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四章分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4 5
成员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
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
非正式群体与日常生活中派别主
义有什么区别?
二、非正式群体的基本功能
尊重的需要 增强自信心 3 增强力量感 5 自我确认的需要 6 其他需要 7 4 2 1 社交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有什么 区别?
三、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交互作用,更没有“我们是同一群”的感受,因此不能算是群体。
一、群体的组成要素
活动
相 互 作 用
Baidu Nhomakorabea感情
二、群体的作用
(三 )
• 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 )
• 满足群体成员的心理需求
(一 )
• 完成组织所赋予的基本任务
三、群体的种类
1. 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2. 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3. 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4.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
2 3 4
任务一 认识群体
任务二 了解非正式群体
任务三 探听群体行为的规律
任务四 团队建设
5
任务五 团队管理
1.理解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含义,充分认识非正式群体
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功能;
2.认识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群体士气、从众行为的 内涵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3.理解团队与群体的区别,掌握团队建设的过程; 4.认识团队建设的危险信号和团队建设的误区; 5.掌握团队角色的构成。
2008年6月28日下午,贵州省瓮安县部分群众因对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 果不满,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在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接待过程中,一些人 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县公安局、县政府和县委大楼,“少数不法分子” 趁机打砸烧,致使多间办公室和一些车辆被损坏。事件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 在武警的协助下瓮安县城秩序恢复正常,瓮安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公安部门负 责人因此被查处。 贵州瓮安事件与2004年的重庆万州事件、2005年的安徽池州事件、2006 年的浙江瑞安事件、2007年的四川大竹事件,在起因、过程、后果等方面具有 高度 任务情境: 的相似性。这些事件统称为社会泄愤事件。
1.根据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分类
( 3) ( 2) ( 1)
情感型, 以深厚的情感 为基础而形成
兴趣爱好 型,以兴趣爱 好相同作为基 础。
利益型, 以某种共同的 利害关系作为 基础。
三、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2.根据非正式群体 的效应分类
1. 积极型
2.消极型 3.破坏型
四、正确对待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
一、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与特征
(一)非正式群体形 成的原因
4.
时间与空间上的 接近
1.
共同的价值观 和共同的利益 与风险
3.
共同的经济与社会 背景
2.
共同的兴趣爱好
一、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与特征
1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
2
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 在非正式群体里,同样会推选出在群体中最有威信的 人当首领,他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支配权力,有一套 见效快但不成文的奖惩制度与手段。
问题: 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来看,社会泄愤事 件是一种什么行为?
根据群体动力学的研究结果,人们结成 的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中。群体不 是个体的简单总和,而是超越了总和。群体对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个体在群体中会产生不 同于处在单独环境中的行为反应。这些反应什么呢?有哪些规律可循?探析群体行为的规律会 给组织人事部门和工作布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在上述任务情境中,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来看,社会泄愤事件是一种群体行为。这种群体 行为与学术界所使用的集群行为或集合行为并无根本性的区别,而是指那些 在相对自发、无组织和不稳定的群体情境中,由成员之间的相互暗示、激发 和促进而发生的社会行为。事件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借机发泄、逆反、 盲从、法不责众等心理。
1.能正确分析非正式群体在组织 中的影响力; 2.认识并辨别团队建设的危险信 号,能够避免团队建设的误区;
在马路上一起围观车祸的一群人,自由买票而进入同一 电影院观看电影的一群人,一个万人大厂中的成员可能彼此 不认识,即使见过一面却没有任何交往……
问题: 这些人是组织行为学中要研究的群体吗?
任务情境:
四、群体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1.定向阶段
4.迷惑阶段
2.冲突和挑战阶段
5.醒悟阶段
3.形成凝聚力阶段
6.接受阶段
课外 连接
大成功靠团队,小成功靠个人。
——比尔· 盖茨
在组织中,存在许多“友谊小群体”。 他们三个一伙,五人一群,有的是有共同的 兴趣爱好,有的是气味相投,有的是邻居, 几乎每一个组织成员都有自己的“小圈子”。
(一)
(二)
(三)
(四)
正视非正式群 体的存在,对 不同类别的非 正式群体采取 不同的策略
在组织管理 中,管理者 要树立人本 管理的理念, 注意加强自 身的组织建 设
管理者要用 一分为二的 观点认识非 正式群体的 存在和作用, 发挥非正式 群体的积极 作用,做到 为我所用
对非正式群 体的情况要 进行经常性 的了解和阶 段性的评估
组织、群体、个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如果组织是人体,群体就 是器官和系统,个体就是细胞。现代社会中,个体总是生活在某个群体中, 群体的规范、沟通和人际关系,群体的竞争与合作等,对每个成员及群体的 生产效率有很大影响。在生产中要发挥群体和组织的作用,把许多人组合成 一个合力,使之产生一种新的力量。如果对一个群体组织管理不当, 就会涣散。对于群体的认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任务分析: (1)群体成员彼此相互依赖,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 (2)群体成员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群体成员有“我们同属于一群”的感受,也就是 成员彼此间有共同的目标或需求的联合体。 由此可见,群体不能太大,太大的群体其成员无法意识到对方的 存在,也不可能彼此都有交互作用。 在上述任务情境中,这些人虽然彼此感觉到对方的存在,却没有行为的
问题: 这种“友谊小群体”,在组织 行为学中称为什么?
任务情境:
非正式群体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在霍桑试验中 发现的。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象,是自然形成的一 种无形组织,是一种非正式的联合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基 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 等情感关系出现的。由于非正式群体在企业中不是由官方公开 的组织,所以不占主导地位,也不为人们轻易察觉。 在上述任务情境中的“友谊小群体”,就是典型的非 任务分析: 正式群体。组织管理者对非正式群体要善于抓住时机, 正确引导,就会成为组织上进的阶梯;反之,无视其存在,放 任自流,就会成为组织涣散的腐蚀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