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材解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文本解读
。
青山围绕着绿水,绿水映衬着青山,山中 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依。“再加上空中云雾 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这连 绵不断的画卷点缀得更美了,令作者陶醉,读者 共鸣。结尾“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更是道 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情趣,与开 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遥相呼应,结构浑然一 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整篇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过渡自然、节奏明 快、情景交融、感情强烈,淋漓尽致地袒露了作 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在文 字音符的跳动中,秀美的山水风光尽显眼前,给 读者以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
教材分析——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 第二课时:自读自悟,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桂林山独特的 美,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仿写课文。
教材分析——设计思路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 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 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 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 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 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 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 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 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 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 环节的: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说明:
为使学生直观体会到山水相依的特点, 我将《桂林山水》的板书设计成一幅立体式 的风景画——讲读漓江水的段落时分别板书 其特点:静、清、绿;讲读桂林山的段落时 分别板书:奇、秀、险;学到第四自然段时, 学生完全沉浸于优美的语言中,于是教师顺 势作画:画面上,用绿色粉笔勾勒的三座山 分别突出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倒映水中的三座山分别用虚线标示,从而更 直观地突显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微 波中,船上的游客正在观光游览这里的秀丽 景色,给画面以动态感与真实感,同时又与 画面的题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遥 相呼应,整个画面突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 这一主题。
教材分析——教学价值
教学这篇课文 ,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二是 学习课文2、3自然段,了解桂林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 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 写景物的方法。 受课文的语言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 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难 点。
教材分析——设计思路
(3)、 同学们,学习本课之后,你向 往桂林吗?在我们的祖国像桂林山水这样 秀美的山川还有很多很多,你看(出示图 片)祖国河山是多么壮美啊!有机会,同 学们一定要去亲眼饱览祖国的名山大川, 你一定会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 家而感到自豪!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在表达顺序上 很有特点,是比较典型的“总—分—总”的 顺序。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这种 顺序的好处,并尝试在写作当中运用这种 写法。 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 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句话的意 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 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浏览。
《桂林山水》 教材解读
丰满 一实验 刘艳杰
教材目录: 1、童年的愿望
2、汉字家园 3、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4、幽默三则 5、人间情 6、长城的故事 7、山水风情 8、马的天地 9、科学趣闻 10、壮丽的山河 11、考验
本板块的地位和作用
《桂林山水》是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板块山水风 情中的第一篇课文。 本版块处于本册教材的 中间部分,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承 前”,主要是指本板块的教学是在学生原有 的初步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对语文能力进行综 合强化,这意味着教师在教法上可以采取开 放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 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更高的要求之 下自主地完成旧有能力的提升,达到“温故 而知新”的效果。“启后”,是指学生的语 文能力受到强化后能提高阅读的效率。
教材分析 —— 文本解读 教材分析——教学价值
பைடு நூலகம்
教材分析——文本解读 教材分析——教学价值 第二自然段先写漓江的水。在作者的妙笔之下,漓江的
水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学这篇课文 ,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 突现它独特的美:“静”(感觉)、“清”(视觉)、 “绿”(比喻形象)。作者荡舟漓江后情感的流露,视角 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二是 的与众不同,写法上的温婉细腻,使每一位读者都置身于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 美景之中,陶醉于美景之中。而欣赏美景的同时,那一串 写景物的方法。 串文字又仿佛是灵动的音符,为读者奏响漓江水优秀的乐 章。 如果说漓江的水是一首歌,那么桂林的山就是它的复 唱,作者以同样的手法在第三自然段再写桂林的山,先以 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 么别具一格。随之作者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描写来 表达其“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的特点,巍巍峰峦, 字字珠玑,给人以亲临其境之感。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 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 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 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 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材分析——教学价值
教学这篇课文 ,一是使学生借助 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 言的美;二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 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备了初步自 主学习的能力,但还不够熟练。在教学中, 我努力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愉悦 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 主选择学习内容,给学生展示自己潜能的 机会,培养和建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教材分析——设计思路
4 、授技巧入情入境。 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 “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 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和三个并列 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 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 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 气转入平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 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 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 5、品读课文抒发感情。 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 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 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 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桂林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桂林山水》 一文的作者陈淼更是独具慧眼,用精美的语 教学这篇课文 ,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 言构成了一幅山明水秀、风光旖旎的画卷, 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二是 堪称写景文章的典范之作。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 文章开篇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 写景物的方法。 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 于是让人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 林山水的欲望。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 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 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句,分别从“山” 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教材分析——设计思路
1、范读课文激发感情。 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 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 2、自由朗读酝酿感情。 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让 学生酝酿出与作者 一样的感情; 3、抠字眼体会感情。 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 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 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 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
教材分析——设计思路
6、总结赞美 延伸课外。 (1)、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创作了诗 歌散文来赞颂桂林山水,我们一起来欣赏。 “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唐]杜甫 “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陈毅元帅 (2)、师生配合读《桂林山水歌(节选)》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资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 ”
本板块的地位和作用
基于此,巩固与提高将交织于整组课文 的课堂结构。首先,应该通过品读语言, “披文以入情”;然后是理性归纳,在一 个更高的中国上“敛情以出文”,实现能 力的迁移与攀升。这一“出”一“入”, 都以网络与学科的整合为载体,使学生学 而即用,举一反三。
板块说明
本板块围绕主题选了三篇文章,分别 是《桂林山水》《威尼斯小艇》和《田园 诗情》。三篇文章选取了不同角度,或描 写自然景观的奇幻美景,或展示世界名城 的独特风情,或描绘静谧和谐的异域风光, 是引领学生感受山水风情的佳作。教学时 应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激 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 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本板块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 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 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 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 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 作能力、口语交际等能力。基于此,对于学生而 言,本组喷薄欲出的浓烈情感需要体会,优美流 畅的语言需要品读,尤其是本组善于抓住事物特 点进行具体描绘的写作方法,更是学生学习习作 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