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颐和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教材分析
昌乐育才双语学校刘亚丽
一、教材分析
《颐和园》这篇文章是这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
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学生在学习了《长城》之后,对本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学习方法也掌握了一些,容易产生新鲜感降低,兴趣减小的现象。
因此,设计本课,一是在学法上坚持以新颖促进学生注意,激起兴趣,融入情境;二是在教法上注重适当放手,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单元重点和课后练习,结合文体特征及学情,《颐和园》的目标可确定为: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等词语。
2.熟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来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师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师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设计
1.我在课文导入时采取了谈话导入的方法,然后针对学生课前的预习进行了字词和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方面的检查,这样既可以督促学生课前在预习时,多读课文,排除生字词的读音,也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给予学生提示,更好的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受风景美的这个环节中,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并说一说理由。
在开放式的互动交流中,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
课件,并配上相应的文字,指导学生美读,用图画和语言把学生带入美得情境,从而初步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3.在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这个环节的设计时,我围绕课后的讨论题“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勾画、探究,再组织讨论交流。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这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我鼓励学生画下旅游示意图,学习作者按地点转化顺序记叙的方法。
4. 研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时,我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自己觉得写的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在书上进行标记,并与同学交流读书的感受。
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等景物不同特点,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
并且明确要求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5.围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一教学难点,设计始终渗透以“会写”为突破的思路。
在“小导游介绍名园”中,通过激励,激发创作热情,经过对导游词的加工改进过程,锻炼、提高学生景出言随的能力。
最后从熟知的景点入手,使学生感受到头脑里有景可绘,写作中有法可循。
其实,将课文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放到第二课时的末尾一起分析,也正是基于让学生能够懂得写文章要回归总体架构的“用心”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