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文学理论·导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文学理论的品格
1. 实践性:由实践中来;经得住实践的考验。 钱谷融:文学是人学
2. 价值取向性:科学的、现代的。 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文学是表现普通人性 韩愈“载道说”
四、文学理论的学习方法
1. 牢固掌握基本概念。 2. 不断提高理论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水平。 3. 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4.)
③ 文学活动说(我们的看法)
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围绕文学创作和 文学接受展开,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四个要素构成。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具有意识形态性、 审美性、语言性三种本质属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文学理论的其他任务
① 文学创作论(研究文学创作规律) ② 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构成) ③ 文学接受论(研究文学接受规律)
③ 文学批评:对具体的作家作品及其他文学 现象的研究。
④ 文学理论:对文学一般原理、基本概念及 相关科学方法的研究。
二、基本任务
1. 文学本质论(回答文学是什么) ① “文学四要素”说
美国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 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认为文学 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
五、基本参考书目
1.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 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北师大出版社, 2006年。
3. 刘海安、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华中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吴中杰,《文艺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年。
5. 童庆炳,《在历史和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 专题论集》,北师大出版社2007年。
文学理论
导论
一、学科归属及研究对象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构成:
汉语
语言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应用语言学 语言运用:写作
文学: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几个概念的内涵
①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由文 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构成。
② 文学史:历史地、具体地考察文学产生、 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孔子:“小人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C.表现说:文学是作家思想感情的流露、倾吐 或表现。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抒情歌谣集》1800版序》)
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文赋》)
D.客观说:把文学作品从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 来看待,将其看成一个自足的世界。
毛泽东“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B.实用说:强调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将文 学看作是以引发读者的必要反应为目的的人 工产品。
贺拉斯:“如果一出毫无益处的戏剧,长老 的‘百人连’就会把它驱下舞台;如果这出 戏毫无趣味,高傲的青年骑士便会掉头不顾。 寓教于乐,既劝喻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 符合众望。”(《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55)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 社会意识形态
哲学 宗教 道德 艺术
文学的审美性
物质实践活动
人 脑
掌
握
人的活动
世
精神活动
界 的
四
种
方
式
理论方式:哲学、各种科学 宗教方式:宗教 实践---精神方式:伦理道德 审美方式:各种艺术
返回
在文学“本体”的研究范围内,对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加以区别,显然是最重要的。 首先,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这个观 点与那种认为文学基本上是一系列依年代次序而排 列的作品,是历史进程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观点, 是有所区别的。其次,关于文学原理与判断标准的 研究,与关于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不论是作个别 的研究,还是作编年的系列的研究—二者之间也要 作进一步的区别。要把上述的两种区别弄清楚,似 乎最好还是将“文学理论”看成是对文学原理、文 学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并且将研究具 体的的文学艺术作品看成“文学批评”(其批评方 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看成“文学史”。
世界
作品
作者(艺术家)
读者(欣赏者)
② 几种主要的文学观点
A.模仿说:将文学理解为对世界的模仿。 亚里斯多德:“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 竖琴演奏的音乐,这一切总的来说都是模仿。 它们的差别有三点,即模仿中采用不同的媒 介、取用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而不是相同 的方式。”(《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 27.) 柏拉图“影子的影子”说
艾略特:“论诗,就必须从根本上把它看做诗, 而不是别的东西。”(转引自《镜与灯》,北大出版
社2004,25.)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批评
E.体验说: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 造。
姚斯:“文学作品并不是对每一个时代和每 一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的客 体,并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 质的纪念碑,而像一部乐谱,时刻等待着阅 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放映。只有阅 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 来,并赋予它现实生命。”(《接受美学与接受理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32.
返回
6. 李泽厚,《美学三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年。
7. 朱光潜,《谈文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8. 朱光潜,《谈美书简》,江苏文艺书版社2007.
9.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 统。
10.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