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练习题

合集下载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六章习题答案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六章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A.政府转移支付;B.政府购买;C.消费支出;D.出口。

解答:C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A.政府支出增加;B.政府税收增加;C.政府税收减少;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解答:B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解答:A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A.吸收的存款太多;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A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试图()。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解答:C8.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的冲击的内在机制。

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

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练习题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练习题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练习题一、选择题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A 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B 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C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D 充分就业和公平。

2、下列不属于自动稳定器的项目是()。

A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B 政府税收;C 政府转移支付;D 政府公债支出。

3、自稳定器的功能()。

A 旨在缓解周期性的波动;B 旨在稳定收入,刺激价格波动;C 旨在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D 推迟经济的衰退。

4、属于紧缩性财政工具的是()。

A 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5、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 增加政府支出;B 提高个人所得税;C 提高公司所得税;D 增加货币发行量。

6、经济过热时,政府应该采取()的货币政策。

A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B 增加财政支出;C 扩大财政赤字;D 减少货币供给7、通货是指()。

A 铸币、纸币;B 储蓄存款;C 活期存款;D 定期存款。

8、下列哪种情况是M2的一部分而不是M1的一部分()。

A 活期存款;B 储蓄存款;C 旅行支票;D 其他支票存款。

9、如果人们收入增加,则增加的将是()。

A 货币的交易需求;B 货币的谨慎需求;C 货币的预防需求;D 以上任何一种。

10、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会()。

A 变得很小;B 变得很大;C 不发生变化;D 难以确定。

11、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可以通过()A、变动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B、变动再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C、公开市场业务以变动基础货币D、以上都是12、如果流动性偏好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B 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多变动;C 货币需求不受利率变动影响;D 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存在。

13、货币乘数的大小与多个变量有关,这些变量是()。

A 法定准备金率;B 现金存款比率;C 超额准备率;D 以上都是。

16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6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一、名词解释自动稳定器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二、判断是非题:1、财政政策可以直接影响需求,货币政策则是间接影响需求。

2、总需求水平过高时,政府则可以提高购买支出,以抑制通货膨胀。

3、总需求水平不足时,政府应提高转移支付水平,以增加社会总需求。

7、政府税收不具有自动稳定经济的作用。

8、当要减少货币供给量时,中央银行应降低再贴现率。

9、当经济衰退时,一国货币当局应提高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10、增加税收和增加政府支出都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11、在总需求量不足时,政府可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衰退。

12、平衡预算财政思想认为为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

13、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道义劝告。

14、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最主要的手段。

15、经济繁荣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较理想。

三、选择题1、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采取的政策有A 增加政府购买B 减少政府购买C 增加政府税收D 减少政府税收2、中央银行购买债券会导致A 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B 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C 货币供给增加D 货币供给减少3、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中央银行A 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B 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债券C 提高贴现率D 降低贴现率4、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对需求进行调节时A 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B 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对总需求发生影响C 财政政策间接影响总需求规模D 货币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规模5、充分就业允许存在的失业有A 摩擦失业B 自然失业C 自愿失业D 非自愿失业6、当总需求>总供给时,应该采取的政策是A 减税B 增税C 中央银行出售债券D 中央银行买进债券7、中央银行卖出债券导致的结果有A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减少B 货币供给增加C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多D 货币供给减少8、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会导致A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B 利息率提高C 货币供给量的减少D 利息率降低9、政府的财政政策通过下面哪些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A 政府转移支出B 消费支出C 政府购买D 出口。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判断题从短期来说,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于零时,消费支出也等于零。

(错) 消费总是大于零。

人不能不吃不喝。

哈哈。

体现在 a>0从长期来说,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于零时,消费支出为正数。

(错)消费也等于零。

见长期消费曲线。

消费支出大于可支配收入,意味着储蓄是负数。

(对)消费支出等于可支配收入,意味着储蓄是正数。

(错)储蓄为零。

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将递减。

(对)因为:APC= C/Y = a/Y + b = a/Y + MPC假定可支配收入不变,平均消费倾向越大,消费支出就越大。

(对)APC=C/Y在短期内,居民的消费支出有可能大于可支配收入。

(对)按照短期的消费函数,在可支配收入的某一变化范围内,消费增量会大于收入增量。

(错) 短期的消费函数指的就是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所以: 0<b<1< p="">假如居民在不同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上都增加消费支出,消费曲线将向上移动。

(对)消费曲线的斜率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对)边际储蓄倾向是大于1的正数。

(错)∵ 0<b<1-b<1<="" p="" ∴="">在短期内,居民的储蓄有可能大于可支配收入。

(错)假如居民在不同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上都减少储蓄,消费曲线将向上方移动。

(对)在消费曲线与45°线相交的时候,消费支出等于储蓄。

(错)消费支出 = 可支配收入在同一个坐标平面内,消费曲线的位置和形状一旦确定,储蓄曲线的位置和形状随之确定。

(对)在某一可支配收入水平上,如果消费曲线与45°线相交,储蓄曲线一定与横轴相交。

(对)总需求曲线也称为总支出曲线。

(对)AD=C+I (总支出)如果只考虑自发投资并假定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不受国民收入影响,总需求曲线与消费曲线平行。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复习思考题.doc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复习思考题.doc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复习思考题一、名义解释1、自动稳定器;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3、年度平衡预算;4、周期平衡预算;5、充分就业预算盈余;6、功能财政;7、货币创造乘数;8、基础货币;9、法定准备率;10、贴现率;11、公开市场业务。

二、选择题1.下列各项都是近似货币的例子,除了()。

A、大额定期存款;B、旅行支票;C、隔夜回购协议;D、储蓄存款。

2.下列哪种情况是M2的一部分,但不是Ml的一部分?()。

A、旅行支票;B、活期存款;C、储蓄存款;D、其他支票存款。

3.在美国,绝大部分狭义的货币供给是()。

A、钞票;B、通货;C、活期存款;D、自动转账账户。

4.现代货币的本质特征在于()。

A、作为支付手段而被普遍接受;B、作为价值贮存手段;C、作为商品计价单位;D、作为延期支付手段。

5.下面哪一项不影响货币需求?()oA、一般物价水平;B、银行利率水平;C、公众支付习惯;D、物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

6.传统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的区别之一是()。

A、前者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后者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B、前者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后者认为货币是中性的;C、两者都认为货币是中性的;D、两者都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

7,下列哪一项业务属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范围?()。

A、接受储蓄存款;B、给电视机厂放一笔贷款;C、接受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D、以上都是。

8,下列哪一项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A、库存现金;B、贷款;C、证券投资;D、活期存款。

9.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C、发行货币;D、为政府赚钱。

10.法定准备率高低和存款种类的关系,一般说来是()。

A、定期存款的准备率要高于活期存款的准备率;B、定期存款的准备率要低干活期存款;C、准备率高低和存款期限无关;D、以上几种情况都存在。

11.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的贴现率提高,则()。

第十五、十六章练习

第十五、十六章练习

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一、单项选择题知识点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不包括()。

A.充分就业 B. 物价稳定C.经济增长 D. 政府预算收支平衡2. 宏观经济政策四大目标之间具有一致性的是()。

A.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B.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C.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 D.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3.在政府预算平衡的条件下,若增加自主性投资会增加均衡的收入水平,并且使政府预算()。

A.有盈余B.保持平衡C.出现赤字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知识点2:财政政策(理论+实际)4.财政政策()。

A.涉及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B.包括创造工作岗位计划C.包括最低工资立法D.包括失业保险计划5.财政政策是()。

A.政府管制价格的手段B.周期性变化的预算C.为使政府收支平衡的手段D.利用税收、支出和债务管理等政策来实现国民收入的预期水平6.()不是经济中的内在稳定器。

A.累进税率B.政府开支直接随国民收入水平变动C.社会保障支出和失业保险D.农业支持方案7.内在稳定器的功能()。

A.旨在减少周期性的波动B.旨在稳定收入,刺激价格波动C.足够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D.推迟经济的衰退8.根据凯恩斯功能财政的思想,财政政策的首要目标是()。

A.实现财政收支平衡B.尽量增加政府税收C.实现充分就业D.合理安排政府支出,使之效益最大9.权衡性财政政策为()。

A.经济萧条时应增加政府开支和税收B.经济过热时应削减政府开支和税收C.经济过热时应减少政府开支削减税收D.经济萧条时应增加政府开支削减税收10.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减少政府支出 B. 降低所得税率C.提高所得税率 D. 增加货币发行量11.经济过热时,政府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

A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B .增加财政支出C .增加货币发行量D .减少税收12.若实行削减个人所得税率和增加国防开支的政策,在短期内将导致().A.总供给减少,物价上涨B.增加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C.总需求减少从而减少国民收入D.因政策相互矛盾而使结果不确定13.如果经济低于充分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固定,()能使经济更接近于充分就业。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习题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习题

三、多项选择题
1、 在LM曲线为垂直的情况下,( )。 A、财政政策有效 B、货币政策有效 C、财政政策无效 D、货币政策无效 2、 LM曲线越平坦,则( )。 A、 利率的货币需求弹性越大 B、利率的国民收入弹性越大 C、财政政策对产量的作用越大 D、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影响越小
hr m + 或 k k ky m r = − h h y =
a + e 1− b r= − •y d d
y r
= =
hr k ky h
+ −
m k m h

hr m + 或 k k ky m r= − h h y=
6. 水平的LM曲线表示( )。 A.利息率对货币需求影响最大; B. 利息率对货币需求影响最小; C.货币需求对利息率的影响最大; D. 货币需求对利息率的影响最小。 7. 在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时,表示产品市场( )。 A.均衡而货币市场非均衡; B. 非均衡而货币市场均衡; C.和货币市场均处于非均衡; D. 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12. 假定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所表示的均衡国民收入低 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根据IS-LM模型,如果不让利息 上升,政府应该( )。 A.增加投资 B.在增加投资的同时增加货币供给. C.减少货币供给量 D.减少投资的同时减少货币供给量. 13、如果投资对利率完全无弹性,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起LM 曲线移动会使( )。 A、 收入不变,利率下降 B、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C、 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D、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5、 IS—LM模型强调( )。。 A、经济活动中,货币领域和产品领域的差别. B、货币领域和产品领域一定要联系起来考虑. C、货币在凯恩斯体系中不是中性的. D、利率是由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共同决定的。

16章宏观经济政策-习题(答案)

16章宏观经济政策-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政策习题(答案)单项选择题1.财政政策(A)A.涉及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B.包括创造工作岗位计划C.包括最低工资立法D.包括失业保险计划2.(B)不是经济中的内在稳定器A.累进税率B.政府开支直接随国民收入水平变动C.社会保障支出和失业保险D.农业支持方案3.如果法定准备金为20%,那么,简单的货币乘数就是(D )A、1B、2C、4D、54.当法定准备金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3000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C )。

A 20000B 80000C 15000D 600005.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 B )A 法定准备率B 公开市场业务C 再贴现率D 道义劝告6.凯恩斯主义者通常认为(B )A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样有效B 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C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有效D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样无效7.货币主义者通常认为(C )A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样有效B 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C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有效D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样无效8.如果经济低于充分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固定,(D )能使经济更接近于充分就业。

A.政府支出的削减或税收的增加B.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削减C.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增加D.政府支出的增加或税收的削减9.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 C )。

A.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B.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C.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D.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陡峭10.下列( C ) 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A.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B.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C.LM曲线平缓,而IS垂直D 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11.政府购买增加使IS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 A )。

A.LM曲线平缓,IS曲线陡峭B.LM曲线垂直,IS曲线陡峭C.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D.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12.货币供给的变动如果对均衡收入有更大的影响,是因为( A )。

西方经济学16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西方经济学16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向中央银行借债——实际是央行增发货币,即货币筹资,结果是通货膨胀。 向国内公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居民)和国外借债。
国内借债——是购买力向政府的转移。往往引起利率上升。要稳定利率, 必须增加货币供给,最终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再分配性质,不视为负 担。
外债——构成真实负担。若推迟外债归还会大大影响政府信誉,使用要 更为谨慎。

场上的买卖属于货币政策。
接 货


贴现政策。通过增减贴现贷款数量和利率,来影响货币供给量。

法定准备金。通过提高和降低准备金率来控制贷款 量,增减货币供给量。
属于直接货币政策, 力度强、见效快
西方经济学·宏观·第16章 9
第10页/共12页
3.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扩张货币政策。经济萧条,总需求<总供给,放松银根,以增加货币供给量, 降低利率。以刺激总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2)政府收入:
税收:国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财政收入手段。我国长期以 间接税为主体,会拉大贫富差距。
西方经济学·宏观·第16章 1
第2页/共12页
2.功能财政
• 预算赤字:政府财政支出>收入(的差额)。
预算盈余:政府收入超过支出(的余额)。
功能财政: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 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 盈余。
二、财政政策
1.财政的构成
(1)政府支出:
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 易,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
与提供公共产品相关的购买性支出。
维持政府系统运行的购买性支出,如 行政事业费。 直接投资的购买性支出。
政府转移支付: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收入所有权无偿转移出去。 只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没有发生直接商品交易行为。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A.政府转移支付;B.政府购买;C.消费支出;D.出口。

解答:C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A.政府支出增加;B.政府税收增加;C.政府税收减少;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解答:B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解答:A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A.吸收的存款太多;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A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试图()。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解答:C8.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的冲击的内在机制。

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

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章节测试(16)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章节测试(16)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章节测试参考答案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一、填空题1.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达到的目标是(),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如果考虑到开放经济还应该包括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

a.实现经济稳定b.保持经济高速增长2.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政府采用()财政政策;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政府采用()财政政策。

a.紧缩性扩张性b.扩张性紧缩性3.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以及()。

a.各种转移支付b.福利支出4.财政赤字就是政府收入()支出。

a.小于b.大于5.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过()来进行的。

a.发行债券b.提高利率6.如果把债券卖给中央银行,称为()筹资,如果把债券买给中央银行以外的其他人,则称为()筹资。

a.债务货币b.货币债务7.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开支增加所引起的()减少。

a.私人支出b.政府购买8.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存在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支出()引起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引起()投资与消费减少。

a.减少政府b.增加私人9.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

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挤出效应为()。

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挤出效应一般()。

a.一大于零而小于一b.大于零而小于一一10.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是(),最终目标是()。

a.总需求的变动利率b.利率总需求的变动11.债券价格与债券收益的大小成()比,与利率的高低成()比。

a.反正b.正反12.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以及国际经济政策。

a.需求管理供给管理b.财政政策货币政策13.在经济萧条时期,应该采用()的货币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应该采用()的货币政策。

a.紧缩性扩张性b.扩张性紧缩性14.扩张性货币政策包括()、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率;紧缩性货币政策包括()、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准备率。

宏观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高鸿业主编)

宏观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高鸿业主编)

宏观经济学习题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2国民生产总值3名义GDP与实际4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5总投资和净投资6重置投资7存货投资8政府购买和政府转敌支付9净出口。

二、选择题1、宏观经济研究哪些内容?()A、失业率上升一个百分点会使GDP增加多少B、研究为什么从事农业和渔业的人的工资要比其他工人的工资低C、降低工资会对单个厂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D、分析对企业征收的环境特别税对整个环境污染的影响2、下列项目哪一些计入GDP?()A、政府转移支付B、购买一辆用过的汽车C、购买普通股股票D、购买彩票赢得的1万元E、企业支付的贷款和债券利息3、某国的GNP大于GDP,说明该国居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与国居民从该国获得的收入相比的关系。

()A、大于B、小于C、等于D、无法判断4、在国民生产和国民收入中,哪种行为将被经济学家视为投资?()A、购买新公司债券B、生产性生活而导致的当前消费C、购买公司债券D、上述都不对5、下列哪一项不是公司间接税?()A、销售税B、公司利润税C、货物税D、公司财产税6、下列哪一项不是转移支付?()A、退休军人津贴B、失业救济金C、困难家庭补贴D、退休人员的退休金7、在一个有政府、投资和外贸部门的模型中,GNP是下面哪一个选择中各项之和?()A、消费、总投资、政府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和净出口B、消费、净投资、政府在商品和劳动上的支出和净出口C、国民收入和简洁税D、工资、租金、利息、利润和折扣8、假设一个经济第1年即基年的当期产出为500亿元,如果第8年GNP物价减指数提高了一倍,而实际产出增加了50%,则第8年的名义产出等于()A、2000亿元B、1500亿元C、1000亿元D、750亿元9、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计入GDP的政府支出是指哪些?()A、政府购买的物品支出B、政府购买的物品和劳务的支出C、政府工作人员的薪水和政府转移支付D、政府购买的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之和10、今年的名义GDP增加了,说明()A、今天的物价上涨了B、今年的物价和产出都增加了C、今年的产出增加了情况D、不能确定三、简答题1、简要说明国民收入的三种核算法。

经济学第16章

经济学第16章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一、名词解释1、公开市场业务2、预算赤字3、赤字财政4、自动稳定器二、选择题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A.政府转移支付B.政府购买C.消费支出D.出口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A.政府支出增加B.政府财政赤字减少C.政府税收减少D政府财政赤字减少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B缓和了经济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A.吸收的存款太多B.未找到那么多适合的贷款对象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5.中央银行最常用的贷币政策工具为()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B.公开市场业务C.再贴现率D.道义劝告6、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A 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B 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C 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D 充分就业和公平7、属于内在稳定器的项目是()。

A 政府购买B 税收C 政府转移支付D 政府公共工程支出8、内在稳定器的功能()。

A 旨在缓解周期性的波动B 旨在稳定收入,刺激价格波动C 旨在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D 推迟经济的衰退9、属于紧缩性财政工具的是()。

A 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10、如果存在通货膨胀缺口,应采取的财政政策是()。

A 增加税收B 减少税收C 增加政府支付D 增加转移支付。

三、问答题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为达到这些目标可采用的政策工具有哪些?2、怎样运用货币政策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并阐述中央银行作用。

四、计算题1.假定法定准备金率是0.12,没有超额准备金,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2)此时若中央银行把准备金率提高到0.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若存款准备金率仍是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2.假定某国政府当前预算赤字为75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为b=0.8,边际税率t=0.25,如果政府为降低通货膨胀率要减少支出200亿美元,试问支出的这种变化能否最终消灭赤字?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答案)一、名词解释1、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者卖出政府债券,从而改变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工具。

宏观经济学第十六章 课后练习 参考答案word精品文档7页

宏观经济学第十六章 课后练习 参考答案word精品文档7页

第十六章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 P482-483 ) 1.3)政府的财政政策有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收入政策比如税收政策通过影响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消费,最终传导到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2.2)假如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由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当国民收入提高后,政府税收会自动增加(因为所得税通常是比例税或累进税)。

3.1)扩张性财政政策比如减税、增加政府购买支出或增加转移支付等,会使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增加,有助于缓和经济萧条,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常导致财政赤字,这无疑增加了政府的债务。

4.2)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以后,通常是尽可能地把它们贷出去,以获得最大的利润,但如果贷款风险太大,找不到合适的贷款对象或投资机会,宁可持有较多的超额储备也不愿意贷出去,即出现“惜贷”现象,这通常发生在经济不景气的萧条或衰退时期。

商业银行不会是在没有好的贷款对象或投资机会之前,就向中央银行申请过多的贴现,而是预计有好的贷款或投资机会而手中的储备不足又没有其他更好的借款可能时,才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

所以商业银行有超额储备的主要原因既不是吸收的存款过多,也不是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更可能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贷款对象或投资机会。

5.2)这里的准备金应该是指超额准备金。

市场利率提高后,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因为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增大了,所以当然希望减少超额准备金,尽可能地把它们贷放出去。

从企业和消费者的角度来说,通常市场利率提高对应经济过热时期,此时投资的预期收益率也在上升,商品的价格也在上升,投资和消费的需求比较旺盛,政府希望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过热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而压低过度的总需求。

所以市场利率提高后,投资和消费是否会减少,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和商品价格的上升幅度是否大于利率的提高幅度,如果前者大于后者,那么投资和消费不会减少,企业和消费者仍然愿意增加贷款,如果前者小于后者,那么利率的提高就会抑制一部分投资和消费需求。

微观经济学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微观经济学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 C2. B3. A4. D5. B6. A7. C8. 答案见课本第462页。

是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9. 答案见课本第462页。

10.答案见课本第463页。

11.答案见课本第460页。

12.答案见课本第473页“公开市场业务”。

13.解:C=100+0.8yd i=50 g=200 tr=62.5 t=0.25(1)由模型:c=100+0.8y dy d=y-t×y-try=c+i+g解得:y=(100+0.8tr+i+g)/(0.2+0.8t)=1000(2)当均衡收入y=1000时,预算盈余:BS=t×y-g-tr=0.25×1000-200-62.5=-12.5(3)当i增加到100时,均衡收入为:Y=(1+btr+i+g)/[1-b(1-t)]=(100+0.8×62.5+100+200)/[1-0.8(1-0.25)]=1125这时预算盈余BS=0.25×1125-200-62.5=18.75预算盈余之所以会从-12.5变为18.75,是因为国民收入增加了,使税收增加了。

(4)若充分就业的收入y*=1200,当i=5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t×y*-g-tr=300-200-62.5=37.5当i=10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没有变化,仍等于37.5(5)若i=50,g=250,y*=1200,则BS*=t×y*-g-t r=0.25×1200-250-62.5=-12.5 (6)略14.答案见课本第469-471页15.解:货币创造乘数k=(1+r c)/(r c+r)=1.38/(0.38+0.18)=2.46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M=100×2.46=246亿美元16.解:(1)货币供给M=C U+D=1000+400/0.12=4333亿美元(注:其中C U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本题中为1000亿美元,D为活期存款)(2)当准备金率提高到0.2,则存款变为400/0.2=2000亿美元,现金仍是1000亿美元,因此货币供给为1000+2000=3000亿美元,货币供给减少了1333亿美元(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债券,即基础货币增加1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M=10×1/0.12=83.3亿美元。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下列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是23① 减少政府开支②减少税收③增加政府支出④增加税收2.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为1234① 充分就业② 价格稳定③经济持续均衡增长④ 国际收支差额3.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会采取以下货币政策134①买进政府债券②卖出政府债券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④ 降低再贴现率4.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可以选择的货币政策是(abd)a.降低法定准备率b、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C.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D.降低再贴现率5.关于货币供给,正确的有(bd)。

a、狭义的货币供应量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定期存款的总和。

b、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

c、在m1,m2,m3中,货币供给最少的是m3。

d、在m1,m2,m3中,货币供给最少的是m1。

6.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abc)。

a、购买军事物资b、机关公用品c、工务开支7.m2的组成部分有(acd)。

a、硬币、纸币b、政府债券c、银行活期存款8.当经济萧条时,可用的财政政策有(bc)。

a、扩张财政收入b、扩张财政支出c、减少财政收入d、减少财政支出9.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abcd)。

a、充分就业b、价格稳定c、经济增长10.当一国经济不景气时,货币当局通常采取以下货币政策ACDA购买政府债券B出售政府债券c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放松贷款批准难度d、政府转移支付d.定期存款d、国际收支平衡D降低再贴现率11。

宏观经济政策寻求ABCA以消除非自愿失业B将通货膨胀降至零C 保持持续经济增长d降低利率以便家庭面对一个更公平的利率水平12.央行货币政策在降低再贴现率方面的作用有限。

原因是abcda中央银行不能命令商业银行增加贷款。

B中央银行不能命令商业银行来放贷。

商业银行可以决定他们想借多少钱。

商业银行有超额准备金13、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abcda)充分就业;b)价格稳定;c)经济持续稳定增长;d)国际收支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练习题一、选择题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A 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B 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C 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D 充分就业和公平。

2、下列不属于自动稳定器的项目是()。

A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B 政府税收;C 政府转移支付;D 政府公债支出。

3、自稳定器的功能()。

A 旨在缓解周期性的波动;B 旨在稳定收入,刺激价格波动;C 旨在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D 推迟经济的衰退。

4、属于紧缩性财政工具的是()。

A 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5、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 增加政府支出;B 提高个人所得税;C 提高公司所得税;D 增加货币发行量。

6、经济过热时,政府应该采取()的货币政策。

A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B 增加财政支出;C 扩大财政赤字;D 减少货币供给7、通货是指()。

A 铸币、纸币;B 储蓄存款;C 活期存款;D 定期存款。

8、下列哪种情况是M2的一部分而不是M1的一部分()。

A 活期存款;B 储蓄存款;C 旅行支票;D 其他支票存款。

9、如果人们收入增加,则增加的将是()。

A 货币的交易需求;B 货币的谨慎需求;C 货币的预防需求;D 以上任何一种。

10、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会()。

A 变得很小;B 变得很大;C 不发生变化;D 难以确定。

11、人们在()情况下倾向于减少手持现金。

A 债券价格趡于下降;B 债券价格趡于上升;C 债券价格不变;D 债券收益率不变。

12、如果流动性偏好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B 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多变动;C 货币需求不受利率变动影响;D 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存在。

13、货币乘数的大小与多个变量有关,这些变量是()。

A 法定准备金率;B 现金存款比率;C 超额准备率;D 以上都是。

14、按照凯恩斯货币理论,货币供给增加将()。

A 降低利率,从而减少投资;B 减低利率,从而增加投资;C 提高利率,从而减少投资;D 提高利率,从而增加投资。

15、当法定准备金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3000货币单位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A 20000货币单位;B 80000货币单位;C 15000货币单位;D 60000货币单位。

16、利率变动反映最敏感的是()。

A 货币的交易需求;B 货币谨慎需求;C 货币的投机需求; D三种需求反应相同17、下列哪一项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A、接受储蓄存款B、给电视厂发放一笔贷款C、接受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D、以上都是18、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央银行的职能()A、制定货币政策B、为成员银行保存准备金C、发行货币D、为政府赚钱19、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的贴现率提高,则()A、银行保留的准备金会增加B、银行保留的准备金减少C、银行保留的准备金不变D、以上情况均可能20、市场利率提高时,银行准备金会()A、增加B、减少C、不变D、都有可能21、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准备,因为()A、吸收的存款太多B、未找到合适的贷款对象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D、以上都有可能22、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要求增加贴现是为了()A、增加贷款B、减少吸收存款C、增加储备D、以上都有可能23、货币乘数的大小与多个因素有关,这些因素是()A、法定准备率B、通货比率C、超额准备率D、以上都是24、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是()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应,提高利率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25、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A、法定准备率B、公开市场业务C、再贴现率D、道义劝告26、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可以通过()A、变动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B、变动再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C、公开市场业务以变动基础货币D、以上都是二、计算题1、某商业银行体系共持有准备金300亿元,公众持有的通货数量为100亿元,中央银行对活期存款和非个人定期存款规定的法定准备率分别为15%和10%,据测算,流通中现金漏损率(现金/活期存款)为25%,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为5%,而非个人定期存款比率为50%。

试求:(1)活期存款乘数;(2)货币乘数;(指狭义货币M1)(3)狭义货币供应量M1。

2.下列等式描绘了一个经济体:=-0.250.8(1)C t YI i=-t=90050G=500 0.2562.5CU=100RE==-150L Y ip=re=2cu=0.10.2这里,C表示消费支出,Y表示国民收入,t表示税率,I表示投资支出,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i表示利率,L表示真实货币需求,CU表示通货,R E表示准备金,cu表示通货存款比率,re表示准备率,P表示价格水平。

(1)求IS曲线和L M曲线方程,并计算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2)计算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

(3)现在政府要改变需求的构成,减少消费100、增加投资100,从而保持当前的收入水平不变。

请问:需要什么样的政策组合?用IS LM-曲线模型表示你的建议,并计算出需要调整的政策变量变化量是多少。

(4)假设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为4000,政府准备采用扩张性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请问:如果单独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需要增加多少政府购买支出?如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采用适应性货币政策,政府购买支出和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化量分别是多少?三、论述题1、请谈谈财政对我国农村及农业发展的影响。

答:(1)实施财政措施促进农村及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农业发展与财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然也是财政的基础。

农业又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

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农业的特殊性使得农业成为财政投入的一个重要内容。

而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村才能发展,才能实现现代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随之提高。

①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农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农业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存资料;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生产提供原材料;农业又是工业产品的主要市场之一,尤其对农用工业品和消费品,更是如此。

第二,农业发展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农业的稳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当农业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满足居民消费需要的生活资料和工业部门所需的原材料时,社会才会稳定,国民经济的运行也才能健康有序。

如果农产品供给出现严重短缺,势必会引起高通货膨胀。

一方面,食品价格上涨会通过人工成本带动工业品生产成本增加,作为加工业原材料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则会直接增加其产品成本;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工业品成本上升会引起农业以更高的投入增加农产品供给。

这两方面的作用导致物价总水平的急速上升形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结果是经济波动、社会不稳。

②农业的特殊性。

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比,农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农业面临双重风险: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

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除了与非农产业同样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外,还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地理、气候条件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对农业的生产活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农产品市场是一种典型的发散型蛛网市场。

对农业来说:首先,由于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季节性等特点;其次,由于大多数农产品是人们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小;最后,由于农业生产要素在其内部具有转换性(如耕地可以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农产品供给弹性相对较大,因此,农产品市场属于典型的发散型的蛛网市场。

农产品产量与价格的剧烈波动必然危害农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第三,农业比较利益低。

农业的资产利用率低、资金周转慢,加之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较慢,农产品储运较困难,因而投资于农业往往得不到平均利润。

(2)财政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财政稳定和发展农村和农业的政策也是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的,其基本方式有:①稳定农产品价格。

稳定价格有两种方式:价格管制和价格平准。

价格管制指国家规定产品的最高价格;价格平准是规定最低价格,又叫价格支持。

对于农产品而言,国家必须保证它的供应,并维护仅仅获得微利的农民的利益。

因此,国家对重要的农产品一般实施支持价格。

但是,实施支持价格带来的问题是供给大于需求。

对于供大于求的部分,一般由国家财政购买,或者由财政补贴农民,使农民减少生产。

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负担。

要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的问题,政府可以考虑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减轻农民负担入手。

前者包括对农业投入品的补贴,如对农用生产资料的补贴、财政贴息等,后者主要指农业税收政策,主要指减少农业税收,减轻农民负担。

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由于农业生产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政府一方面可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采取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通过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达到提高其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点是增加农业生产条件的投资及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投资。

财政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投资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如防洪灌溉工程、水土保持、风沙防护工程以及农用电网建设等等。

财政对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投资,是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真正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不仅要投资于农业科研和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为了使农业生产者接受并正确使用这些新技术,还需要对农业生产者进行宣传和教育培训。

(3)总之,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财政关系密切,它一方面是财政收入的基础来源,另一方面需要财政的支持和保护。

如果一国对农业和农村发展采取了适当的财政措施,比如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和降低农民负担等,那么,农业和农村将得到较好的发展,并相应地促进财政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反之,如果一国农民负担过重,农业发展缺乏支持,将会出现社会不稳定的恶性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