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研究例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摘要为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随机抽取的19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和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不高。(2)人际信任和主观幸福感以及主观幸福感各量表之间的相关都非常显著。(3)性别、年级和宿舍气氛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和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影响,但是否是独生子女、文理科、成长环境、成绩排名等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和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信任,主观幸福感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SUBJECTIVE

WELL-BING OF UNDERGRADUATE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Abstract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undergraduate. Surveyed192undergraduat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dopting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Rotter) and 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Fazio).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score of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under-graduate were not high.(2)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under-graduate.(3)Sex, grade and dormitory atmospheres effected the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under-graduate,but singleton and non-singleton,arts and science,urban and rural,introversion and extroversion,did not effect them.

Key words:undergraduate,interpersonal trust,subjective well-being

∗例文作者叶雯慧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专业2004级本科生,指导老师王瑞明

1.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会产生交往,形成各种人际关系。当某个人想与周围人相处时,对有些人会产生信赖,对另一些人则有一种不安全感,这就是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信任(Interpersonal Trust)现象。

信任是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具有多维度的特点。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早研究“信任”并为它下定义的是多伊奇。他将信任定义为:个体根据预期对可能发生的事件作出相应行动的过程[1]。后来的学者Rotter将“信任”的定义缩窄到“人际信任”的范畴,他提出一种类化性期待,认为有些人认为他人是可以依赖、可靠的,而另外一些人则认定他人是不能相信、无法依靠的[2]。Rotter认为人际信任程度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问题或情境时,由于期待不同决定他们必然采取不同的方法。人际信任必然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诚信,当他对周围的人与事无法信任时,他自身也难以做到诚信。Rotter还认为,人际信任的形成取决于父母、教师、同伴和新闻媒体对诺言是信守还是违背的看法和做法。Wrightsman认为人际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的内容,它折射出人们对于人类本性的基本信念,也影响到人际交往中的预期和决策[3]。

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对人性的态度。这既是一个古老的人性问题,又是一个与大学生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愉快的心境、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的情绪等形成密切相关的问题。Rotter认为人际信任程度高的人能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一般能生活幸福,主观幸福感会较高。人际信任高的个体在社交中更易表现出信任行为,易于与他人合作,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能保持更健康幸福的心理状态;反之,信任度低的个体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人际信任的高低影响了个体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并直接影响着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大学阶段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其合作精神、共处意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加快,人才竞争剧烈,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际信任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不可低估的因素。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研究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1)为大学生教育管理科学化提供客观依据。(2)帮助大学生了解人际信任形成的影响因素,提高他们的人际信任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3)对人际信任的研究可以为主观幸福感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

标,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话质量的总体评价,是反应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心理学参数[4]。概括地说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主观性。其评定完全依赖于个体本人的标准。(2)整体性。它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是对生活的总体满意感。(3)相对稳定性。主观幸福感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不随时间的流逝或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5]。

随着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研究的兴起,主观幸福感逐渐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并成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兴起于上世纪中后期。从那时起,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和研究兴趣出发,编制了多种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并形成了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三种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取向,用生活质量指标和心理健康指标来测量主观幸福感。早期的心理学家常常将幸福问题与心理健康联系在一起,他们将主观幸福感作为反映人们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相对于仅仅从经济、社会等客观指标来衡量主体幸福感的做法,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个体独特的价值观、情感、心理因素、人生经历、期望等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在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以Wanner Wilson 撰写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近年来又将研究重点放在对文化背景、认知方式、适应、应对策略等变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探讨上。而我国也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本土化研究,更多地探索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我国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主观幸福感研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但其概念在心理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而产生了不同概念内涵。Diener把主观幸福感描述为“包括人们的情绪反应、具体生活领域满意度和总体生活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心理现象”[6]。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一般包括两个主要方面: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认知因素主要指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其中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和特殊领域生活满意度两方面,前者包括想要改变生活、对目前生活满意、对过去生活满意等;后者包括对工作、家庭、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满意等[7]。对大学生来说,生活满意的具体领域包括对学校、学业成绩、所属班级、同学关系、健康状况等的满意。而情感因素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合群、乐观、自尊、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大部分的研究者也同意主观幸福感是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感三个不同的维度组成。其中生活满意度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情绪因素是更加有效的衡量标准。主观幸福感正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