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存在的分配不公现象及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社会存在分配不公的现状
一、收入差距过大。判断一个国家分配状况的标准,一是财富的集中程度;二是基尼系数。收入差距的扩大和贫富的两极化,既带来了资源配置的盲目和浪费,也日益积累了中国社会怨气。古有陈胜、吴广举事,彼时背景也是贫富差距严重扩大,导致社会分裂。到了今天,分配不公让许多人再次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喊。
一、目前,我国最富有的1/5家庭的收入的比重高达50.13%。而最贫穷的1/5家庭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比重仅为4.27%;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早已超过了0.4这个警戒线。可以说,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分配不公现象。
二、地区差距扩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就是东部地区在同一省之间如福建省,特区、沿海、内地、老区的不同地区城镇居民的工资水平、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扩大。就是同一地区,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也在扩大。
三、行业差距扩大。一些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地位轻而易举获取高额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收入和福利。而这些过高收入与员工的劳动贡献和企业的真实业绩并不相符。
四、劳资差距扩大。工资占GDP的比例过低,劳动报酬分配所占比重过小。工薪阶层难以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最近,国家统计局调查又显示。主要在私企打工的农民工,劳动时间每周平均为56.17小时,比规定的劳动时间多40%,小时工资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工资的40%、国企职工工资的30%多。
理解分配不公关键是要明确分配公平的标准是什么。在初次分配中主要看分配与各生产要素的贡献是否相称,应该按贡献大小分配;在再分配中,应该看政府是否通过税收、社会福利等手段对分配进行调节;在三次分配中,看高收入群体里是否拿出部分财富帮助困难群体。
现阶段分配不公的成因
一、社会历史原因造成的分配不公。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城乡之间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乡居民之间,农民收入已经接近甚至高于当地城镇居民的收入,城乡差距已经淡化。不过。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而且有日益扩大的趋势。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欠发达地区发展速度慢一些,这就必然影响到收入水平,表现为收入分配的地区差异。收入分配的地区差距造成的不公,既有合理因素,也有非合理因素。政府应该对不合理的收人地区差距导致的分配不公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可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二、经济社会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分配不公。旧体制在城镇居民与农民之间挖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能形成一个真正自由流动的全国性的劳动力市场。城镇居民可以获得较好的资源,享有就业等各方面的优厚权利和待遇,而农民无法获得必要的资源,在就业和享受各种待遇上总比不上城镇居民。
三、行业垄断造成的分配不公。相当一部分垄断行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依靠垄断地位获得过高收入,不少行政部门及其下属的经济实体凭借行政权力获得大量额外收益。行政垄断行业之所以能够获得高额利润,首先是国家赋予其对稀缺资源占有的权力。
四、就业机会不平等造成的分配不公。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行业分隔、部门分隔、地区分隔与城乡分隔,就业机会不均等,失业问题突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分配不公。在一些部门和一些垄断行业,并未形成市场化的用工机制,内部人把持,关系型就业严重。无法获得就业机会导致城市收入差距扩大造成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
五、分配制度改革滞后造成的分配不公。一次分配中,没有明确国家、企业、居民三者合理的分配比例关系,没有建立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国民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二次分配中,没有以制度形式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以及转移支付的支出比例,难以确保二次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三次分配规模小,慈善捐赠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等还不健全,对分配的调节功能有限。同时,分配的调节和监管不够有效。比如,个人所得税征收存在逆向调节的现象。
此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公平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的诉求日益强烈,因而对分配不公的感受更加强烈。一旦对分配不公现象有直接感受,或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人们就会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呼声,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和维护自身的权益。
中国整体经济实力渐强,但在强盛的背后,却是少数人的巨富和多数人的贫穷,这无疑也是一种耻辱。知耻者后勇。但愿执政高层公开承认这种耻辱并直面其所隐含的巨大危机之时,就是这种差距被逆转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