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历史
一、《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产生和背景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与《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国家标准于2004年8月30日发布,2005年1月1日起实施。

这是二十多年来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以及多年来实施ISO9000标准的必然结果,是当今国际质量管理成功经验的最新总结。

准则产生的背景是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高产品、服务和经营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准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的有关规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管理司提出,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起草制定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

标准在制订过程中,系统分析了近年来我国企业在质量管理奖评审和自我评价中存在的对竞争市场和竞争对手缺乏分析;对顾客满意程度的评价体系不完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不够科学;信息的分析和利用不充分;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体系单一等差距,参照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评价准则,结合我国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规定了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用于质量奖的评价标准。

这套标准的制定充分分析了我国企业目前的现状,在企业薄弱环节中突显了条款的权重,因此标准的实施可帮助组织提高其整体绩效和能力,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有助于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并使各类组织易于在质量管理实践方面进行沟通和共享,成为一种理解、管理绩效并指导组织进行规划和获得学习机会的工具。

二、卓越绩效模式与ISO9001;ISO9004;ISO14001;OHSAS18001之间的关系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与 ISO9001;ISO9004;ISO14001;OHSAS18001标准都是质量管理领域的标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ISO标准是符合性标准,目的是规范企业管理,建立以产品或服务为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其背景是通过认证结果的国际互认,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壁垒,促进国际贸易往来。

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一个成熟度标准,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强调质量对组织绩效的增值和贡献,它为组织提供了追求卓越绩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并通过量化指标来评价企业卓越经营的业绩,为企业全方位地自我评价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展示的是“大质量”的概念。

ISO9001:2000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对象是顾客。

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

ISO9004该标准的目的是促进组织业绩改进和使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满意。

ISO 14001认证针对环境管理推出的管理系列标准和OHSAS职业安全卫生认证都属于管理是否合格的符合性评定。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兼容了对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要求,在“4.1.2.1 公共责任”中,要求评估并确定其产品、服务和运营给社会带来的环境保护、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影响,预见公众的隐忧,并针对相关风险,确立满足和超越法律法规要求的关键过程、测量方法和指标,制订相应的对策和改进措施;在“4.4.1.3员工的权益与满意程度”中,要求不断改善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等条件,并确保对可能发生的紧急状态和危险情况作好应急准备。

这些ISO 14001和OHSAS正是应对这些要求的方法。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整体绩效能力,为企业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增强竞争优势,有助于企业获得长期成功。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是我国二十多年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结果,是多年来实施ISO9000标准的自然进程和必然延伸。

学习、贯彻这套标准将对我国企业提高质量水平,追求卓越绩效,提升综合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

标志着新时期质量管理工作新的开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大质量”概念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是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和方法总结的基础上,参考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评价条款,结合中国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从组织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经营结果7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国家质量奖的评价和企业提升质量水平、实现卓越绩效进行自我学习、自我评价提供了依据。

同时也将质量的概念不断升华延伸到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增长的质量不断充实和完善形成“大质量”的概念。

所以卓越绩效模式拓展了质量的范畴,既包括企业运作的微观层面的质量,也包含了宏观经济,和社会运行层面的质量。

不仅是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还包含了更多的内涵,如经济运行质量、人口质量、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及其他产品过程和服务的质量。

质量管理已经渗透到组织的所有部门、过程和员工中同时延伸到组织的供应链相关方中。

质量管理的边界由单个组织拓展到了组织群,不仅强调组织内部,还要跨越、连接到所有的供方和重要的相关方。

卓越绩效的大质量概念强调系统最优,所有的子系统要符合系统最优的原则。

系统管理的思想就是要重视整体策划、接口合理、重点突出。

也就是说我们在研究质量形成的过程,
就要研究产品实现的全过程,既要关注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的过程,还要研究和管理组织之间的合作及组织相关方之间的合作过程。

四、各国家和地区质量奖设立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纷纷设立质量奖以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普及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及企业竞争力。

目前世界上约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质量奖。

在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质量奖计划中,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当推日本爱德华•戴明质量奖(Edward Deming prize)、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质量奖(Malcolm Baldrige award)和欧洲质量奖(European Quality award),这三大世界质量奖被称为卓越管理与绩效模式的创造者和经济奇迹的助推器。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质量奖的设置大都以美国质量奖或者欧洲质量奖为蓝本。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希望通过质量奖的实施来实现对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促进,最终实现自身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可以说,三大质量奖的贡献不仅局限在美国、日本、欧洲,而在于将全新的管理理念带给了全世界。

我国质量奖的开展情况:进入21世纪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中国质量协会正式启动了全国质量奖,同时北京、上海、深圳等省市开展了政府质量奖的评审。

开展全国质量奖评审工作的目的,一是引导企业关注市场竞争中使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二是通过卓越绩效模式,引导和激励企业追求卓越,加速培育我国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三是树立卓越绩效的标杆企业,将他们成功的经验为广大企业分享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水平。

2001年全国质量奖评审标准内容等同采用了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标准(卓越绩效模式)-七大类目,从2004年起采用国家标准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作为评审标准。

2001年-2006年全国获得质量奖企业44家中建筑业6家。

福建省质量奖是从2002年起由福建省质量协会依据全国质量奖评审标准开展评选至今共评出12家企业。

获奖是对企业莫大的激励、推动和品牌宣传。

同时起到卓越绩效企业和标杆企业的典范作用,将有力的推动我国广大企业的观念变革和管理创新,对促进企业提升经营绩效和竞争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企业法律事务办案手册
前言
本人长期从事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企业的经营管理与法律密切相关,为此本人也专门编写了《企业法务工作指引》文件,在编撰中本人发现,事实上很多从事法律顾问工作的从业人员,往往只是偏重在某一项法律部门法领域,这样还是很不够的。

本人无意作为所谓专家资格出现来进行指点,只是结合本人5年多的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和10多年的经营管理工作经验,并且考虑到我国法律发展更新,为此编撰这本具有办案手册性质的工具。

本手册分10编,收录了近900多项法律法规,基本上覆盖了企业经营管理所需的公司股权、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法律。

尤其是对反不正当竞争与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本人是第一次作为单独篇幅进行展开。

这个也是出于对于企业生产和日常经营中会遇到的新课题研究的需要。

限于时间和精力,本人只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相关部委所制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有关政策性文件进行汇集。

实际上大家在使用中应该加上本地区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起到真正的功效。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如有不当和补缺,请各位政界、法律界与企业界人士见谅,也希望抛砖引玉,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增订校补,共同完善!本手册不仅适用于企业法务、律师以及经营管理人员工作需要,相信对法学院学生也是很好的指导辅助材料。

第一编公司法
【综合】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05年10月27日修订)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一)(2006年3月27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2000年10月31日修正)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2001年4月12日修订)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2001年3月15日修正)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2001年7月22日修订)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2000年10月31日修正)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1995年9月4日)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1988年4月13日)
10.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1992年7月23日)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1996年10月29日)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1988年6月25日)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1999年8月30日)
14. 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2002年11月8日)
15. 保险公司管理规定(2004年5月13日)
16.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2000年11月10日)
17. 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2002年6月5日)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2005年10月27日修正)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2003年10月28日)
20. 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2006年5月6日)
2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2002年1月15日)
2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03年1月3日)
2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2003年1月9日) 【公司设立与登记】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2005年12月18日修订)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1988年6月3日)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2000年12月1日)
27. 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1991年5月6日)
28. 外商投资企业授权登记管理办法(2002年12月10日)
29. 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2004年6月14日)
30. 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规定(2004年6月14日)
31. 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
32. 关于设立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1995年1月10日)
33. 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禁止开办“讨债公司”的通知(1995年11月28日)
34.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1988年1月1日)
35.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的补充规定(1997年9月29日)
36. 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人股若干问题的规定(1997年7月4日)
37. 《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人股若干问题的规定》实施办法(1998年5月7日)
3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办单位欠付企业的注册资金应用以承担企业债务的函(1993年11月13日)
3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机构为行政机关批准开办的公司提供注册资金验资报告不实应当承担责任问题的批复(1996年3月27日)
4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注册资金投入未达到法规规定最低限额的企业法人签订的经济合同效力如何确认问题的批复(1997年2月25日)
4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办单位对企业注册资金不实承担责任范围问题的复函(1997年12月1日)
4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应如何承担责任问题的批复(1998年6月26日)
4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企业的开办单位所划拨的债权能否作为该企业注册资金的答复(1998年12月29日)
4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帮助他人设立注册资金虚假的公司应当如何承担民事责任的请示的答复(2001年9月13日)
4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机构为企业出具不实或者虚假验资报告资金证明如何承担民事责任问题的通知(2002年2月9日)
【股东、股权、股份】
46. 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1994年8月4日)
47. 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暂行办法(1994年11月3日)
48. 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上市外资股的规定(1995年12月25日)
49. 关于股票发行与认购方式的暂行规定(1996年12月26日)
50. 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股东行使股权行为规范意见(1997年3月24日)
51.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股权争议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2002年2月20日)
52.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2002年9月28日)
53. 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2002年11月1日)
54. 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2003年3月7日)
55. 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 (2005年6月16日)
56.关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增持社会公众股份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年6月16日)
57.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2005年9月4日)
58. 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年9月8日)
59. 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审核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2005年9月17日)
60. 商务部、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涉及外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年10月26日)
61. 上市公司金融类国有股股东参与股权分置改革审批程序的有关观定
62.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 (2005年12月31日)
6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冻结、拍卖上市公司国有股和社会法人股若干问题的规定(2001年9月21日) 【公司债券】
64. 企业债券管理条例(1993年8月2日)
65. 关于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交易规则的批复(1998年7月2日)
66.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保险公司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2004年7月23日) 【公司治理】
67. 到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备条款(1994年8月27日)
68. 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2000年3月15日)
69. 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2001年8月16日)
70.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决议有效性问题的答复(2001年8月6日)
71. 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 (2001年11月30日)
72.关于执行《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的补充规定(2003年3月18日)
73. 关于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若干问题的通知(2001年12月10日)
74.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2002年1月7日)
75.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转移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2004年1月7日)
76. 证监会、银监会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通知(2005年12月23日)
77. 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2005年12月31日)
78. 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企业职工董事管理办法(试行)(2006年3月3日)
79. 上市公司章程指引(2006年3月16日)
80. 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2006年3月16日)
【公司财务、会计与税收】
8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年10月31日修订)
82.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2000年6月21日)
83.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2001年4月28日修订)
84.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1993年12月13日)
85.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1991年4月9日)
8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2006年2月28日修正)
【解散和清算】
87.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 (1986年12月2日)
8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若干问题的意见(1991年l 1月7日)
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节录)(1991年4月9日)
9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节录)(1992年7月14日)
9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2002年7月30日)
9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十六条理解的答复2003年9月9日)
93. 最高人民法院对<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十八条、第四十四条第二款的理解与适用的请示的答复(20104年2月3日)
9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理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破产法司法解释>第六十八条的请示的答复(2004年12月22日)
9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验资单位对多个案件债权人损失应如何承担责任的批复(1997年12月31日)
9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中外合资经营合同纠纷案件如何清算合资企业问题的批复(1998年1月15日)
9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企业被人民法院依法宣告破产后在破产程序终结前经人民法院允许从事经营活动所签合同是否有效问题的批复(2000年12月1日)
9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破产企业拖欠税金是否受破产法规定的破产债权申报期限限制问题的答复(2002年1月18日)
9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破产企业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应否列入破产财产等问题的批复(2003年4月16日) 100.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关于股东因公司设立后的增资瑕疵应否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责任问题的复函(2003年12月11日)
101. 关于租赁房屋使用权不能作为承租者破产财产的复函(1996年4月19日)
102. 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1996年7月9日)
103.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其清算工作组织实施问题的通知(1997年7月14日)
104.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意见的通知(2006年1月16日)
【市场监管】
1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9月2日)
106. 企业年度检验办法(2006年2月24日)
【地方审判参考】
107.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审理和执行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为债权人的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2000年9月6日)
108.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正确理解和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2001年8月16日) 109.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2003年6月3日)
110.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公司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一)(2003年6月12日)
111.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公司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二)(2003年12月18日) 112.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2004年2月24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