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之道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跟随弗洛伊德研究有关“无意识”、“潜意识”的研究,但后来他摆脱了其中的各种局限,提出“集体无意识”即集体人格才有意义。学术界曾有过这样的比喻:弗洛伊德找到了大海波涛下的暗礁,而荣格,则找到了暗礁下的海床。
集体人格,亦是集体文化的终极成果,正如文化的上一个台阶是人格,而中华文化集体人格的象征则是“有故乡的灵魂”,集体人格体现的模式则是“君子”。
“君子”,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是一代代人的传承关于做人的道理,做一个君子。若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踪迹,那么文化最后结晶,则是人的归属。中华文化至今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灭。
君子是什么,孔子并未明确定义君子,却找出了君子的对立面,小人。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即为小人,一念之差,天壤之别。
君子是选择的结果,小人是儒家故意设定的错误答案。设定错误答案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选错,而是为了让你选对。
我们所追寻的君子为何?君子之品、君子之行如何?
答曰:君子之道如下。
君子怀德。德,孟子认为德乃“利人,利他,利天下”的社会责任,孔子则认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将“德”与“土”作为对立面,更有“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有此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儒家认为以德为本,视为掌控者,有了德,才能做真正的人,做了人才能拥有脚下的土地,有了土地才会产生财物,有了财物才能享用。财物是末,正如《周易》所言:君子以厚德载物。若本末倒置,则“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荀子》谈及“君子以德,小人以力”,曰君子以德为本,小人以力为本。“力”放在当代看来就是“输赢”,乃是成功与失败,在儒家看来,若崇尚成功,就是背离君子之道。而反观当今,俱是一个比一个更成功的“力”士,令人不敢列入其间。不禁思考,我们追求的、企盼的到底是什么?
对此,孟子回答的很深刻,他把君子逼到人之为人的底线,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仁义道德,因此真正的君子不惜“舍生取义”。“仁”、“义”都是儒家所提倡的,仁软义硬,“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一柔一刚,合成道德,乃是君子。
如此说明,良好的品行,是君子之魂,也是天下之盼。
君子之德风。德风,似乎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陌生的。来源于孔子《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的道德像风,民众的道德像草,风吹向草,
草就随风倾伏。这一论述说明了君子在有德后,必须让德行像风一样影响大众。引申出,凡是君子,必应成风。一个君子,必须把自己高贵的生命能量变成风气,进行传播和梳理,如荀子曰“仁者好告示人”。德风,涉及了社会走向,也规定了君子的职责。若一个人,自认为具有仁义大德,却默而不语,不作为,那么他对社会的仁义何在?
传“德”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孔子安慰道“德不孤,必有邻”。是啊,道德并不遥远,面对社会冷漠,自然灾害,素昧平生的人总能伸出援助之手,人之初,性本善,人心之中埋有固有之善,只是往往缺少召集,需要对德承担者“君子”的推动。积极传扬仁义大德,是中国文化对于君子品行的一个重要共识。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做事敞亮通达,内心是蓝天白云下的坦然畅然,无愧无疚,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君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因此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为何?答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这是因为光明磊落产生的爽快和豪迈。君子对每天的得失,可以全然不忧不惧,但对大道的沉浮,却有一辈子的耽忧,“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患”,即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之品甚多矣,其君子之行何?
君子有成人之美。《论语颜渊》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美,在古代常常与善交融在一起。成人之美,有三种情况:使未成之美尽量完成;使未起之美开始起步;化非美为美。成人之美和与人为善,都是明显“给予”主动,体现了带有大丈夫气质的积极行动。一个人究竟是“成人之美”还是“成人之恶”,在生活中是非常细微的。比如,在无意中中伤了一个无辜者,明知道真相却沉默,就是成人之恶;若在陌生人投来目光时,回他一个微笑,就是成人之美……
如此说来,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有选择做君子的机会,不必等待,不必积累,君子之道就在当下。既然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那么如何评判善恶是非呢?标尺很简单:《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每个人可以自行把握的内心依据。成人之美,将心比心。
君子有礼。“礼”是表现形式,亦是传播“德风”的途径。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礼,就是行为规范,是人的躯干也。一曰敬,二曰让。敬,一个有礼的君子,他的全部动作都会表达对他人的尊敬。敬,是高看他人一眼,而不是西方的平视。敬并不是中国封建的家族伦理和三纲五常,它是独立的。它要求君子,哪怕是面对偶然相遇的陌生人,也要表示出尊敬。正如此,我们也会对君子表示尊敬,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让,简单说,就是后退一步,不是故意表演,而在于内心处处想谦让,由心赋形。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就是礼的起点。现如今,世界太拥挤,欲望太密集,纷争太容易,唯有后退一步,才会给他人
留出空间。敬,也是从后退一步开始。另有一种看法,《礼记》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也”。辞让,是对自己的节制。一人的节制做出榜样,防止他人的不节制,引导他人的节制。当今,一再追求,无论是养身还是修身,都贵在节制。而古人早有此论也。
礼之用,和为贵。行为上的“敬”、“让”,构成了个人之“礼”,然后达成人间之“和”。故,君子有礼,有风度,乃是其个人魅力。中国有礼,为“礼仪之邦”。无论个人之礼还是集体之礼,都必须美。
君子之礼,与美同在。
君子不器。君子不是器具。这样说,晦涩难懂。以君子有礼为例,礼仪非常重要,但是若人们只知做出刻板的体态和手势,重复一样的话语与笑容,就成为礼仪的器具,是器具之礼不是君子之礼。
现实中,我们应该能经常见到这样的人,年年月月用完全一样的语句和口气复述着同一本教科书;在会议上重复着上司的指令,在办公室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的职员,……数十年如一日的重复,将年过成了日,他们的人生似乎可以一眼望到底。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目睹欧洲工业化产生的弊端后,提出独立生命的自我把持,人的生命不可以重复。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生命的真实在于冲动和延绵。他们的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君子不器”遥遥相应。
君子不器在生活中,就是做真正的自己。这方面有两个教训(姑且称之为教训吧)。一是,不要成为器物的奴隶。现如今,很多人过度追求器物之盛,其实早已远远超过生命的实际需要,也丧失了其本身的意义,使自己成为器物的奴隶。每天忙着收藏、比拼着奢侈器物,琳琅满目。不禁想起了最近阅读到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如今我们穿衣服还只是为了舒适吗?抑或为了时髦?时尚潮人,那些追逐最新款时装的人,选择本季度最新款式及流行色的时装,往往是以牺牲舒适为代价的……甚至最后沦为时尚的牺牲品:他们的着装选择完全被追求奢侈风格的心态所主宰,但是因为固执己见,他们意识不到这种风格不适合他们……”衣服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须知,哪怕积器如山,堆物成城,也比不过你简囊远行的背影。二是,不要使自己成为器物。这种现象,一开始很难察觉。当我们在某一职业、角色粘住了,就要开始当心。班固《汉书》说:“君子直而不挺”。君子要正直,但是不能在向前走一步,就是“挺”,一旦“挺”,就从有机生物变成没有生命气息的机器,或是雕塑。
言至此,似乎很容易看出,若要做君子,就是坚持做一个“平常人”,正所谓“君子中庸而不器”。君子之道就是做一个中庸而不平庸的中国人。
中国文化崇尚君子,然而却有很多功能是缺失的。也有很多在今天并不值得提倡。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