坛;同年2月,陈独秀 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 学革命论》,进一步举起了文学革命的 大旗,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
第一节 鲁迅创作道路
一、生平简介 ◆鲁迅一生经历的七个阶段: ◇少年时期(1881——1898) ◇南京求学时期(1898——1902) ◇日本求学时期(1902——1909)
◇杭州、绍兴任教时期(1909—1912)
◇北京工作时期(1912—1926)
◇ 厦 门 、 广 州 任 教 时 期 ( 1926 年 8 月 — 1927年9月)
他三个阶段一以贯之的是“立人”和 “改造国民性”思想。
◆ 早期 既接受西方启蒙主义、理性主义思想, 又受西方现代主义、非理性主义思想影响。
◆ 前期 这一时期,鲁迅的思想基础仍然是以 他所理解的进化论为基础,但其思想呈现相当 的复杂性,伴以个体精神体验浓重的“轮回” 感。
◆ 后期 定居上海,展开了最后十年更加光辉 的战斗生涯。经过大革命的血与火的考验,鲁 迅的思想进入了包含阶级论在内的更丰厚、复 杂的状态,这十年间他思想左倾,以杂文创作 为主,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伟大的共产 主义战士。
第四节 20年代文学论争
◆20年代的文学论争主要体现在新文学 的意识、语言与封建的旧的文学传统之 间的分歧与斗争:
◇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的论争 ◇与“学衡派”的论争 ◇与“甲寅派”的论争 ◆新文学阵营在与各种复古思潮进行斗 争的同时,自身也在发生着分化和斗争。
第五节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文学经历的三个阶段 ◆ 1917年至1920年,新文学的萌芽、草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 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在这个 意义上,“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
◆“现代文学”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 “现代”性质的概念。
这样的“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
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 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 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不可或缺的 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 化”和“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 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第一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1898年前后,中国的 历史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民族存亡的大 背景上,中国文学开始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的现代化努力。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 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发生于1917年 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文学现代化的 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 的结果(域外小说的大量翻译)。
◇上海定居时期(1927年9月—1936年 10月19日)
鲁迅不同时期照片
(分别于1903、1925、1933年所摄)
二、思想发展
◆1918年以前称作早期——思想沉淀期。
◆1918年至1927年称作前期——鲁迅思 想初步形成的时期——“立人”(培育 人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性)和改造国民性。
◆1927年至1936年称作后期——“鲁迅 的最后十年”。
◆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们还通过作品翻译来 介绍外国文艺思潮,向闭塞的中国文坛 吹进新鲜的现代气息。大规模的文学翻 译活动,实际上构成了文学革命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受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 的作家群,又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并形成文学流 派。 一、新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文学 ◆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语丝社:鲁迅评之“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湖畔诗社:以写爱情诗闻名 ◆新月社:欧美留学生的文艺沙龙
◆在文学观念上 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 种种传统的文学观念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 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 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 向。
◆在文学内容上 体现着现代的民主主义、人道 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洋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在语言和形式上 摒除文言文,用白话写作, 广泛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 促使文学语言和形式更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 近人民大众,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发展相联结, 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 形式。在文学世界化与民族化的对立统一的矛 盾运动中,实现文学的现代化,从而揭开了现 代文学光辉的第一页。
创期。 ◆ 1921年至1926年,文体大解放的创作
活跃期。 ◆ 1926年至1927年,创作出现相对的沉
寂,主要原因是新文学作家投身革命,置身 于北伐战争。
二、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理性精神的张扬 ◆感伤的精神标记 ◆个性化的追求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三、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而彻底的 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 式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 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最主要 的)。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文学革命既是文学发展自身孕育的结果, 是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的产物,而外国文艺 思潮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因。
◆没有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因,就不会有文学 革命;同样,没有外来文艺思潮影响的外因, 也不会有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要彻底否定旧文学,但是到底 如何建设新文学呢?文学革命的先驱者 对此进行过积极讨论,也提出过一些很 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这些意见又大都 是借鉴过外国文艺运动或文学创作的经 验。
◆文学革命开始后,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批判旧文学 பைடு நூலகம்一是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文学 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
文学革命的重大实绩:
◆ 白话文全面推广。
◆ 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 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 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