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上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袁志祥 226500 [摘要] 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本文,教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浅析了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途径。[关键词]问题情境有效数学

从心理学角度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引起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1]

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获得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把握方法技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课上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一、结合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操作实践是手、眼与脑的密切协作活动,是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过程。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培养学生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次在数学公开课上,有位教师上了五年级《圆的认识》这一课

题。当时美国资深课改专家小威廉·多尔也参与进了课堂,与上课的师生互动。他拿出学生的直尺,发问:为什么直尺上的圆都很规则,而生活中的圆都没这么规则呢?学生有点愣在了当场。执教老师将这个问题进行了精心加工,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两块小黑板的中心位置分别按上一个钉子,在钉子上分别系上两种不同材质的绳子,然后在绳子另一端绕上两只粉笔,邀请学生在两块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学生积极性极高,纷纷举手参与课堂。很快,两位学生都画出了圆,但有一位学生画出的圆非常规则,另一位学生画出的圆很不规则。这时,有学生不服气,主动请缨,想在问题黑板上也画出一个规则的圆,结果也以失败而告终。此时,学生探索兴味很浓,有学生就指出,那块问题黑板上的绳子有问题,它有弹性,不能保持固定长度,老师随即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画出规则的圆呢?问题水到渠成,答案呼之欲出。外国专家也伸出了大拇指。在这个活动中,教者设计的数学问题贴近每一位学生最近发展区,大多数学生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后,或者部分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一跃而得。对于难点教者善于分解,化成小切口入手。增加了一些中间步骤的问题,学生通过这一系列小题的解决,最终实现难点的解决。

二、借助动画创设问题情境

生动具体的情境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让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获得轻松的发展。如在《周长的认识》这一节课中,教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位学生绕操场跑步。情景一:学生沿着

操场中间跑了一圈,电脑闪烁学生跑步轨迹,提问:这是操场的周长吗?学生直接摇头否定;情景二:学生沿着操场周边跑,但没从起点到终点,电脑闪烁轨迹,提问:这是操场周长吗?学生再次摇头否决了;情景三:学生沿操场周边跑,并从起点跑到终点,闪烁轨迹,再次提问,这次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是”。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图形的周长?通过前面问题情境,学生已经直观的感知了图形的周长,抓住了周长定义中的关键字眼,此时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周长的定义,重点突出,难点顺利突破。此处教者创设的呈现问题的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一般来说,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颖”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开始对“有用、又有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尽量与学生的上述心理特点相适应。另外,还应注意选材内容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三、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学生喜爱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审美能力。比如,在教学“替换策略”时,可设计“曹冲称象”的故事:三国时期,有人向曹操进贡了一头大象,曹操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可那时,技术比较落后,怎样才能知道大象的重量。大臣们出了很多主意,有的说把大象分成一块一块的,有的说要造一杆很大很大的秤…可怎样才能不伤害大象又知道大象的重量呢?这时,曹操的儿子曹冲提出了一种方法:他让人将大象赶到船上,记下水位线。再让人往船上运石头,一直到相同的水位线,这时只要称出石头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这时提问:这里用了什么策略呢?从而顺利解

决问题,引入新课的学习。又如,在学习形如“ax+b=c或ax-b=c”这样的方程时,先从一个故事引入:西安有两座有名的塔,名为大雁塔和小雁塔。传说,这两座塔是为了诚心修行的佛祖释迦牟尼而建的。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在深山潜心修行了很长时间。遇到了山洪爆发,桥梁毁了,道路淹了,深山与外界隔绝。存粮吃尽后,大家开始绝食。一天,两只大雁突然从空中坠落下来,掉在释迦牟尼的前面。十天没有吃饭了,这两只大雁是烧熟的,该是多好的一顿美餐呢!他一阵惊喜。但又一想,大雁怎么会突然掉下来呢?是不是来试探自己的诚心?于是他抑制住饥饿,把两只大雁埋在高地,又继续诵经。正是凭着一颗诚心和韧劲,释迦牟尼终于修行成功,成为功德无量的佛祖。后来在埋葬大雁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塔,称为雁塔。小雁塔更是充满神话色彩。传说,它曾经在一次地震中,裂为两半,后又自动合为一体。今天,我们有关于这两座塔的一个数学问题:西安大雁塔高64米,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小雁塔高多少米?这样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很浓的探究兴趣,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有的同学认为可以从算术的角度思考,有的学生提出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思路更加顺畅。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很高,思维得到了训练,解题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借助学科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学习“从不同方向看物体”时,设计的问题情境:“同学们还记得语文课上读过的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吗?”学生觉得惊奇,数学课怎么提到语文的内容呢?一些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参与热情大增,答案信手拈来:横看成岭侧成锋,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老师再提问:诗人从哪几个角度看庐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