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导学案及答案(供参考)

合集下载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一、课标要求: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B.艺术构思;C.细节描写;D.语言风格。

3、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4、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

5、合作学习,把握报告文学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

6、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内容概述:这是一篇老课文,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但今天重读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

《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

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探究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在教授学生报告文学的基本知识之后,重点训练学生精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线索,可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

本文在描写包身工的生活时注意点面结合,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法,在分析这些特点时可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本文有许多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时可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要点整理:第一课时:一、作者作品介绍: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

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学段一 7《包身工》 学案(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学段一 7《包身工》  学案(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学段一7《包身工》学案(word版含答案)第7课包身工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1.(1)请结合文本内容,填出下面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答案①饭食粗劣②悲剧命运③包身工制度的发展④包身工制度的恶果(2)在此基础上分析双线安排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答案①结构上:主线清晰,穿插有致,开合自如。

②主题上:事实描述与制度分析交相进行,极大地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

二、分析文体特点,赏析表现手法2.课文在选择材料方面注意了典型化,这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答案①典型人物。

从上海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工房区域内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中,作者选择了“芦柴棒”重点刻画,并贯穿全文。

我们从“芦柴棒”瘦小的躯体上看到的是每一个包身工的可怜形象;“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所有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侮辱的剪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这便是包身工们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

②典型细节。

细节描写,会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丰富、具体、真实的形象和事件。

像“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等等,把这些细节连缀起来,就刻画出了包身工们起床时的场面。

③典型场面。

场面描写,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围绕着一个中心人物,表现其他众多人物的活动。

如文章开始,作者简明地指出了时间、地点之后,就描写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在大声地呼喊,接下去就写了在“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这个环境中,包身工们的各种活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当地的情景。

看到这种情景,会使人们感到,包身工们过的真是“猪一般的生活”。

《包身工》学案(含答案)04

《包身工》学案(含答案)04

《包身工》学案04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难点: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在20世纪30年代,具体来说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

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

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二)作者简介:夏衍(1900.10.30~1995.2.6),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人。

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早年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事进步电影工作。

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1994年,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 800册。

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主要作品有:《狂流》《脂粉市场》《上海二十四小时》《青春之歌》《春蚕》《自由神》《时代的儿女》《林家铺子》《祝福》《赛金花》《女儿经》《法西斯细菌》《聂耳》《包身工》《上海屋檐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导学案(含答案)

14 包身工 2 二中徐长生《包身工》导学案巩义三中徐长生【学习目标导航】一、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增强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

二、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要求掌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

【学习方法】课文篇幅较长,在学生速读课文后,采用讨论法,理清全文的脉络;在研究写法时,采用“设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双向交流,理解布局谋篇时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的构思。

同时,采取以练代讲,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落实有关基础知识。

采用讨论法,口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情景,以及结合课文命题进行口头作文,着重加强“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资料窗】作者介绍1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作品很多,著名的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

并把小说《祝福》和《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2.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完成下列习题【A级】1.给加黑字注音:衍()汀()游说()辊()栅()趾()骷髅()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黑词:吆喝:()生杀予夺:()一听天命:()契据是实:()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

【B级】1.要求快速读完全文,然后答题。

(1)先讨论:哪些段落是记叙部分?记叙部分写了几个生活场景?(2)接着讨论: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布置作业:找出记叙部分的细节描写,讨论领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阅读并分析讨论记叙部分的细节描写以及最后部分的议论,体会作者感情【C级】一找出记叙部分的细节描写,讨论领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高一级语文《包身工》导学案

高一级语文《包身工》导学案

高一级语文《包身工》导学案1.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

—夏衍2.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来了斗争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

——夏衍3.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点成就,都是从勤学、勤思、勤问中得来的。

——夏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 3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1、自主积累:关于报告文学 《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的主要特点:新闻性、文学性。

作者视窗夏衍(1900—1995),作家、剧作家。

浙江杭州人。

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其间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参加日本左翼运动。

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

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成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曾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作品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他“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包身工导学案及答案

包身工导学案及答案

《包身工》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特征,培养阅读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3、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培养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找出课文中标示线索的词句;筛选课文信息,进行整体归纳。

反复诵读文章,提取关键语句;品析重要语句,联系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

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

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2.背景资料:《包身工》于1936年发表在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上。

它反映的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

这个时期,民不聊生,军阀混战,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

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

3.关于报告文学:1、《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包身工导学案及答案

包身工导学案及答案

3、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包括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揭示。
4、《西游记》的艺术风格和文学价值,包括修辞手法、叙事结构等。
四、学习步骤
1、预习:阅读《西游记》原著, 了解故事背景和基本情节。
1、预习:阅读《西游记》原著,了解故事背景和基本情节。
2、导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途径,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游记》 的人物、主题和艺术特点。
二、阅读《包身工》完成下列题目
1、本次演示作者用提行分段来标示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有下列作用:按时间顺序,将包身工的种种活动凝聚在一天的特定的 时间段内,以点带面,以群体揭示个体的惨状;全文用这种写法将包身工的
二、阅读《包身工》完成下列题目
不幸连缀起来,重点突出,线索清晰;这样的结构安排有利于作者从不同角 度作描写和说明。
二、学习目标
1、理解《西游记》的故事情节 和人物特点。
2、探究《西游记》的主题和思 想内涵。
3、领略《西游记》的艺术风格 和文学价值。
三、学习内容
1、《西游记》的故事背景和情 节梳理。
2、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 历程和人物关系。
3、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包 括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揭示。
4、简述作者如何运用对比的方法来揭示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分钱一斤的猪油全家吃”,年底还“红烧烤鹅的盛宴”。鲜明的对比揭示了 包身工制度的实质是残酷的压榨。
4、简述作者如何运用对比的方法来揭示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又如拿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对比:同是受剥削压迫者——“外头工人”处 境稍好——“住的是洋式的门面和小房子和三层楼二层楼的厂房”;“穿的是工 厂里特有的白制服或蓝制服”;年底有“双诛三奖”等;而包身工则相反—— “住的是凶灾鬼、

包身工答案

包身工答案

《包身工》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蠕动(rú) 拎着(līn) 弄堂(lòng) 游说(shuì)赚(zhuàn) 抹(mā) 嘈(cáo) 执拗(niù)簿子(bù) 籼米(xiān) 莴苣(wō jù) 揩地板(kāi)搽粉(chá) 蹒跚(pán shān) 皮辊(gǔn) 谄媚(chǎn)骷髅(kū lóu) 噩梦(â) 怔住(zhâng) 锭子(dìng)三、1、四点一刻晨起;四点半钟早饭;五点钟上工;六点钟(十二小时劳动,中午休息的15分钟)放工。

以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为线索组织材料: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

2、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

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

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人在这三种威胁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劳。

”吆喝呼喊命令似的高叫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工资待遇低:“最初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几个星期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

3、“在一种特殊的低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

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高一语文《包身工》导学案

高一语文《包身工》导学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包身工》,使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作者夏衍的文学表达,培养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增强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剖析课文内容,形成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育文化意识: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包身工》这篇文章。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章中所揭示的包身工制度的不公平现象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同情心。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于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这让我意识到,需要用更多具体的例子和对比分析来帮助他们掌握这些知识点。同时,我也发现,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学生们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包身工》的背景和主题。这篇文章揭示了旧社会包身工制度的残酷和不公,反映了作者夏衍对这一制度的深刻批判。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文中的具体描述,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以及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强化主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看待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统编版《包身工》导学案(含解析)

统编版《包身工》导学案(含解析)

第二单元7.1 包身工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体表特点,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抓往文章线索,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3、学习课文点面结合和在复杂的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学会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报告文学文学性和新闻性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难点:学习课文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在复杂的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作品记述了旧中国时包身工们悲惨的生活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写出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揭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渐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生活难以为继的农家少女,被诱骗到上海当包身工。

为了避免成年工人罢工的威胁和榨取更大的利润,日本资本家就更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

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

本文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纱厂县包身工的情远,是作者在1935年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之后写出来的,于1936年春发表于《光明》创刊号上。

作者简介: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毕业于浙江省立甲重工业学校(浙江理工大学前身)。

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浙江新潮》。

从浙江省立甲重工业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

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

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

1927年夏衍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 包身工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

1 包身工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

1.包身工一、预习案1、预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2)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

(3)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的写法。

2、预习要点(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2)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的写法。

3、达标练习(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游说.(shuì)执拗..(zhí niù) 栅.栏(zhà) 水门汀.(tīnɡ)B.蠕.动(rú) 揩.油(kǎi) 谄媚..(chǎn mèi) 锭.子(dìnɡ)C.弄.堂(nònɡ) 轧.钢(zhá)籼.米(xiān) 呻吟..(shēn yín) D.惺忪.(sōnɡ) 分.内(fèn) 拎.着(līnɡ) 供给.(jǐ)(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干这种职务的人,大半是带工头的亲戚,或者在“地方上”有一点势力的流氓,所以在这种地方,他们差不多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B.打死不干事,在这种情形之下,包身工当然是“人人得而欺之......”了。

C.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

D.读完这篇文章,包身工遭受的各种非人的待遇,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3)下面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格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B. 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

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C.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特征,培养阅读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培养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
找出课文中标示线索的词句;筛选课文信息,进行整体归纳。

反复诵读文章,提取关键语句;品析重要语句,联系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

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

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2.背景资料:
《包身工》于1936年发表在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上。

它反映的是1932年“一•
二八”事变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

这个时期,民不聊生,军阀混战,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

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

3.关于报告文学:
1、《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的主要特点:新闻性、文学性。

2、报告文学的一般结构:
(1)借用一般情节小说的结构形式,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借用一般散文“以线穿珠”的结构式,依靠主题思想的论述来直接组合互不相关的材料。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给下列字词注音。

蠕.动( ) 猪猡.()惺忪
..()拎.着( ) 弄.堂( ) 游说.( ) 抹.( ) 辊.( )
汀.()执拗.( ) 簿.子( ) 轧.()
籼.米( ) 莴苣..( ) 揩.地板( ) 搽.
粉( ) 蹒跚..( ) 骷髅..( ) 谄.媚( ) 怔.
住( ) 锭.
子( )
3、新闻作品除了叙述新闻事实,还会交代一些背景材料?文中哪些是背景材料,哪些是新闻
事实?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文中是如何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4、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又有对“芦柴棒”
“小福子”“无名女工”等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这种写法称之为点面结合。

“点”可以突出
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请填写下表中“点”的描写并体会作用。

二、品读鉴赏
1.为了更好地加强表达效果,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试品析下列语句,指出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中的妙处。

(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3)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

(4)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5)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思考:“黑夜”与“黎明”在此处有什么特别含义和作用?“某些人”指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探究: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

文章渗透着哪几方面的感情?请结合文章分析。

四、拓展:
包身工失去了哪些权利?现在学习这篇文章你觉得有什么现实意义?
《包身工》导学案参考答案
一、 整体阅读:T2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性别:绰号:工作单位: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居住条件:饮食条件:劳动待遇:来历(身份):女芦柴棒、猪猡、娼妓等
上海东洋纱厂
长达12个小时以上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蜂房般的格子铺,鸽子笼一般,充
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
两粥一饭(乡下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和烂菜叶)
每天三角八分(成年人的三分之一)
贫苦农村少女
十五六岁
二、品读鉴赏参考答案:
1.为了更好地加强表达效果,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试品析下列语句,指出所用的修辞
手法,并说说其中的妙处。

(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
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析:这是通过设问和褒词贬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

“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
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的生活,实质
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

“佳肴”本是褒义词,只美味可口的鱼
肉等荤菜。

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
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以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2)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
道。

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
制度下的奴隶!
析: 这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
身工制度的罪恶。

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
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
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3)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

析:“饲养”本义是喂养动物,运用比拟修辞,说明资本家根本未把包身工当人看待,揭露包身工所受非人待遇和制度的野蛮残酷,包身工和墨鸭待遇对比,揭示了人不如噙的命运。

(4)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析:破折号之前作者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待遇,描写了一副如苦役般的繁重劳动画面,没有自由,不能不做工。

通过议论,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同情与关切,作者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5)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思考:“黑夜”与“黎明”在此处有什么特别含义和作用?“某些人”指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析:
黑夜:旧社会,黎明:光明新世界,某些人:压榨中国人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帮凶
作者对剥削制度的诅咒,对光明前途充满信心,呼唤人们奋起反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