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的发现史

合集下载

中国乙肝传染简史:首次揭秘乙肝大国拥有1.2亿乙肝携带者的历史原因

中国乙肝传染简史:首次揭秘乙肝大国拥有1.2亿乙肝携带者的历史原因

中国乙肝传染简史:首次揭秘乙肝大国拥有1.2亿乙肝携带者的历史原因最近忽然对中国乙肝传播的历史比较感兴趣,于是耗费诸多精力整理了一个《中国乙肝传染简史》,因为我想知道一些长期悬而未知问题的答案:1)为什么中国是世界第一的乙肝大国?2)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如何从0迅速增长到1.2亿人?(当然,这问题不太准确,因为乙肝很早就有,只是没有被发现)3)为什么80后、90后人群乙肝病毒携带者居多?先来了解下世界乙肝病毒发现的历史和中国乙肝研究开始的过程。

1947年英国麦凯阿伦首次提出“乙型肝炎”概念1947年,英国麦凯阿伦经过5年时间的研究后,提出把因粪便污染了食物和水后经消化道传播引起的肝炎称为“甲型肝炎”,因污染血液经输血传播引起的肝炎称为“乙型肝炎”。

1964年美国布林伯格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澳抗)1964年,美国生物学家布林伯格首次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身上发现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即“澳抗”或乙肝病毒)。

1970年英国D.S Dane发现乙肝病毒不少专家考证,乙肝病毒可能已经存在上千年的历史,但是,真正发现乙肝病毒的时间却非常晚。

直到1970年,伦敦Middlesex医院的D.S Dane用电子显微镜发现了Aa抗原阳性患者血样中的乙肝病毒颗粒。

1972年—1975年,中国开始研究乙肝病毒并研发出乙肝疫苗1972年时任北京医学院副院长的汉斯·米勒随夫人到日本探亲时,考察了日本刚研制出的乙肝病毒检测和诊断技术并带回几个乙肝病毒检测试剂盒供几个附属医院研究用。

1973年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陶其敏教授在米勒教授的鼓励下开始研究乙肝。

资料显示,中国肝病学界的泰斗、现任北大医学部微生物系主任的庄辉院士也是同期开展乙肝研究的。

1975年7月1日,北京医科大学应用无肝炎史的HBeAg阴性者的HBsAg阳性血清,用甲醛灭活,研制出“7571”试验性疫苗。

但遗憾的是,由于生产成本高、数量太少等原因导致无法普及。

战争与和平一一人体与乙肝病毒的斗争史

战争与和平一一人体与乙肝病毒的斗争史

战争与和平一一人体与乙肝病毒的斗争史作者:叶卫江来源:《肝博士》 2013年第5期叶卫江(浙江省中医院教授博士副院长)我国是乙肝高发地区,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阳性率为7.18%。

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

我国如此众多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是如何被传染的?为什么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不等同于慢性乙型肝炎?要想解答这些疑问,就得了解人体与乙肝病毒的斗争史。

近10年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我国9300万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主要(95%以上)是在其婴幼儿时期被乙肝病毒感染的。

乙肝病毒入侵婴幼儿身体后,人体与乙肝病毒就开始了一场持久战。

这场战争要历经下面5个并非是必然连续的时期,时间长达几十年,甚至伴随终身。

和平时期5岁以前的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没有发育成熟,当乙肝病毒入侵时,身体的防御系统不能识别这个外来的侵略者。

于是,乙肝病毒就轻而易举地进入肝脏安家落户,在肝内大肆繁殖后代,并可以通过血液、体液排出体外,传染他人。

这时,抽血查乙肝五项结果为“大三阳”,HBV DNA数量很高。

尽管如此,肝脏本身却并没有受到病毒的破坏,故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正常,感染者也没有任何症状。

这种人体与乙肝病毒和平共处的状态,医学上称之为免疫耐受,医生给患者下的诊断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如果和平时期能够持续终身,那也就没有问题了。

可惜,这种和平状态是暂时的,通常持续到成年后,和平状态就会被打破,战争随时爆发。

早期战争时期16~40周岁是人体最强壮的时期。

在这个年龄段的某一天,人体会突然发现自己的肝脏内竟然隐藏着乙肝病毒!于是,开始发动战争去消灭敌人。

据统计,约有60%~70%的人,在不知不觉中经过1~2次的战争就取得了战争的阶段性胜利。

然而,乙肝病毒已经在体内定居多年,有些病毒甚至与患者与生俱来,战胜敌人并非易事,约30%~40%的人始终不能打赢这场战争。

乙肝病毒的自然史

乙肝病毒的自然史

乙肝病毒的自然史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模型患者从电视媒体和无良医生那里不断被强化暗示着“乙肝、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似乎乙肝不治疗就一定会变成肝硬化,肝硬化不治疗就一定会变成肝癌,也似乎只要治疗就可以改变这样的厄运。

他们的恐吓成功了,许多还称不上乙肝的HBV携带者本不需要治疗,却倾家荡产的去追求“根治”“转阴”,养肥了无数的“中医”(有时=“中国医生”)骗子。

那么乙肝的自然史究竟是怎样的呢?首先,人接触乙肝病毒并不等于感染乙肝病毒。

人类有着强大的保护屏障,乙肝病毒并不是那么容易突破的。

食物尤其是中国的食物中含有乙肝病毒和其他各种致病微生物的可能性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但它们突破消化道黏膜和胃内强酸屏障的可能性仍然非常低。

其他分泌物如唾液、精液中的乙肝病毒含量本来就很少,因此被感染的可能性更低。

其次,感染乙肝病毒也并不等于得了乙肝。

感染了乙肝病毒意味着乙肝病毒进入了血液、肝细胞,并进行复制扩增。

尽管如此,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是不会放之任之的,只有在特殊的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乙肝病毒才能幸免于清除。

人感染HBV 后,病毒持续6个月仍未被清除者称为慢性HBV 感染。

这个比例有多高呢?它主要受年龄的影响,在围产期和婴幼儿期感染HBV 者中,分别有90% 和25%~30% 将发展成慢性感染。

其HBV 感染的自然史分为3 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和低(非)复制期。

免疫耐受期相当于人体免疫系统睡着了,它的特点是HBV 复制活跃(血清HBsAg 和HBeAg 阳性,HBV-DNA 滴度较高>105 拷贝/ml) ,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明显异常;免疫清除期的转氨酶(ALT/AST)可持续或间歇升高,肝组织学有坏死炎症等表现;低(非) 复制期表现为HBeAg 阴性,抗-HBe 阳性,HBV-DNA 检测不到或低于检测下限,ALT/AST 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明显炎症。

偶然中的必然-HBV的发现历程.docx

偶然中的必然-HBV的发现历程.docx

慢性乙肝尚不能根治“攻克了癌症”、“尿毒症患者的曙光”、“肝病克星”、“艾滋病并非不治之症”、“49分钟治好前列腺炎”、“一滴油揭开抗肿瘤的奥秘”……在“专治疑难杂症”的广告中,一个个医学上现在尚无法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被攻克,一个个“医学奇迹”被“祖传秘方”所创造。

生活中,不乏“病急乱投医”的患者,因为相信了这些神奇的广告,小病拖成了大病,大病被拖成了重病。

甚至有的人,因贻误了治疗时机,断送了生命。

在今日中国,医疗、药品、保健食品、美容等与健康息息相关的领域,正受到国人前所未有的“审判”。

这些领域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主观上,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被推上“人生舞台”最重要的“角色”,人们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认真地思考决定自己生存状态与生存质量的健康问题;客观上,由于历史等原因造成这些领域存在种种矛盾和问题,在今天达到了爆发的临界点,各种隐患似乎一触即发。

信息时代无处不在的大众传媒,也把这些存在的问题曝露在阳光下。

直面问题,用科学知识充实头脑,才能让百姓掌握健康的“密码”,拥有健康幸福生活。

在315这个讲究消费诚信的日子里,“健康快车”邀请我市知名专家,揭批打着各种旗号的伪科学宣传,还你一个科学的真相。

为了避免被某些以牟利为目的的医疗机构欺骗?专家提示您:一、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治疗。

二、不要被虚假广告所蒙蔽,任何所谓的优惠都可能为了从患者身上谋取更大的利益。

三、在治疗前要多去几家医院进行比较。

四、索取门诊或病房病志、处方、各种检查单及医疗费收据。

有些医疗机构为了逃避患者投诉和管理部门监管故意不给患者上述医疗文件。

五、要增加健康卫生知识,不要被用所谓的高科技名词所包装的伪科学所“忽悠”,大医院众多的专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是率先引进的,不可能在小诊所有而在大医院没有,这些所谓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一般都是在试用过程中达不到技术指标而被大医院拒之门外的。

解读专家:张勇,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曝光:乙肝治疗常见虚假宣传语“……特效转阴、疗效最佳、最高成果、根治、完全无副作用……”“……许多肝肾病患者采用西医疗法,不易根治,易复发。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乙肝,全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

它主要影响肝脏功能,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乙肝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在过去,由于对乙肝病毒的认识有限,诊断技术不够先进,很多乙肝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乙肝的了解逐渐深入。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在感染乙肝病毒后,患者可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在急性感染期,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清除病毒,从而实现自愈。

然而,对于许多患者来说,乙肝病毒会在体内持续存在,进入慢性感染阶段。

慢性乙肝患者可能长期没有明显症状,但病毒在体内不断复制,损害肝脏细胞。

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肝硬化会导致肝脏质地变硬,功能严重受损,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而肝癌则是乙肝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在诊断方面,现代医学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检测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 e 抗原、乙肝 e 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乙肝病毒 DNA 定量、肝功能检查等,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乙肝感染的状态和肝脏的受损程度。

近年来,乙肝的治疗也有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抗病毒治疗是目前乙肝治疗的关键。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

核苷(酸)类似物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

干扰素则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双重作用,但使用时可能会伴有较多的不良反应。

除了药物治疗,对于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还可以考虑肝移植手术。

然而,肝源的短缺和手术的复杂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在乙肝的研究领域,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

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基因治疗旨在通过修改病毒基因或患者的基因来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

免疫治疗则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

预防乙肝同样至关重要。

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最有效措施。

乙肝疫苗的来历

乙肝疫苗的来历

乙肝疫苗的来历1965年,在NIH工作的巴鲁克•布隆伯格在一位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血液中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称之为澳大利亚抗原,使得乙肝疫苗的研制成为可能,他因此共享了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970年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病毒颗粒,20世纪80年代末完成了乙肝病毒的基因测序。

布隆伯格不是病毒学家,他发现白血病病人的血液中澳大利亚抗原很普遍,又发现唐氏综合症病人也有这种抗原,但他还是不知道这种抗原到底属于哪个病毒。

纽约输血中心的病毒学家艾尔弗雷德•普瑞斯一直在病人输血前和输血后采取血样,1968年他发现一位病人患肝炎,输血前的血样没有澳大利亚抗原,输血后的血样里面就有了,因此断定这种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有关。

纽约大学医学院儿科系主任索尔•克鲁曼得知了布隆伯格和普瑞斯的发现后,从一位乙肝病人身上采了血液,等血液凝固后,将血清取出,注射给纽约威洛布鲁克学校的25名弱智儿童,结果24名儿童得了肝炎,其中一位儿童成为慢性感染者。

克鲁曼因此做出结论,病人的血清具有高度感染性。

接下来,克鲁曼用水将血清稀释,加热1分钟,然后给弱智儿童注射,有人注射了两剂,有人注射了一剂,再给他们注射病人的血清,这一次注射了两剂的孩子没有一个孩子生病,注射了一剂的孩子有一半没有生病。

克鲁曼为此很激动,因为他只是把血清稀释后加热一下,就做成疫苗了。

但是,克鲁曼没有料到,他这样做是要受到道德的谴责的。

1967年1月10日,纽约州参议员西摩亚•泰勒提出严重的抗议,威洛布鲁克学校的校长杰克•哈曼德则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因为肝炎是威洛布鲁克学校的大问题,纽约州的卫生部门支持哈曼德,指出由于克鲁曼的成果,肝炎已经从威洛布鲁克学校消失了。

泰勒提案禁止在儿童身上做医学实验,这个提案没有被纽约州议会通过,但泰勒的行动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注意。

克鲁曼的实验证明了有甲肝和乙肝两种肝炎,而且澳大利亚抗原可以被用为疫苗,他因此获得很多奖项并被选入国家科学院。

乙肝疫苗生产发展简介PPT

乙肝疫苗生产发展简介PPT

基因工程技术
01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疫苗的产量和纯度。
新型佐剂的研发
02
开发新型佐剂,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
细胞培养技术
03
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实现疫苗的连续生产。
疫苗生产的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项目
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共 同研发和推广乙肝疫苗 。
技术交流与转让
加强技术交流与转让, 促进疫苗生产的国际合 作。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新疫苗的研发方向
1 2
新型疫苗的研发
针对乙肝病毒变异株,研发更有效、更安全的疫 苗。
联合疫苗的研发
将乙肝疫苗与其他疫苗结合,减少接种次数,提 高接种率。
3
免疫策略的优化
研究更合理的免疫接种程序,提高疫苗的保护效 果。
疫苗生产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乙肝疫苗的重要性
控制乙肝传播
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 效方法,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降低 感染风险,控制乙肝的传播。
预防慢性肝炎
接种乙肝疫苗可以预防慢性肝炎 的发生,避免因感染HBV而导致 的长期健康问题。
提高人口素质
乙肝疫苗的接种可以保护广大人 群,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提高 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
乙肝疫苗生产发展简介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 乙肝疫苗的起源与背景 • 乙肝疫苗的生产技术 • 乙肝疫苗的生产现状 • 乙肝疫苗的未来发展 • 乙肝疫苗的安全性与监管
目录
CONTENTS
01
乙肝疫苗的起源与背景
中国疫苗生产现状

一击击中乙肝病毒!.docx

一击击中乙肝病毒!.docx

一击击中乙肝病毒!1.1883年德国1289名造船工人,接种了由人淋巴结制备的牛痘疫苗,数周至数月后有15%出现了黄疸,这可能是第一次记录到的肝炎的流行性。

2.1908-1944年期间,许多学者通过对“志愿者”的研究,确定肝炎的病因是病毒。

3.1957年发现抗病毒因子―干扰素,现已成为公认的有效的抗肝炎病毒制剂。

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批准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4.1960年合成阿糖腺苷,1978年首次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5.1965年Blumberg等发现当时所谓的“澳大利亚抗原”,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与乙型肝炎有密切关系。

6.1970年Dane等在电镜下鉴定了Dane颗粒,即HBV颗粒,从而阐明了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核壳成分HBcAg和HBeAg。

检测HBV感染的方法学迅速建立,又进而推动流行病学调查的广泛开展。

7.1970年,发现了血源性亚单位HB疫苗及高浓度抗HBs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并肯定其被动免疫的保护作用。

8.70年代初,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在筛选抗肿瘤药物研究过程中,发现中药猪苓的提取物―猪苓多糖具有抗癌、增强免疫功能和保肝作用,从而试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

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证明了其对慢性乙型肝炎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9.1973年Kaplan发现HBV颗粒中含有DNA聚合酶。

10.1974年分子病毒学开始发展,Summers等利用限制酶切技术,对HBV基因组作了详尽的限制酶图谱分析,期间有学者阐明了病毒的分子结构。

11.1974年,根据流行病学的明显差距,将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

12.1976年Fiela等发现人工合成的双链多聚核苷酸诱生干扰素能力最强。

我国1969年开始研制聚肌胞,1976年后逐渐应用于临床。

13.1977年Rizzetto小组在乙型肝炎病人的肝细胞核内,发现了一种病毒抗原,并在血清中检测出相应的抗体,5年后这一新发现的病毒被命名为丁型肝炎病毒(HDV),HDV感染基本上是以与HBV混合感染的形式发生的。

乙肝病毒结构形态

乙肝病毒结构形态

简介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

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

根据目前所知,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

完整的乙肝病毒成颗粒状,也会被称为丹娜颗粒(Dane)。

1965年由丹娜发现。

直径为42纳米。

颗粒分为外壳和核心两部分。

发现过程1963年Blumberq在两名多次接受输血治疗的病人血清中,发现一种异常的抗体,它能与一名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起沉淀反应。

直到1967年才明确这种抗原与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有关,1970年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HBV的形态,1986年将其列入嗜肝DNA病毒科。

特点分布乙肝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就像毒蛇分泌的某种毒液只会针对特定的身体部位起作用一样,乙肝病毒也只对肝脏“情有独衷”,在生物学上它是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家族中的一员。

这个家族中的病毒成员在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身上也都有发现,它们的结构、基因序列和复制策略都非常相似,但是它们之间却不会互相交叉。

除了对具体的器官具有特异性,它们对寄主也同样有“种族要求”,比如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

构成一个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也叫Dane颗粒,直径只有42纳米,大约是一个普通鸡蛋的百万分之一。

乙肝病毒有外壳和核心两个部分,也就是说除了绝大多数病毒都具有的美丽“衣壳”外,乙肝病毒还要再加上一件精密的“外套”。

外壳就是这件所谓的“外套”,它厚7-8纳米,由脂质双层和蛋白质组成的囊膜。

脂质双层内含有S抗原、前S1和前S2抗原,它们一起又构成了外壳上大、中、小三种蛋白形式,统称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澳抗。

剥去Dane颗粒的外壳,暴露出乙肝病毒的核心颗粒。

核心颗粒直径28纳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它的表面才是病毒真正的衣壳,由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HBcAg)组成。

游离态的核衣壳只能在肝细胞的细胞核内观察到。

通过强去垢剂或者酶处理的方法,还可以暴露出HBV的另一个主要的抗原e抗原,它的本质还不是十分清楚,但多数人认为是核心的断片。

乙肝病毒感染的自然史

乙肝病毒感染的自然史

乙肝病毒感染的自然史有人在头条上跟我说,乙肝根本不用管,治也治不好,不治疗反而一直正常,所以乙肝不需要治疗。

今天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了解一下乙肝病毒感染后的自然史。

国内大部分乙肝患者(约85%)都是有乙肝家族史的,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的乙肝。

这个时候感染大部分患者肝功能正常,DNA高度复制,我们称为乙肝免疫耐受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90%左右的耐受期患者会发展到免疫清除期,特点是病毒数量下降,肝功能出现波动。

表现的化验结果情况就是患者大三阳,DNA没有以前高了,肝功能不正常。

随后一部分患者会从大三阳转为小三阳,部分患者肝功能会出现正常。

这就是有的人奇怪以前是大三阳现在变成小三阳了,很多人还认为自己是好了。

由于机体的免疫力没有办法把病毒完全清除出去,这个时候相当于机体和病毒在进行一场战争。

有时候转为大三阳,有时候成为小三阳。

但是由于战场在肝脏,所以肝细胞成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肝功能反复波动的结果就是逐步地出现了肝纤维化、肝硬化。

还有一些人肝功能始终正常,我们说一直处在免疫耐受期。

这些人就安全了吗?不是的。

体内有DNA病毒的存在,DNA片段容易整合到人体细胞内,所以高DNA的人群更容易肝癌。

那些强调乙肝不需要治疗的人只看到了部分人肝功能一直正常,却不知道更多的人病情在进展。

那么乙肝抗病毒治疗有多难?现在可以这么说,对于大部分肝炎患者来说,只要比别人多吃一粒药,你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活着。

别等乙肝进展到肝硬化甚至肝癌的时候再说,反正乙肝也看不好,吃药也没有用。

你说的看好是什么概念?我觉得只要病情不进展,不影响正常生活和正常寿命就是看好了。

当然前提是乙肝患者比普通人每一天多吃一粒药。

仅此而已。

乙肝病毒介绍

乙肝病毒介绍
加强血液和体液的消毒和隔离,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
保护易感人群
对易感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疫苗接种和社会预防
疫苗接种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包括新生儿接种和成人接 种。
社会预防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乙肝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THANKS
03
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血液传播
1 2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
不洁的输血或使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血制品 ,可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
注射、针刺传播
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器械 ,可能传播乙肝病毒。
其他血液传播途径
3
如口腔科操作、纹身等,也可能导致乙肝病毒 的传播。
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性传播
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发生无防护性接触,易感染乙肝病毒 。
抗病毒治疗
主要使用核苷类似物和干扰素,需长期治疗以抑 制病毒复制。
免疫调节治疗
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应答 水平,促进病毒清除。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如保 肝护肝、缓解疼痛等。
预防原则和措施
控制传染源
对患者和携带者进行积极治疗和管理,减少病毒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介绍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乙肝病毒概述 • 乙肝病毒的特征和结构 • 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 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检测 • 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和预防
01
乙肝病毒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乙肝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可引起毒属于黄病毒科,正痘病毒属,它有包膜,其形态为 直径约42nm的球形颗粒。

肝炎病毒发展历程

肝炎病毒发展历程

肝炎病毒发展历程
肝炎病毒发展历程的盘点
肝炎病毒是一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体,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丁型肝炎病毒(HDV)等多种病毒引起。

以下是肝炎病毒发展历程的概要:
1. 乙型肝炎病毒(HBV):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由前苏联的科学家发现。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
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病毒循环途径。

这个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接触传播和垂直传播。

2. 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相对较晚,
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科学家们发现。

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主要通过血液接触传播,特别是注射药物使用和输血等场景。

目前,丙型肝炎病毒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3. 丁型肝炎病毒(HDV):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与乙型肝炎
病毒共同感染的病毒,它依赖于乙型肝炎病毒的存在才能进行复制。

丁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主要通过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密切接触,如性传播和血液传播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肝炎病毒的研究得以深入,人们对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感染机制和预防控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然而,肝炎病毒仍然是全球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需要持续的全球努力来防治肝炎疾病,保护人类的健康。

乙肝病毒介绍

乙肝病毒介绍

六、乙肝病毒基因组



乙肝病毒式一个有部分单链的环状双链 DNA分子。 长链为负链(3.2kb):能编码蛋白质, 合成RNA的模板 短链为正链(长度不定):约为长链5080%左右。不同菌株3’末端有不同缺失。



正链5’端约240bp粘性末端与负链缺口 部位互补维持环状结构。有一个共价结 合的末端蛋白,可能为引物酶。 负链通过共价键与具有帽子结构的短 RNA结合。 它们都与DNA复制有关。
2、增强子


增强子Ⅰ:位于表面抗原3’段,X基因5’ 端,与X启动子重叠。在肝细胞中启动子 增强是非肝细胞的10~20倍。有多种反 式作用因子。 增强子Ⅱ:位于增强子Ⅰ下游600bp处, 有A、B两个区。B区单独存在时有6070%活性,A区单独存在无活性。
3、反式作用因子

X蛋白具有反式调控作用。 X应答元件(XRE):有NF-кB、AP1、 AP2及CREB等。
1%
医生 自己
17%
医生及自己
1%
没有回答
关键发现之四 - 乙肝患者的治疗药物繁多、 方法欠规范
患者对乙肝疾病知识的信息来 源
患者获取疾病知识的五大信息来源:
医生 电视教育性节目 报纸和杂志上的文章 病人教育资料 通过有效的传播渠道进行疾病教育对于 病友间的交流
提高患者及大众的疾病知识至关重要。

自1979年法国Tiollais首先克隆和测定 了HBV ayw亚型的全基因组序列,先后 有20多个不同HBV基因组全系列被测定。 核酸变异水平在10%左右。
七、HBV的转录产物



基因组高度压缩,编码区重复利用,核 酸系列全部编码Pro。 长链编码:3.5kb转录产物,核心蛋白 2.1kb产物,前S1和S2蛋白 短链编码:2.4kb mRNA编码S蛋白 0.8kb mRNA编码X蛋白

乙肝疫苗的故事和传说

乙肝疫苗的故事和传说

乙肝疫苗的故事和传说在中国,乙肝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疾病,影响了数百万人的生活。

然而,就在不久之前,人们对于这种疾病的防治知之甚少,这也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发生。

在这个时候,一位名叫曹彬的科学家站了出来, 他带领团队研究出了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为无数家庭带来了希望。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乙肝发病率极高,许多新生儿出生后就携带了乙肝病毒。

这种病毒会长期潜伏在人体内,对肝脏造成损害, 甚至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许多家庭因此陷入了绝望。

此时,曹彬正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

他深知乙肝对于中国人的危害,决定投身于乙肝疫苗的研究。

然而,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在当时的科研条件下,疫苗研发需要经过多个阶段,包括实验室研究、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等。

而且,由于乙肝病毒的特殊性,疫苗的研发过程充满了挑战。

曹彬和他的团队并没有被困难吓倒。

他们夜以继日地开展研究, 不断尝试、失败、再尝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

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坚信自己能够为中国带来第一支有效的乙肝疫苗。

经过多年的努力,曹彬和他的团队终于成功研发出了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

随后,他们又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了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这一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为中国在乙肝防治领域树立了威望。

随着疫苗的推广和应用,中国的乙肝发病率逐渐降低。

许多新生儿得到了保护,免受乙肝病毒的侵害。

家庭和社会也因此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曹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突破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信念、毅力和奉献的故事。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科学的力量,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乙肝疫苗生产国之一。

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保护他们的健康。

这一切都离不开曹彬和他的团队的辛勤付出和坚定信念。

除了在科学领域的贡献外,曹彬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他经常到偏远地区宣传乙肝防治知识,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的疫苗接种服务。

乙肝研究大事记

乙肝研究大事记

乙肝研究大事记录1947年:F.O. Maccallam通过对肝炎病人志愿者的研究,提出由污染食物、水传播引起的甲型肝炎和由血液传播引起的乙型肝炎。

1963年:Baruch Blumberg和Harvey Alter发现了Aa(澳大利亚抗原)(后改称HBsAg)。

1967—1968:Blumberg,KazuoOkochi,Alfred Prince, Alberto Vierrucci及他们的同事们报道了Aa参与乙型肝炎的形成。

1969年:Irving Millman 和Blumberg 提出一种新的概念并通过Fox Chase 癌症中心获得使用Aa制备乙肝疫苗的专利1970年:D.S Dane用电子显微镜发现了血样中的乙肝病毒颗粒。

1972年:美国法律通过要求所有献血者要事先进行血液筛查。

1973—1974年:Stephen Feinstone 及Maurice Hillman和他们的同事们发现并描述了甲肝病毒。

1975年:Wolf Szmuness 和Hilleman及他们的同事们开始检测乙肝疫苗1977年:Mario Rizzetto 和John Gerin发现了丁型肝炎病毒1980—1981年:由Hilleman和他的同事们研制的由血清乙肝病毒亚单位制成的疫苗被证实十分有效,并通过鉴定,广泛使用1983年:Mikhail Balayan发现了戊型肝炎病毒。

1983—1986年:William Rutter和他的同事们从酵母菌中制备出乙肝病毒亚单位疫苗,并通过使用。

1989年:Daniel Bradley向Chiron 公司提供了非甲非乙型肝炎的黑猩猩的血清;Michael Houghton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一个孤立的病毒,他们公布了这一病毒的基因序列,并将其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

1990年:开始对丙型肝炎病毒进行血液筛查。

1996年:第一个由Merck研究所研制的甲肝疫苗通过鉴定,并广泛使用,另一种由Smithkline Beecham研制的甲肝疫苗被证实有效。

肝炎病毒的发现历程

肝炎病毒的发现历程

肝炎病毒的发现历程从“卡他性”到“流行性”病毒性肝炎流行的历史久远,疾病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

但那时,由于人们对它的病因不了解,曾给它起过许多名字。

最初,人们未认识到它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对它的流行性也缺乏了解,由于它的表现多有黄疸,只认为它是一种胆管的卡他性炎症。

因此,古希腊和古罗马一直称其为“卡他性黄疸”。

1744-1749年,地中海西部的一个岛屿上出现了这种病的流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后来,战争使这种黄疸病的流行加剧。

在19世纪初,美国的南北战争中第一次记载了军队中的黄疸病流行,开始被称为“军营黄疸”。

1863年的秋冬季是黄疸病流行的高峰,这使人们认识到这种疾病有一定的流行季节。

后来,斯马特(Smart)医生记录了1888年联邦同盟军中发生的71691例黄疸病例,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流行情况均符合现在的甲型肝炎。

1912年,美国医生柯凯因(Cockayne)对美国联邦同盟军士兵中发生的22569例“卡他性黄疸”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有161例死亡,病死率0.71%。

这个数字使他感到非常震惊,他开始对这种病进行研究。

经过研究,他发现这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能够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并造成流行,严重者可导致急性黄色肝萎缩而死亡。

因此,柯凯因医生首先把这种疾病称为“流行性黄疸”,后来也有人称其为“传染性黄疸”。

到了1939年,针穿肝脏活检技术问世了。

人们经过肝脏病理学的研究,证明了这种疾病是肝细胞的炎症和坏死造成的,从此“卡他性黄疸”这一陈旧概念才被彻底废弃。

发现了两种传播途径自从人们认识到这种疾病的传染性后,逐渐发现它常发生于人口密度大、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但是它是如何传播的仍然是个谜。

人们开始寻找它的传播途径。

为此,柯凯因医生详细观察了一位病人的疾病传播过程。

这例病人在患病期间到英国威尔士(当时叫弗林特郡)去旅游,在那里曾与三个人有过密切接触,并把疾病传染给了这三个人。

因此柯凯因医生认为,这是由于人与人接触而传播的。

乙肝病毒的发现史

乙肝病毒的发现史

乙肝病毒的发现史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一千五百万人死于肝炎。

公元前2000年:首次记录肝炎的流行。

这一疾病已被视为具有传染性,因为它常发生于人口密度大、卫生条件差的地区,直到二战前它是如何传播的仍然是个谜。

1947年:专门从事肝疾研究的英国医生F.O.Maccallam考虑是否在人的血液当中含有引起肝炎的病毒,通过对肝炎病人志愿者的研究,提出由血液传播引起的乙型肝炎。

从血液样本中寻找突破—乙肝表面抗原的发现科学家们怀疑引起乙型肝炎的罪魁祸首可能是病毒,一个从事内科学和生物化学的专家BaruchBlumberg,提出疑问—为什么有些人易患某种疾病,为了研究具有遗传变异性的血液蛋白成分,开始从世界各地收集血液样本。

同时,国家健康研究所血库的血液专家HarveyAlter试图找到一些病人在输血后会出现发热、寒战、皮疹的原因,他认为这些患者可能是在接受输血之后机体对异种蛋白〔抗原〕发生了免疫反应。

1963年:BaruchBlumberg和HarveyAlter首次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液中发现的抗原性物质Aa〔澳大利亚抗原〕〔后改称HBsAg,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惊奇的发现——乙肝病毒的检出在1966年,BaruchBlumberg等发现在一个12岁的唐氏综合症男孩的血液中检测出有Aa,而且他还有肝炎症状。

这一巧合说明,Aa与肝炎有关。

在检测肝炎患者和非肝炎患者的血清时发现,肝炎患者血清中Aa阳性率高于非肝炎患者。

1967年:BaruchBlumberg,KazuoOkochi,AlfredPrince,AlbertoVierrucci 及他们的同事们报道了Aa参与乙型肝炎的形成,明确了这种抗原与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有关。

1976年:Blumberg因他的澳大利亚抗原工作获得了197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0年:伦敦Middlesex医院的D、SDane用电子显微镜发现了Aa阳性患者血样中的乙肝病毒颗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肝病毒的发现史
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一千五百万人死于肝炎。

公元前2000年:首次记录肝炎的流行。

这一疾病已被视为具有传染性,因为它常发生于人口密度大、卫生条件差的地区,直到二战前它是如何传播的仍然是个谜。

1947年:专门从事肝疾研究的英国医生F.O.Maccallam考虑是否在人的血液当中含有引起肝炎的病毒,通过对肝炎病人志愿者的研究,提出由血液传播引起的乙型肝炎。

从血液样本中寻找突破—乙肝表面抗原的发现科学家们怀疑引起乙型肝炎的罪魁祸首可能是病毒,一个从事内科学和生物化学的专家BaruchBlumberg,提出疑问—为什么有些人易患某种疾病,为了研究具有遗传变异性的血液蛋白成分,开始从世界各地收集血液样本。

同时,国家健康研究所血库的血液专家HarveyAlter试图找到一些病人在输血后会出现发热、寒战、皮疹的原因,他认为这些患者可能是在接受输血之后机体对异种蛋白〔抗原〕发生了免疫反应。

1963年:BaruchBlumberg和HarveyAlter首次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液中发现的抗原性物质Aa〔澳大利亚抗原〕〔后改称HBsAg,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惊奇的发现——乙肝病毒的检出
在1966年,BaruchBlumberg等发现在一个12岁的唐氏综合症男孩的血液中检测出有Aa,而且他还有肝炎症状。

这一巧合说明,Aa与肝炎有关。

在检测肝炎患者和非肝炎患者的血清时发现,肝炎患者血清中Aa阳性率高于非肝炎患者。

1967年:BaruchBlumberg,KazuoOkochi,AlfredPrince,AlbertoVierrucci 及他们的同事们报道了Aa参与乙型肝炎的形成,明确了这种抗原与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有关。

1976年:Blumberg因他的澳大利亚抗原工作获得了197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0年:伦敦Middlesex医院的D、SDane用电子显微镜发现了Aa阳性患者血样中的乙肝病毒颗粒。

电子显微镜下患者血中HBV的双层壳病毒颗粒。

该病毒的最外层膜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也是乙肝疫苗的基本成分〔疾病控制的中心环节〕。

血液筛查——一项革命性的举动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发现震惊了临床医生。

在60年代的美国,绝大多数血液来自于有偿献血者,而这些人要比普通人群更易患乙肝。

一些研究说明,由于大的外科手术需要接受输血的患者当中,有一半出现肝炎。

医学委员会认识到,如果能够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已被HBsAg污染的血液进行筛查,就可大大减少输血后肝炎的发生。

1972年:美国法律正式规定每一个献血者的血样必须经过HBsAg的筛查,所有血库对每一个血样进行检查,这样输血后乙肝的发生变得十分罕见了。

此项举动为美国每年节省了5亿美元的医疗支出。

对肝炎病毒的发现和研究,以及血液筛查,使科学家坚信病毒性肝炎将很快
被人类所控制,它将永远不会象过去的几千年那样对人类造成威胁,从此,人类掀开了与乙肝病毒抗争的历史。

Blumberg博士简介
BaruchBlumberg博士是美国费城福克斯・彻斯癌症中心的著名科学家,也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医学和人类学教授。

BaruchBlumberg博士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临床学、流行病学、滤过性微生物学、遗传学和人类学。

由于他发现了“传染性疾病的病源和传播机理”并在全球首次发现乙肝病毒,BaruchBlumberg博士于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

BaruchBlumberg博士与IrvingMillman博士一起,发明了乙肝疫苗和乙肝诊断检测方法,二人因此被载入1993年美国发明家名录。

他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医学和人类学的课程,并曾在印度、新加坡、新西兰等地区,以及肯塔基大学、印地安那大学、Otago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知名学府作为客座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