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转型练习
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专题06民国前期1912_1928年: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社会转型教师版

专题06民国前期(1912—1928年)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社会转型【命题点0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2023·湖北高考·8)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
”该现象反映()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答案】A【解析】由材料“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可知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加之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使得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但当时民族工业存在恶性竞争,一些公司诋毁其他公司贩卖日货,从而影响其公司的发展,说明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故选A项;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914年至1918年处于一战时期,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使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黄金时期,排除C项;材料“丧心病狂之徒”“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并非特指外国企业,无法得出中外商业之间竞争愈发激烈,排除D项。
2.(2023·高考全国乙卷·29)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
”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
这反映出()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答案】C【解析】由材料“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可知陈独秀的演讲号召无产阶级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表明无产阶级已经觉醒,登上政治舞台,故选C项;工人待遇大致包括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材料中没有涉及资本家改善工人的处境的做法,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宣扬“德先生”和“赛先生”,使民主与科学的观念深入人心,时间不符,排除B项;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16讲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答案B
解析 “政教是西洋立国之本,与商贾、制器等相辅相成,中国单纯学习西洋造船、制器就想富强恐很难实现”以上是材料的大意,体现了作者主张同时学习西方“政教”“技艺”强国的主张,比较备选项,可知只有B项与此立意相符。
民族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与时俱进
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2.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5.“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B.反映了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
政局动荡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促进因素
列强侵略
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政府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实业救国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事业、通讯工程、各种大众传媒获得较快发展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五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共44张PPT)

萌芽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进一步发展
初步发展 产生
(1)经济: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 因素,其产生和发 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推动中国近代化。
政治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五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共 44张PPT)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五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共 44张PPT)
资本主第义四在步中:国构近架代立历体史网发络展,进实程现中深的化作升用华和地位
广州十三行是经清政府特许 设立的对外贸易组织,垄断对 外贸易。
“英国东印度公司” 是一个 股份公司。1600年伊丽莎白一 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 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组成。
同样的政府给与对外贸易的特权,所反映的经济 政策有何不同?
“(松江、太仓地区) 利在梭布……近 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 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 太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 本。”
A、封建自然经济; C、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E、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B、洋务经济;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五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共 44张PPT)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五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共 44张PPT)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示意图
较快发展
1885年,盛宣怀为督办,规定了 督办在人事权和财政权方面有绝对 的控制权,从而使得招商局的官办 色彩加浓,商办的意味大大减弱。
几乎与此同时,日本“明治维新”中以己近无偿的方式把国营运 输模范工厂转让给三棱公司,并给以巨大的政策扶植。
中日两国统治者的举措,导致的结果有何不同?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五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共 44张PPT)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二专题八中国近现代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变迁微专题1近代中国经济

专题八中国近现代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变迁线索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随后,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线索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逐渐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线索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意识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封建的陈规陋习逐渐被抛弃,社会节奏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新习俗、新风尚、新观念层出不穷。
线索四:近现代中国的关税与个人所得税。
海关税收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的象征和保证。
近代西方列强通过船坚炮利打开中国大门,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攫取了近代中国的海关税收权。
新中国的成立,从帝国主义手里收回海关税收权,为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保障。
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一个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条例,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198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微专题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类型时期表现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19世纪四五十年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通商口岸出现了外国资本家创建的近代工业洋务经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东南沿海地区开始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短暂发展的机会,为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重新受到压制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民政府推进经济改革,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全民族抗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遭受劫难,大批企业内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工业区域分布解放战争期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使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处于独占地位;官僚资本压制民族资本主义,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考向1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2021·广东卷)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五晚清时期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专题强化练(五) 晚清时期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选择题1.(2024·广东茂名二模)下表为1821—1850年北直隶宁津县的银钱比价和零售物价指数(注:设1821年银钱比价和零售物价指数为100)A.白银价格不断走低B.农夫和手工业者收入增长快C.小农经济渐渐解体D.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受阻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相比于农产品、手工业品零售物价指数,1821—1850年北直隶宁津县的银钱比价增长快,且幅度要大,银贵钱贱严峻,而农产品、手工业品的零售以铜钱交易为主,即农产品、手工业品更不值钱了,不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不断走低”不合题意、史实,应为“不断走高”,解除A项;“增长快”不合逻辑,银贵钱贱会不利于农夫和手工业者的收入增加,解除B项;“小农经济”概念混淆,题干未见男耕女织的组织形式,解除C项。
答案:D2.(2024·辽宁鞍山一模)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个时候,正炮声初息,王朝中人惊魂甫定,与刚刚结束的一番遭受相比,12年之后的事是很渺茫的,正窃喜于‘万年合约’换来的太平,紫禁城景物照旧。
”这一番遭受( )A.带来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B.使外国力力进入中国内地C.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D.推动中国近代化蹒跚起步解析:据材料“那个时候,正炮声初息”可知指鸦片斗争,鸦片斗争使中国起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带来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故选A项;其次次鸦片斗争使外国力力进入中国内地,解除B项;《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解除C项;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蹒跚起步,解除D项。
答案:A3.(2024·广东一模)1862年,安徽巡抚唐训方发布《兴办屯垦告示》募民垦荒,并规定“如有外来客民,情愿领田耕种……一体借与牛力、籽种”。
这主要是因为当地( )A.经商风气冲击重农思想B.农夫大量前往上海谋生C.屡经战乱人口大量削减D.实业浪潮变更就业结构解析:据材料“1862年”“如有外来客民,情愿领田耕种……一体借与牛力、籽种”可知经验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乱冲击后,人口锐减,安徽当地政府主动招揽流民复原农业生产,故选C项;材料中出现招揽流民耕种的主要缘由战乱导致的人口削减,与经商风气无关,解除A项;安徽和江浙地区一样都遭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波及,而且小农经济前提下的农夫不会轻易离开土地前往城市,解除B项;19世纪60年头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当时实业救国思潮对社会的冲击作用极其有限,解除D项。
专题五 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迁 学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5.大众传媒的发展。
[线索提炼]线索一: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自守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线索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线索三:考点清单命题趋势专题五 ××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迁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西方列强在破坏中国旧的生产方式,催生近代工商业的同时,也把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带入了这块古老的大地,与跌宕起伏的政治风云一起改变着中国传统农耕经济下的社会生活。
尽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先后有别、均衡不一、新旧并存、中西合璧,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但却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常规考点一、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1)原因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③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予了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
④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城乡经济联系加强,等等,也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的因素。
⑤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根本的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5讲 Word版含答案

主线一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主线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主线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1840~1949年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为突出特征;1949~1976年第二阶段,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科技在民众生活中影响逐渐增强。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入侵,外国商品的冲击,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织”与“耕”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3.影响: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条件(国内市场、自由劳动力)。
二、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逐渐瓦解,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2.官办经济:包括近代前期的洋务企业和近代后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三、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内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派遣留学生。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专题7 求生——近代化道路探索与社会转型课件

【解析】 由1912—1918年中国机器需用器具净进口值统计表可 知,中国机器生产需要的器具进口值总趋势是有较快增长,说明辛亥革 命后和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故选D项;1912—1918年 我国社会思潮主要是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而不仅是实业救国,且材料 并未体现社会思潮,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机器需用器具的进口值,并 没有与其他产业进行比较,所以没法得出近代产业结构变化的结论,排 除B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到进口的机器需用器具是国家投入,所以不能 得出国家对工业建设投入加大的结论,排除C项。
话题二 冲击转型——探索近代化的曲折道路
“近代”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不 同性质的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近代化的过程。 中国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领域工业化、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 化、法制化和思想领域的人性化、科学化为主要标志。这是整个世界近 代化最为主要的发展线索,中国近代历史也不例外。
第一部分
两大板块 纵横贯通 优势互补 珠联璧合
第二编 中国近现代史
板块二 专题纵向贯通——让理解更深刻 专题七 求生——近代化道路探索与社会转型
话题一 近代中国经济的调适与转型
通过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变动,充分认识整体的世界经济对中国 经济的影响,认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重要性及社 会转型的相关策略。
A.使清政府开始早期近代化尝试 B.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导致外国侵略势力发展到北京 D.加强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
【解析】 据材料“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加密切”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文祥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掀 起了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故选A 项;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 除B项;条约签订前,外国侵略势力已发展到北京,排除C项;鸦片战争 后,中国已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D项。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高效训练 专题五 第11讲:工业革命时期的文明发展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能力梯级提升·思维高效训练一、选择题1.(2011·珠海模拟)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种现象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D.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2.(2011·南京模拟)世界近代史上,《权利法案》和《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英、德两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依据。
根据法律规定,英德两国政治制度的相同之处是( )A.两院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议会B.上议院的领导权属于法定的行政首脑C.下议院议员由普选和直接选举产生D.国家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君主指挥3.普法战争后,法、德两国最终确立了近代政治体制。
两国政治体制的不同点是( )A.国家元首掌握实际政治权力B.内阁的任命须经议会同意C.选民通过选举产生代议机构D.行政首脑由国家元首任命4.(2011·龙岩模拟)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
该事件是指( )A.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B.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C.在中国兴起太平天国运动D.在法国发生巴黎公社革命5.《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
”文中的“新政治制度”是指( )A.直接选举制B.义务教育制C.社会主义政权D.无产阶级专政6.1872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再版序言中写道:“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导致“纲领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的根本原因是( )A.工人运动的发展B.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C.纲领有些地方是错误的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7.(2011·厦门模拟)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统计表,从表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英国( )A.已成为世界工厂B.农轻重比例发展失调C.进出口贸易逆差严重D.工农业资源严重不足8.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的工业。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专题作业一、选择题 1.(2018•广东肇庆三模)鸦片战争前后,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六十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自然经济基本让位于商品经济 B.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落 C.政府放宽对棉花出口的限制 D.传统小农经济蓬勃发展答案 B 解析棉花是传统手工纺纱业的原料,从鸦片战争前后的进口到六十年代以后的大量出口,反映出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败,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项错误,B项正确;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小农经济模式,A项错误;材料现象是经济作用的结果,政府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C项错误。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
当时的地租额很高,一般是地价的十分之一,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一。
这就是说,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
上述材料表明( ) A.土地税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 C.近代工业资本原始积累处境艰难 D.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许多资金用于投资土地而没有投入到工业中,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正确。
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是军事工业;而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转向民用工业。
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派意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B.国内局势走向稳定和平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答案 B 解析洋务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患,即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到19世纪7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洋务企业的发展重心随之发生变化,故B 项正确。
专题10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押题专练)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

专题1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押题专练)-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1.晚清时期,外国商品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严重滞销到逐渐打开市场的转变过程。
促成这一转变的因素有( )①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②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抵制外国商品倾销③列强攫取更多的经济特权④通商口岸的增加和近代运输业的发展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2.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的主要变化,表中数据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表A. 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增加B.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C.原料出口比重减少D.中国近代工业日渐萎缩【答案】B【解析】从表格的数据看,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减少,故A项错误;从表格中数据看,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故B项正确;从表格数据看,材料出口比重增加,故C 项错误;从1893-1920年,中国近代工业在甲午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又在民国初年迎来短暂春天,近代工业日渐发展,故D项错误。
3.下面是1652-1888年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变化示意图。
该图最能说明()A .传统农业的解体B .近代工业的兴起C .国际贸易的发展D .经济结构的优化【答案】C 【解析】田赋在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中比例下降,但传统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还未完全解体,故A 项错误;近代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而非1652年以后,故B 项错误;清政府在关税税率较低的情况下,关税在财政税收结构中比重增加,反映出国际贸易的发展,故C 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但未体现出其结构的优化,故D 项错误。
4.下表是1893-1910年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表(单位:%)。
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国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 B .消费资料不再成为进口的主体 C .甲午战争后国内工业有所发展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进口贸易5.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的情况。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2021·辽宁沈阳一模)有研究表明:“定居聚落获取食物的开发领地半径约5千米,而采集渔猎等流动经济型聚落的领地半径则为10千米。
”这有利于印证( )A.采集渔猎是一种先进生产方式B.农业产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C.人类的生产活动范围越来越大D.交通运输的不断进步与发展2.(2021·山东淄博一模)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出现交变现象。
行铜贝的楚国在晚期亦铸行布币,行刀币的齐、燕亦铸行圜钱。
这说明战国时期( )A.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B.统一市场逐渐形成C.区域间商贸联系的加强D.货币使用状况混乱3.(2021·山西太原一模)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
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
这反映出汉朝( )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4.(2021·广东梅州一模)汉朝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了使用士兵、服役农民耕种之外,遇到灾荒时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耕种并征收一定数量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
从东汉永平九年(公元66年)到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政府假民公田近20次。
这一措施( )A.有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B.改变了土地所有制C.打击了地主豪强的势力D.扩大了自耕农群体5.(2021·北京西城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在曲折中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
促进南方开发的有利因素是( )A.大部分时期处于分裂状态,社会动荡B.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C.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D.汉族与内迁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6.(2021·山东济宁一模)据《文献通考》载,孝文帝颁行均田令:“令有盈者无受不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板块二专题五晚清时期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课件

微专题1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
解析:由材料“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 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可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政府原有的律例内 容被逐渐打破,同时清政府又根据时局制定了新的法律条文,说明清政府通 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故选D项;材料未提及清朝借鉴西方法律,排除A项; 清政府法律条文的变化受到西方列强的影响,“关系密切”表述夸大史实, 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已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时间上与材料不 符,排除C项。 答案:D
专题五 晚清时期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线索三: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机进行的探索。 为挽救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农民 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地主 阶级开明派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以“自 强”“求富”为目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改 良派主张学习西方制度,进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等。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微专题2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挽救时局的努力
解析:由材料“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 无异人处”“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可知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的领 袖,提出平分土地的主张,满足了农民阶级的需要,因此太平天国方面对洪 秀全做出了较高的评价,由于太平天国反对清政府的统治,因此清政府对洪 秀全的形象进行了大肆的诋毁,民国前后的革命党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 府的统治,视洪秀全为“英雄”“豪杰”,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制于当 时的历史条件,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故选C项;不同史料对人物记载 的不同是由于其立场的差异,排除A项;材料强调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洪秀全 的不同评价,并非对人物多面性的描述,排除B项;材料强调不同时期从不同 立场对洪秀全的描述,着眼点在于不同立场而非不同时期,排除D项。 答案:C
专题五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探究实操性课件

1898年 1911年 1915年
维新变法 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
【深化拓展】
一、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
思想:面对新形势,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动摇了 “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 经济: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外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 军事: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
随着第二次工 ①主要侵华方式:
签订《马》,大大
19世纪末
业革命的进行, 主要资本主义
政治上,由瓜分狂潮到“以华制华”
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 甲午中日战争
加深了中国半殖半 封程度;
—20世纪初 向帝国主义阶 段过渡
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②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 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
际地位得到提高
【深化拓展】
一、列强侵华格局的演变
英国率先入侵 (1840——1894年)
英国通过鸦片战争率先侵略中国; 法、美、俄也追随英国的脚步加强对华侵略; 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华形式
列强瓜分狂潮 (1894——1914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甲午中日战争后,英、日、德、俄、法、美等国掀 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 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以资本输出为主要侵华形式
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
认识正确的是( )
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专题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课件

(3)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斗争 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反专 制求民主的斗争。如建立红色政权,在抗日根据地用“三三制”原则建 立抗日民主政权,解放战争初期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等。民主党派 成立,逐渐走上了与中共联合进行民主斗争之路。
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参与 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这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政协组织的正 式建立。
6.抗美援朝战争 (1)原因:美国侵朝,威胁新中国利益。 (2)结果: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3)影响:打击了美帝侵略,维护了东亚和平,保卫了中国主权。
二、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阶级 纲领(主张)
实践活动
特点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 ①革命性: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
农民 《资政新篇》
第二模块
中国近代史
专题总结
政治专题
专题线索
一、近现代列强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 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中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 20世纪90年
项目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世纪90年代初
代以来
表现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
由建国初的多种经济结
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
构并存到单一的社会主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强化练习:专题五 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转型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滨州一模)统计表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以贯之的产业结构是商业资本大大强于工业资本。
这主要缘于()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D.商业的利润高于工业解析:选C。
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资本主义资本不足,故选C项;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跟资本构成比例无关,排除A项;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是指产业结构和地理分布的不合理,排除B项;“商业的利润高于工业”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D项。
2.(2019·济宁一模)据统计,1846年,从广州出口的丝茶共450万磅,纳税13万两;1847年,出口增至460万磅,纳税为9.5万两。
19世纪50年代初,外商向广州出口的货物常常只交纳法定关税的1/2或2/3。
这种现象说明()A.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B.西方对华商品输出呈激增趋势C.广州海关未能有效地行使职权D.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扩大侵略解析:选C。
通过题干可知,广州海关的出口商品逐年增加,而其纳税收入却逐年减少,说明广州海关没有很好地行使职权,故选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海关的税收与自然经济根深蒂固没有关系,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而不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不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排除D项。
3.(2019·日照一模)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械所。
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曾国藩绞尽脑汁地在名称中加了个“内”字,取名为安庆内军械所。
“内”字的添加反映出()A.洋务派缺乏走向世界的意识B.洋务企业生产与市场相分离C.清政府对汉族官僚心存猜忌D.曾国藩对西学认识上的局限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曾国藩绞尽脑汁地在名称中加了个‘内’字,取名为安庆内军械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的湘军是由地方乡勇组建而成的,不直接隶属于清廷,加一个“内”字是表明湘军只是一支地方武装,并没有图谋不轨和“放眼天下”的野心,这反映出清政府对汉族官僚心存猜忌,故选C项;洋务派学习西方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具有走向世界的意识,排除A项;根据材料“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可知,材料主旨强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未涉及生产与市场关系、中学与西学关系,排除B、D两项。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新方略讲义:热点主题五 Word版含解析

热点主题五谁主沉浮——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追踪世界大国崛起世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崛起之路,或以贸易取胜,或以军事取胜;世界大国崛起具有不同的条件,其兴衰实质反映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
自新航路开辟的五百年来,各国人民为实现强国之梦而孜孜追求,其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可以肯定的是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定会和平崛起!一、“日不落帝国”的兴衰1.英国的崛起:十七、十八世纪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
(1)地理优势:新航路的开辟,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贸枢纽,伦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之一。
(2)经济优势:在重商主义政策、圈地运动影响下,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工业革命使得英国实力大增。
(3)政治优势:1688年“光荣革命”后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4)殖民优势: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殖民国家。
(5)“世界工厂”: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后期,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2.英国的衰落:19世纪中后期至二战后,英国国际地位开始下降,“世界工厂”地位丧失,经济地位动摇,殖民体系崩溃;追随美国。
(1)经济:①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凯恩斯主义,核心主张是政府应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②对中国:参与瓜分中国狂潮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③20世纪70年代加入欧洲共同体,融入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浪潮。
(2)政治:地位衰落,追随美国,参加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在欧盟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轻视的力量。
二、美国的强国之路1.美国的建立(1)美国的独立:1776年美国宣布脱离英国,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2)1787年宪法:取得民族独立后,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规定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和人民主权的政治原则,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攻破重难点:专题五 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试题)(中国史)

专题五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鸦片战争前,英商代表在英国议院听证会上抱怨“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需要因通商限于广州一口而受到限制”,呼吁用武力来解决问题;1841年9月,英国外交大臣阿伯丁甚至提出放弃“占领”中国领土,而全力谋求“通过一项允许对中国东部沿海四、五个主要城市进行贸易的条约”。
材料说明当时( )A.英国对发动战争摇摆不定B.工业革命提升英国商品竞争力C.清朝锁国政策已名存实亡D.商品输出成为英国的迫切需求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时,《海国沿革图》各图均有古今地名对照,排序上先世界后中国;《地球正背面图》和世界各大洲分国地图排序上,先是东西两个半球图,然后是各大洲图,最后是各分国。
这说明魏源( )A.意在“师夷长技”B.突破了传统世界观念C.最早开眼看世界D.世界地理知识的丰富3.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在中国的西洋人如何管理并没有想好,清政府能想到的简单办法就是古代中国的“羁縻政策”和“以夷制夷”,让洋人自己管理自己,总比让中国人管理更省心,这样清政府就轻易认可了“领事裁判权”。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传统治理模式影响近代外交B.统治阶层腐朽导致丧权辱国C.主权意识淡薄造成利益受损D.天朝上国观念误判民族危机4.据研究,开平煤矿面值100两的股票在1881年底投产时已涨至150两左右,上海电报局100两面额的股票在1882年突破了200两大关,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股票价格也溢出原价的15%左右。
这表明当时( )A.经营形式创新推动民族工业发展B.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春天C.洋务运动推行的阻力已完全消除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扩大5.张之洞是晚清重臣,在中国近代历史变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表中实践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6.在洋务派的支持下,1872年第一批赴美留学的30名幼童于上海启航。
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广东的贫困家庭,因为负责此事的官员根本找不到愿意让孩子去留学的富足家庭。
并且,所有孩子的父亲都要在写着“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签字。
高考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 高考研究课(五) 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1

晚清留学教育制度始终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以维护封建
君主专制,故 A 项正确。
答案:A
4.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中
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
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
列现代学科范畴。这反映出
(
)
A.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
4.(2017·全国丙卷)18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
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
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
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 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首先要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围绕 材料主旨拟定论题,可以是中西文明冲突或中国近代化趋势, 也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选取一个角度;其次要围绕 论题进行阐述,以中国近代史的历史知识为依据,史论结合。 [答案] 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开端。材料现象发生在
鸦片战争之后,而以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
夷”思想为最早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思想觉醒的最早表现,
所以答案选 B 项。A 项明末清初时期民族危机尚未发生;C、
D 两项均晚于 B 项。
答案:B
2.(2017·黄冈期末)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转型(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滨州一模)统计表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以贯之的产业结构是商业资本大大强于工业资本。
这主要缘于(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D.商业的利润高于工业解析:选C。
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资本主义资本不足,故选C项;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跟资本构成比例无关,排除A项;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是指产业结构和地理分布的不合理,排除B项;“商业的利润高于工业”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D项。
2.(2019·济宁一模)据统计,1846年,从广州出口的丝茶共450万磅,纳税13万两;1847年,出口增至460万磅,纳税为9.5万两。
19世纪50年代初,外商向广州出口的货物常常只交纳法定关税的1/2或2/3。
这种现象说明( )A.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B.西方对华商品输出呈激增趋势C.广州海关未能有效地行使职权D.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扩大侵略解析:选C。
通过题干可知,广州海关的出口商品逐年增加,而其纳税收入却逐年减少,说明广州海关没有很好地行使职权,故选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海关的税收与自然经济根深蒂固没有关系,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而不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不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排除D项。
3.(2019·日照一模)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械所。
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曾国藩绞尽脑汁地在名称中加了个“内”字,取名为安庆内军械所。
“内”字的添加反映出( )A.洋务派缺乏走向世界的意识B.洋务企业生产与市场相分离C.清政府对汉族官僚心存猜忌D.曾国藩对西学认识上的局限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曾国藩绞尽脑汁地在名称中加了个‘内’字,取名为安庆内军械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的湘军是由地方乡勇组建而成的,不直接隶属于清廷,加一个“内”字是表明湘军只是一支地方武装,并没有图谋不轨和“放眼天下”的野心,这反映出清政府对汉族官僚心存猜忌,故选C项;洋务派学习西方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具有走向世界的意识,排除A项;根据材料“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可知,材料主旨强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未涉及生产与市场关系、中学与西学关系,排除B、D两项。
4.(2019·高考北京卷)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A.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解析:选A。
由材料“1878年建”“1880年建”“1902年建”“1908年建”可知为晚清时期,由材料“唐山”“北方”“天津”“北京”可知为京津冀地区,故表格信息反映了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的发展,故选A项。
5.19世纪9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分布表A.分布在近代企业B.最早产生于外商经营的企业C.集中于沿海地区D.具备了登上政治舞台的力量解析:选A。
题干中的表格主要反映了外商经营的近代企业、洋务派经营的军事企业、洋务派经营的民用企业、近代采矿业、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中的工人人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企业都属于近代企业,这说明中国早期的无产阶级主要分布在近代企业中,故选A 项;表格主要反映的是19世纪9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分布情况,至于其最早产生于哪种企业中,表格并没有提及,排除B项;表格中没有反映中国无产阶级分布的地区,排除C项;表格提及了19世纪9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的总数,即91 750至98 060人,但这并不能证明其已经具备了登上政治舞台的力量,排除D项。
6.(2019·潍坊一模)对图一、图二间的联系解释合理的是( )A.洋务运动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B.辛亥革命主要发生在洋务企业集中地C.洋务运动培育了辛亥革命的武装力量D.早期近代化为民主革命创造有利条件解析:选D。
洋务运动从多个层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民主革命即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故选D项。
7.(2019·汕尾高三质检)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时,清政府不允许华商设立类似的企业,在此情况下,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
华商的这种行为( )A.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B.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D.表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解析:选A。
由材料“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可知,华商参与外商的经济活动,这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故选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 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排除C项;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
8.下表为1913-1918年英、法输华货物总值表,据此可知( )(单位:两;指数:1913=100)AB.西方经济侵略受到了抵制C.辛亥革命明确反帝取得成效D.民族工业的处境有所改善解析:选D。
根据题干提及的时间段(1913-1918)以及表格中英、法输华货物总值呈现递减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处境有所改善,故选D项;表格体现出英、法输华货物总值呈现递减趋势,不能推断出中国外贸入超状况得以扭转,排除A项;表格中所体现的英、法输华货物总值呈现递减趋势,其原因在于欧洲列强忙于一战,不能证明西方经济侵略受到了抵制,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甚至还幻想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排除C项。
9.(2019·济南二模)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
这与苏联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
国民政府推行这种政策( )A.完全改变了民族工业结构与布局B.使市场调节的活力大大增强C.受苏联经济体制取得成功的影响D.无法缓解抗战物资缺乏问题解析:选C。
20世纪30年代,在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的推动下,苏联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据材料“这与苏联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可知,国民政府推行这种政策受苏联经济体制取得成功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结构与布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而不是市场调节,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提及这些做法的效果,排除D项。
10.(2019·沧州一模)小年画《上海新建铁路火轮车开往吴淞》描绘了新上海的一大胜景。
时人认为“维车之利,无间华夷,使人使马各有所宜。
自通泰西,独出其奇,以电运轮,其捷难羁”。
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结构渐趋优化B.民众的出行方式发生巨变C.上海成为经济中心D.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解析:选D。
据材料“维车之利……使人使马各有所宜……以电运轮,其捷难羁”可知,火车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出行方式构成冲击,但当时仍有使用人力或马力牵引的车,这反映出当时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交通的变化,未涉及经济结构的优化,排除A项;据材料“维车之利……使人使马各有所宜”可知,民众的出行方式多样化,并未出现巨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火车带来的变化,未涉及上海经济中心的地位,排除C项。
11.(2019·无锡期中)近代某歌词中写道:“五龄女子吞声哭,哭向床前问慈母。
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
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
”此歌词意在( ) A.提倡裹足B.推行断发C.废止缠足D.婚姻自主解析:选C。
材料中“五龄女子吞声哭”“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描述的是幼女缠足的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废止缠足,故选C项。
12.(2019·德州一模)1906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
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解析:选B。
据材料“1906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依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推行变法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未涉及宣传共和思想,排除C项;依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排除D 项。
二、非选择题13.(2019·唐山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井田制、授田制、均田制到两税法,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四种税制。
皇帝根据亲疏远近来决定其分配土地的多少以及税收负担的多少,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贵族要么拥有免税权,要么与官府勾结,逃避税收。
最大的地主——皇帝却完全不用纳税收。
皇室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皇家的私库与国库之间却并非完全封闭,皇帝经常会伸手进入国库花费财政税收。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列举了从唐朝租庸调到明朝一条鞭法的并税式改革的“积累莫返之害”,提出了并税式改革导致税上加税、愈演愈烈的著名命题,即历史上各种名目的税赋经并税式改革得以整编简化,但随后这些名目繁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
从唐中后期“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
——据《从宪制看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及其启示》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
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三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
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申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
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