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物质的微观模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rown运动解释:液体内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不断
地从四面八方冲击悬浮的微粒。在通常情况下,大微
粒受冲击力平均值处处相等,相互平衡,观察不到
Brown运动。只有当微粒足够小,各个方向冲击微粒
平均力互不平衡,微粒就向冲击作用较弱的方向运动。 因各方向冲击力平均值大小均是无规则的,所以微粒 的运动方向与距离也是无规则的。 Brown运动并非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但它能间接反 映出液体(或气体)内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影响Brown运动因素: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
宏观物体是不连续的,它由大量分子或原子(离子)所 组成。如:水在4000atm的压强下,体积减为原来的1/3。钢 筒中油,在2000atm下,可透出钢筒壁。 物质是由大数微粒组成的论点 它们都是不连续的,都是由微粒构成,且微粒间存间隙。
大数远非寻常可比。以“大数”区别; 大数——表示分子数已达到宏观系统的数量级。 1 mol物质中的分子数,即Avogadro常量
(2)布朗运动(Brownian motion)——分子热运动的最形象的实验观 察。分子无规则热运动不等于布朗运动。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 Brown,在显微镜下,悬浮在水中的藤黄颗粒作布朗运动的情况。 把每隔30s观察到的粒子的相继位置连接起来后即得图中所示的杂 乱无章的折线。科学家们对这一奇异现象研究了50年都无法解释。
;微粒越小, Brown运动就越显著。
(二)涨落现象(fluctuation phenomena)
布朗运动不仅能说明分子无规运动,且更能说明热运动所必然
有的涨落现象。热力学仅适用于描述大数粒子系统。虽然系统微观 统计平均值就是热力学量,但实际上还存在着在统计平均值附近的
偏差。其偏差有大有小,有正有负。
§1.5.1 物质由大数分子组成 古希腊:Democritus (约公元前460-370, 古希腊哲学家),想 象物质由不可分割的被称为“原子”的微观粒子组成; 1592—1655:Gassend——假设物质内原子可在空间上不停地运 动,解释了物质的三态变化; 1808年:Dalton—原子理论,以物质结构为基础,从微观结构 角度,揭示宏观现象的本质。 1811年:意大利的Avogadro—分子概念,提出了P,T下,相同V 的任意气体所含有分子数相等。
Brown不是第一个观察到布朗运动的人,是第一个对它进行 研究的人。实验用的花粉,已排除“粒子的活性”,保存300年 的花粉,无机物微粒观察。 1877年,德耳索(Delsaux)提出,这是由于微粒受到了周围 分子碰撞不平衡引起的。
分子无规则运动假设: 分子之间在作频繁的碰撞,每个分子运动方向和速率都在 不断地改变。任何时刻,在液体或气体内部各分子的运动速率 有大有小,运动方向也各种各样。
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排斥力 分子聚集在一起 某种有序排列。
不分开 分子热运动
保持形状,存在一定体积 力图破坏这种趋向,使分子尽量散开。
气体:热运动受到容器的约束而受到阻止;分子运动近自由运动; 若密度增加,分子间距减小,导致分子间吸引力增加; 若温度T ,分子热运动程度 分子力渐趋主要地位,分子力 ,分子力与热运动矛盾中, ,热运动 。
§1.5 物质的微观模型
分子物理学,从分子动理论角度,阐明气体的 一些宏观性质和规律。本节重点内容: §1.5.1 物质由大数分子组成
§1.5.2分子热运动的例证——扩散、布朗运动与
涨落现象 §1.5.3 分子间的吸引力与排斥力
§1.5 物质的微观模型(microscopic model)
前面几节是从宏观上来讨论物质的性质的,理想气体的物态方 程,宏观量T与p, V之关系及基本概念;这里从微观角度,讨论物 质性质,必须先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进而讨论p, T的微观机制。 建立宏观量与微观量的关系。本节将从实验事实出发来说明物质的 微观模型。
不同物质,或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分子间引力作用的有效 范围(作用半径)不同;铅的引力作用半径大于玻璃的,而软化 玻璃引力半径大于玻璃的。 胶水、浆糊的黏合作用 铅较软,加不很大的力,就能使两断面很多分子相互接触到 作用半径之内,因而可承受一定拉力;但不是所有断面分子都 在作用半径之内,在断面上固体的微观结构受到相当程度的破 坏,所以断面上抗拉强度较低。 在接触面上,大部分糊状物质的分子,与纸张表面的分子间 距离,均小于分子吸引力作用半径,产生强吸引力,固化后, 黏在一起。
液体:分子力使分子间相互“接触”,而束缚在一起,此时分 子不像气体那样自由运动,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但还能 发生成团分子的流动。
固体:若物质继续降温,相互作用力增加,使分子按某种规则 有序排列,并在平衡位置作振动。
• 万有引力:又如,好像气体总应存在于容器中,其实并不 如此。例如地球大气层并没有容器把它包住,处于大气中 最外面的散逸层(见选读材料2-1)中极稀疏的大气是靠地 球引力把大气分子拉住而不跑出大气层的。 • 又如早期恒星是由星际云所组成,使它们成一团气而没有 容器把它包住,也是依靠了万有引力。 • 核间结合力:原子核,一团由核子(中子、质子、总称) 所组成的没有容器的“气体”
(1)扩散(diffusion)
气体的扩散: P38,图2——2,溴蒸气Br2,溴蒸气的密度 大于空气的密度,却向上运动。不受重力的影响。是气体内部 的运动,分子运动结果。液体的扩散。
固体扩散:通常不显著,在高温条件下,明显。因温度越 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因而越易挤入分子之间。 金属热处理:例如渗碳是增加钢件表面碳成分,提高表面 硬度的一种热处理方法。通常将低碳钢制件放在含有碳的渗碳 剂中加热到高温,使碳原子扩散到钢件的表面,并进一步向里 扩散,然后通过淬火及较低温度的回火使钢件表面得到极高的 硬度和强度,而内部却仍然保持低碳钢的较好的韧性。
可以证明,在粒子可自由出入的某空间范围内的粒子数的相 对涨落反比于系统中粒子数N 的平方根
N
N
2

1 N
(1.16)
这说明粒子数越少,涨落现象越明显。
(2)布朗运动是如何形成的 考虑悬浮微粒,在液体中所占的空间范围内的情况 若悬浮粒尚未移入,则周围液体分子在该区域出出进进,四 面八方均有分子进入与逸出,但平均说来,在各个方向上出出进 进的分子数都相等,从而达到动态平衡;
气体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结果使分子尽量散开。 矛盾的统一体 液体、固体却能保持一定体积——分子间相互作 用力,三态变化,与相互作用力有关。
f
斥 分
o

力 力


r
(二) 分子力与分子热运动
1)物质的不同聚集态,是分子的
分子力(吸、排) 矛盾统一体 分子热运动
在这一对矛盾中,温度、压强、体积等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6.022 10 23 n 10 18 3.35 1010 1.8 10 5
1米=106微米
3.35 1010 世界人口倍数 5 8 60 10
1立方微米宏观小——微观大,即含有1010个分子。 §1.5.2 分子热运动的例证——扩散、布朗运动与涨落现象 (一) 分子(或原子)处于不停的热运动 物质不仅由大数分子组成,而且每个分子都在作杂乱无章的热 运动。这一性质也可由很多事实予以说明,扩散与布朗运动。
来自百度文库
若微粒已移进这一区域,则上一情况中进入这一区 域的分子现相当于碰撞微粒的分子,上一情况中出来的 分子相当于与微粒碰撞后离开的。在任一单位表面积上 平均碰撞分子数相等,微粒处于力平衡状态。但若悬浮 粒足够小,微粒所占区域内的液体分子数也足够少,由 (1.16)式知在这一微小区域的涨落现象已相当明显 在微粒移进该区域后,受到各个方向射来的分子的 冲击力不能达到平衡而使微粒产生运动。这时布朗粒子 受到四个力作用:重力、浮力、涨落驱动力及布朗粒子 在流体中运动造成的黏性阻力,既然涨落驱动力的大小 、方向完全是随机的,故微粒的运动也是无规的,这样 的运动就是布朗运动。
碳(C),钢中含碳量增加,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升高,但塑性和冲击性降低,当碳 量0.23%超过时,钢的焊接性能变坏,因此用于焊接的低合金结构钢,含碳量一般 不超过0.20%。碳量高还会降低钢的耐大气腐蚀能力,在露天料场的高碳钢就易锈 蚀;此外,碳能增加钢的冷脆性和时效敏感性。
半导体器件生产中:使特定的杂质在高温下向半导体晶体 片表面内部扩散、渗透,从而改变晶片内杂质浓度分布和表面 层的导电类型。
涨落现象:这种随机地偏离统计平均值的现象称为涨落现象。 概率论指出,若任一随机变量M 的平均值为 M 则M 在平均值附近的偏差 显然不等于零。但平均值 但其相对均方偏差不为零,
M M M
M
2
M M M 0
M ( M M ) 0
2
涨落:其相对均方根偏差称为相对涨落或简称涨落。
试估计,若一摩尔水的体积为1.8×10-5m3,1立方微米中, 含有多少分子?是世界人口多少倍?在标准状态下,任何的理 想气体,1立方米中含有多少分子数呢?
6.02 10 23 6.02 10 23 n 1cm 3 10 6 m 3 3.35 10 22 1.8 10 5 m 3 1.8 10 5 m 3
二、排斥力repulsion
(1)能说明排斥力的现象: ①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体积而很难压缩; ②气体分子经过碰撞而相互远离。 (2)排斥力作用半径 只有两分子相互“接触”(碰撞)、“挤压”时才呈现出排 斥力 简单认为排斥作用半径就是两分子刚好“接触”时两质心间 的距离,对于同种分子,它就是分子的直径。 吸引力出现在两分子相互分离时,故排斥力作用半径比吸引 力半径小。液体、固体受到外力压缩而达平衡时,排斥力与外力 平衡。从液体、固体很难压缩这一点可说明排斥力随分子质心间 距的减小而剧烈地增大。
(三)最后需说明: 分子力是一种电磁相互作用力而不是万有引力, 这种电磁相互作用力并非仅是简单的库仑力, 分子 力是由一分子中所有的电子和核与另一个分子中所有 的电子和核之间复杂因素所产生的相互作用的总和, 范德瓦尔斯键(见秦§6.1.4)就是这种力的具体体 现。 力学中所讲到的张力、弹力、压力 、表面张力等 都是分子力的某种表现。分子力是一种电磁相互作用 力,故它是一种保守力,它应该有势能,称为分子作 用力势能。
§1.5.3 分子间的吸引力与排斥力 (一) 吸引力和排斥力 一、吸引力 attraction (1)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现象 ① 汽化热 ② 锯断的铅柱加压可黏合; ③ 玻璃熔化可接合; ④ 胶水、浆糊的黏合作用; (2)这不仅说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而且因为只有当分子质心 相互接近到某一距离内,分子间相互吸引力才较显著,我们把 这一距离称为分子吸引力作用半径。 (3)现象的解释: 很多物质的分子引力作用半径约为分子直径的 2—4倍左右,超过这一距离,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已很小,可予忽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