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促反应动力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页/共66页
米氏常数的应用
(1)鉴定酶:通过测定可以鉴别不同来源或相同来源但 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下催化相同反应的酶是 否属于同一种酶。 (2)判断酶的最佳底物:如果一种酶可作用于多个底 物,就有几个Km值,其中Km最小的底物就是酶的天然底 物。如蔗糖酶既水解蔗糖 (Km=28mmol/L),也可水解棉 子糖 (Km=350mmol/L),两者相比,蔗糖为该酶的天然底 物。 (3)计算一定反应速度下的底物浓度:如某一反应要 求的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的99%,则[S]=99Km
(5)判断反应方向或趋势:催化正逆反应的酶,其正逆 两向的反应的Km不同。如果正逆反应的底物浓度相当,则 反应趋向于Km小方向进行。
第23页/共66页
4、Vmax
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Vmax=K3[E])。 不是特征性常数,与具体底物有关,且随着温度、pH和离子 强度而改变。
• 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 v与[S]无关,符合零级动 力学,只有在此条件下 才能正确测得酶活力。
第16页/共66页
km值的推导
•当
1 v= —2 Vmax 时, [S]=Km
• Km值就代表反应速 率达到最大反应速率 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mol/L或mmol/L)。
第17页/共66页
米氏常数的意义
反应式中,
第13页/共66页
第14页/共66页
米氏方程对酶促动力学曲线的解释
(1)当底物浓度很 低,[S]<<Km时, vmax[S]
• V = ———— km
=k[S] (米氏方程)
反应速率与底物 浓度成正比,v与 [S]的关系符合一 级动力学。
第15页/共66页
• (2) 当底物浓度很高, [S] >>Km时, V = Vmax
第2页/共66页
二、底物浓度对酶反应 速率的影响
第3页/共66页
酶有被底物饱和的现象——饱和效应
1902年,Henri用蔗 糖酶水解蔗糖的实验中 观察到:在蔗糖酶浓度 一定的条件下,测定底 物(蔗糖)浓度对酶反 应速度的影响, 它们之间 的关系呈现矩形双曲线 (rectangular hyperbola)。
第1页/共66页
• 引起酶促反应速度随反应时间延长而降低的原因很多,如底 物浓度的降低、产物浓度增加而加速了逆反应的进行、产物 对酶的抑制以及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引起酶分子部分失活等。 因此,在测定酶活力时,应测定酶促反应的初速度,从而避 免上述各种复杂因素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 由于反应初速度与酶量呈线性关系,因此可以用测定反应初 速度的方法来测定相关制剂中酶的含量。
第21页/共66页
(4)从km的大小,可以知道正确测定酶活力时所需的底物浓度。
也可以算出某一底物浓度时达最大反应速度的倍数

[S] 1000km 100km
10km 4km 3km 1km 0.10km
第22页/共66页
v 0.999V 0.99V 0.91V
0.8V 0.75V 0.5V 0.091V
表明:当已知Km和Vmax时,酶促反应速率与底物浓
度的定量关系。
第10页/共66页
米氏方程的假设前提 ——快速平衡
(4)酶守恒公式:
第11页/共66页
(2)稳态理论
1925年,Briggs and Haldane提出了稳态 理论,对米氏方程做出了重要的修正。
E + S k1 ES
k2
(1)
k3
ES
5、K3
当底物浓度很大时, v=K3[ES]= K3[E]=Vmax ∴ K3即为转换数或催化常数,用Kcat表示。
指当酶被底物饱和时,每秒钟每个酶分子(μmol、mol) 转化底物的分子数(μmol、mol),代表酶的催化效率。
第24页/共66页
第25页/共66页
第26页/共66页
一、概述
酶促反应速度V
• 以产物生成量(或底物减少量)来对反应时 间作图,便可以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
• 该曲线的斜率表示单位时间内产物生成量 的变化。因此,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斜率就 是相应横坐标上时间点的反应速度。
•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反应开始的一段时间 内斜率几乎不变。然而,随着反应时间的 延长,曲线逐渐变平坦,相应的斜率也渐 渐减小,反应速度逐渐降低,这时测得的 反应速度不能代表真实的酶活力。
E+P
k4
(2)
[ES]不仅与(1)有关,也与(2)有关。
快速平衡只适用于反应初速度。
第12页/共66页
稳态是指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系统中的酶-底 物复合物浓度由零逐渐增加到一定数值,然后保持 不变,即处于稳态水平,此时ES的分解速率等于ES 的生成速率。
因此,在 k3值不小,后一步骤不是限速步骤。
物理意义(数学意义):
Km在数值上等于酶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 半时的底物浓度(mol/L)。
动力学意义:
(1)Km值愈大,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愈小(ES形成 困难),酶的催化效率愈低;Km值愈小, 酶与底物亲和力愈大(ES形成容易),酶 的催化效率愈高。
(酶与底物亲和力大,表示不需要很高的底物浓度, 便可很容易地达到最大反应速度。)
第4页/共66页
中间产物学说
为了解释这个现象,Henri和Wurtz提出了酶-底物复合物学 说:当酶催化反应时,酶首先与底物结合,生成酶-底物复合物, 然后生成产物,并释放出酶。
第5页/共66页
V Vmax
[S]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反
应为一级反应。
第6页/共66页
V Vmax
第18页/共66页
第19页/共66页
(2).Km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和底物种类以及反应条件 (如温度、pH、有无抑制剂等)有关,与酶浓度无关。
不同的酶,Km值不同; 同一种酶与不同底物反应时,Km值不同; 同一种酶与相同底物反应时,反应条件不同(pH、温度、有无抑制
剂),Km值不同。
[S]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 反应速度不再成正比例加速;反应
为混合级反应。
第7页/共66页
V Vmax
[S]
当底物浓度高达一定程度 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达最大速度;
反应为零级反应
第8页/共66页
第9页/共66页
为解释酶被底物饱和现象,Michaelis和Menten 做了大量的定量研究,积累了足够的实验数据, 提出了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