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中国审美文化史
审美文化导论论文(推荐5篇)
![审美文化导论论文(推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ffad1d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6a.png)
审美文化导论论文(推荐5篇)第一篇:审美文化导论论文从网络小说的流行看当下文学艺术中的创造和模仿信息革命改变了信息传递方式,自然而然地影响着文学世界。
当下,网络越来越普及,网络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越来越被大众认可和追捧。
每天数以万计的章节不断更新,承载这些网络小说的平台如晋江,起点,红袖添香,点击量或许早已大大超越正统的文学网站。
据了解,所谓网络小说分两种表现形态,:一是将传统的小说作品数字化,然后发表于网站;二是指以数字方式发表的时下小说作品。
后者则应是真正的网络小说。
我所讨论的也是后者。
就以网络小说中如今爆红的架空历史型中的穿越小说为例。
最早的穿越小说当属马克吐温的《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然而这在中国显然影响不大。
而后来席绢的《交错时光的爱恋》也只红了一会儿。
真正掀起穿越小说大潮的当属黄易的《寻秦记》。
在《寻秦记》中,项少龙依靠现代搏击打败许多英雄好汉,以诗词歌赋打动公主芳心,甚至连秦始皇都十分佩服他,整天追着他叫着:太傅!太傅!此后,各种讲述男性角色穿越的小说的网络上大热。
之后,以女性角色为视角,以言情取胜的穿越小说的热门则大大超过了之前的男性穿越小说,甚至从几年前一直红到了现在。
其中的典范则是金子的《梦回大清》。
然而,纵观各种穿越小说,虽有创新,但大多则是在走之前的典范的老路子。
比如,主人公穿越的方法不是车祸了就是落水了;回到古代之后第一句话基本就是这是哪儿或者你是谁;接着则是装失忆。
之后,便是借着现代人那一套思维以及无需版权税地大量套用诗词歌赋以及流行歌曲在一群古代美女中鹤立鸡群,最后令男主为之倾倒并且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再说到青年文学作品领域,韩寒和郭敬明当年凭着新概念作文比赛的胜出,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其中两人的受关注程度自不必多说。
郭敬明以一句“我也曾一脸明媚忧伤,向上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则是成为当时青少年文风的主要模仿对象。
而韩寒以其独特的思维与对社会的思考,针对一些时事的辛辣点评与讽刺更是说到了不少爱国青年的心坎里去了。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点_探析中国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美术的冲突论文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点_探析中国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美术的冲突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2132e03968011ca30091e6.png)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点_探析中国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美术的冲突论文论文关键词:传统审美现代美术冲突论文摘要:中国传统艺术在历史的岁月中沉积了千年的精华散发出特有的气质和沁人心脾的馥香。
现代艺术在审美实践的意义上,不仅在自身内部激化出前所未有的话语形式,而当代艺术对传统审美理想的颠覆冲突愈明显。
下面笔者试从三方面论述中国传统审美与现代美术的冲突一、审美思维方式的冲突传统的审美理想在思维方式方面上,注重万物的联系和感性自觉的心理体验。
这种思维方式中没有把大千世界看成是独立于人以外的纯粹客体中国传统审美理想体现一种宏观整体的审美思维方式,艺术讲求心灵的物化,又是物的情话,心物合一超以象外。
老子云:“塞其兑,闭其门”就是清除心灵的尘灰,保持内心的最大虚空、静寂,直观体悟世界万物“和其光,同起尘”达到“玄同”的艺术理想。
同时这种思维方式有着虚空灵动,就是传统审美中的神韵、飘逸、超拔、高逸、虚清等。
所以在传统中国画中讲求“气韵生动”、“妙在能会、神在能离”等一种格调清高的审美追求。
现代美术与传统审美思维的冲突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现代美术缺乏主体内心的自省,取而代之的是西方人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即以人性对抗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为中心的思维倾向。
两者都是以“人”为中心,但两者的审美思维方向有质的差异。
中国传统审美思维方式强调虚静、心灵自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现代美术在艺术思维上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显示为人对自然的征服力、控制力,人于自然产生一种外离对抗性。
在一定的社会时代中以人性对抗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体现出了人类意识的觉醒有进步性。
其次,现代美术思维方式中缺乏传统审美宏观整体性,现代美术多用类似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肢解、分割使主体思维独立单一。
二、审美价值取向的冲突传统审美理想的价值取向,重交感,重人生。
首先“交感”就是“天人合一”的动态过程,也就是万物生命的发生过程。
按《周易》的观念,整个宇宙是阴,阳两种元素交感而成的动态过程。
中国审美文化史 第九章 古今南北的融通综合
![中国审美文化史 第九章 古今南北的融通综合](https://img.taocdn.com/s3/m/27e5ff1fa76e58fafab0031b.png)
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与异,不屑古今,
擘肌分理,唯务折衷。”他的折衷基本尺度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
檃括乎雅俗之际。”贯彻一种将秦汉之际审美观念和魏晋以来的审
美趣在尚“综文合”起与来的“美道学”精的神关。系上,
热烈推崇“文”,“文之为德也
大”,是“与天地并生者”,但
“文”即“道”自身的显现,是
在书法方面,南朝陶弘景对当时“比世皆尚子敬书”,使“海 内外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指出要“使元常老骨,更 蒙荣造,子敬懦肌,不沉泉夜。逸少得进退其间,则玉科显然妍 媚”、“尽善尽美”、“动必中庸”的王羲之书法为最高典范。梁 武帝萧衍《答陶隐居论书》则说:“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 媚,纯肉无力;少(《 墨浮涩,多墨笨钝,比并皆然。任意所之,自然 之理也。若抑扬得所,趣舍无违;值笔连断,触势峰郁;扬波折节, 中规合矩;分间下注,浓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
但遭到了简文帝的驳斥。《与湘东王书》:“裴氏乃是良史 之才”,但“了无篇什之美”,“质不宜慕”,“未闻吟咏情性, 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摹《酒诰》之作;迟迟春日,翻学 《归藏》;湛湛江水,遂同《大传》。”在《诫当阳公大心书》中, 还将“为文之道”与“立身之道”区分开来:“立身须谨重;文 章须放荡。”典型地显示了当时两种不同美学观念的鲜明对峙和 冲突。因而也蕴涵着一种旨在实现更高平衡与综合的强烈历史冲 动与可能。于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出场了。
著名的有: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永靖炳 灵寺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 门石窟、河南巩县石窟、河北邯郸南北响堂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 山石窟等。
北朝石窟雕塑艺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中国审美文化史1
![中国审美文化史1](https://img.taocdn.com/s3/m/eb7fad4cbe23482fb4da4cb8.png)
1、请谈谈学习“中国审美文化史”的意义。
中国古代有灿烂的审美文化,建筑、绘画、雕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书法……衣食住行,艺术人生,中国人的任何活动都可以成为“艺术”。
蒋勋曾说,终其一生,不要失去美的信仰,毕生努力,成就艺术人生,像一幅画、一首诗、一支歌。
中国审美文化史便是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一种“美的信仰”。
135审美文化史是对“形而上”的“审美思想史”和“形而下”的”审美器物史”的超越和统一,逻辑上介于二者之间,对象上包容二者的内容,操作上既不是一种单纯的思辨推理,也不是一种单纯的实证分析,而是一种建立在思辨成果和实证材料基础上的解释和描述。
117首先,从形而下的层面上讲,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
前工业时代,人的体能受到高度重视;工业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工业时代,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更多诉诸人们的精神需求,体力、智力之外的审美创造力便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艺术作为生产力要素具有了越来越多的历史地位,时装、广告、电影、电视等,“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其次,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
生的孤独、爱的寂寞、死的烦恼,一切文明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疾患,追求物质的满足,也需要精神的慰藉,这便是“终极关怀”的动因所在。
273在对<<中国审美文化史>>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阅读相关书籍如《中国审美文化简史》、《中国审美文化史》等,注意中国审美文化史上重要的时代风尚、伟大的艺术家及其重要作品;理解中国审美文化史发展的内在脉络,前因后果,有大历史的观念,把各时代审美文化理解为一个有机整体;现在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又是未来发展的开端,在时代发展迅速的现在,同时反思自我,我从哪里来?我是谁?到哪里去? 现实和自我都有着审美文化的凝结,这么课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感受、品味和思考生活,。
235可以说,文化也是一种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674a0f1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2c.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论文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论文(通用7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论文篇1我们讲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首先要弄清中国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的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蕴含了大量的美学思想。
中国其他的传统艺术例如,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融合。
各种艺术门类既有自身的美学特性,又在审美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
在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从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大量工艺产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纵观历史的长河,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大量的文学家和美学家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专研和探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色的、博大的中国美学的脉络。
中国的传统美学思维更看中的是所谓的整体意识,其具体表现在就是合和的美学观。
中国文化中美学观是建立在中国哲学观念的整体意识上的。
以和为美,是在要求我们在评价或审美的同时要具有整体意识。
在古人的美学观中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这正是中国美学的整体观。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对和合观念的提出也正是是从孔子那里延续下来的。
由此我们不能看出,和合观也正是儒家思想的美学观念源头。
孔子提倡的美学观念,主要是要强调道德内容要包含到艺术中去,凸显善与美的高度一致。
从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上来分析,儒家的美学观念在中国美学观念中都是影响深远和地位显赫的。
不论是古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家还是现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家,在处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二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中,大部分人都是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反对在二者之间进行不恰当的偏重。
以此为鉴,从儒家的美学思想的文质统一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自己对艺术的审美趣味和行为标准。
中国文化欣赏论文
![中国文化欣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25dc604e87101f69e319519.png)
中国文化欣赏的论文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特征密切相关。
可以说,作为文学观念之理论化形态的文论话语乃是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直接体现。
具体言之,与古代士人“社会导师”的文化认同直接相关,形成了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古代士人维护个体精神自由与超越意识直接相关,形成了以道家、佛释之学为思想依托的审美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士大夫诗文酬唱的文人情趣直接相关,形成了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
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系统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系统,是中国古代居于主导地位或者官方意识形态地位的文论话语。
就其产生的动因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西周文化之遗存。
我们知道,西周是政文合一的社会,文化系统与政治系统密不可分,国家意识形态直接表现为政治的与文化的制度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
所以,诗歌在西周时期乃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与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尊崇的。
就现存《诗经》作品来看,西周诗歌的功能首先是沟通人与神的关系,那些以祭祀上帝、山川日月之神以及祖先神灵为目的的颂诗和部分“大雅”之作就属于这类作品。
其意识形态功能在于:向天下诸侯证明周人统治的合法性,向周人证明贵族等级制的合法性。
对神的祭祀从来都是一种特权,因此,祭祀活动本身就已经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了。
西周诗歌的第二个重要功能是沟通君臣关系。
这里又分为“美”、“刺”两个部分。
“美”是臣下对君主的肯定性评价;“刺”是臣下对君主的批评与规谏。
根据郑玄《六艺论》和《毛诗序》等汉儒的记载我们知道,西周时期之所以采用诗歌的形式来沟通君臣关系,主要是因为这种形式比较委婉文雅,便于言说与倾听。
现在看来,这大约是贵族社会一种言说的特殊方式或权力——可以“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根据《诗经》可以知道,在西周后期,诗的这种功能得到了十分充分的实现。
对于诗歌这种功能,我们可以理解为国家意识形态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
十分清楚,西周时期诗歌的这两种主要功能都是意识形态性质的。
中国审美文化史论文
![中国审美文化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235855b2b160b4e767fcf85.png)
中国审美文化史环境13-1 孙一公1321010142史前部落早期,常见的是生殖崇拜以及图腾崇拜。
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认为祖先是物,自己的女祖先感应了某种物之灵而孕,形成了母系氏族。
氏族以鸟鱼蛙等作为图腾,譬如殷商以殷鸟为图腾。
彩陶绘饰壁画等大抵代表了当时发生的氏族间战争、吞并、通婚等事件。
所以在彩陶绘饰中,占据整个彩陶文化中心画面的是鱼蛙鸟等图腾象征。
而后男权崛起,男性也在远古遗留下的图案上有了一席之地。
这个时期,是文化的孕育,“从无意到比较有意,从粗糙到大致精美”,“美”在中华大地上破土而出。
这一时期的审美可以说是启蒙与萌芽。
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随着技术的发展迎来鼎盛时期。
然而二者风格迥异:殷人尊神,商器则外观狰狞,并不拘泥于实际,充溢神秘气息;周人尚礼,周器则平和素雅,内蕴铭文,朴实厚重。
商周的审美是“崇上”的,是对神鬼礼乐的尊崇。
秦汉时期,中华民族走向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一统”。
有人认为:“用理性的、宏观的眼光来审视整个中国审美文化,就会发现,如果将先秦时代视为审美文化发展的“自发”阶段( 以“艺术”尚未同“非艺术”分别开来为标识) ,而将魏晋以降视为其发展的“自觉”阶段( 以艺术开始走向独立为标志) 的话,那么,秦汉时代恰好可以看作中国审美文化由“自发”向“自觉”过渡转化的一条历史长廊。
”可以说这一时期具有特色的“景观”可谓规模宏大、数量繁多而又种类齐全。
而大体上,不只是秦兵马俑、霍去病墓前巨石群雕、“马踏飞隼”青铜造型、汉画像石、画像砖之类的实物,汉乐舞、汉大赋、秦小篆和汉隶书也蕴含着“大美”。
这不只是外在上感性直观的恢宏壮阔大气磅礴,更意蕴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世界万物探索征服的伟大信念与崇高情怀。
魏晋士人讲究风度,注重自我超越。
个体对伦常、礼法、俗归、功业等外在的价值疏淡,开始回归于自我、人性、真情、自然。
“各人自我的觉醒”“任诞行状”,“自我张扬”,“越理任性”,“姿性率真”。
中国审美文化史
![中国审美文化史](https://img.taocdn.com/s3/m/27241ba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6.png)
中国审美文化史本人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在每个日日夜夜思考这个问题。
生活中,若中国审美文化史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
而这些并不是完全重要,更加重要的问题是,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启发了我,一般来讲,我们都必须务必慎重的考虑考虑。
笛卡儿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这启发了我,了解清楚中国审美文化史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生活中,若中国审美文化史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
裴斯泰洛齐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
这不禁令我深思。
从这个角度来看,黑塞曾经说过,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
带着这句话,我们还要更加慎重的审视这个问题。
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
在面对这种问题时,而这些并不是完全重要,更加重要的问题是,生活中,若中国审美文化史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
就我个人来说,中国审美文化史对我的意义,不能不说非常重大。
我认为,要想清楚,中国审美文化史,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
一般来讲,我们都必须务必慎重的考虑考虑。
维龙曾经提到过,要成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才能,只要把你能做的小事做得好就行了。
这似乎解答了我的疑惑。
中国审美文化史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中国审美文化史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中国审美文化史。
了解清楚中国审美文化史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中国审美文化史,关键是中国审美文化史需要如何写。
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
可是,即使是这样,中国审美文化史的出现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义。
本人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在每个日日夜夜思考这个问题。
中国审美文化史,到底应该如何实现。
康熙青花 ——中国审美文化史论文
![康熙青花 ——中国审美文化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ad63c4dc850ad02de80417b.png)
康熙青花概要:《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熙时期,经济空前的繁荣,青花瓷也有了质的飞跃。
不论是胎釉、青料,还是器形、纹饰,都展示出了别样的风采。
各种时代的映射,各国文化的冲击与融合,都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康熙青花,被称为“五彩青花”的青花瓷,但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其精良的工艺和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
康熙青花是一个不可替代,不可超越的康熙时代象征,也是中国青花的典型代表。
清代康熙王朝,经济贸易异常的发达,瓷业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康熙青花是在元明两代的青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却有了很大的飞跃。
其中,藏窑和郎窑成为了著名瓷器的品名。
臧窑土质细腻,釉质很薄,以蛇皮线、鳝鱼血、杏翠、黄斑点为最佳,代表康熙前期的制作水平;郎窑以仿制明宣德红釉、青花、成化的斗彩和白釉脱胎瓷而闻名,代表康熙晚期的制作水平。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盛名。
也使其在清代成为最名贵、最精美的瓷器,并素有“青花五彩”之美誉。
于其成就,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胎釉清朝早期青花胎体较厚重,釉面肥润并且呈现青白色,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出现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其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之间没有釉。
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微疏松。
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比较多,胎体比中期还要轻,底足普遍使用平切,切削整齐。
青料康熙早期青花尚有明末的遗风,早期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
中期青花则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十分雅洁,且呈现出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
读书笔记.《中国审美文化史》
![读书笔记.《中国审美文化史》](https://img.taocdn.com/s3/m/edfe783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a.png)
读书笔记.《中国审美文化史》第一篇:读书笔记.《中国审美文化史》《中国审美文化史》_陈炎第 1 页 2013/4/10绪论有别于“审美思想史”和“审美物态史”的“审美文化史”一.介于“道”和“器”之间的文化形态《易传.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与此观之,国内迄今的美学史著作,似呈“道、器”分流的两种形态:笔者认为前者可不加限定的命名为“中国美学史”但却不囊括美学史研究的所有内容,其不去考察各时代存在什么审美风尚与审美活动,而旨在分析古代哲人的理论中表述出何种的审美理想以达到什么样的逻辑水准,从古代文献中发现审美观念达到了什么样的自觉程度。
后者虽不以美学史标举,其关注对象却同样是美学史不可或缺的,着重分析书画的风格、陶器的线条与制作等,即从实证的角度发现一个时代的审美活动究竟凝练出什么样式的艺术成果。
故从“道、器”的角度出发,使得“审美文化史”不同于逻辑辩证的“审美思想史”也有别于现象描述的“审美物态史”,而是以其特有的形态来弥补两者之间存在的裂痕。
二.介于归纳、演绎之间的描述形态“审美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情感方式”的内容之一,必然受制于该民族特定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的渗透。
1.生产方式:最为基本2.生活方式:无论仰韶彩陶,首先是一种生活器皿,其次发展为欣赏对象;无论是宋人的裹小脚,一种服饰需要,其次才是审美价值;无论是北京的故宫还是苏州的园林,一种居住环境,其次才是艺术品位。
中国文化史上,并非就文学谈文学,就艺术谈艺术,而是将那个时代的艺术趣味和美学理想放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考察。
因此,我们需要将一种“情感方式”还原到特定的“生活方式”中去思考。
3.信仰方式:如果说生活方式关系到人民的“吃穿住行”,那么信仰方式则涉及到人们的精神寄托。
一般来说,儒家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或创作主体身上占据主导地位时,审美活动上呈现出一种注重群体实践、干预或美学显示的功利主义倾向。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论文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0ba1ee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a1.png)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论文从先秦开始中国古代美学就从诗歌开始,将人类的情感体验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因此在最早的诗歌典籍《诗经》中就有了表达和抒发人民内心感受的诗句。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相关论文。
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内容提要:美是人类在历史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美蕴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类从自身的现实生活中感受着美的存在。
通过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分析和了解,我们知道音乐与诗歌是人类在生活中抒发喜怒哀乐,并且使心灵得到体验与震撼的根源。
因此我们更应该在现实生活中用心去了解社会,用一颗善良的心去感受自然的美。
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使我们的社会达到和谐完美。
关键词:美诗乐审美论文正文:美是人类在历史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美蕴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人类从自身的现实生活中感受着美的存在。
柏拉图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它是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
’‘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是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1]。
虽然美学思想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比较早。
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在十八世纪初开始的。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在他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首次使用了“美学”这个概念。
“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
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得不完善,这就是丑’。
‘美之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作为低级认识的美学任务。
’这就是说,作为低级认识的美学,它的任务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就是美学。
”[2]鲍姆嘉通在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同时把艺术作为研究美的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中国审美文化史考察
![中国审美文化史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e8ddaadba58da0116c1749f6.png)
中国审美文化史考察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消费化倾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审美活动中形而上的意味和理性主义.传统审美文化所追求的精神价值被欲望满足所代替,审美文化出现了危机.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
而在最近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
审美观,简单地来说就是人们对美的看法和观点。
其实这个概念是从哲学体系中分出的一个美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
华夏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种文化思想融合的一只大的文化体系,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华夏文化的民族特色,也决定了我国传统审美意识的民族特色。
它的多元结构,形成多样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态,在这种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审美趣味,自然也是多样的。
而其特定的历史和民族的内容,在我国美学史上,表现出华夏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意识和美学内涵。
这一切,只有深入到深层的文化背景中才能得到解释。
在华夏民族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深沉的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这是一种特有的民族感情和具有特定内容的国家观念,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特定的国家民族所固有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感情,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作为华夏文化传统中的国家民族意识,含有许多封建糟粕,诸如封建忠孝观念、大国沙文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等等。
但是,这并不排除其中也有许多积极的思想精神因素和优秀的文化传统,诸如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为民献身的精神等等。
几千年来,这些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得古老的中国在世界史上曾处于文明先导的地位。
这就是华夏文化的精华,也是我国古代审美意识的主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我国审美文化研究既有别于抽象的美学玄思,也有别于具体的物质文化实践,实质上是美学应对文化世俗化的一种选择.它切合了新的时代语境,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美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美学研究偏于思辨的范式1990年代,随着审美文化一词经由金亚娜从俄文中舶来,国内学界似乎一夜间“发现”了中国自身的审美文化问题,从那时起审美文化研究长盛不衰,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审美文化研究这一美学家族的后来者却异军突起,急剧飙升,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中国美学审美主义经历的四个阶段-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中国美学审美主义经历的四个阶段-美学论文-哲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a9380d9b89680202d8251f.png)
中国美学审美主义经历的四个阶段-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中国现代美学审美主义伴随中国社会变革和主流美学形态转换, 先后发展出无功利审美主义、心理自足审美主义、个体感性审美主义和生命本体审美主义四种历时性形态, 各形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较强的针对性。
无功利审美主义是为对抗中国实用主义文化观和人生观而引入的;心理自足审美主义是借鉴西方心理学美学成果建立起来的;个体感性审美主义则是为纠正客观派、实践派美学的偏颇而提出的;生命本体审美主义则是对实践论美学的超越与反拨。
四种形态的审美主义共时上与主流美学交织互补, 历时上具有清晰的发展线索, 构成中国现代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
梳理美学审美主义思想, 有助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现代美学发展规律, 展望当代中国美学发展未来。
关键词:审美主义; 无功利; 心理自足; 个体感性; 生命本体;Abstract:Aestheticism in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diachronically develops into four forms along w ith Chinese social change and mainstream aesthetics, namely disinterestedness, psychological self-sufficiency, individual perceptual and life ontology, displaying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times and strong relevance. Aesthetic disinterestedness is introduced to combat China pragmatism culture view and the view of life; psychological self-sufficiency aestheticism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achievements of w estern psychological aestheticism; individual perceptual aestheticism is proposed to correct the prejudice of social school and objective aesthetic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life ontology aestheticism is the refuta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doctrine of practice aesthetics. These four forms of aestheticism synchronically mingled w ith the mainstream aesthetics either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w hile diachronically presented a distinct history of development, w hich constitutes an integral part of modern China aesthetics. An overall analysis on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ism ideology w ill help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and look ahead a bright futur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Keyword:aestheticism; disinterestedness; psychologicalself-sufficiency; individual perceptual; life ontology;20世纪中国有两种类型审美主义, 一是文艺审美主义, 另一个是美学审美主义。
中国审美文化史论文.doc
![中国审美文化史论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7fc70365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54.png)
简论佛教与中国审美文化的关系宗教和艺术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文明现象,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宗教和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同一性,两者相互影响。
但是宗教与艺术又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很明显的。
艺术既积淀着历史的内容,又实现着超越现实的理想,它高扬着人的主体人格,始终专注于现实并指向现实,具有此岸性;宗教则一味顺从现实,屈从于虚幻的神权统治,具有彼岸性。
艺术是一种自由创造,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宗教则带有浓重的功利目的,具有类型化特征。
艺术是人积极人世的反映并引导人积极入世,宗教则教导人惧怕现实、逃避现实,是人惧怕现实、逃避现实的结果。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受本土文化的影响,变异为一种类宗教、准宗教,从而进一步密切了它与审美的关系。
古代中国人没有一种统一的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在他们头脑中儒、释、道思想杂糅共存。
这种思想还沉潜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左右着每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一、佛教作为一般宗教与艺术审美的天然亲和远古的图腾歌舞本身就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只是到了后来,这种图腾歌舞才衍变分化为歌、舞、诗、乐、绘画、戏剧等等。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艺术仍然参与宗教活动,从音乐来看,有用于各种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的宗教歌曲和宗教音乐。
如道教的斋酸乐、佛教的唱经乐等。
在历史上,艺术作为宗教的宣传手段,对宗教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世俗艺术的发展,特别是无神论的或反宗教的艺术发展的传播,起到了抑制宗教的作用。
而另外,宗教常常利用艺术来宣传教义,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艺术很大的支持,为许多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天地和舞台,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艺术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
此外,各种宗教的传播也促进了各地民族艺术的交流,如佛教在印度产生后传入中国,在中国经历了一些“民族心”的改造后又传入朝鲜和日本,从而使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佛教艺术都带有中国本一十的一些风俗。
最突出的是在建筑方面,传入中国后的大乘佛教在建筑模式上逐渐汲取了中国本土的楼阁式风格,使佛塔这类建筑造型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风格一直影响到朝鲜半岛和日本。
中国传统审美
![中国传统审美](https://img.taocdn.com/s3/m/a18c43fd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3.png)
中国审美文化史虽然不像其他文明给人类带来直接的物质享受和进步,但是它对中国文化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审美文化史从遥远的石器时代到清代,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形成了不同时代的审美风尚。
从石器时代的生殖崇拜,到殷时期的尊神和周时代的尚礼;从魏晋时期的自我张扬,恣性率真到宋代的博雅内敛和含蓄细腻;从元代的多民族融合到明代的保守复古以及趋新叛逆;以及最后清代的僵化腐朽和集成融合。
而每个时代的审美文化特征都在不同的事物上得以表现。
从原始彩陶到殷商的青铜器,秦代西汉的造像和乐舞,从唐代诗歌到宋代教育,从元代青花瓷到明朝家具。
审视中国审美文化史,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艺术是一种生产力,审美是一种终极关怀,文化也是一种资源。
唐代是经济繁荣,政治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儒释道三足鼎立、多元并存的时代,儒释道对唐代诗歌有深远的影响。
以流派而论,边塞诗体现了儒家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入世思想,又不乏道教奇异的想象和幻觉的色彩。
山水诗体现了道教回归自然,遗世高韬的浪漫情怀,又不乏佛教恬淡的趣味和静谧的境界。
田园诗体现了佛教超凡脱俗,因色悟空的境界,又不乏道教出世的追求和独善的理想。
就作家而言,李白受过道教的符箓,每以谪仙见称,又自居青莲居士,用佛典做自己的别名。
杜甫世代书香,常以穷儒自命,但又“身许双峰门,们问起七祖禅”,成为北宗的信徒。
王维深受佛教的影响,写过能禅师碑,但也“愿奉无为化,斋心学自然”,颇似老庄的传人。
正是因为儒、释、道三家同一时期不同的宗教、哲学信仰导致了不同的美学追求、不同的艺术趣味,于是才有了“万象更新的初唐英姿”、“恢弘壮阔的盛唐气象”、“百舸争流的中唐风采”和“夕阳西下的晚唐韵味”。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
我认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在当今全球化中,依旧具有发展的时尚潮流趋势。
首先文化全球化的理想状态应当是在全世界拥有共同价值尺度前提下的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而不应当是单一文化模式的全球复制。
审美文化内涵的历史考释
![审美文化内涵的历史考释](https://img.taocdn.com/s3/m/196850d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ee.png)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审美文化内涵的历史考释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2000.5.1内容提要审美文化在西方经历了一个从理想到现实的历史演变过程,这种演变同西方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联。
审美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则经历了一个相反的历程,审美与生活的双向互动,导致对审美文化的研究始于对感性现实的关注。
对审美文化内涵的界定和特性的描述,应立足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同时又要以人类所创造的整体文化作为参照系。
因此审美文化是人类在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中带有审美性质的那一部分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高级形式,是人类征服客观世界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形式。
审美文化是理想与现实,个体性与人类性,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审美文化历史演变内涵界定特性描述ABSTRACT11他westernaestheticcultureunderwentahistoricaltransformationfromtheidealtothereality,whichwascloselyrelatedtOitssocialculturalbackground.Onthecontrary,studiesontheaestheticcultureintoday’sChinastartedfromtheperceptualrealitythankstOamutualinfluencebetweenacsthedcandsocialcultures.Soitshouldbebasedonboththespecificallyhistoricalandthewholehumanculturalbackgroundstodefineanddescribetheaestheticculture.Theaestheticcultureisthereforethespecificallyaestheticpartofthewholehumanculturecreatedinthepractice,a唧eofcultureofhigh-levelforms,ana{tLLralformdisplayedthroughthehumanconqueroftheobjectiveworld.Itorganicallyintegerstheidealandthereality,theindividualandhumanity,andtheperceptualandtherational.Keywords:AestheticcultureHistoricalevohitionConceptiondefinitionDescriptionofthecharacteristies前言近年来,审美文化研究逐渐成为美学乃至文化研究中的焦点·“审美文化”一词,几乎已经成了描述文化总体特性的基本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审美文化史》《世说新语》《美的历程》《美学散步》《魏晋风度解读》中国审美文化史论文魏晋风度一概论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而审美,简单地来说就是人们对美的看法和观点。
宗白华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智慧,最具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在这样的一个混乱、痛苦的时代背景中,敏感而清醒的文人们,开始寻找自我人格的重新建构,以或狂诞,或放逸,或超脱的形式,来体现其个体的生命意识和人格魅力,称为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中国审美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时期士人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
谈到魏晋风度,首先得谈它独特的历史背景。
汉末以来,战乱不已,先是董卓之乱,然后是三国鼎立,魏晋易代,八王之乱,永嘉南渡,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遍野的惨象。
魏晋士人们流离失所,辗转四方,寻求栖身之所,过着朝不保夕的寄寓生活。
面对天翻地覆,人命如蚁的社会现实,生性敏感多思的士人,心中的哀伤和悲痛可以想见。
他们把这种哀伤和悲痛沉淀,转换为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索和询问,转换成对生与死的思索,在他们的诗中,“忧生之嗟”随处可见(如《古诗十九首》、曹操《短歌行》) 。
同时,汉末以来的正统儒学受到反拨,面对“白骨蔽平原”的社会现象,儒家对于生死问题的逃避态度,已不能令魏晋士人满意。
况且,越来越僵化的礼教,成为上层集团统治人的工具,阻碍人的真性情、真道德的表达,魏晋士人们要求冲破这种束缚,展示个人独特魅力。
特别是魏晋玄学的兴起,从哲学思想上给当时的士人以指导,打破了礼教在人们头脑中的僵化作用,使当时的士人追求一种自然、超脱、玄远和神明:一种“大人先生”式的飘逸境界。
对这种境界的追求,外显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仪表等方面,就形成了魏晋风度。
三魏晋风度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很难再找到一个时期,像魏晋那样,突然涌现那么多独立特行,放荡不羁,狂妄任诞之士。
他们喝酒、长啸、裸形、做青白眼、把那个残酷惨烈的魏晋时代渲染成血色的华丽。
那是个酒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太多的痛苦,太多的烦忧,于是有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有了刘伶的一醉三年,阮咸的与猪共饮,王羲之与友人的曲水流觞……美酒成了众多士人放荡生活的一部分。
那是个率性狂妄的时代。
阮籍说:“礼岂为我辈设也!”他有一个奇怪的癖好,常常一个人驾着牛车驮着酒,漫无目的向前走,直到牛车停住,前方找不到道路,然后放声嚎啕痛哭。
看到当年鏖战的英雄已随风烟而逝,英雄已矣,小人当道,一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长叹传遍了魏晋大地。
他无视社会规范,母亲去世了,他却照常喝酒、吃肉。
到了埋葬的日子,阮籍蒸了一头小肥猪,喝了二斗酒,然后向母亲的棺柩告别。
然而——穷矣!只叫了一声,顿时吐出血来,猛然倒地,变得像个病人。
他厌烦身边虚情假意的来来往往,常常白眼相向。
母亲去世后,面对许多来吊唁的人,阮籍只是披头散发,目光呆滞,形容枯槁,既不还礼,也不哭拜,来客得到的也只是他的白眼。
而刘伶也不亚于阮籍,他经常抬棺狂饮,在屋中身上一丝不挂,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那是个归真自然的时代。
是老庄思想让他们摆脱现实的纷争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它要求人们去掉人为造作,提倡回归自然,持守自身质朴的本性。
在他们看来,符合自然本性的才是美的,自然而然就是美。
他们不受世俗约束,放浪形骸,不为外物所累,率性而为。
那是个友情的时代。
所有人来吊唁,都只得到了阮籍的白眼,唯有嵇康真正理解了阮籍,备了酒、挟着琴来到灵堂。
阮籍终于青眼相对,他们成为了终身的朋友。
嵇康打铁不想让很多人知道,更不愿意别人来参观。
向秀知道他的脾气,悄悄地来到他身边,也不说什么,只是埋头帮他打铁。
后来山涛推荐给他一个很高的职务,他立即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给山涛。
虽然给他写了著名的绝交书,但临终前嵇康却对自己十岁的儿子嵇绍说:“只要山涛伯伯活着,你就不会成为孤儿!”果然,后来对嵇绍照顾最多、恩惠最大的就是山涛。
那是个音韵的时代。
一曲绝世《广陵散》,何等唯美,凄美。
嵇康的临刑抚琴,泰然冷笑,一曲终了,慨然就死,阮籍长啸,他作的《大人先生传》广为流传。
那是个矛盾逃避的时代。
独立特行的嵇康,被晋文帝杀害;阮籍数次以醉酒避祸,终不免落得一个郁郁而死的结局;与嵇康一同打铁的向秀,在嵇康死后,为避祸不得不去首都洛阳,晋文帝还挑衅说:“你不是想隐居山林吗,干嘛还来这里?”向秀不得不回答:“像巢父、许由那样的隐士,不能理解尧帝的圣贤,不值得羡慕。
”通过贬低古代隐士巢父、许由的高节情怀,取悦屠夫皇帝,保得一命。
这是非常可悲的。
那是个美男如玉的年代。
这魏晋时期的人爱美,这和这个特定时代的战乱、动荡是分不开的。
在这个战事频繁的年代里,今天人头还在脖子上,明天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所以及时享乐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
感官、外化的美成为了大众审美的标准。
而据说魏晋时期的男性审美呈现出阴柔倾向是和当时人的另一风尚紧密相关,那就是服药。
当时很多人都服食一种叫五石散毒性很强的药物,这种毒性可以让人的皮肤变嫩,但是皮肤变嫩以后,问题也随之而来。
紧身的服装就不能穿了,否则皮肤会磨破,于是大家纷纷改穿宽大的衣服。
鞋子也开始改穿木屐,减少脚和鞋子的摩擦。
更可怕的是,因为皮肤嫩得不能洗澡,当时的人大都满身长虱子,虱多不痒成为一种时尚。
两人在说话,其中一人伸手到衣服里抓出了一个虱子,那在当时是很时髦的事情。
可见服药带来了社会审美的巨大变动,阴柔美成为了社会的主流审美。
按《晋书》记载,嵇康“有奇才,远迈不群。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 按《世说新语容止》他“ 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 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 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 可见他身材高大,相貌堂堂。
一付男子汉气派。
与当时的一些男人多有涂脂抹粉地化装,靠药物换来的美相比,嵇康的英俊是出自然。
最有说服力的故事是,一次他去森林里采药,竟被樵夫误以为仙人下凡,其风姿可窥一斑。
他死了多年后,他的儿子嵇绍始到首都洛阳,有人对王戎说:“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如野鹤之在鸡群。
”王戎回答:“君复未见其父耳。
”由此可推想嵇康之风度仪态。
那还是个让妇女追求自由展现自我的时代。
葛洪在《抱朴子》中说魏晋时候的女子象男子一样,访亲问友,四处交游,夜里还打着火把,在街市上行走。
或半夜回家,或夜不归宿,或游耍佛寺,或观赏渔猎。
登山邻水,离乡远行。
更有豪放的女子,路边饮酌,弹唱歌舞,毫不羞涩。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
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 而丑陋的左思看到人家这番待遇,也“东施效颦”,谁知这群姑娘“齐共乱唾”,扔石头,石头倒也满载而归。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的:“汉末魏晋六朝时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高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我说魏晋人虽然疯狂,但是他们活得很真实。
他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用鲜血写完了魏晋风度,留给后人无限的崇景。
四后记魏晋两百年,战乱纷繁,严重的社会动荡,造成时人的生死无常、得失骤变。
时代的苦痛酿造出心灵的痛苦,人生与人心同受煎熬。
心理焦虑需要消释,人格冲突需要化解,个体企盼着从社会与心灵的双重苦难中解脱出来,从正始到刘宋,从阮籍到陶渊明,他们都试图在玄学的形而上的空间重建逍遥之游《, 庄子》的理想人格对魏晋风度起了很重要的影响。
庄子主张“无待”、“心斋”、“坐忘”,以虚静作为把握人生本质的功夫,并以此为人生的本质,他在《庄子·天道》中写道:“夫虚静恬淡,寂静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然而要达到这种虚静忘我的境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竹林七贤中,阮籍特好“老”“, 庄”,他追求的那种“大人先生”的至人境界,形象虽然非常光鲜,飘逸,但却遥不可及,在他那里只能化为一声沉重的叹息。
到了中朝以后,名士贵玄清淡,“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文心雕龙〉时序》) 把玄思寄托于山水,让山水承载着玄思。
在山水与玄思的交融中,前代诗人名士的沉重与深邃被淡化了。
然而他们以“我”来看待山水,以“我”来游戏于世俗,这种物与我的界限还是很明显的。
到了陶渊明,这位躬耕南山的五柳先生,塑造了一个超然于世的南山人格,将对生命的内在追求外化为生存方式或生命行为。
其实,无论是竹林的狂放,东晋名士的豁达还是陶渊明的自然虚静,他们求的是人生的一个大自在,一种不滞于物的轻安。
从庄学而化的玄学中,能否让人们获得心灵上的解脱和自在,魏晋名士做了一个很好的试验。
纵观中国的文化史,其实是一部人类精神的探索史,一部人类生死取向的探索史。
如何活着才更有意义? 在魏晋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魏晋的士人们用或静、或躁、或狂、或放等形式,作出了他们自己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