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册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册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
2.掌握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内容及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了解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内容。
4.掌握开国大典有关情况。
5.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6.掌握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进行的重大斗争;巩固政权的必要性,巩固政权的重要历史意义。
二、德育目标
1.通过开国大典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它不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且还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2.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来之不易,这是近百年来无数爱国仁人志士奋起抗争的结果,它是建立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的。
对学生加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3.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使西藏人民走上了光明幸福的康庄大道,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这是中国共产党英明民族政策的光辉写照。
对学生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4.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形势,从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充分说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
从而对学生加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5.通过对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办实事的党。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成立的历史意义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的土地政策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巩固政权斗争的教学,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认识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并理解这一形势形成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2.开国大典和新中国诞生。
3.新中国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
4.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各项重大斗争。
●教学难点
1.归纳、分析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2.分析、评价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巩固政权的斗争。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有关录像资料。
4.抗美援朝形势挂图。
●教学方法
1.讲述法:这一方法主要用于对一些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阐释,帮助学生开阔思路,加深理解。
2.比较法: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比较一些具有相同性质的事件。
例如中共不同时期土地改革的特点。
3.归纳法:教师研究一个问题后要勤于归纳。
例如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各项斗争。
4.演示法:运用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设备、挂图向学生展示有关问题。
5.联想式教学法:教师教学中,要善于创设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意境,让学生客观联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思维力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堂构思
本章是中国现代史的第一章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新中国的成立和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两大部分内容,教学思路如下:
一、要对本章引言部分内容作全面分析,明确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问题,把握本章的主要内容。
二、在新中国成立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中,要分析归纳、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历程,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强直观教学。
四、要归纳、比较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的土地政策,理解民主革命反对封建主义的发展过程。
五、要综合归纳、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进行的各项重大斗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从今天起,我们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历史。
现在学习第五章。
[板书]
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教学建议]
教师在讲第一节内容之前,首先让学生阅读本章引言,并分析、归纳引言要点,阐明本章基本内容。
[阅读提纲]
1.中国现代史时期划分;
2.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教师分析]
1.中国现代史主要讲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
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1949年10月~1956年底
新中国成立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2)1957~1966
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
(4)1978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国际形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当时世界上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世界处于两大阵营对立状态,形成冷战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与支持,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一个重要成员。
但同时,也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举步维艰。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国内形势:长期的战乱,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新中国是在一片战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成立后,国内残余的反动势力对新生政权的破坏,经济的极端贫困落后,使新中国面临空前严峻的形势。
[板书]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一、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
[教师讲述]
1949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年,伴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新中国的成立条件已经成熟了。
[教师提问]
为什么说新中国成立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呢?
[学生回答]
1.人民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2.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3.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
4.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教师分析]
1.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决定性的军事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土崩瓦解了。
2.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长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这是新中国成立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为新政权是建立在旧政权瓦解基础上的。
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获取的成果。
3.1949年6月15日,在党的领导下,新政协筹备会在北京召开。
在会后,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阐述了关于建立新中国的主张。
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4.人民大力支持建立新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
从上述条件来看,新中国的成立条件已经成熟了。
[板书]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次全会
[教师讲述]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海外华侨及其他爱国分子的代表共662人。
从这些代表的组成来看,显示出中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
会
议的中心议题就是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中共中央领导人同民主党派合影图,说明新中国的成立是在中国共产党我们观看教材P
91
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共同筹建的,突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教师提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哪些重要的决议?
[学生回答]
1.大会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4.大会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国旗、代国歌。
[教师分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因为它明文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政权机关、经济、文教、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总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准备。
[教学建议]
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区分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与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的不同。
附:两次政协的比较
[板书]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教师讲述]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一致通过《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推选林伯渠为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决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板书]
3.开国大典:1949.10.1
[教师讲述]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首都北京三十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教学建议]
教师讲述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放映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录像资料,并悬挂《开国大典》挂图。
强调新中国来之不易,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板书]
4.历史意义:国际、国内
[教师讲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
命在全国的胜利,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它的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从国内讲,中国人民结束了百年屈辱,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国家、民族的独立。
中国开始走上富强、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其次,从国际上讲,中国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和人民,增强了他们前进的信心。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对国际局势和世界被压迫人民斗争的发展,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课堂练习]
回顾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
[教师分析]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中国向何处去?当时有四种选择:(1)帝国主义千方百计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这是中国人民所不允许的。
中国人民的抗争,避免了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命运。
(2)维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这是清政府、北洋军阀、国民党蒋介石要走的路。
中国人民也是不会答应的。
中国人民抗争,努力改变这一黑暗的前途和命运。
(3)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
这是近代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曾经选择的道路。
他们设计了一个个救国方案,进行了一次次英勇斗争,先后都失败了。
因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力量过于强大;农民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中国没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维新变法均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这是中国近百年历史证明了的。
(4)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为中国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
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各种反动派千方百计的阻挠、破坏,都没能阻止中国人民走这条路。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道路是对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抗争、探索的结论,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板书]
三、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
1.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1950年
[教学建议]
教师在这个问题中要给学生讲清两点:
1.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的必要性;
2.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的过程。
[教师讲述]
1.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极其错综复杂的军事形势。
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但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西南和华南的几个省份,并严密控制着台湾及大陆沿海的一些岛屿,要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就必须彻底追歼残敌。
2.从1949~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华南、西南和西北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并取得了辉煌的军事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板书]2.和平解放西藏:1951年
[教师讲述]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进行谈判,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同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至此,中国大陆获得完全解放。
西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走上了新的道路。
总之,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彻底摧毁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机构,建立起各级地方人民政府。
这就结束了旧中国长期分裂的混乱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课堂总结]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新纪元的开始。
从而,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耻辱,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将领导全国人民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的振兴。
[布置作业]
一、问答题
如何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参考答案: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探索救国之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①广大农民先后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妄图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间天国,义和团妄图扶清灭洋,结果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都失败了。
②资产阶级先后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妄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共和国,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结果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也行不通。
③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使反帝反封建的重担最终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
由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建立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科学理论马列主义,探索出经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所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二、开放性课题设计
组织形式:利用电视录像设备,放映有关《开国大典》影视资料,然后让学生写出真实感人的小论文。
要求:(1)论文题目自拟。
(2)字数要求在300字左右。
(3)论文中心要明确,论点要突出,论据要充分。
(4)论文内容要包含爱国主义热情,要认识到新中国来之不易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板书设计
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一、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次全会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3.开国大典:1949.10.1
4.历史意义:国际、国内
三、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
1.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1950年
2.和平解放西藏:1951年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册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I)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面临严峻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在国内,国民党残敌负隅顽抗,大批土匪特务疯狂破坏,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
国际上,以
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企图扼杀新政权,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这一切决定了建国后我国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巩固政权,并要彻底地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
[板书]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美国出兵朝鲜、威胁中国安全
[教师讲述]正当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时候,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美帝国主义公开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派兵侵略朝鲜,同时派兵入侵我国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威胁中国安全。
[板书]2.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教学建议]讲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悬挂《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示意图》。
根据图讲清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的目的、入朝参战的进军路线以及在朝鲜战场上发生的重大军事战役等问题。
的威胁。
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相关的。
要保证中国的安全与国内的经济建设,必须出兵朝鲜,保家卫国。
B.在中朝人民的坚决反击下,美军伤亡重大,被迫撤回三八线以南,并于1953年同中朝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中朝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
C.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了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无数英雄人物,他们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教师讲述]中共中央于1950年10月派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率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赴朝作战。
中朝人民并肩作战,经过五次大的战役,把敌人从中朝边境赶回到三八线附近,迫使美帝国主义于1953年7月同中朝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在朝鲜战争中涌现出像黄继光、邱少云等无数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将永载史册,万古流芳。
[板书]3.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
[教学讲述]可根据教材把这一问题归结为以下四点:
a.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b.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捍卫了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和平。
c.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
d.保障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正常进行。
[板书]五、土地改革运动
制。
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状态,衣食不饱。
封建土地所有制已经成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成为新中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巨大障碍,不彻底铲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国家就不能富强,民族就不能自立。
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就必须进行土地改革。
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目的就是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3.这次土地改革运动的特点:采取经济上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这样有利于减少土地改革运动的阻力,有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4.意义:A.彻底废除了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B.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统区,农民根本得不到土地,在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新解放区进行土改,满足了农民群众的土地要求。
所以正确选项为D项。
[教师提问]联系史实,概述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进行土地改革的有关情况,并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谈一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先回答第一问。
[学生回答]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1年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革命特点制定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b.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c.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按农村人口平分土地。
d.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教师分析]1.不同时期制定土地政策的不同依据: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以武装斗争来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必须要深入地发动农民群众。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联合地主抗日,中共采取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国内阶级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减租减息政策已无法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中共也需要发动农民支援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得到土地,为满足农民土地要求,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解放生产力,必须进行土改。
2.认识:
土地问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之一,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也是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的主要手段。
中共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维护农民基本利益的前提下,调整土地政策,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很好地完成了各个时期的革命任务。
[板书]六、镇压反革命运动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投影显示的三个问题,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镇压反革命的必要性:建国之初,遗留在中国大陆的反革命势力很强大。
这些反革命分子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从事各种破坏革命的、威胁新生人民民主政权的活动,坚持反革命立场。
要维护国内的安定团结,要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就必须镇压反革命。
2.过程: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要求严厉镇压反革命,全面贯彻“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
根据这一指示,全国开始了大张旗鼓地镇压反革命运动。
到1952年底,基本上肃清了大陆上的国民党反革命残余势力,镇压反革命运动取得了胜利。
3.意义: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上肃清了大陆上的反动势力,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从而保证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成立初期,反革命分子气焰嚣张,新生的人民政权受到威胁,为巩固人民政权,必须镇压反革命。
所以答案为D。
[板书]七、“三反”“五反”运动
答相关问题。
[教师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保护私营工商业合法经营和发展的政策,使私营工商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1951年下半年,在工农业战线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中,大量贪污、浪费现象首先被揭发出来。
这些贪污、浪费现象又和各级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作风分不开。
1951年12月,党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规定》,在全国范围开展“三反”运动。
在运动中,又发现国家机关中贪污分子的违法行为,大多数是和社会上的资产阶级不法分子互相勾结起来进行的。
一些不法资本家用“拉出来,打进去”的手法,进行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和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五毒活动,向党和工人阶级进行疯狂进攻,因此,党中央于1952年1月又发出《关于在城市中限期展开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要求在全国一切城市,首先是大中城市,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守法的资产阶级及其他市民,向违法的资产阶级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坚决的彻底的反对“五毒”的斗争。
总之,要维护国家的政权稳定,巩固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就必须打退资产阶级的进攻。
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势在必行。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三反”运动开展的范围是国家机关和企业,内容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运动开展的范围是私营企业,内容是“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和“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2.在“三反”“五反”运动开展过程中,党放手发动群众,进行检举揭发,运用“利用矛盾,实行分化,团结多数,孤立少数”的策略,集中打击少数罪恶严重又拒不坦白的违法者。