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层位学札记三则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
近年,为研究生讲授《考古学方法论及个案研究》课程,于考古层位学有心得三则,兹录于此,面世学界。
一、关于“典型剖面”
“典型剖面”是表现遗址“文化堆积”的基本手段,是考古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古报告中,文化堆积也称作“层位堆积”或“地层堆积”,一般置于发掘概况之后,或与分期合为一部分,或单独设置,而位于遗迹和遗物介绍之前。然而不同的考古报告,不同的作者对于表现文化堆积的“典型剖面”理解却不尽相同。
首先,请看上海福泉山遗址[1]的典型剖面:
“福泉山”是上海市青浦县重固镇农田中的一座人工堆筑的“小山”,东西长约94、南北宽约84、高约7.5米。自1979年至1988年,多次对其进行试掘和发掘,4米等高线以上部分大部揭露(图一),发现有马家浜文化、崧泽
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战国、西汉、唐、宋等不同时期的遗存。发掘报告选择掘区偏西北部的T8、北部的T9、偏东南部的T24作为典
型剖面(图二),介绍山体部分的堆积情况。
现将三探方的地层堆积及包含物列表比较(表一):
收稿日期:2009-02-10表一福泉山遗址“典型剖面”层位对比表
T8东壁
T9北壁
T24北壁
①层灰褐土。现代砖瓦。
①层灰褐土。
①层灰褐色。现代砖瓦。
②层灰黄色。良渚文化遗物。②层红烧土。马桥文化遗物。②层黄褐土。春秋战国遗物。③层灰黄土。春秋战国遗物。
③层黄褐土。马桥文化遗物。④层灰土。良渚文化遗物。④层黄土。良渚文化遗物。⑤层灰黑土。崧泽文化遗物。
③层黑褐色。良渚文化遗物。⑤层灰褐土。崧泽文化遗物。⑥层黄褐土。不见文化遗物。青灰土。⑥层青灰土。马家浜文化遗物。
⑦层青灰土。崧泽文化遗迹。
考古层位学札记三则
中图分类号:K85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0327(2009)02-0056-11
许永杰
(广东广州510275)
江汉考古2009.2/总第111期考古研究
许永杰(1957-),男,吉林永吉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作者简介:图一
福泉山遗址良渚文化时期平面图
57
杭嘉湖地区夏代以前马家浜、崧泽、良渚、马桥等四种考古学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在T8
东壁、T9北壁两剖面的堆积中表现为递进的早晚顺序,与目前学界对这一地区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的认识相一致。这样的三例典型剖面虽然能够反映出该遗址文化内涵的分期序列,但是还存在两个严重问题[2]。
一是不能反映遗址堆积的全貌。从表一中可以看出,T8地层堆积分为7层,T9地层堆积分为6层,T24地层堆积分为3层,不仅三个探方的典型剖面地层堆积数量不同,而且相同序号地层的土质土色、包含物也相差很大。因为福泉山遗址的发掘工作是分三次实现的,三次发掘的探方存在不相连属的问题,所以报告有必要交代各探方层位堆积的对应关系。虽然T8和T24分别位于遗址的偏西北部和偏东南部,不相比邻,但却可通过其他探方连在一起,然而,两个探方的地层堆积数目却相差很多;位于北部的T9虽与位于偏西北部的T8比
邻,但却不相连属,两探方的地层堆积的数目以及相同序号地层的土质土色、包含物相差很大。那么,三探方的地层堆积是如何对应的?三探方各自所代表的探方又有哪些?在报告中则再也无从查对。如果从文字叙述看,只有各探方土质土色呈灰褐,内含近代砖瓦的第1层可以对应,其它各层就很难查明对应关系了。
二是没有表现遗迹在堆积中的位置。福泉山遗址发现有崧泽文化建筑遗迹1处、灰坑1个、灶塘1个、烧坑1个、墓葬19座,主要集中分布在遗址中西部的T6、T8(表现在该探方的北壁上)、T11、T10等探方中;良渚文化墓葬30座、祭祀遗迹4处,主要集中分布在遗址中西部的T27、T37、T38、T39、T33、T34、T35、T36等探方中。报告在选择典型剖面介绍堆积时,恰恰回避了上举遗迹现象丰富的诸探方,即便是选取了T8剖面,也未选取能够表现M17、M18两座崧泽文化墓葬的北壁,而采用
图二福泉山遗址典型剖面图
58
的是没有遗迹的东壁。此外,从报告图三三“福
泉山良渚文化祭祀遗迹与墓葬分布图”看,M67良渚文化墓葬位于T23西部和T24西北部,而在报告举例的T24北壁剖面图上和文字记述中,却漏画和漏记了该遗迹。在考古层位学中,一个遗迹堆积单位有意义的层位关系是开口层位和打破层位,而在福泉山报告中,遗迹堆积的层位文字表述是“属于××层”,表格表述是“位于××层”,这是一种在考古报告中对遗迹层位关系的错误表述,读者难以从报告中判断遗迹的开口层位和打破层位,这种表述形式在当代报告中已弃用。福泉山遗址的崧泽文化墓葬和良渚文化墓葬均有两种埋葬方式,一种是就地掩埋,一种是挖坑下葬,如果放在报告的“属于××层”和“位于××层”中理解,其层位意义是不同的,前一种是叠压关系,墓葬为“属于”和“位于”的地层所叠压,在堆积顺序上早于该层;后一种是打破关系,墓葬打破“属于”和“位于”的地层,在堆积顺序上晚于该层。因
此,像福泉山遗址这种遗迹现象复杂的层位堆积,就更应辅以剖面图的表现形式。与此相类的未能在典型剖面中表现遗迹的位置的情况,还见于上海崧泽遗址[3],此不赘举。
再看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的典型剖面[4]:
该遗址分为不相连属的六片掘区,经过两次发掘。报告介绍的典型剖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报告选取的TA 西壁和T58、57东壁两剖面(图三)分别位于遗址的西南部与中部,TA 为探沟,与TE 、F 两探沟相连;T58、57为探方,与T55、56、59、60相连。报告有意选取这两处发掘面积不大的地点,而回避了位于遗址西部的T1~T50最大面积的掘区。
二是在TA 西壁剖面中出现10座墓葬,其中6座为无随葬品的“空墓”,4座是仅有2件随葬品的墓葬,既缺少随葬品丰富的墓例,又缺少不同层位堆积单位的可以比较的同类器物;T58、57东壁剖面中出现的M89、90两墓虽有较丰富的随葬品,但因属于开口在同一层
图三大何庄遗址典型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