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11810d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9.png)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为加快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X〕15号)和《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X 一X年)的通知》(X政办〔X〕9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旅游业是最具竞争力的朝阳产业、最具效益的优势产业、最具环保的绿色产业。
当前,我市旅游业全面迎来大众旅游时代,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存在龙头产品缺乏、品牌影响力不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政策保障力度不足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型升级为主题,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载体,以融合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标准化为方向,大力推进产品供给创新、服务供给提升、要素供给完善、政策供给强化,实施18项重点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力争到X年,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80亿元。
二、发展目标X年,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全面增强旅游发展新功能,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
X年,X山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打造X全域旅游核心品牌,提升旅游知名度和竞争力,形成具有带动能力的旅游龙头企业。
X年,X北岸度假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培育X旅游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的增长极,提升全域旅游综合贡献和示范效应。
三、重点任务(一)创新旅游产品供给1.产品结构优化工程。
提升传统旅游产品品质,加快X山、X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步伐,推进X顶综合提升、王母洞片区综合开发、小有河养生谷及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丰富充实旅游服务内容,提升旅游景区品质和X旅游品牌影响力。
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产品,支持乂北岸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大招大引强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打造X养生养老旅游产业集群。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58d69c6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61.png)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3.09•【字号】赣府厅发〔2022〕8号•【施行日期】2022.03.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充分释放旅游业发展活力,加快旅游强省建设,结合我省实际,经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综合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旅游业体系,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2.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次达到10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万亿元,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旅游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通过持续努力,打造一批富有赣鄱特色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进一步扩大“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影响力,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成效显著,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地、旅游休闲康养胜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丰富产品供给3.创新发展红色旅游。
推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等融合发展。
推动南昌以“天下英雄城”、赣州以“红色故都”、吉安以“革命摇篮”、萍乡以“毛主席去安源”、上饶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建设一批红色旅游精品区。
支持南昌、井冈山、瑞金、安源、于都高质量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打造全国红色文化传承创新高地。
加快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打造长征文化线路品牌。
推动全域旅游进一步发展——《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
![推动全域旅游进一步发展——《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18c49a358f5f61fb73666ce.png)
指 意 的 rj:传 、 贯彻 , 雒 恻 的 整 体 实 力 和 综 合 竞 争 力 , 是 旅 游 、【 点 景 区 建 设 管 综 合 目的 地 H}i务
IJ K…确 表 示 认 彻 实 施指 导 更好 地 服务 国家 经济 社 会 发展 大 局 的 变 。
i , 世 步推 动 伞域 旅游 健康 发展 。 必 然 要 求 。
销规 划 . 足 J二游客 需 求 ,实 现 产 品 执 法 ,建 立 健全 旅游 部 门与卡}j关 部 门 游 专业 支持 。追 推 进旅游 基础理 论 、
开发与 市场开 发 的无缝 埘按 。
的联 合执 法 机制 。 积极 创 新旅 游 协 调 应 研 究和 学 科 体系 建 设,推 动 旅游
需求 ,推 进 旅 游 管理 体 制 改 革 ,加 强
此 外 ,指 导意 在 财政 金 融 、 川
(,b-文转 自新 华社 )
链 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的指导意见 》
日前 .国务 院 办公 厅 印发 《关于 促 进全 域 旅 游发 展 的指 导 一 是 推 进 融 合 发展 ,创 新 产 品 供 给 。做 好 “旅 游 +”.推 动 旅 意见 》(以下 简称 《意见 》),就 加 快推 动旅 游业 转型 升级 、提 质 游 与 城 镇 化 、工 业 化 以及 商 贸 业 、农 业 、林 业 、水 利 等 融 合
积极 充 善 集散 咨询 服 务体 系,规 范 完 ▲ 201 7年 4月 7 Et,“美 丽 中 国 ·诗 囤 浙江 ”旅 游推 地 复垦 利用 试 点 ,农村 集 体组 织 可 依
善旅游 0『导标 识 系统。
广周在曼谷启动,图为非遗展示现场 。
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的实施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8b58bdf1240c844769eaee65.png)
关于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的实施意见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庙岛、小黑山开发管理处,县政府各部门,县属有关事业单位,中央、省、市属驻岛各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消费和投资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X〕62号)、《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通知》(旅发〔201X〕182号)、《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旅游发展委贯彻国办发〔201X〕62号文件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201X〕40号)、《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的实施意见》(X政发〔201X〕22号),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加快推进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生态度假岛,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围绕建设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度假岛总目标,深入实施“旅游全域化”战略,加快旅游供给侧改革,促进“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丰富全域化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强化旅游综合营销,着力构建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旅游业发展新模式,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打造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海岛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201X年,接待游客超过373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43.3亿元。
到2021年,接待游客超过487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66亿元。
二、工作任务(一)创新旅游发展体制机制1.全力推进创建工作。
围绕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海上3A级景区以及配合X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四项工作,分别组建专门的工作团队,明确各相关部门的任务分工,列出工作计划和路线图,拿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确保取得实质性进展。
同时,将整个南北长山岛作为一个大景区,找好切入点,积极开展“一票制”相关政策研究探讨、前期论证调研等工作,推动南北长山岛全域旅游发展。
2.建立旅游综合协调机制。
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要求,继续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发挥县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统筹协调职能,对已经形成的相关的制度和办法,要把好关、登好记、备好案,督促县旅游发展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进一步落实责任,全面统筹抓好“全域旅游”发展。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980fca53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60.png)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绍兴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8.13•【字号】绍政发〔2021〕24号•【施行日期】2021.08.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的通知绍政发〔2021〕24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现将《绍兴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绍兴市人民政府2021年8月13日绍兴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为加快推进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承前启后、融合发展、创新引领,特制定本规划,作为“十四五”时期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发展基础(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以改革为动力,以融合为重点,着力文化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文化和旅游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良好态势。
1.主要成就(1)文化事业①公共文化服务显著提升。
6个区、县(市)全部通过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认定,乡镇(街道)文化分馆实现全覆盖,重大公共文化设施短板基本补齐。
绍兴市文化馆“文艺专家门诊”被原文化部评为“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最佳创意奖”。
“电视图书馆绍兴模式”成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14家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完成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平均每年实现演出下乡1300场,电影下乡2.6万场,图书下乡14.3万册。
②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推进。
全面实施《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设立古城保护基金。
“浙东考古基地”在我市挂牌。
宋六陵二号陵园遗址、王阳明新建伯府遗址入选2020年度浙江省十大重要考古发现。
启动越文化解码工程。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项、省级名录86项、市级名录26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9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66人。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1a19a2e1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3a.png)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1.12.22•【文号】国发〔2021〕32号•【施行日期】2021.12.22•【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21年12月22日“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和旅游行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繁荣发展大众旅游,创新推动全域旅游,着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旅游业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体系。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更为巩固。
“十三五”以来,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业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旅游成为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
“十三五”期间年人均出游超过4次。
人民群众通过旅游饱览祖国秀美山河、感受灿烂文化魅力,有力提升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旅游成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等蓬勃发展,旅游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
旅游成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纷纷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为旅游业营造优质发展环境。
旅游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领域。
贯彻国办发〔2015〕62号文件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贯彻国办发〔2015〕62号文件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a05a0a67ec102de3bd893e.png)
贯彻国办发〔2015〕62号文件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推动旅游投资和消费持续增长,深化旅游综合改革,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促进全省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为导向,以提高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不断扩大旅游投资和消费,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各类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将山东建设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全省旅游消费总额达到9000亿元,年均增长12.9%;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3.8次,年均增长10.2%。
到2020年,全省旅游消费总额达到1.2万亿元,年均增长11.2%;接待国内游客9亿人次,年均增长7%;接待入境游客550万人次,年均增长3.6%;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超过5次,年均增长10%。
旅游产品品质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全面构建起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城市、旅游度假区、旅游特色镇村等多层次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建立安全卫生、管理规范、服务标准、基础设施完备的环境,旅游业成为全省创新发展的动力产业、协调发展的促进产业、绿色发展的先导产业、开放发展的窗口产业、共享发展的民生产业、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美丽文明新山东”的重要载体。
二、重点工作任务(一)以旅游目的地建设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1.科学编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以旅游为主导,用全域旅游思维、生态旅游理念,编制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融文化、教育、体育、交通、商贸、养生、养老于一体,增强宜居宜业宜游功能,将旅游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国土利用、环境保护规划,强化相互衔接和协调,统筹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配置。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4483486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7.png)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日期】2023.11.01•【文号】文旅市场发〔2023〕118号•【施行日期】2023.1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其他规定正文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文旅市场发〔2023〕1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我部研究制定了《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11月1日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旅游消费需求,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提升国内旅游市场的规模和品质为重点,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进一步改善旅游消费环境,提振旅游消费信心,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质量第一。
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强化质量责任意识,推动建立全员、全要素、全链条、全过程、全数据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
引导经营主体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旅游市场规模实现合理增长。
——坚持系统观念。
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和供给,统筹规范和发展需要,一体推进国内旅游提升工作。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岛市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岛市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098466b1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f2.png)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岛市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0.07•【字号】青政字〔2023〕27号•【施行日期】2023.10.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旅游其他规定正文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岛市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青政字〔2023〕27号各区、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青岛市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青岛市人民政府2023年10月7日青岛市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为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助推文旅消费全面升级,深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加快建设重要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鲁发〔2023〕4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措施。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着力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共同富裕,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奋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二、主要内容(一)实施重大项目引领工程。
鼓励投资建设大型文化旅游项目,打造“雁阵形”文旅产业集群。
对新建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冰雪旅游、海洋旅游等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后一次性给予项目投资主体800万元奖补。
对新建总投资2亿元以上的国际、国内知名IP文化旅游项目,运营满1年的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补。
对新建体现青岛特色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总投资1亿元以上、演出团队80人以上、容纳观众600人以上、年演出不低于200场次的,按演出场次最高给予450万元奖补。
旅游供给侧改革实施方案
![旅游供给侧改革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45039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40.png)
旅游供给侧改革实施方案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供给侧改革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为了提高旅游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我国政府提出了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实施方案。
本文将就该方案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意义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在实施方面,政府将加大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监管力度,推动旅游企业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
同时,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加大对旅游产品的研发投入,推动旅游业向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其次,旅游供给侧改革将重点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
政府将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旅游企业加大对旅游设施和景区的改造和升级投入。
同时,政府还将加大对旅游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旅游业向文化创意、生态环保、特色体验等方向发展,提升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
再次,旅游供给侧改革将加强旅游市场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政府将加大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旅游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旅游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同时,政府还将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素质,提高旅游服务的整体质量。
最后,旅游供给侧改革将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政府将加大对旅游业的生态环保力度,推动旅游业向生态环保方向发展,打造更多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同时,政府还将推动旅游业向智慧旅游方向发展,推动旅游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革,提升旅游服务的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
综上所述,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实施方案将有力推动我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政府将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旅游业向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实现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希望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能够共同努力,积极落实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各项举措,推动我国旅游业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旅游供给侧改革措施
![旅游供给侧改革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778305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06.png)
旅游供给侧改革措施引言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我国旅游供给侧结构存在一定问题,导致旅游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为此,我国政府提出了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措施,以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旅游供给侧改革措施1. 景区分类和评级改革为了解决当前旅游景区质量不均衡的问题,政府将加大对景区的分类和评级工作。
通过对景区进行严格的评估和监管,提高景区的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同时还可以引导游客流向优质景区,促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2.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传统的旅游产品以传统景点观光为主,缺乏创新和差异化。
为了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政府鼓励旅游企业创新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包括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等多种类型。
同时,政府还将加大对旅游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推行旅游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确保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 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旅游消费需求。
政府将加大对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力度,推动旅游+模式的发展,打造旅游休闲综合体和特色小镇。
同时,政府还将加大对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其产能和服务水平,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4. 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和服务水平提升为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政府将加大对旅游人才培养的力度。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服务能力。
同时,政府还将加大对旅游服务行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旅游服务监管机制,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5. 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旅游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旅游业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关键。
政府将加大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旅游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和创新发展。
通过建立旅游大数据平台、推行电子票务系统等措施,提升旅游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结论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措施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通过改革措施的实施,可以从不同方面促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为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ca53e16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1b.png)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厦门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8.22•【字号】厦府规〔2021〕5号•【施行日期】2021.08.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厦府规〔2021〕5号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闽政〔2021〕8号),加快推进我市旅游业高质量跨越发展,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出以下意见。
一、目标要求(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抓经济促全局理念,按照“七以七为”部署要求,以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运用改革的思维、市场的办法,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旅游业投资、建设、生产、服务、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加快推进我市旅游业高质量跨越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发展目标。
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总目标,坚持“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理念,高品位打造国际滨海花园旅游城市,高水平建设世界一流旅游休闲城市,大力拓展全域旅游内涵,实现产业全域覆盖、景区全域联动、产品全域优化、线路全域统筹、品牌全域整合、市场全域营销,推动旅游产业高端化精品化发展。
力争到2025年旅游收入超过3700亿元,年均增幅15%;到203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0000亿元。
二、提升产业能级(三)优化发展格局。
着眼打造旅游核心区,突破旅游资源瓶颈,在“山海交融、岛湾一体、中西合璧”上下功夫,坚持岛湾一体,依托“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文旅载体平台,持续构建以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为吸引核,以本岛城市度假区、海湾新城休闲区、都市近郊游憩区、北部山地生态旅游区为功能区,以本岛东部片区、环东海域新城片区、集美新城片区、马銮湾新城片区、东部体育会展片区、翔安机场片区等为节点的“一核、四区、多节点”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关于促进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促进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11866adf9e31433238689324.png)
关于促进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建议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支柱性产业。
2013、2014、2015年连续3年对GDP直接贡献都超过7%,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和社会就业都超过10%。
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2016年中国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达11%,中国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超过10.26%,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
2016年,我国旅游总收入预计达4.69万亿元,同比增长13.6%。
旅游业带动了交通运输、住宿、旅游购物、餐饮等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带动大量贫困人口脱贫,成为拉动内需的新生动力,将祖国的绿水青山正在成为金山银山,同时也对旅游业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而在未来,旅游业将迎来更大的增张空间,旅游财富已经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财富。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公民出境旅游呈现高增加态势,出境旅游人数和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导致大量国内资金外流。
根据国家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17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9.0%,而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4.1%。
出境旅游伴随着大量国外商品的购买,买奢侈品、化妆品甚至马桶盖、电饭煲,造成了大量的资金外流。
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人出境总花费高达1.35万亿元,相比2014年暴增53%,国际游客在中国的总花费是3846亿元,相比2014年仅微增2.97%。
2016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预计达到1.22亿人次,同比增长4.3%,旅游花费1098亿美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8eb77266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c.png)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8.03.09•【文号】国办发〔2018〕15号•【施行日期】2018.03.0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旅游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
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格局日趋完善,市场规模品质同步提升,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但是,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我国旅游有效供给不足、市场秩序不规范、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日益凸显。
发展全域旅游,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实施系统营销,有利于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更好满足旅游消费需求。
为指导各地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景区内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推进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融合发展。
把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区域发展全局出发,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凝聚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
大力推进“旅游+”,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全面增强旅游发展新功能,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方,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f0d037f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1.png)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3.30•【字号】安政办〔2022〕8号•【施行日期】2022.03.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豫政办〔2020〕18号),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托我市独特的区位优势、自然生态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着力完善乡村旅游布局、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推动乡村旅游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村产业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基本原则1.政府引导,市场化发展。
建立完善市级指导、县(市、区)统筹、乡镇为主、市场化运作的乡村旅游发展机制,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让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合作共赢。
2.因地制宜,特色化发展。
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内涵,强化总体设计,因地制宜,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和城市化翻版、简单化复制,实现特色化、精品化、差异化发展。
3.示范引领,品牌化发展。
加强示范创建,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发挥品牌辐射带动效应。
4.多业融合,集聚化发展。
用建设景区的理念来建设农村,推进乡村观光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和生活体验转型升级,实现多业态要素的集聚发展。
5.生态优先,绿色化发展。
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注重乡村绿色生态、乡土文化和遗产保护,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到1000家,从业人员2万人,接待床位2万张,年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综合收入20亿元,带动约20万农户就业增收。
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dc540600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5.png)
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8.26•【字号】漳政综〔2021〕58号•【施行日期】2021.08.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其他规定正文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漳政综〔2021〕58号各县(区)人民政府,漳州、常山、古雷开发区管委会,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全域旅游市建设,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闽政〔2021〕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要求(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大力推进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提升城乡建设品质、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融合;大力运用改革的思维、市场的办法,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快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设施、优化旅游服务,全面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大力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形象,围绕“一山一水一粒药”主题,精心谋划、精准施策、精细营销,持续拓展“花样漳州”区域商标的运用,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满足大众旅游多层次、个性化需求,提升游客旅游全过程的体验度和满意度,打造兼具魅力与活力、宜居宜业宜游的“花样漳州”。
(二)发展目标。
到2023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超过7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800亿元。
到2025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超过9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旅游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推进全域旅游提档升级(三)优化旅游发展格局。
将漳州中心城区从滨江旅游城市向滨海旅游城市发展转变,发挥中心城区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功能,构建“一心三带五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推动集历史博览、都市旅游、集散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闽南文化生态旅游中心建设,联动发展东部滨海休闲、中部花果茶、西部乡村世遗三个旅游发展带,打造火山度假、海岛休闲、土楼文化、山地人文、环城旅游“五大”核心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为加快全省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十三五”陕西旅游发展目标,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6.5亿人次,城乡居民人均出游4.5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0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6%。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旅游中心建设,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到2020年,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业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建成旅游强省。
二、发展理念
(一)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
积极适应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旅游需求,以全域旅游的新理念谋划旅游业发展新模式,把陕西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规划和建设,全面升级旅游综合功能,逐步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城乡居民共同参与的大旅游格局,推动我省旅游业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二)树立旅游与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理念。
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深入挖掘城镇文化精髓,着力打造特色品牌,积极推动“多规融合”深化细化城镇设计,把旅游元素、功能融入城镇化建设发展,走产城融合、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之路。
(三)树立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理念。
按照差异化发展思路,使乡村旅游发展区别于城市旅游和传统旅游业态,杜绝简单模仿,避免千城、千村、千景一面,推动乡村旅游从“吃农家饭”向乡村观光、
乡村休闲、乡村生活等多业态体验旅游转变。
(四)树立旅游服务品牌理念。
注重陕西旅游品牌建设与维护,通过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形态、优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形成业态全域融合、品牌全域塑造、质量全程监管的新局面,提高陕西旅游在国内外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树立“旅游+”理念。
充分发挥旅游业搭建平台、促进共享、提升价值的功能,大力推动旅游与一、二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与文化、生态、互联网、科技等深度融合,打造旅游新产业、新业态。
(六)树立“畅旅慢游”的休闲旅游理念。
适应大众旅游时代新趋势、新特点,加快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全面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推动我省旅游业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游并重转变,为游客提供“进得快、游得慢、玩得好”的良好环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快旅游体制机制创新。
1强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协调职能,建立健全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县)为重点,加强基层旅游治安、旅游市场监管等执法队伍建设。
2创新旅游景区管理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职权统一、运转高效的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逐步实现景区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推动建立现代化企业运行机制。
3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对游客满意度进行客观评价。
建立旅游企业、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和等级退出机制,完善旅行社服务管
理机制,建立导游职级、服务质量与报酬相匹配的导游激励机制。
4加大景区门票改革力度,采取政府补贴、发售联票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延长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综合服务能力,增加综合性旅游收入。
力争到2020年,景区门票占景区收入的比重从目前的40%下降到22%。
(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5完善支线航空、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轨道等交通网络。
加强延安、榆林、汉中、安康机场建设,布局建设一批通用机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及景区建设航空旅游设施。
加强高铁车站与中心城市、重点景区的交通衔接,“十三五”末,实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县)、省级旅游示范市(县)、5A级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所在市(县)高速公路全贯通;4A级景区、旅游名镇、景区与依托城市、景区连接路之间一级以上公路全贯通;3A级景区、知名乡村旅游点二级以上公路全贯通。
6适应自驾游、自助游大量增加的趋势,加快完善旅游标识、停车场、自驾营地和旅游厕所建设。
制定实施《陕西省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标准》《陕西省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2016-2020年行动计划》,到2017年在全省规划建设100个自驾车、房车营地。
积极开展旅游厕所建设管理行动,2017年全省旅游景区、旅游公路沿线、城市旅游综合区、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内厕所全部达到A级标准。
7探索创新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旅游公共服务产品建设,推广实施“PPP”模式,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旅游公共服务领域。
8积极落实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土地、水电气价格等优惠政
策。
将旅游项目建设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破解旅游建设用地供需矛盾。
允许社会资本和个人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和石漠化土地开发旅游项目。
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开办旅游企业。
落实宾馆饭店用水、用电和用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价格政策。
(三)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9坚持“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理念,以加强现代科技创新应用为核心,建立便捷的旅游咨询服务系统。
全面实施《陕西省智慧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加快发展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智慧乡村旅游和智慧旅游购物。
积极培育旅游电商企业,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旅游发展模式。
依托交通枢纽站(场),建设全国区域性游客集散中心,2020年,实现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市、旅游线路咨询服务全覆盖。
10围绕陕西历史文化、山水田园、红色旅游以及宗教文化等特色,打造一批全国旅游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陕西服务名牌标杆企业,带动旅游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
11把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城市综合治理范畴,加强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的联动配合,从景区景点封闭执法管理向社会综合协同管理转变,形成各负其责、依法行政、协同管理、规范有序的旅游市场秩序,塑造陕西旅游良好形象。
(四)提升旅游精品策划水平。
12注重旅游产品开发策划,探索旅游产品二次开发新路子,对周秦汉唐历史文化旅游产品、陕南山水旅游产品、陕北黄土地
文化及红色旅游产品进行重点策划包装,丰富拓展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十三五”期间力争4A级景区突破100个,5A级景区突破10个;打造20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30个旅游示范县,150个旅游特色名镇,3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13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休闲景区。
围绕陕北北部大漠风情、陕北南部黄土风情、关中东部山河风情、关中西部文化宗教、秦岭人文生态和巴山汉水生态旅游,打造六大特色休闲旅游体验区;着力打造黄河、渭河、汉江三条风情体验“蓝道”,秦岭、渭北、秦直道三条生态健康“绿道”和丝绸之路、汉唐帝陵、红色旅游三条文化“紫道”,形成“城市辐射、区块响应”的区域空间布局。
14打造乡村旅游“十百千”品牌。
推出10大乡村旅游带,100个乡村旅游产品(共10大类,即:10大乡村旅游线路、10大乡村旅游景区、10大最美古村古镇、10大魅力乡村、10大最美乡村公路、10大民俗节庆、10大休闲农业庄园、10大精品民宿、10大精品小吃、10大乡村旅游商品)和1000个精品农家乐,加强品牌营销,提升陕西乡村旅游的品牌影响力。
(五)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15加强旅游专项资金整合,充分发挥旅游基金作用,吸引更多的优企、名企投资建设。
创新旅游资金使用方式,开发旅游投资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推进旅游项目产权与经营权交易平台建设。
16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挂牌,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金融机构对“十三五”重大旅游项目、国家优选旅游项目及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项目给予融资授信支持。
17加大对个人参与旅游创业的贷款扶持力度,加大对小微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预期收益好、品牌认可度高的旅游企业探索通过相关收费权、经营权抵(质)押等方式融资。
18加大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宣传力度,落实相关退税政策,扩大旅游购物消费。
(六)建立旅游业发展考核制度。
19把旅游业发展列入全省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实绩的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等次确定的依据。
20建立科学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模式,构建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准确反映陕西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及旅游业对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