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的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名家思想课程论文
课题:浅谈孟子的教育思想
姓名:余小磊
学号:2010212464
院系: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
年级:2010级
指导老师:刘来兵
完成时间:2013年6月8日
摘要:孟子是儒家思想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其思想著作中,有大量的关于教育的论述,其深刻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本文从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教学方法、学习要点五个方面对孟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孟子;教育思想;总结分析
一、教育的理论基础
孟子以性善论著名。他说:“水信无分于东西, 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孟子认为, 人性本来的善良就像水向下流一样自然,人性生来就是善的。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良的品性。他把性善具体阐述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四心”。而如何保持、完善和发扬这些良好的品性呢,孟子认为只有教育才能做到。教育是道德发展的先决条件,而性善论也自然成为教育的基础。教育会遵循性善的方向,培养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人性虽善,但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会面对诸多的诱惑和坎坷,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难免使自身沾染一些恶的脾性。这个时候就必须通过教育,加强自我修养,摒除不善的言行,达到“人皆为尧舜”的效果。
二、教育的作用
由于身处年代的特殊性,孟子一生的理想抱负是为了实现其王道仁政,在这方面也留下了很多著述。因此他的教育也是围绕实现这一目标而展开的,他把教育看做仁政的一部分,把教育看做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一种手段。他的政治主张是“民贵君轻”,推崇“民主、仁政”的思想。而没有教育,仁政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君主不讲礼义,下面的臣民没有教养,那么违法作乱的人就会出现了,这个国家的灭亡也就不远了。
孟子把教育看得比国防和经济还重要,目的是强调教育的政治作用,本在于强化封建礼教,巩固封建阶级的政权。从这一点来看,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政治作用和社会作用。对人民施行教化,是每个统治者必须去做的一件事,目的是让人民普遍懂得封建伦理道德。从本质来看,孟子重视教育,是以教育为手段,把统治阶级的政治信仰和道德规范灌输到人们的意识中
去,以实现其封建统治的长期稳定。
三、教育的目的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基础,那么在教育者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孟子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他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具体说来,“人伦”指的就是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封建社会赖以维持的道德准则。“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主体,教育是为了培养懂得封建伦理道德的“君子”、“圣贤”、“大丈夫”。而何为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这就是说, 一个人格高尚的人, 一定要经得起富贵、贫贱、暴力的考验, 把道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
并且,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君子”、“圣贤”、“大丈夫”都应该积极主动的去争取入仕的机会,帮助统治者推行仁政和管理国家。在这里,我们可以认为孟子的此种观点与孔子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是一脉相承的。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孔孟的这种教育思想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现实意义。古往今来,教育都是实现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
四、教学方法
(一)“教亦多术”
教育者应该掌握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他说君子用来教育人的方式方法有五种:有的就像及时雨润禾苗,适时灌输,让他很快成长;有的侧重在品德的培养;有的针对各方面的基础进行教导,让他成为有才干的人才;有的解答问题,解除他各种各样的疑惑;有的用自己的道德品质、作为作风言传身教,让他去效仿。这五种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方法。这表明,孟子主张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以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那个年代,孟子就能洞悉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不得不令人叹服。
(二)“盈科而进”
孟子认为教育者应该循循善诱,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切不可盲目冒进,否则,欲速不达。循序而进, 盈科而进, 对于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都知道,“欲速则不达”。孟子曰:“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进程过于迅速, 省掉了一些必要的环节,势必影响实际效果, 致使退步也快。孟子还以“揠苗助长”的寓言来说明循序渐进的重要性, 学习知识如同作物生长一样, 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们应当关注并促进教学过程的实现,不能因为一味地谋求结果的获得,而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学习的效果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引而不发”
作为教师,孟子注意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他主张“引而不发”,忌讳“越俎代庖”。他说:“大匠不为拙式改变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毂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意思是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或是抛弃操作时必不可少的墨线;善射箭的后羿也不会因为学射人的笨拙,而改变弯弓时所应达到的限度。君子教人,正像射手教射一样,搭上箭拉满弓,并不把箭发出去,只是示范性地做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他认为教师应有一个标准,并且不能随便使之降低,要以跃跃欲试的姿势去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启发性的引导,能够激起受教者的多维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去探求知识,体会知识的魅力,而不是未加思索地接受老师灌输的内容。
(四)“善言”
孟子认为教师“善言”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而且要富于启发性。“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就是说教师要能以浅近的语言,启发开导学生去理解深刻的道理。他认为教师要从眼前的事情入手,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去探求事物的本质规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而且掌握的知识才能更牢固。教师的“善言”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前提下的,教师应该知晓学生的思考模式,难点突破口,然后巧妙地设计问题,具有启发性地一步步引导。另外,精炼而有趣的言论,也会提高受教者的注意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