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5期
讨论幸福是否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实际上是研究教育目的、幸福本质以及二者是何关系的问题。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命题,主要原因有二:第一,从不同视角看,教育目的表述各有不同,需要用“终极目的”来“提纲挈领”;第二,当前,教育改革正处在历史关头,急需通过提出教育“终极目的”来廓清教育概念,深化教育理论,统一教育思想,引导教育前行。
一、教育的目的
(一)传道、授业、解惑
教育是什么?《大学》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意指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宣教高明的德性,在于使人们不断革旧鼎新,从而达到完美无缺的至高境界。“大学者,大人之学也,”[1]是指教人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属于“传道”的范畴。而相对的“小人之学”则是指“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2]属于“授业”的范畴。而“大人之学”、“小人之学”皆包含在教育之中。
中西典籍中关于教育的论述极其相似。韩愈《师说》认为:“古而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无独有偶,苏格拉底曾对一个非常自负的青年指出,任何人都需要教育。如果不受教育,好的禀赋是靠不住的,无论什么技艺都需要请师傅,只有愚人才会自以为可以无师自通。[4]那么,请“师傅”来干什么昵?韩愈说得明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二)促进人的全面个性发展
全面发展的人又称完整的人,主要指人以全面的,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具体讲就是指个人的能力、品质、需求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充分的发展。对此,马克思指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某种已经有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5]
全面发展不是全人教育。日本教育学家小原国芳提出了“全人教育”的思想,把教育分为“真”、“善”、“美”、“圣”、“健”、“富”六类。[6]仔细想来,“全人教育”在发展学生什么呢?是发展他们的品德,提高他们的智力,还是强健他们的体魄?……都是又都不是,因为它们都是仅代表了教育的几个方面,并非教育的全部。“全人教育”包含在全面发展之中,全面发展涉及人的素质的方方面面,其广度远远大于“全人教育”。马克思指出:“全面发展的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7]可见,全面发展同时也是个性发展,其实现的客观标准是能力的深度和广度。
(三)“做人”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求知是人类的本性”。[8]康德也认为:“只有人是需要教育的生物”,[9]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为人,而且只有人才能教育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人性可以通过教育不断地改进,并逐渐达到配得上做人的状况。杜威说:“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如果社会的成员继续生存下去,他们就能教育新生的成员。”[10]这是教育使人社会化、阶层化的功能。当然,也有人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继而得出人的变化是由于环境改变和教育改变造成的结论。马克思批判了这种说法:“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1]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辩证关系:教育改变了人,而人改变了环境,教育与环境继而改变了人。所以,人之所以成为人,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的产物。
二、幸福及其本质
(一)幸福的复杂性
幸福具有复杂性。老子认为福和祸之间是相互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关于幸福对于人生的意义,费尔巴哈这样认为:“人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12]但是对于“何为幸福”的问题,他却没有给予明确的界说。其实,幸福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概念。古往今来每个人都按照各自的方式在追求幸福,而且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始终同特定条件中特定个体的生活相联系。幸福究竟
论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张懿
摘要:教育目的有两种:一种是终极目的;一种是非终极目的,如前人所讲的“传道、授业、解惑”、“全面个性发展”、“做人”等,但它们都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因为它们不是终点,本身还有目的性。只有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但在现实教育活动中,存在教育目的异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目的的实现。
关键词:幸福;教育目的;终极目的;异化
作者简介:张懿,男,北京服装学院学生处长,博士生(北京100029)
理论探讨
14
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5期
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是动态和还是静态的,这些问题历来在研究者之间存在重大分歧。根据傅立叶的说法,单是罗马尼禄时代就有278种关于幸福的互相矛盾的定义。[13]德国哲学家狄慈根对于幸福的复杂性作了精辟的论述:“现实的幸福是形形色色的,真实的幸福只是主观的选择,在某甲认为是真实的幸福,在某乙看来可能是非真实的,……在各种不同的人中,不同的时代中,实际上存在着许多极其相反的,但是都被认为是致福的事物。在这里幸福的东西,在那里却是灾难,反之亦然。”[14]既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幸福的定义,那么就需要我们从最抽象的意义上来探寻幸福的本质。
(二)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幸福在人生中,不是作为一件具体的事物存在的,它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的。作为个体,人生活在世上,每时每刻都存在着目的性。目的有直接的和间接的,还有深层的、最终的。有的人认为财富是幸福,有的人认为长寿是幸福,有的人认为平安是幸福,有的人认为荣誉是幸福……。但它们都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只是实现最终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幸福与它们不同,它不是工具,不是手段,是无法被别的任何东西所取代的,它是人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人生存的最高意义。
幸福是统领人生各类目的的最终尺度,是人生前行的灯塔,它引导着我们不断发展和完善。一般而论,幸福永远是下一个台阶,刚爬上去时会得到满足,但长时间停留在此,幸福感会随时间而消释,以至于形成这样一个规律:幸福来到之时就要离我们而去。正如卢梭所言:“如果外界的事物一点都不改变,我们的心就会变;不是幸福离开我们,而是我们离开幸福。”[15]也如布利克曼的适应理论所讲,幸福的追求是“享受的苦役”,[16]因为人们幸福的体验随着他们愿望的满足而增加,所谓水涨船高,但人们很快适应这个新水平,而这个新水平不再使他们快乐。正因如此,幸福成了人生永恒的追求。
(三)幸福是人的本质需求
人类追求幸福的可能性源于人类具有一种憧憬未来的意识,具有一种把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这也是人的自觉生活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一个内在标志。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能预见的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愈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17]在我们看来,“预定的目的”就是对幸福的追求。时至今日,好像还没有研究发现动物也在其头脑中存在着对“预定的目的”的追求,如赫拉克利特所指出的“牛吃到草料虽有快感但并不是幸福”[18]一样。
有人会说,一个人不论享有何等幸福,无不以其生命为根基。但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延续、生命的终结无不以幸福为导向。中国有句古语“好死不如赖活着”,所以,保持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中国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虽然有其腐朽性,但也反映了人类延续生命的渴望。生命虽然宝贵,但在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看来,却是可以为自由抛却的。可见,对于幸福的追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本质规定,以人的方式实现和印证自己,自然会产生一种成为真正的人的幸福感。人类通过幸福的追求,赋予了生命不同于动物的意义。
三、作为教育终极目的之幸福的基本含义
(一)传道、授业、解惑与幸福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产生了教育。“教育即是学习,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什么年龄发生的学习”[19]都是教育,而非简单的和正规学校“捆绑”起来的“教育”。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彼此之间或者向后代传授制作、使用工具以及如何结成氏族部落等活动,最直接目的是获取猎物和自我保护,间接目的是使被教育者掌握生活的能力;掌握生活能力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生活、生活得更好。谁也不会否认,这里面蕴藏着人类最原始的幸福追求。
传道、授业、解惑的功用主要有两点:第一是传授知识和经验,以保留和巩固人业已形成的本质属性;第二是提出发展要求,以改进和完善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指出:“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20]可见,完成历史的交替,下一代必须掌握“利用”和“改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唯有通过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不断提高下一代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使得人类生命和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延续,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成果得以保存和传承,从而获得更大的幸福。
(二)全面个性发展与幸福
马克思认为,要达到全面个性发展的目标,必须大力创造和发展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各种条件:如占有生产力、丰富和发展社会关系、建立真实的集体、从事真正自由的劳动和发展教育等(我们把以上各种条件简称为“以上条件”)。[21]在研究全面个性发展与幸福的关系之前,还须对“以上条件”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首先,马克思认为,“以上条件”是全面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欲得到全面个性发展,必须满足“以上条件”。其次,“以上条件”的终极目的又是什么?例如,占有生产力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毫无疑问,只有幸福。又如,“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22]那么,丰富和发展社会关系的终极目的又是什么呢?当然,还是幸福。第三,如何实现“以上条件”?马克思指出:只有发展教育,“教育不仅是提高社
理论探讨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