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区别和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让你有适度的紧张感,所以演讲的开头和结束语还要靠你自己编,相信我是为你好。
1变法运动的背景不同
甲午战败给中国带来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它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国土被帝国主义瓜分,但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名族资本主义的一个初步发展,这就奠定维新运动的一个阶级基础,在受“新思想”影响的一群中国人中就主张维新运动。企图通过这样结束中国这一腐朽的统治面貌。
而日本,在19世纪中期,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所实行的苛政,不时激起众多以务农为业的百姓反弹。对外则实行“锁国政策”,而在一些发达地方,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在商品经济型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开始开展明治维新。
2各方面的差异导致变法的结果也不同
戊戌变法的维新派都是出生在封建家庭,但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虽然英、日两国对维新运动有试探性的支持和帮助。但太平天国的运动失败,革命处于低潮,社会相对处于稳定,而引导革命的先进分子都自幼出生在书斋,参加社会实践少,改革依据源于书本,能力较差,面临的困难不在少数,一方面受社会各阶层顽固势力的阻扰,而本身改革涉及多方面,没有侧重点,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是行不通的。而另一方面他们实施改革太依赖于当时的皇帝,疏远了群众,导致缺乏与其他阶层的联系,势必就会孤军奋战,而同时在其改革进度上显得操之过急,急功冒进,种种原因势必导致维新运动的失败。再来看日本,同样是在面临种种不平等条约,但是当时的日本诸藩割据,当却处于革命高潮期,社会相对动荡,发动革命就能带动更多的革命者,而他们的领导人多数出生于幕府时代,生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同时得到英美国家的帮助,这样就很好的借鉴英美国家经验,无疑是为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后勤基础,而当时所有的阻力都来自幕府,革命就特别有针对性,同时日本所辖地域狭窄,这样力量就比较集中,同时影响就会很快,而当时的革命者也善于利用人名群众革命决心和力量,以政权建设为中心,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取得了明治运动的成功。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联系
甲午战败,康梁清楚的认识到,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变得强大。而中国的洋务运动中的变法体系不可能把中国变得富强。不过借鉴欧美的话,因为社会文化经济背景都不相同,不敢保证就一定会成功。于是借鉴与中国情况相似的日本的成功之法。所以说日本的明治维新应该是中国的戊戌变法的一个导向和借鉴,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日本改革成功后,开始了军国主义的扩张,造成中国甲午战败,列强对华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了积极的探索救国之路,所以也可以说明治维新是中国戊戌变法的一个间接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