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呼和浩特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呼和浩特市统计局2004年)2003年,是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七届五次全委会的精神,迎接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全市各地、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地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各项预期目标。
一、综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跃上400亿元的新台阶,达40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4.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3亿元,增长18.1%;第二产业增加值174.7亿元,增长28.3%;第三产业增加值194.2亿元,增长22.9%。
市场物价小幅上扬。
2003年,全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7%。
分项目看,食品、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分别比上年上涨2.0%、2.8%、9.9%和1.1%,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的价格均比上年有所下降,分别下降0.2%、2.5%、2.9%和2.8%;农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7.9%,其中医疗保健上涨1.9%、食品上涨4.6%、服务项目上涨35.2%是农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
城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0.1%。
生产和建设领域价格也有所上涨。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4%;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1.1%和3.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4.4%。
呼和浩特市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呼和浩特市统计局【发布日期】1993.02.20【实施日期】1993.02.2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呼和浩特市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3年2月20日呼和浩特市统计局)1992年是国民经济全面回升转入高速增长的一年。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特别是在党中央沿边开放政策的鼓舞下,我市改革开放的步伐全面加快,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各方而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为我市经济在九十年代再上新台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但是经济效益总体水平还较低,在经济加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制约因素依然存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缓解。
整个经济运行轨迹的主要特点是:1.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整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从三次产业情况看,第二产业增长较快为18.7%,第三产业增长13.0%,第一产业增长5.0%。
2.改革力度加大,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迈出新的步伐。
1992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全民所有制工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对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行了分类指导。
一是在工交系统选择19户企业实行试点,取得一定成绩。
到年底,试点企业的销售收入、利税总额等指标均有所增长。
二是选择20户工交系统的亏损企业进行了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所改善,到年底,已有8户企业扭亏为赢。
三是在40户国合商业中实行“四放开”试点,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四是选择11户企业进行了股份制和比照“三资”企业管理的试点工作取得初步经验。
此外,在贯彻落实《条例》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政府各职能部门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作风,主动为企业服务收到实效。
呼和浩特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呼和浩特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呼和浩特市统计局)2007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执行中央和自治区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国民经济运行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圆满地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各项预期目标。
一、综合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跃上千亿的新台阶,达到110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62.1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415.5亿元,增长19.3%,在第二产业中,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46.2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623.5亿元,增长18.7%。
三次产业比重为5.6∶37.8∶56.6。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015元,比上年增长16.8%。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7%。
分项目看,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分别比上年上涨9.9%、1.6%、1.0%、0.3%和7.3%,衣着、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均比上年有所下降,分别下降0.7%、2.5%和0.6%;农村生活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8.3%,分项目看,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用品和住房分别比上年上涨19.3%、0.4%、3.7%、0.6%、4.6%和3.5%,交通类同去年持平,服务项目下降1.0%。
房屋销售价格比去年上涨4.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6.0%;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65%。
呼和浩特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呼和浩特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11【实施日期】201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呼和浩特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2011年)2010年,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提高首府经济首位度为目标,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综合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5.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1.33亿元,比上年增长4.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78.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9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4.9∶36.4∶58.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0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达102.6,较上年上涨2.6%。
分八大类指数看,呈现“五升三降”的态势,食品、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及通讯和居住类分别上涨7.5%、2.9%、1.3%、0.4%和3.3%;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1.9%、1.1%和1.1%。
农村生活消费品价格总指数达103.9,比上年上涨3.9%,分项目看,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用品、住房、交通和服务项目分别比上年上涨6.0%、5.6%、3.8%、5.7%、3.5%、2.2%、0.3%和2.5%。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1万人。
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21.1万人,增加0.44万人;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0万人,减少0.01万人;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从业人员9.37万人,增加1.18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4300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20828人,其中,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6029人。
呼和浩特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提高首府经济首位度为目标,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综合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5.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1.33亿元,比上年增长4.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78.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9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4.9∶36.4∶58.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0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达102.6,较上年上涨2.6%。
分八大类指数看,呈现“五升三降”的态势,食品、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及通讯和居住类分别上涨7.5%、2.9%、1.3%、0.4%和3.3%;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1.9%、1.1%和1.1%。
农村生活消费品价格总指数达103.9,比上年上涨3.9%,分项目看,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用品、住房、交通和服务项目分别比上年上涨6.0%、5.6%、3.8%、5.7%、3.5%、2.2%、0.3%和2.5%。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1万人。
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21.1万人,增加0.44万人;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0 万人,减少0.01万人;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从业人员9.37万人,增加1.18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4300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20828人,其中,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6029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达241.5亿元,比上年增长20.1%。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8.8%。
呼和浩特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呼和浩特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呼和浩特市统计局)2008年,全市各族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控通涨”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发展势头。
一、综合200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16.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
其中,第一产业75.16亿元,同比增长7.8 %;第二产业501.89亿元,同比增长12.2%;第三产业739.32亿元,同比增长15.1%。
三次产业的比重为5.7:38.1:56.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606元,同比增长12.2%。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6 %。
分项目看,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分别比上年上涨15.1%、2.6%、0.2%、1.8%和5.2%,衣着、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均比上年有所下降,分别下降3.7%、4.3%和3.6%;农村生活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9.6%,分项目看,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交通类、文教娱乐用品、服务项目和住房分别比上年上涨14.6%、4.9%、10.4%、1.7%、0.3%、7.8%、2.9%和17.5%。
房屋销售价格比去年上涨1.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8.5%。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 30.2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1万人。
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20.62万人,增加0.39万人;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02万人,减少0.1万人;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从业人员 8.60万人,增加0.02万人。
呼和浩特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呼和浩特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01.01.19【实施日期】2001.01.1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呼和浩特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年1月19日呼和浩特市统计局)2000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首府城市的总体目标,牢牢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全面组织实施“三大系统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地实现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79.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01亿元,增长11.7%;第二产业增加值78.49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75.64亿元,增长12.9%。
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478元,比上年增长13.1%。
市场物价继续低位运行。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0%。
其中医疗保健上涨1.4%、居住上涨2.1%、服务项目上涨30.6%是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直接原因。
全年城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6%,农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3.5%。
财政收支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财政总收入20.45亿元,比上年增长7.77%。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07亿元,比上年增长23.57%;上划“两税”收入7.38亿元,比上年下降12.13%。
全年财政支出19.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条件比较脆弱,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工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存在,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的任务仍很艰巨;下岗职工再就业压力还比较大。
2007-包头统计公报

包头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包头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包头调查队(2008年3月28日)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实施“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战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生活日益改善。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7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0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657.5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574.6亿元,增长20.9%。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1478元,增长18.4%,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6770美元。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3%、51.6%和45.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7%,54.3%和45.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7%。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6%,居住类价格上涨5.5%,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1.1%、2.2%和1.8%,衣着、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价格较上年分别下降了2.0%、1.5%和3.5%。
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5%,其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5.2%,二手住宅价格上涨6.6%。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127.8万人,比上年增长5.0%。
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5.2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0.0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2.6万人。
全市从业人员中,城镇从业人员88.0万人。
城镇单位(不含个体和私营)从业人员32.9万人。
全年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实现再就业2.5万人,帮助224户零就业家庭276人实现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2%,较上年下降0.05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63.0亿元,比上年增长25.3%。
呼和浩特市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1993.02.20•【字号】•【施行日期】1993.02.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呼和浩特市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3年2月20日呼和浩特市统计局)1992年是国民经济全面回升转入高速增长的一年。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特别是在党中央沿边开放政策的鼓舞下,我市改革开放的步伐全面加快,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各方而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为我市经济在九十年代再上新台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但是经济效益总体水平还较低,在经济加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制约因素依然存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缓解。
整个经济运行轨迹的主要特点是:1.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整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从三次产业情况看,第二产业增长较快为18.7%,第三产业增长13.0%,第一产业增长5.0%。
2.改革力度加大,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迈出新的步伐。
1992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全民所有制工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对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行了分类指导。
一是在工交系统选择19户企业实行试点,取得一定成绩。
到年底,试点企业的销售收入、利税总额等指标均有所增长。
二是选择20户工交系统的亏损企业进行了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所改善,到年底,已有8户企业扭亏为赢。
三是在40户国合商业中实行“四放开”试点,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四是选择11户企业进行了股份制和比照“三资”企业管理的试点工作取得初步经验。
此外,在贯彻落实《条例》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政府各职能部门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作风,主动为企业服务收到实效。
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今年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八次党代会、市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改善人民生活,首府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稳定和谐的良好发展局面。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18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2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亿元,增长16.5%;第二产业增加值440亿元,增长25.7%;第三产业增加值618亿元,增长2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4∶39.3∶55.3。
财政总收入实现155亿元,增长38.6%。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617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26.7万亩。
新增基本菜田20000亩,其中保护地面积3000亩,全市蔬菜总产量达到58.7万吨,地产菜自给率接近50%。
畜牧业快速发展,全市奶牛头数达到84.3万头,鲜奶产量达到370万吨;已建成养羊专业村43个,肉羊牧业年度存栏头数达到250万只,羊肉产量达到2.3万吨。
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改建农村三级公路167公里,完成2900户沼气池建设,解决了5万人和6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6.5%和93.4%。
支农资金力度不断加大,粮食直补资金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预计分别达到9320万元和951万元,市本级财政预算投入“三农”方面的资金达到13115万元。
(二)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全年预计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62亿元,增长27.6%。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0亿元,增长31%。
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蒙牛六期液态奶项目建成投产,利乐包装、伊利奶粉等项目开工建设,亿阳汽车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等待公告,一汽燃气卡车底盘装配项目已获国家和自治区核准,三联化工40万吨PVC与40万吨烧碱项目已获自治区备案;力帆汽车生产项目、深圳富士康项目取得进展,托县工业园区自备电厂、大青山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进度良好;北方电力2×600MW发电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中石油炼油厂500万吨扩能改造项目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
呼和浩特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4月28日)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三鹿奶粉”事件的双重冲击和挑战,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方针、政策,科学判断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综合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3.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9%,增速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8.09亿元,比上年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9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7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
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4.7:36.1:59.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按常住人口计算,2009年呼和浩特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元,达61108元,比上年增长14.3%,较上年加快2.1个百分点。
2009年前11个月,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一直在100以下,到年底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略有上涨,达100.1,较上年上涨0.1个百分点。
分八大类指数看,呈现“三升一平四降”的态势,食品、烟酒及用品和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分别上涨2.2%、1.1%和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持平;衣着、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类分别下降0.7%、1.4%、3.5%和0.6%。
农村生活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4个百分点,分项目看,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和服务项目分别比上年上涨0.8%、0.7%、3.2%和0.2%;交通类与上年持平;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用品和住房分别下降0.1%、0.3%和0.5%。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8%。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0.3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5万人。
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20.81万人,增加0.19万人;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0.99万人,减少0.03万人;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从业人员8.60万人,与上年持平。
呼和浩特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呼和浩特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00.01.24【实施日期】2000.01.2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呼和浩特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年1月24日呼和浩特市统计局)1999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总书记题词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精神,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团结拼搏,开拓奋进,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1999年,在农业遭灾欠收和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作用不太明显的情况下,全市国民经济仍保持继续增长之势,基本完成了年初提出的调控目标。
据测算,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56.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9.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亿元,下降2.5%;第二产业增加值66.3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67.1亿元,增长11.4%。
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7504元,比上年增长8.0%。
1999年市场价格继续低位运行,除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有所上涨外,其余价格均低于上年水平。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0%,城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8.4%,农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为96.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97.2%,农产品成交价格指数为97.8%。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主要是受服务项目中的邮费和学杂保育费价格上涨所拉动,全年邮费价格指数为131.0%,学杂保育费价格指数为145.4%。
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成效显著。
1999年全市通过各种渠道有4.6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为63.6%。
其中,国有企业有4.0万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为61.9%。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
呼和浩特市199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199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呼和浩特市统计局【发布日期】1992.01.25【实施日期】1992.01.2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呼和浩特市199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2年1月25日呼和浩特市统计局)1991年是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又是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呼市整体经济形势明显好转,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改革开放迈出较大步伐,结构调整取得进展,治理整顿的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经济运行的总量指标已恢复到位,“八五”头一年起步良好。
但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任务仍很繁重。
回眸1991年,经济运行轨迹的主要特点是:1.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社会供给明显改善。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2.73亿元,国民收入23.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上年增长12.7%和14.0%;财政收入47 024万元,超年度预算2.4%%,比上年增长8.1%;工农业总产值487 451万元,增长9.7%。
生产领域,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农业生产又喜获丰收。
全年粮食增产3.5万吨,农业总产值达57163万元,增长16.8%,超计划9.2%,主要经济指标又创历史最好水平。
工业生产已摆脱了上年低谷徘徊的局面,进入稳定正常的发展阶段,全年工业总产值430 288万元,比上年增长8.9%,超额完成计划3.7%。
流通领域,市场供应充足,秩序明显好转。
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89 619万元,比上年增长19.7%,超计划8.7%。
2.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治理整顿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经过3年有计划的治理整顿,呼市国民经济已进入正常增长阶段。
1991年是出台改革开放措施最多的一年,而且成效明显。
工业生产在上年发展速度较低的情况下,增长8.9%,由治理整顿伴生的负效应已经消除,经济增长速度已基本恢复到与观有济条件相适应的正常增长水平,3年来,首次完成年计划。
呼和浩特市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呼和浩特市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6年1月8日呼和浩特市统计局)1995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里,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方针,以“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经济建设重点,团结一致,开拓进取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呼市的行政区划面积由6079平方公里,增加到12339平方公里,使全市经济结构和和总量发生一定变化。
1995年国民经济运行的特点是:宏观调控逐渐显现成效,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初步测算,全年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4.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5.3%。
第一产业15.0%亿元,比上年增长7.2%,第二产业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8%,第三产业36.8亿元,比上年增长9.7%。
199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165元,比上年增长5.2%。
但在微观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工业经济整体素质不高,效益不好,资金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距离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差距还很大。
一、农业1995年,我市继续贯彻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政策,增加农业投入,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种植业结构,积极推进科技兴农战略,以提高农业科技的含量,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呼和浩特市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呼和浩特市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7年1月9日呼和浩特市统计局)1996年是全面实施“九五”计划的开局之年。
这一年里,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中央关于“开好头、起好步”的要求,坚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自治区党委六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实现“两个转变”和“两个提高”,团结奋斗,锐意进取,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事业成效显著。
继1995年和林格尔、清水河两县划入呼和浩特市之后,1996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武川县也划归呼和冶特市管辖。
呼市行政区划面积扩大为17224平方公里,全市的经济总量和结构也因此发生了一定变化。
1996年全市宏观调控渐显成效,国民经济增长逐月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有了新的提高。
初步测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13.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6.2%。
从三次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为21.0亿元,增长16.5%;第二产业为47.6亿元,增长21.7%;第三产业为45.1亿元,增长9.0%。
199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682元,比上年增长14.7%。
但是,从总体上看,经济运行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观在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较低。
部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滞后,效益下滑,生产经营困难,下岗待业人员增多。
农产品销售不畅等问题比较突出。
一、农业1996年全市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实施“科技兴农”,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呼和浩特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呼和浩特市统计局【发布日期】1998.01.19【实施日期】1998.01.1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呼和浩特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8年1月19日呼和浩特市统计局)199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继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之后,我们又迎来了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的隆重庆典和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
这一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拼搏向上,取得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新成就。
1997年我市国民经济运行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
宏观经济调控得当,国民经济运行平稳,物价在低位上运行,城市整体功能进一步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但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效益状况有待继续改善,职工下岗与再就业矛盾仍然突出等问题,还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下功夫着力解决。
一、综合1997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实行“两个转变”、实现“两个提高”,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府城市为目标,实施以优化资本结构为核心的工业经济战略调整、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核心的脱贫致富达小康、以提高城市整体功能和文明程度为核心的现代化首府城市建设的“三大系统工程”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奋力进取,使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据测算,1997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2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2%。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5亿元,比上年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53.4亿元,增长11.3%,其中工业增加值47.0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74元,比上年增长8.5%。
二、农业1997年,我市继续把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的目标,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内蒙古自治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内蒙古自治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08.08.13•【字号】•【施行日期】2008.08.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内蒙古自治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08年8月13日)2007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发挥资源优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认真落实节能减排各项目标责任制,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6018.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4.08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3079.81亿元,增长25.3%;第三产业增加值2154.92亿元,增长15.6%。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3%,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6%。
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3.6:48.6:37.8调整为13:51.2:35.8。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25092元,比上年增长18.6%,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3300美元。
2003-2007年五年间,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48倍,年均增长2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6%。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3.3%,居住类价格上涨4.4%,其它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均略有上涨或保持稳定。
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5.7%和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8%。
呼和浩特经济统计年鉴2014

项目
指标值 构成(%)
总面积
17186.1 100
按行政区划分
市区
2065.1 12
建城区
230 1.3
新城区
660.6 3.9
回民区
194.4 1.1
玉泉区
207.2 1.2
赛罕区
1002.9 5.8
旗县
15121 88
土左旗
2765 16.1
托县
1407.8 8.2
和林县
3447.8 20.1
呼和浩特市2013年气象资料统计(二)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最大风速
地区
初霜日 终霜日 无霜日(天)
极值(℃) 日期 极值 日期 极值(米/秒) 日期
市区
34.3 6月4日 -27.1 1月3日
9.2 7月7日 9月29日 4月24日
157
土左旗
34.8 6月4日 -26.6 1月4日
86.9 98.5
13.3
国有经济
万人
22.4 20.8
-7.1
城镇集体经济
万人
1 0.9
-10
其他单位合计
万人
10.6 19.9
87.7
内资
万人
9.4 18.6
97.9
港澳台投资经济
万人
0.4 0.5
25
外商投资经济
万人
0.8 0.8
城镇私营经济
万人
30.2 25.6
-15.2
城镇个体
万人
22.7 31.3
指标
单位
2012年 2013年 2013年比2012年增长%
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 17186 17186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7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7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2.28•【字号】内政发[2007]1号•【施行日期】2007.02.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7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内政发[2007]1号2007年2月28日)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自治区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下达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照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总体要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财政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新增城镇就业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控制在3%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完成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
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基础突破,试点示范,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进展:(一)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
加强农牧业技术创新和推广步伐,提高农牧业技术装备水平,创新农牧业经营方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
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以及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
呼和浩特市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呼和浩特市统计局【发布日期】1995.01.22【实施日期】1995.01.2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呼和浩特市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5年1月22日呼和浩特市统计局)1994年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民经济继续高速发展的一年。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力目标,推动各方面的改革和发展。
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国民经济继续高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有了新的提高。
初步测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78.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从三次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10.0亿元,增长14.7%;第二产业37.3亿元,增长30.9%;第三产业30.7亿元,增长4.4%。
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市场价格涨幅居高不下,整体经济效益较低,部分企业资金不足,生产经营困难。
一、农业1994年,呼市继续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继续增大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全年农业增加值(当年价)达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8%。
农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8.9亿元,增长14.1%。
全年粮、油产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
粮豆产量达48.5万吨,油料产量6.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l0.6%。
蔬菜产量28.0万吨;提供商品菜21.0万吨,增长6.0%;甜菜产量14.0万吨。
畜牧业生产发展加快,“菜篮子”工程见到实效。
全年家畜存栏头数达80.3万头,比上年增加7.3万头。
其中:大牲畜12.1万头,增加0.7万头;小牲畜45.2万只,增加2,7万只;生猪23.0万头,增加3.8万头。
全年肉类总产达2.9万吨。
比上年增长38.1%;禽蛋产量1.7万吨,增长21. 4%;鲜奶产量6.5万吨,增长32.7%;全年水产品产量达0.5万吨,增长7.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和浩特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
【发布部门】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2008
【实施日期】200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呼和浩特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2007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执行中央和自治区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国民经济运行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圆满地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各项预期目标。
一、综合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跃上千亿的新台阶,达到110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62.1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
415.5亿元,增长19.3%,在第二产业中,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46.2亿元,增长
22.8%;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623.5亿元,增长18.7%。
三次产业比重为
5.6∶37.8∶5
6.6。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015元,比上年增长16.8%。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7%。
分项目看,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分别比上年上涨9.9%、1.6%、1.0%、0.3%和7.3%,衣着、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均比上年有所下降,分别下降0.7%、2.5%和0.6%;农村生活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8.3%,分项目看,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用品和住房分别比上年上涨19.3%、0.4%、3.7%、0.6%、4.6%和3.5%,交通类同去年持平,服务项目下降1.0%。
房屋销售价格比去年上涨4.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6.0%;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65%。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9.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万人。
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20.2万人,增加2514人;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1万人,减少1112人;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从业人员8.6万人,减少2014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2891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22255人,其中,安排“4050”人员再就业6828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85%;全年共组织就业再就业培训22170人,其中培训下岗失业人员697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6430人。
全年财政总收入实现155.1亿元,比上年增长36.6%。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19.6亿元,增长28.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58.0亿元,增长27.3%。
全年财政支出140.5亿元,比上年增长52.3%。
重点加大了农林水事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及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支出,与上年同期相比,上述四项支出分别增长61.9%、66.5%、45.4%和153.3%。
二、农业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35.8千公顷,比去年增长1.8%,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18.8千公顷,同比增长2.3%,粮食产量107.4万吨,比上年下降8.4%。
在粮食作物中,玉米播种面积123.5千公顷,同比下降3.4%,产量76.0万吨,同比下降5.3%;薯类播种面积86.4千公顷,同比增长0.1%,由于旱灾减产,产量16.9万吨,同比下降23.3%。
油料播种面积31.6千公顷,同比下降24.6%,产量3.3万吨,同比下降34.6%。
全市年末家畜存栏214.2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0%。
其中,大畜存栏 74.9万头,比上年增长7.3%。
在大畜牲畜中,奶牛存栏头数63.97万头,比上年增加1.8万头,增长2.9%;羊存栏120.6万只,比上年下降1.6%;生猪存栏18.7万口,比上年增长5.7%。
全年肉类总产量7.0万吨,比上年下降5.5%;鲜奶产量292.9万吨,增长
3.8%;禽蛋产量1.7万吨,下降
4.2 %。
全年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达41.9千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4.9千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27.0千公顷。
封山育林102.2千公顷,育苗面积439公顷。
四旁(零星)植树201万株。
年末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170.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1%;机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