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文学类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文学类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2d76e8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ad.png)
文学类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语文素养,促进思维发展。
因此,本文设计了一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感悟作品的内涵。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解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与铺垫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入文学作品的话题,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文学作品导读教师向学生介绍选取的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作者的背景和作品的主题。
通过讲述一些与文学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主动参与到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来。
3. 文学作品阅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对作品的理解进行讨论,互相交流观点。
4. 文学作品分析在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
通过对作品的结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等方面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5. 个性化阅读任务教师布置个性化阅读任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学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作品的阅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撰写读后感或写作文。
6. 学生发表成果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阅读成果,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表达情况。
2. 学生完成的个性化阅读任务及其成果。
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水平。
高三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高三小说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c5dd87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0.png)
高三小说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小说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教学内容简介在高三年级,小说阅读教学应以文学类小说为主。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合高三学生的小说作为教材,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
二、教学方法和步骤1. 前期准备在正式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提前阅读所选小说的部分内容。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记录自己的思考和疑问,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2. 情景再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以小说中的人物为角色,进行情景模拟演绎。
通过这种亲身参与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记忆。
3. 文本分析在情景再现之后,教师可以以小说的重要片段或对话为基础,进行文本分析。
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中的意象、隐喻和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构思。
4. 主题探究通过分组讨论或个人写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小说中的主题。
可以设计问题导引,如“小说中的主人公面临怎样的挑战?他们如何解决问题?作者想要传达怎样的思想观念?”等等。
通过对主题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5. 作品评价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说作品的评价和讨论。
可以采用小组展示的形式,让每个小组选择一本小说,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学生可以从情节、人物、语言运用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三、教学效果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小说阅读的掌握程度,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估:1. 期中小测:针对所选小说的核心内容和重点知识进行测试,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等。
2. 小组演讲: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说演讲,每个小组选择一本小说,通过演讲的方式向全班介绍该小说的情节、主题和评价。
3. 作品阅读报告:让学生选择一本自己感兴趣的小说进行阅读,并撰写一篇阅读报告,包括对小说的理解、感悟和评价。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百度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百度](https://img.taocdn.com/s3/m/067d8a7c168884868762d66f.png)
小说情节结构分析一、教学背景1、《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分析作品结构。
对小说而言就是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把握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可以是读者深入理解故事,更有助于我们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旨。
2、一轮复习时,学生对高考现代文阅读没有全面的认识,所以教学设计时先让学生课前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熟悉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再进一步了解小说阅读重点。
然后通过题型的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不同题型的答题思路。
3、教学时数:一课时4、课前准备: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
【资料链接】1、小说:【百度百科】/view/1942.htm2、/soft/1535292.html3、/szyue50288/blog/item/2b6f59fa132a3b9f59ee90c7.html4、/view/cb3b0dfa770bf78a65295425.html5/c?m=9d78d513d9d437ad4f9e97697c66c0161e4381132ba7a60208d7843898732b4a50 6692ac57270772d7d20d1016db4d4beb802103401451b18cbe8f5dacbb85295f9f5742676b855662d80edfc0512 4b137e05dfede1ff0bb8025e3dfc5a3ae4323cf44767097f0fa4d7011dd19f4034094b1ed4c025e60ad9b32728c5a 6058ef3430b150f890251e009687db4b4db33da06206e0dc22c14f05c213b0585b7a4bfa0af74a462743fd5277a1 196813929c1cbc762a5723c119eee6d6b69c19d0c1ab2cc8a496fa389214e192bbfd25477457f826bca8beb96a30 5202ae9098499a&p=8772da5e95904eae40bd9b780740&user=baidu&fm=sc&query=%D0%A1%CB%B5%B D%E1%B9%B9+%B7%D6%CE%F6%CE%C4%D5%C2%BD%E1%B9%B9%B5%C4%BC%BC%B7%A8+ %B7%D6%CE%F6%D0%A1%CB%B5%B5%C4%B1%EA%CC%E2&qid=c2417dc3009a5ab0&p1=16、2009——2011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view/1d9690d63186bceb19e8bb56.html/view/ce131e45b307e87101f69636.html/view/739da219ff00bed5b9f31d4c.html二、教学课题:小说情节结构分析三、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熟悉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3a7c73038762caaedc33d47f.png)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目标】1、明确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考考点,熟悉常见题型,总结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
2、通过做题、出题提高解题能力,提升应考技能。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点拨【教学设计】一、导入复习,明确范围师:同学们,语文由听说读写组成,而其中42分的阅读理解是语文考试的重点内容。
大家回想一下,现代文阅读一般包含哪些文学体裁?师:说明文、议论文属于论述类文本,而散文、小说、记叙文属于文学类文本。
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散文和小说是文学类阅读考查热点。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两类体裁经常考查的题型和它们的解决方法。
二、明确考点,总结方法1、师:要想做好阅读理解,我们首先要明确考点是什么。
《中考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规定的考查内容是这样的:(请一名学生朗读)(PPT展示)1.分析综合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⑵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2、师:请同学们打开《同步》55页,看一看2014年临沂市中考阅读《行者》的四道题目分别对应哪些考点?还有哪些没有涉及?(一生回答一道题)对应的考点:1.用原文语句回答以下问题。
(4分)(1)能够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是(对应考点:概括作品主题)(2)第 段中“我用时间准备我的旅行,以另一方式开始我的行走。
”其中“另一方式”指的是 。
(对应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2.第②段画线句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对应考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3.揣摩下列语句,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对应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1)第⑤段中“忽然有种奇怪的感觉,他似乎是我多年前的一个朋友。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感觉”?(3分)(2)第 段中“他给我看拍下来的照片,让人吃惊的影像。
”这些“影像”让“我”感到“吃惊”的原因是什么?(3分)4.文中的“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
《文学类阅读复习之语言赏析》教学设计.doc
![《文学类阅读复习之语言赏析》教学设计.doc](https://img.taocdn.com/s3/m/cf5acece8762caaedc33d41e.png)
《文学类阅读复习之语言赏析》教学设计教学思路:以学定教(以导学案定教案)先练后讲(先演练后点拨)讲后再练(点拨后再练习) 练后再练(熟能生巧,灵活应用)复习目标:1、了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角度及命题特点。
2、掌握文学类阅读赏析词语和句子的方法。
复习重难点:掌握文学类阅读赏析词语和句子的方法。
复习方法:练习法、点拨法、归纳法复习准备:导学案、课件复习课时:1课吋复习过程:一、考纲解读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命题角度及命题特点)二、课堂演练微尘远,山花近秦锦屏(1)万山红遍的金秋,在遥远的大西北,我带着任务,远赴乡郊野岭采风,在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遭遇道路塌方。
为我带路的摩的司机刘师傅,急忙跳下车,站在黄尘漫漫的土路上,双手拢成喇叭放声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帮忙挖通路吗?”(2)我沮丧地蹲在路边,盯着刘师傅高大的背影,惶恐而焦虑,大脑里不断闪回播放我和他初见的情最,顿时悔意重重,心乱如麻!眼前这条偏僻蜿蜒的乡间土路是单行道,稍有不慎有可能连人带车翻入荆棘丛牛的鸿沟中!即使我放弃此行的计划,出租车也根本无法调头!(3)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刘师傅还在那里费力而徒劳地呐喊着。
我咬牙憋气,心里做好了在这荒山野岭徒坐一整夜的最坏打算。
一直紧握方向盘蹙眉沉默的出租车司机也下了车,跟刘师傅一起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帮个忙吗?”(4)“喂、喂、喂•……忙、忙、忙!”冋应我们的只有鹦鹉学舌的群山和越来越凉的山风。
(5)-声悠扬的应答,带动喇啦啦一阵细响,塌方路那端,一片不起眼的、依山靠坡的庄稼地里,忽地冒出个裹着白羊肚手山的脑袋,在扬声问清楚我们的意图后,这手拄柴棒的老人掉头而去,嘴里说的是他这就回村里去喊人来帮把手,现在手里没拿家什,没法将垮塌在路当腰的土堆铲平。
(6)听人家这么一说,刘师傅和那位不知名的司机一齐转回头看我,面露喜色。
我撇撇嘴,心想,这老人,十有八九不会回来了,因为,这地方离他居住的村庄一定十分遥远,任凭我手搭凉棚望尽村路,也未见窑洞组成的村郭坐落在何处!(7)沉默。
《背影》《昆明的雨》联文阅读教学设计
![《背影》《昆明的雨》联文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a959d68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ab.png)
《背影》《昆明的雨》联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言运用目标:朗读散文,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欣赏、品味散文语言。
思维提升目标:联文阅读《背影》《昆明的雨》,掌握回忆性散文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审美创造目标:进入“回味旧时光”大主题情境,浸润于散文之情感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欣赏、品味散文语言;掌握回忆性散文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三、教学准备:自主学习单、写作背景助读资料包、希沃交互课件。
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课前情境:教师在课前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不耐烦地将其挂断。
(师:妈,我正赶着上课呢!好啦,我知道,我知道呢!不跟你说了啊!)回忆总是那么迷人。
甚至过去那些倒霉事,原来惹得我十分恼恨的,在回忆中也变得不那么可恨,反倒成为一段动人的经历。
——陀斯妥耶夫斯基(配乐轻音乐和陀翁肖像)俄国大文豪陀斯妥耶夫斯基用这段话给我们诠释了回忆的力量。
当散文作品注入那珍藏于心的回忆,字里行间的时光也宛如醇香陈酿,令人沉醉。
今天我们就通过阅读《背影》《昆明的雨》两篇经典回忆性散文,跟随着朱自清和汪曾祺两位作家一起在纸短情长中,回味那动人的旧时光。
(设计意图:出示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说的话,让学生跟着读一读,体会回忆性散文独特的怀旧审美色彩兼浓郁的抒情性,由此带领学生进入本次主题阅读教学的大情境——“回味旧时光”。
)2、研读文本学习任务一:“声”临其境,昨日重现回忆性散文的抒情性很强,而朗读过程中的有声语言,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入意境,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下面老师想邀请两位朗读者通过沉浸式朗读,带我们重回《背影》和《昆明的雨》中的经典场景:1、出示美文卡,由学生自主选择朗读作品片段。
2、请大家参考学习单上“知识支架”《朗诵评价标准》对朗读者进行综合点评。
(板书:朗读揣摩)(设计意图: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沉浸其中,在读中得到一种特有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互评,在评价中注意朗读技巧,并交流初读感受。
小学文学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小学文学主题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98b066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1.png)
小学文学主题阅读教学设计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学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的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设计一堂小学文学主题阅读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并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并进行归纳总结。
2.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表达对文学作品主题的理解。
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词汇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二、教学准备1. 准备与小学生年龄段适应的文学作品,例如童话故事、儿童文学作品等。
2. 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课件等。
3.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美观,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过程本次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导入阶段、主题阅读欣赏阶段以及主题总结阶段。
导入阶段:1. 教师通过提问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入文学主题阅读的话题。
2. 教师展示相关的图片或道具,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好奇心。
主题阅读欣赏阶段:1. 教师选择一篇适合年龄段的文学作品,进行整体朗读。
2. 学生跟读文学作品,并注意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和情节变化。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分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4. 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并进行归纳总结。
5. 学生通过小组发言的方式,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主题的理解。
主题总结阶段:1.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2. 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个人思考,记录下自己对文学作品主题的个人理解。
3. 学生进行文学主题写作,即通过一篇短文来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主题的理解。
4.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评估在主题总结阶段进行教学评估:1. 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发言以及个人写作,评估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的理解程度。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表现,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思维能力。
五、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邀请一些与文学有关的嘉宾来讲座,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流程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9cf38e3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78.png)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流程一、教学目标确定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目标,包括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选择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文学作品进行教学。
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或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
同时,根据学生的年级和知识水平,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
三、教学前导活动在正式进行文学作品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前导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文学作品的背景环境,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同时,可以进行一些预热活动,如学生们表达对文学作品的期待、分享对文学的喜爱等。
四、整体阅读与理解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后,教师可以进行整体阅读与理解的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或小组阅读文学作品,尝试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思想等要素。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探讨作品中的重要细节与意义。
五、语言与表达训练在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了基本的理解后,教师可以进行语言与表达的训练。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以及语言表达的特点。
通过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这些语言与表达手法。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文学作品的主题或情节进行创作。
六、批判性思维培养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还包括对作品的批判性思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问题,促使其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评价作品。
通过开展讨论、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七、情感与态度培养阅读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情感与态度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对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2024版年度《围城》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2024版年度《围城》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2d0956b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04.png)
虽然《围城》所描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但它所揭示的问题和弊端在当今社 会依然存在,因此它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阅读《围城》,我们可 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今社会,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围城》,首先需要仔细 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和语言风格等基本信息。
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明确阅读 目的。
2024/2/2
总结与拓展(1课时)
总结阅读成果,推荐相关书籍和 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阅 读。
15
04
文本解读与赏析要点
2024/2/2
16
主题思想与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
《围城》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们的精神困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 考和对社会的批判。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 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 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婚姻 和社会等问题,培养批判 性思维和人文关怀精神。
5
教学重点与难点
2024/2/2
教学重点
小说的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和 主题思想探讨。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的讽刺手法和深层含义, 把握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8
教学策略与方法
激发兴趣
通过介绍作者背景、作 品影响等,激发学生对 《围城》的阅读兴趣。
2024/2/2
引导阅读
制定阅读计划,指导学 生分阶段完成整本书阅 读,同时提供阅读方法
指导。
讨论交流
组织小组讨论、全班分 享等活动,鼓励学生发
表观点,互相启发。
9
读写结合
布置与阅读相关的写作 任务,如读后感、人物 分析等,促进学生深入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46c897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0e.png)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意图:课外阅读是个广阔的天地,课外阅读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全面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升入三年级后,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范围的扩大,许多学生还没有良好的读书方法,读书效果不理想,因此,适时地、有计划地对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紧密地联系起来,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读书习惯有很大的好处。
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总结出了“三步阅读法”,即:略读、精读、赏读。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第五册第一单元写景的文章后,进行的补充拓展。
在学生大量搜集描写美丽风光的文章后教师进行阅读方法指导,通过指导,使学生了解“三步阅读法”,并能针对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名家名篇中感悟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及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领略大自然的秀美风光,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读书的兴趣,并为写作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1、了解略读、精读、赏读“三步阅读法”并会运用。
2、使学生在名家名作阅读欣赏中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及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3、通过这节课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体会作者的写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语言文字中去。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先略读再精读最后赏读的方法阅读优美的写景文章。
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及《小学生语文报》等报纸。
2.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从学生已有生活感受入手,谈话激发兴趣。
师:你们喜欢读书吗?喜欢读哪类的书?都是怎么读的?有什么收获吗?学生交流:1、喜欢读科普读物。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多文本阅读情境探究题+教学设计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多文本阅读情境探究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71c1d6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06.png)
文化科公开课、汇报课教学设计模版课题寻方向于题干访答案于文本——文学类多文本阅读情景探究主观题答题探索第1课时累计1课时授课班级2004 授课时间2023.3.1 授课者陶丽君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设计立足于高三复习实际,以“文学类文本阅读学科认知类情境命题”为主概念,研究对象为近五年全国卷及新高考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归纳答题规律。
二、学情分析本活动作业设计立足于高三二轮复习阶段设计,在这一阶段,学生情况基本如下:经过高一高二两年的教材学习,经过半年高三一轮复习,学生对文学类文本的基本文体知识和常见设问题型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掌握。
这些知识是学生进一步提升高考语文阅读素养的基础,是我能设计并开设这节课的前提。
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尤其是新高考开始以来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越来越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阅读能力,考查学生对文本“随文命题”形式的应对能力。
这些能力的养成,都需要学生对文学类文本有深入的认知水平。
这种深入的认知水平恰恰是一轮复习后大部分学生缺乏的能力。
他们在面对文学类文本的第 9题时多审读不透彻,分析无方向,使得这个题成为平常考试和训练的失分大项。
如何使学生进一步提升学科认知水平,在面对千变万化的题目时能有的放矢,这是我设计这节课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1. 了解近几年高考中考查过的学科认知类情境命题形式,深入研读考题答案。
2. 探究学习并掌握情境题型的答题思路。
3. 通过综合训练提升对学科认知类情境命题的应对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 探究学习并掌握情境题型的答题思路。
2. 通过综合训练提升对学科认知类情境命题的应对能力。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命题解析新题首现:出于新高考,形成新趋势。
文本选择:一主内容,二主理论。
命题方向:随文设题,情境命题。
考察各文体文学作品核心鉴赏力及理解表达力。
教师讲述文学类多文本阅读题的考察趋势,学生思考。
现代文阅读专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共3篇
![现代文阅读专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996a3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6.png)
现代文阅读专题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共3篇现代文阅读专题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1现代文阅读专题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一、教学目标1. 理解现代文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和内涵。
2. 掌握现代文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3. 能够进行现代文的解读和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1. 现代文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和内涵2. 现代文的阅读技巧3. 现代文的解读和评价三、教学重点1. 现代文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和内涵的理解2. 现代文的阅读技巧的掌握3. 现代文的解读和评价的培养四、教学难点1. 现代文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和内涵的深入理解2. 现代文的解读和评价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五、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法2. 小组讨论法3. 师生互动法4. 案例分析法5. 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现代文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和内涵1. 讲授法:讲解现代文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和内涵。
2. 学生评析:让学生结合自己阅读的现代文作品,发表对于作者表达情感方式的评论,并解读内涵。
第二课时:现代文的阅读技巧1. 案例分析法:以某一名作家的作品为例,讲解现代文的阅读技巧。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利用技巧进行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并汇报。
第三课时:现代文的解读和评价1.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解读某一名作家的作品,进行深度的分析和评价。
2. 师生互动法:通过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评价1. 期中考试;2. 课后作业,包括阅读作业及写作业;3. 课堂讨论,包括小组讨论及师生互动;4.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团体性,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现代文的文体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并掌握阅读和评价技巧。
同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
初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acda34e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8.png)
初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背景和目标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初中文学课程中的文本阅读教学。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内容和重点本教学设计主要围绕以下文学类文本展开教学:小说、诗歌、散文。
通过对不同文体和文本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审美能力。
3. 教学步骤和活动设计3.1 导入活动-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3.2 文本阅读与理解-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帮助学生获取文本的基本信息。
- 学生进行个别或小组阅读,理解文本的情节、人物、意义等要素。
-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挖掘其内涵和特点。
3.3 文本欣赏和批评-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活动,通过音乐、表演等形式增加学生对作品的情感投入。
- 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性思考,从多个角度评价作品的艺术性和意义。
-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与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3.4 综合拓展- 创设阅读交流环境,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见解。
-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创作活动,如写作、绘画、演讲等,展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
4. 教学评价和反思- 设计合适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进行评估。
- 教师及时反思教学过程和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目- 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如诗集、文学选读等。
- 引导学生使用多种阅读工具和资源,如词典、参考书目等。
6. 教学延伸与差异化-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提供个性化的延伸教学。
- 设计拓展性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兴趣。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在初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
通过对不同文体和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f99ec78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e5.png)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一、前言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珍品,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观念和思想的表现。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语言能力。
然而,如何设计一堂有效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呢?本文将探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的多个方面。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中的目标1.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文学阅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文学阅读,学生可以认识自身和理解他人,可以从文学中学到许多道理和智慧,从而成为素质高且有思考力的人。
2.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学类文本的口碑瑰丽,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语言。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应该强调语言的表达和使用,鼓励学生学习新的表达方式和文字组合方式,从而增强其语言能力水平。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文学作品是一种思想精华,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文学阅读,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和思考世界和自身,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过程设计1.预备知识的导入在开始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之前,需要对文学作品的基本概念和阅读方法进行介绍。
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氛围,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对文学类文本的深度阅读对于一篇文学作品,一般可以分成三个步骤阅读:第一步,整体阅读。
学生可以通读全文,了解大体情节和故事情节。
第二步,细节阅读。
学生进行逐一阅读,仔细考虑文本中的细节。
第三步是分析和评价。
学生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各个要素,包括文本结构、语言和文学意义。
3.讨论与互动在深度阅读后,需要对文学作品展开讨论和互动,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讨论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互动式的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对话和写作等。
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4.总结和反思阅读结束后,学生需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b642025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df.png)
“夕拾”“朝花”,手留余香——《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文本解读(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散文集《朝花夕拾》等;散文诗集《野草》。
(二)文体特征《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
散文集是多篇散文集成的书。
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朝花夕拾》收录了1926年鲁迅专门为《莽原》半月刊撰写的10篇散文,加上1927年创作的《小引》与《后记》,共12篇散文,1928年由北平(今北京)未名社结集出版。
(三)作品价值《朝花夕拾》记述了鲁迅从孩童到青年的成长历程,追忆了那些纷繁复杂的人、事、物,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师长等的不同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当下境遇的思考。
此作品的学习价值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心路历程、审视当下。
1.心路历程童年时的鲁迅曾因得到一本《山海经》而欢欣雀跃(《阿长与《山海经》》),因在百草园泥墙根一带玩耍而获得无限乐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少年时,在经历前往异地求学。
青年了父亲延医不治、家境衰落的境遇后(《父亲的病》),他离开家乡时,经历了仙台“观影事件”后,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弃医从文之路《藤野先生》)批判旧教育制度,批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批判换汤不换药的民国社会《范多也见证了他的思想农》)……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留下的印迹承载了他的温馨回忆,蜕变。
2.审视当下鲁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正遭受“正人君子”们的攻击和守旧势力的排挤,其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正是1926—1927年的社会缩影。
鲁迅的内心独白饱含了他对当下“离奇”“芜杂”的生活的复杂情感和冷峻思考。
《柳林风声》阅读教学设计
![《柳林风声》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7f84fb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48.png)
《柳林风声》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柳林风声》这个文本,理解其中讲述的故事情节,把握主题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个人感悟与主题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1.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柳林风声》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 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所包含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引入:用引人入胜的方式介绍小说《柳林风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小说封面或播放小说的相关视频片段等方式引入。
阅读:1. 学生在课前阅读《柳林风声》的同时,教师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介绍,使学生对故事有初步了解。
2. 将小说分为若干部分,每个部分后设置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增强阅读的主动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4.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学生提示,并指导学生掌握核心内容及情节发展。
理解与探究:1.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并结合实际情境进行讨论。
2. 分析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
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创作与表达:1. 鼓励学生以《柳林风声》为主题,进行写作创作。
可以是续写、改编、角色设定、情感表达等形式。
2. 引导学生表达个人对主题的理解,并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展示独特观点和创造力。
3. 学生可以通过演讲、朗读、绘画、写作等方式呈现自己对《柳林风声》的感悟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书面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柳林风声》的理解情况。
2. 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内容的创新性、表达的准确性和语言的流畅性等方面。
五、拓展延伸: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类似主题的作品,扩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活动或艺术展览,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精选好文档】“ 探究文学类作品的多文本阅读 ”新教材高考语文
![【精选好文档】“ 探究文学类作品的多文本阅读 ”新教材高考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de0a314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f8.png)
“探究文学类作品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株洲市二中彭小欢【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类作品多文本阅读的高考命题走向;2、把握文学类作品多文本阅读的应对策略。
【学习重点】把握文学类多文本阅读中不同文体的的应对策略。
【课前热身】见最后一版。
【导入】“知彼,心中有丘壑”“高考真题探路”1.(2021·新高考Ⅰ卷)信息类双文本阅读2.(2022·全国甲卷)文学作品双文本阅读《支部政委》与《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3.(2020·天津卷)文学作品双文本阅读《线条之美》与小诗《脊梁》4.(2015年高考新课标2卷)文学作品双文本阅读《塾师老汪》与《孔乙己》5.(2022·全国甲卷)诗歌双文本《画眉鸟》《画眉禽》6.(2022·全国乙卷)诗歌双文本《白下驿饯唐少府》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7.(2022·浙江卷)诗歌双文本《楼前》与《过勤政楼》“统编教材单元设置”《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单元主题:“苦难与新生”《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写人记事的纪念散文《为了忘却的记忆》鲁迅-----写人记事的纪念散文《包身工》夏衍-----报告文学《荷花淀》孙犁------小说《小二黑结婚》赵树理-------小说《党费》王愿坚-------小说【怎么考——命题倾向】(一)文本选择(1)小说类+纪实作品类(2)小说类+正史类(3)小说类+观点评价类(4)外国小说+课内小说【怎么考——题型设置】第一类:观点材料互证型。
对策:1、提炼概括观点型文本的观点。
2、结合文学作品,逐条论证观点。
第二类:比较鉴赏(1)文体不同,表达效果不同。
(2)不同小说要素(人物形象、情感态度、表现手法、作品风格)。
对策:1、提取题干信息的关键词,明确比较的要点。
2、结合比较要点,对多个文本逐个分析。
“知己,对症下药”----文学类作品多文本阅读之文体比较【请你评评分】请结合参考答案,给下面三位同学的答案评分,并说明理由。
多文本阅读教学《细品乡愁》教学设计
![多文本阅读教学《细品乡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4a1d63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4.png)
细品乡愁教学设计——《桂花雨》《月是故乡明》《梅花魂》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适用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的多视角表达,在交流中提升语文学习的概括、整合、表达能力。
2.关注散文的个性化表达。
3.体会乡愁的美、悲、苦,感受主人公的家国之思。
【选文情况】组文《桂花雨》选自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组文《月是故乡明》《梅花魂》选自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设计意图】“故乡”的意象可以说是生命的起源和归宿。
离开故乡的人大都会产生漂泊无依和深切怀念的情绪。
从古至今,这种情绪催生了浩如烟海的乡愁之作。
因此,“乡愁”成为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
我从这一宏大主题中选取一个“品”的角度切入,选取《桂花雨》《月是故乡明》《梅花魂》三篇文章。
这组文章是游子思念故乡故国的典型作品。
三位主人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乡愁有不同的表达与领悟,但无论具体表现有何差异,乡愁之味却是相同的,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乡愁的美、悲、苦来体会情感。
《月是故乡明》和《梅花魂》两篇文章选自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意在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品味他们对童年的深刻记忆,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意,并关注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
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桂花雨》是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它与本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相贴合,所以我对三篇文本进行组合。
五年级学生已经通过教材中“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等语文要素的学习,掌握了一些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本组文章中,学生还可以借助“阅读链接”“创作背景”“主要信息整合”等教学环节进一步体会文章情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发现异同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说说理由。
师:家乡的山川风物、一草一木都能激发我们对它的热爱,这就是乡情。
乡情人人都有,可在那些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乡情又化为一种更为浓烈的情感——乡愁。
朝花夕拾阅读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朝花夕拾阅读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070ecf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b.png)
第1篇朝花夕拾阅读一等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9个生字;知道“扇”是多音字,了解“扇”在不同情况下的发音;正确描摹和记忆“拾”等5个生字。
2、能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背诵课文的第4、5小节,并学着用1~2句话试着介绍自己喜欢的贝壳。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联系生活、感受语言美;对贝壳产生喜爱、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认识课文的9个生字;知道“扇”是多音字,了解“扇”在不同情况下的发音;正确描摹“拾”等5个生字;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1、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背诵课文的第4、5小节,并学着用1~2句话试着介绍自己喜欢的贝壳。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联系生活、感受语言美;对贝壳产生喜爱、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
四、教学设计: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出示贝壳实物或者媒体。
)1)出示词语:贝壳2)读准字音。
2、你曾经在哪里见过贝壳?学生交流。
小结:贝壳的家在大海,它是大海妈妈的孩子。
如果你来到海滩上,会看见许许多多形状各异、美丽的贝壳呢!课文中的一群孩子就在海滩边快乐地拾贝壳哪!3、揭示课题、书写部首。
1)读课题《拾贝壳》2)“拾”这个动作换一个词,还能怎么说?(捡)3)交流带有“提手旁”的字。
(扎、扑、打、抖、抗……)4)教师板演“拾”字,边书写,边说写字规则:“提手旁”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师:在海边拾贝壳是怎样一个快乐的场景呀?让我们来读读课文感受一下。
巩固、交流课前预习的情况。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能根据标点正确停顿。
2)分小节朗读课文。
要求:读的人声音响亮,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听的人要认真倾听,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3)正音:小喇叭(轻声)、多音字“扇”(发第四声时,一般是名词;发第一声时,一般用来做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焦作一中刘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掌握阅读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文本,归纳总结“人物形象”的考试形式及答题思路与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自主阅读分析的信心与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说明引出小说阅读及小说三要素。
二、寻找试题规律:
师生共同列出2007—2010年新课标卷小说阅读2、3小题的考查内容,会清晰发现人物形象年年考,环境描写与情节分析平分秋色。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自己去探寻发现试题的出题规律,而不是老师告诉他们考点内容,过程更主动,答案更直观,印象更深刻。
也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研究试题的习惯。
)
三、试题练习:
1、老师在黑板上列出四道本节课重点学习的“人物形象”分析试题。
(这些试题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完成。
)
2、小组讨论交流再次补充完善自己的答案。
3、小组认领试题并选代表讲习试题。
(鼓励其他组学生提出质疑或补充完善答案,老师做必要而及时的引导和补充。
)
①第一小组回答完毕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答题思路与步骤。
②第二小组难度升级,分析出答案的同时,总结出规范的答案。
③第三、四小组难度继续升级,要求直接展示出规范的答案。
四、归纳总结:
针对“人物形象”考查的两个方面——方法与形象,即:小说是如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小说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师生共同总结答题方法与技巧。
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方法:
侧面描写:对比、反衬、烘托等
思路:概括+分析
步骤:主人公具有形象,如:。
小说通过事/内容,表现了主人
公形象。
五、布置作业:
布置专题练习中有关“情节”和“环境描写”的试题。
教学反思:
本次组内公开课的除了要求常规课堂的规范外,重点要求体现出新课改精神,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能力,本着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一个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考点的讲练课程。
作为高三复习课,课程起始于对考点说明的明确与解读,引出本次课堂学习重点。
其中第二个环节“寻找试题规律”的设计是让学生找出2007—2010四年来小说阅读的出题规律,我觉得这个环节很有必要,虽然任务很简单,但是让学生自己找出考点内容远远要比老师直接告诉印象深刻,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一种研究试题的示范,是一种学习主动性的引领。
在第三个环节中小组讨论与展示比较充分,在展示环节中,学生能够主动提出质疑与补充,使整个课堂打破了只有“师—生”互动的过程,融入了“生—生”互动的环节,让课堂问题的生成更加真实而具有针对性,这是我比较满意的一点。
这也是高三16班在长期的学生讲练过程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值得坚持与推扬。
不足之处也很明显,由于一味追求课堂环节的完整性与学生展示的主动性,本节课作为高三复习课容量有些不足,且本身考点内容相对简单,完全可以减少练习数量和学生发言次数,再增加其他考点的学习。
每一次讲课都会有每一次的收获,经验也好,教训也罢,点点滴滴,或多或少都是一种经历与积累。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